LGBTI不是病,需要的是尊重和理解,而非治療和矯正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如果把那個LGBTI把它擴大成,就是各式各樣的心理障礙,或是說情緒障礙......」

這幾天社群河道充斥這段話。很難過。為了身邊很多重要的朋友,也為了這個依然不友善的台灣社會。

這裡的分享只是希望,多一個人理解也好,微弱地、緩慢地,一起建構一個更友善的社會環境。並不只針對性/別議題,而是對任何面向,陌生的、和自己不同特質的人,都能夠有多一點點的尊重和理解。

需要做的並不多,其實只要認知到,每個人從出生開始就是獨一無二的,身心靈的組成、家庭環境和教養方式、遇見的人、感知過的事物、學習的知識、以及愛過的人,還有說不完的好多好多,一點一點把我們構建成更絕無僅有的個體。

某種意義上其實可以理解,對於自己陌生的事物,人大多是親近熟悉、遠離異己的,進而選擇用既有的知識體系嘗試解釋。或許是循著自己所理解和相信的醫學或科學,又或許是自身同溫層中的主流價值觀。尤其是在既存的主流結構和規則中取得某層面成就的人,更容易擁戴主流價值的正當性。

對於具備和自己不同特質的人,在急著貼上標籤、掛上評價之前,不妨先試著停下來思考一個問題:「我為什麼會這樣想?」

這也是這篇文章最主要想談的。批判理論(Critical Theory)所強調的「反身性」(reflexivity),或許可以帶給這個世界一點改變。我們的每個行動、每個想法、每個判斷,其實都連結著我們在社會結構中的位置和能力,也基於我們所處的環境、社會地位、各式資本、所學所經歷。如果可以有意識地覺察、思考、分析,未必一蹴可幾,但至少可以更了解自己為何會如此行動、為何會萌生這樣的念頭,也將會更了解自身的優缺、具備的資本、擁戴的價值、以及不足之處。

所謂的多元共融(DEI),最重要的也是認知到每個人所看到的、所經歷的世界都並不相同。從生理結構、心理狀態和情緒、個性、長相、家庭關係、財富等等,甚至很微妙的,或許每個人眼中看到的世界都存在著說不清楚的些微色差,或許我們實際認知到的各種顏色都稍有不同,但這並不存在著誰錯誰對、誰「正常」誰又「有障礙」。

回到最微小的期盼,並不敢奢望這樣幾個字的分享就能改變人們看待社會、看待異己的觀點,更難因此改變特定對象。但如果能多一個人願意,縮減「以自己為『正常』標準」的信仰,在面對每個其他人、和他們身上的各種特質時,減少標籤化的認知,單純地看待每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欣賞很好、無法交好也無妨,至少不會也不應該是基於各種標籤而先入為主的判斷。這個世界,應該可以,比現在更柔軟一點吧?


raw-image

圖源:Pexels


avatar-img
98會員
235內容數
聊聊音樂、ACG、文化、ESG、閱讀,還有無法歸類的靈光乍現。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渡狼/DL 的其他內容
故事背景設定在解嚴後的台灣,女主角季微(李玲葦 飾)是一名美術系的學生,坦率且不輕易服膺既有教條,恰逢美術系學生會反抗教育內容及給分標準傳統僵化的校方,逐漸融入這群集結捍衛權益的學生團體。劇中反抗的威嚴教育與僵化意識形態,讓人不寒而慄的是,在如今的2023年看這樣的故事,並沒有在「回顧歷史」的感覺。
永續風潮下,「砍樹」變成形象極差的行為。即使是合法的、最初圈地培育就是為商業用的人工林場亦然。連帶著,對於林木的需求越發仰賴進口,導致我國林業相關人才及技術面臨流失的危機,包括在山坡地種植、除草、砍伐、運送等,以及林場經營管理。親臨現場看到長得粗壯的林木和陡斜的山坡,更真切同感於這些林業技術的專業。
台灣企業發展永續時經常會先資蒐國際同業有什麼相關作為,其中物流業的借鏡相對微妙。畢竟放眼世界,台灣的交通環境算是相當有特色,將機車文化、地狹人稠等特性,以及在地的人文及氣候等條件納入考量,物流業的永續策略常常不是抄抄國際同業就可以的。也因此,物流業的永續實踐更可以看出一些因地適宜的策略。
研究者應該要依據研究題目與「當下的自己」作為考量,選擇適合的研究方法。當然研究方法可以不只用一種,所以都試試看也沒什麼不好。但我想強調的是,每個人的生命經驗、個性、專長、人脈,都可能影響到使用各種研究方法的適合度和效果。 這篇主要分享文本分析、論述分析、訪談、參與式觀察四種質性研究方法。
先看作者、標題、摘要和結論,應該是很多人的做法。同意但,建議也同步看看文獻回顧和各章節大小標。第二,可以使用書目軟體如Endnote記錄,或至少,要把有用到、會用到、可能會用到的文獻,好好收在一個資料夾中,註明在第幾頁、哪一段,有可能會引用或參照到的資訊。此外,務必也記錄資料搜尋的路徑和方式。
盡可能避免「先射箭後畫靶」的命題。研究很忌諱還沒有開始做就先預設了問題的答案,然後套用研究方法、對於文獻做符合預設的解讀,回答一個「還沒做研究就得到答案」的問題。此外,也盡量不要以yes/no的問句來作問題意識。人們通常對於議題都有其源自個人立場產生的觀點,不會只是純粹的非黑即白、二選一的意見表態。
故事背景設定在解嚴後的台灣,女主角季微(李玲葦 飾)是一名美術系的學生,坦率且不輕易服膺既有教條,恰逢美術系學生會反抗教育內容及給分標準傳統僵化的校方,逐漸融入這群集結捍衛權益的學生團體。劇中反抗的威嚴教育與僵化意識形態,讓人不寒而慄的是,在如今的2023年看這樣的故事,並沒有在「回顧歷史」的感覺。
永續風潮下,「砍樹」變成形象極差的行為。即使是合法的、最初圈地培育就是為商業用的人工林場亦然。連帶著,對於林木的需求越發仰賴進口,導致我國林業相關人才及技術面臨流失的危機,包括在山坡地種植、除草、砍伐、運送等,以及林場經營管理。親臨現場看到長得粗壯的林木和陡斜的山坡,更真切同感於這些林業技術的專業。
台灣企業發展永續時經常會先資蒐國際同業有什麼相關作為,其中物流業的借鏡相對微妙。畢竟放眼世界,台灣的交通環境算是相當有特色,將機車文化、地狹人稠等特性,以及在地的人文及氣候等條件納入考量,物流業的永續策略常常不是抄抄國際同業就可以的。也因此,物流業的永續實踐更可以看出一些因地適宜的策略。
研究者應該要依據研究題目與「當下的自己」作為考量,選擇適合的研究方法。當然研究方法可以不只用一種,所以都試試看也沒什麼不好。但我想強調的是,每個人的生命經驗、個性、專長、人脈,都可能影響到使用各種研究方法的適合度和效果。 這篇主要分享文本分析、論述分析、訪談、參與式觀察四種質性研究方法。
先看作者、標題、摘要和結論,應該是很多人的做法。同意但,建議也同步看看文獻回顧和各章節大小標。第二,可以使用書目軟體如Endnote記錄,或至少,要把有用到、會用到、可能會用到的文獻,好好收在一個資料夾中,註明在第幾頁、哪一段,有可能會引用或參照到的資訊。此外,務必也記錄資料搜尋的路徑和方式。
盡可能避免「先射箭後畫靶」的命題。研究很忌諱還沒有開始做就先預設了問題的答案,然後套用研究方法、對於文獻做符合預設的解讀,回答一個「還沒做研究就得到答案」的問題。此外,也盡量不要以yes/no的問句來作問題意識。人們通常對於議題都有其源自個人立場產生的觀點,不會只是純粹的非黑即白、二選一的意見表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小孩的確與大人不同,本身的想法就是多元且發散的存在,所以在社會上提倡多元,只是希望大人們返璞歸真,能回到莫忘初衷的赤子之心,此一舉措,恰恰好是在保護未成年人。 成年人接受多元,恰好能保護未成年人的多元思維,而若將同性戀等非人類繁衍的事實,寫進教科書,就好像是在認同人類,不應該是天生自然的樣貌。
Thumbnail
經由邏輯導通解析歧視的來源,發現有兩種後,便可以更好得帶來美好,說是帶來,其實只是做自己。 而在發現歧視的表象下,是社會中自由、平等、博愛的不暢通時,也許我們應該做的事,是貫徹價值,而非打擊表象。
  不使用「男性/女性」、「陰柔/陽剛」、「異性戀/同性戀」這些二元架構會讓許多論述難以推展,但去使用這些二元架構,卻又讓我覺得抽象且偏離事實。這並不是在說,社會中有少數人不能被這樣的框架來涵蓋,我們必須去想到與尊重這些人;而是在說,每個人都是異質的,每個人都不該被這樣的框架涵蓋。
表面上是要多元,但其實是在推翻既有的硬推另一套思想,不接受就是你不對做得不對。 另外是binary 和vegan的issue,我完全接受gay /transgender/trans完再homoseual /食什麼/不食什麼,完全沒問題,你的生命你的選擇,但我極度討厭一班一定一定一定要他人認同的人,
Thumbnail
MBTI功能在文化環境中的影響,包括功能的強化與擴大,以及壓制與棄置,會影響個人的心理健康和內在需求,榮格認為超越功能是解決衝突的關鍵。
Thumbnail
  建立健康的界線,才能真實的尊重每個人的個別差異,並透過練習接納自己去更深入的自我,透過認識自己去理解生命的差異以及和諧之道。
  每一組關係之中,成員間的權力都不可能完全對等。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將之辨認出來,並且讓參與的成員都充分地意識到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以此避免社會中的特定群體成為系統性的受害者、也讓另一些人沒有機會繼續系統性地加害他人。
「不一樣」是正常的, 你活著就值得被好好對待、尊重,不論對象是他人還是自己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社會對性別角色的期望對個人的認同的深遠影響,以及在華人文化中性別不平等的問題。作者分享了對於自我認同和性別平等的反思,並提倡所有生命應該被平等對待。
社會包容「不一樣」的能力其實很低耶,尤其人類又是視覺動物…。 可怕的是,居然需要立一堆法來告訴大家:不一樣是「正常」的 - 你活著就值得被好好對待、尊重,不論對象是他人還是自己;除了歧視和不平等,還有不少人把這「不一樣」拿來合理化傷害或特殊待遇。
Thumbnail
小孩的確與大人不同,本身的想法就是多元且發散的存在,所以在社會上提倡多元,只是希望大人們返璞歸真,能回到莫忘初衷的赤子之心,此一舉措,恰恰好是在保護未成年人。 成年人接受多元,恰好能保護未成年人的多元思維,而若將同性戀等非人類繁衍的事實,寫進教科書,就好像是在認同人類,不應該是天生自然的樣貌。
Thumbnail
經由邏輯導通解析歧視的來源,發現有兩種後,便可以更好得帶來美好,說是帶來,其實只是做自己。 而在發現歧視的表象下,是社會中自由、平等、博愛的不暢通時,也許我們應該做的事,是貫徹價值,而非打擊表象。
  不使用「男性/女性」、「陰柔/陽剛」、「異性戀/同性戀」這些二元架構會讓許多論述難以推展,但去使用這些二元架構,卻又讓我覺得抽象且偏離事實。這並不是在說,社會中有少數人不能被這樣的框架來涵蓋,我們必須去想到與尊重這些人;而是在說,每個人都是異質的,每個人都不該被這樣的框架涵蓋。
表面上是要多元,但其實是在推翻既有的硬推另一套思想,不接受就是你不對做得不對。 另外是binary 和vegan的issue,我完全接受gay /transgender/trans完再homoseual /食什麼/不食什麼,完全沒問題,你的生命你的選擇,但我極度討厭一班一定一定一定要他人認同的人,
Thumbnail
MBTI功能在文化環境中的影響,包括功能的強化與擴大,以及壓制與棄置,會影響個人的心理健康和內在需求,榮格認為超越功能是解決衝突的關鍵。
Thumbnail
  建立健康的界線,才能真實的尊重每個人的個別差異,並透過練習接納自己去更深入的自我,透過認識自己去理解生命的差異以及和諧之道。
  每一組關係之中,成員間的權力都不可能完全對等。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將之辨認出來,並且讓參與的成員都充分地意識到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以此避免社會中的特定群體成為系統性的受害者、也讓另一些人沒有機會繼續系統性地加害他人。
「不一樣」是正常的, 你活著就值得被好好對待、尊重,不論對象是他人還是自己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社會對性別角色的期望對個人的認同的深遠影響,以及在華人文化中性別不平等的問題。作者分享了對於自我認同和性別平等的反思,並提倡所有生命應該被平等對待。
社會包容「不一樣」的能力其實很低耶,尤其人類又是視覺動物…。 可怕的是,居然需要立一堆法來告訴大家:不一樣是「正常」的 - 你活著就值得被好好對待、尊重,不論對象是他人還是自己;除了歧視和不平等,還有不少人把這「不一樣」拿來合理化傷害或特殊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