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師說什麼才是「對的」? 如何避免犯錯?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前陣子受邀參加某醫院的個案研討會,很開心能跟年輕的心理師分享我對心理治療的理解,看到他們就彷彿看到十多年前仍在醫院工作時的我,對心理治療究竟該怎麼進行時常一頭霧水,尤其臨床心理師的訓練又以病理及衡鑑為主。


我告訴他們,會不知道該如何回應,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對心理治療的理解還不夠,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對很多事情,他們自己也不知道該怎麼想。他們則反問,那要怎麼樣才知道自己所說的是「對的」呢? 


關於這個問題,我想到自己跟小犬相處的經驗。


某天,幼兒園又因為腸病毒停課了,沒工作的我負責照顧小犬一天,我決定帶他去新生公園玩,儘管九月底了,仍是個大熱天,整個公園只有我們兩個父子在烈日下爬上爬下的看飛機,曬了一上午的太陽實在受不了了,我趕緊帶著小犬搭公車回家躲太陽。


一上公車,被曬昏的小犬馬上就睡著了,該下車時怎樣也叫不醒,我一手抱著兒子、一手拿著滑板車,恨不得生出第三隻手好拿悠遊卡來刷,最慘的是在滑板車敲到我的脛骨、兒子索性躺在公車地板上睡覺之際,司機還把門給關上了(老司機! 我還沒下車啊!),總之,在各種狼狽之下,我終於脫困下車了。


畢竟還只是中班的小毛頭,儘管公車站離家只有兩百公尺,被吵醒還是很怒不想走,堅持要我抱回去,但我手上還有滑板車,實在無法順他的心,他就在路邊哭鬧了起來,其實這也不是什麼新鮮事了,我就往前走10公尺,拿出手機滑等他心情恢復了再說。此時,我還暗自為自己的高EQ沾沾自喜,這麼困難的情境下我還心如止水,厲害吧,只是我的這桶水就在下一秒被踢翻。


有個阿嬤經過,靠近小犬多看了幾眼,沒想到小犬一個不爽竟然出腳去絆她,真是佛祖保佑,這位老人家反射神經還不錯,沒有被絆倒,但也夠驚險了,最糟的情況骨折或摔斷牙都是可能的。


我理智線在老人的謾罵聲下斷了,我已經告誡過小犬好多次,不要碰觸侵犯陌生人的身體,這是我的地雷,何況是這樣明顯具有殺傷力的行為。腎上腺素激發之下,我一手抱著,或者該說是掐著小犬的肢體,一手拿著滑板車衝回家了(事實證明我還是做得到的)。


在我那個年代當兵的人應該都被教育班長狗幹過,一關上家門,我用了跟班長一模一樣的語氣對兒子怒吼:「你搞什麼東西啊~~!!!!」。遇到深刻經驗時,人時常會將所遭逢的角色給內化,包含那些自己並不喜歡的角色,以及那些最粗暴的責罵。


飆罵完後兒子哭了一陣子,然後問「可以看電視嗎?」,我一邊準備午餐,一邊想著這一切就竟是從哪裡開始歪斜的,並反省著我心深處的暴力傾向,與許多人一樣,很多時候我喜歡看動作片、MMA格鬥,並幻想著用暴力解決問題。


我擔心今天的經驗會傷害到我的孩子。


當天晚上,我向他道歉說:「對不起,爸爸今天太兇了,我不應該對你這麼兇的」,而他給了一個讓我驚訝萬分的回應,年僅4歲的他帶著理解說:「我們今天都很沮喪」。


我不知道他什麼時候學會「沮喪」這麼難的字(總之不是我教的),若去詮釋他當時的語氣與語意,涵蓋了對於發生這麼不愉快事情的遺憾,而他並沒有把這麼糟的經驗都歸咎於我身上,而是分攤掉了這份責任,如果不是我超譯的話,語氣也包含了原諒與接納。


我想沒有任何一本教養書或心理學家會認為狗幹兒子一頓是好主意,任何人(尤其是像我這樣的心理師)很容易站在制高點去批判我的失控,主張這些咆哮會給孩子帶來創傷、對權威感到恐懼等等,坦白說,我也為自己的行為感到羞愧,重新來過的話我會希望自己能有不同的反應。


但結果似乎也不算太糟,我的兒子知道某些行為絕對不能做、知道他的老爸跟也有憤怒咆嘯的時候(跟他一樣),以及事後也會為此反省及道歉。也就是說,我所犯的錯誤或許讓我的孩子更加認識,在父親角色底下的我是怎樣的人。


此時浮現的是溫尼考特溫暖的話語「母親只要夠好就好了」,人都會犯錯,重要的是如何和孩子討論這些錯誤。


如果說這是親子、或任何親近關係裡真實的樣貌,那麼心理治療的關係會是、該是例外嗎? 


我不是主張治療者應該口無遮攔為所欲為,相反地,隨著犯錯的經驗增加,我越來越認為「謹慎」是心理治療該有的美德,然而在督導的經驗中我也知道,有許多年輕心理師之所以過於謹慎,以至於在諮商中失去了自發性,正是因為太過害怕犯錯、擔心所說的話會傷害到個案、或是帶來不好的後果,對於這些人,我會鼓勵他們更勇敢做自己一些。


我的毛病剛好相反,時常太過做自己,是該更謹言慎行些。治療者應該盡量審視自己,並試著給予會有幫助的回應,但無論再怎麼努力,我們可能還是會搞砸,關係難免會有誤會、衝突,也難免會讓有些來談的人失望,最困難的地方在於,當我們被看作是壞的客體時,我們也很容易這樣看待自己,覺得自己真的很糟糕;感謝的地方在於,即便身為這樣不完美的治療者,也有許多人願意接納,甚至是喜愛。


人生充滿了選擇,在這些選擇中,人成為了自己;或許治療者也一樣,我們選擇給予某些回應,而最終是這些回應定義了我們是怎樣的治療者,包含那些所謂的錯誤。


avatar-img
34會員
37內容數
一個治療師的工作隨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方格正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看書時讀到「偏執」這個詞總讓我感到很刺眼,尤其是那些從英文翻譯過來的書籍。例如最近在閱讀的<致富心態>(原文書名直譯其實是「金錢心理學」)中,其中一段文字是: 「致富手段百百種,許多書都在教導我們如何致富。但守財只有一種方法: 將一定程度的節儉與偏執結合起來。」 若從字面上去解釋「偏執」
當爸爸讓我對人的行為有了新的認識。以前若有人說,他很害怕孤獨,甚至無法獨自入睡,我肯定會去想這個人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或許失去意識本身與死亡太過相像,在希臘神話裡,睡神許普諾斯(Ὕπνος)與死神塔納托斯(θάνατος)是居住在地底的攣生兄弟,而他們的母親黑夜女神倪克斯(Νύξ)則住在一座陽光永遠
談到諮商倫理,你會想到什麼? 大概是一堆的「不能」,像是不能有雙重關係、不能收禮、不能洩漏個案的秘密、不能與個案談戀愛發生關係等等,以至於談到倫理大家都很緊張,若被指控「違反」倫理,等於在心理師界社會性死亡。我認為這很可惜,因為這讓治療者們對於倫理的討論非常的狹隘且僵化 — 倫理被看作是不能違反的法
人是唯一知道自己會死的生物,對有些死亡焦慮特別強的人而言(例如我),這是終生都得努力去破解的詛咒。那麼人是多早,又是如何認識到死亡呢? 在<存在主義心理治療>一書中,Yalom談到兒童早自5歲就開始有死亡的概念,而在我的田野調查中,年紀或許可以提前到2-3歲...
這個粉專有一搭沒一搭的也寫了幾年了,有時我不禁想自己究竟為何而寫? 不是為了業配,也不是為了其他演講之類的工作邀約(其實我很怕麻煩),且想到自己對著一群不認識的人掏心掏肺,更是覺得毛骨悚然,但我畢竟是凡夫俗子,每當得到一些迴響肯定,還是覺得很開心。 或許我需要一個地方去安置自己的心情,尤其心理治療是
諮商師不需要個案嗎? 在愛情與友情挫敗心碎中,我們學會了一個道理— 互相需要的關係才能長久,如果其中一方過度需要另一方,關係遲早會結束(我忽然很擔心幼幼班的小犬,他目前正瘋狂地迷戀同班的男同學,去哪兒都想要手牽手,分開時甚至哭著要一起回他家)。 我不禁想,等等,那諮商關係也是如此嗎? 眾所周知,在成
看書時讀到「偏執」這個詞總讓我感到很刺眼,尤其是那些從英文翻譯過來的書籍。例如最近在閱讀的<致富心態>(原文書名直譯其實是「金錢心理學」)中,其中一段文字是: 「致富手段百百種,許多書都在教導我們如何致富。但守財只有一種方法: 將一定程度的節儉與偏執結合起來。」 若從字面上去解釋「偏執」
當爸爸讓我對人的行為有了新的認識。以前若有人說,他很害怕孤獨,甚至無法獨自入睡,我肯定會去想這個人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或許失去意識本身與死亡太過相像,在希臘神話裡,睡神許普諾斯(Ὕπνος)與死神塔納托斯(θάνατος)是居住在地底的攣生兄弟,而他們的母親黑夜女神倪克斯(Νύξ)則住在一座陽光永遠
談到諮商倫理,你會想到什麼? 大概是一堆的「不能」,像是不能有雙重關係、不能收禮、不能洩漏個案的秘密、不能與個案談戀愛發生關係等等,以至於談到倫理大家都很緊張,若被指控「違反」倫理,等於在心理師界社會性死亡。我認為這很可惜,因為這讓治療者們對於倫理的討論非常的狹隘且僵化 — 倫理被看作是不能違反的法
人是唯一知道自己會死的生物,對有些死亡焦慮特別強的人而言(例如我),這是終生都得努力去破解的詛咒。那麼人是多早,又是如何認識到死亡呢? 在<存在主義心理治療>一書中,Yalom談到兒童早自5歲就開始有死亡的概念,而在我的田野調查中,年紀或許可以提前到2-3歲...
這個粉專有一搭沒一搭的也寫了幾年了,有時我不禁想自己究竟為何而寫? 不是為了業配,也不是為了其他演講之類的工作邀約(其實我很怕麻煩),且想到自己對著一群不認識的人掏心掏肺,更是覺得毛骨悚然,但我畢竟是凡夫俗子,每當得到一些迴響肯定,還是覺得很開心。 或許我需要一個地方去安置自己的心情,尤其心理治療是
諮商師不需要個案嗎? 在愛情與友情挫敗心碎中,我們學會了一個道理— 互相需要的關係才能長久,如果其中一方過度需要另一方,關係遲早會結束(我忽然很擔心幼幼班的小犬,他目前正瘋狂地迷戀同班的男同學,去哪兒都想要手牽手,分開時甚至哭著要一起回他家)。 我不禁想,等等,那諮商關係也是如此嗎? 眾所周知,在成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育兒書和專家文章看了很多,到底孩子心裡想的是不是真的像專家說的那樣呢? 林寶脫口而出的真心話,有時候真的讓我不得不服...
Thumbnail
在人生低谷中尋求幫助是重要的,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的初次諮商經驗,面對原生家庭、創傷事件等問題,作者經由諮商學會正視內心情緒,慢慢走出低潮,這是一個充滿感恩和成長的經歷。
去年暑假時出了一份自由研究作業,其中有一個孩子是要研究老師。研究內容如下: 我的老師是個很好的老師,會講故事給我們聽也會跟我們玩,大家都很喜歡他個性幽默、溫柔,下課很多人都要去跟他玩。只是如果老師兇起來很可怕都一定要有心理準備,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大吼,會嚇到抖一下的那種
Thumbnail
我一直耿耿於懷的是政大實小的狼師案,實小的家長,哪個不在意自己的孩子教養,哪個不是高學歷精英份子,為何,那些受傷的女孩得等到自己長大了、成年了,才能把小時候受到的侵害說出來...我不想在受害者身上灑鹽,我只是想著,會不會是曾經哪些事發生時,錯過了知道的機會,不斷的思考、看各家討論分享
Thumbnail
  家庭在安排行程時,因意外事件而打亂了孩子的計劃,造成了情緒上的波動。
孩子有問題,很可能源自養育者有問題   前言 梁旅珠家的狗狗四處搞破壞,到處去尿尿,怎麼打罵都沒用,後雖送到狗學校去住校受訓兩個月,學會了聽從”起立","坐下"等口令,然而,原先的破壞、尿尿等都依然如故,打罵也都失效。為解決此一棘手問題,她四處打聽、並請教,終於找到一名業界聞名的狗教練。她
Thumbnail
八年前的一次經歷成為學生人生中的轉捩點,讓心理師體會救到生命的滿足感。
Thumbnail
在一次的輔導研習中,我向講師(精神科醫師)提出了一個問題: 「 我們應該在孩子犯錯之後,給他什麼處罰才不會傷害到孩子、又能達到處罰的目的? 」
Thumbnail
當寵物離開時,我反思自己的決定。
Thumbnail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其實無論是孩子或是家長,彼此都正在經歷一場學習之旅。 而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一個狀況: 許多人直覺認為應建立一套獎懲分明的機制,才能夠形塑孩子的正向性格,但在對孩子進行懲罰後,卻發現他開始對你感到害怕,不僅見到你就緊張,甚至開始迴避你。親子之間好像生疏了。
Thumbnail
育兒書和專家文章看了很多,到底孩子心裡想的是不是真的像專家說的那樣呢? 林寶脫口而出的真心話,有時候真的讓我不得不服...
Thumbnail
在人生低谷中尋求幫助是重要的,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的初次諮商經驗,面對原生家庭、創傷事件等問題,作者經由諮商學會正視內心情緒,慢慢走出低潮,這是一個充滿感恩和成長的經歷。
去年暑假時出了一份自由研究作業,其中有一個孩子是要研究老師。研究內容如下: 我的老師是個很好的老師,會講故事給我們聽也會跟我們玩,大家都很喜歡他個性幽默、溫柔,下課很多人都要去跟他玩。只是如果老師兇起來很可怕都一定要有心理準備,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大吼,會嚇到抖一下的那種
Thumbnail
我一直耿耿於懷的是政大實小的狼師案,實小的家長,哪個不在意自己的孩子教養,哪個不是高學歷精英份子,為何,那些受傷的女孩得等到自己長大了、成年了,才能把小時候受到的侵害說出來...我不想在受害者身上灑鹽,我只是想著,會不會是曾經哪些事發生時,錯過了知道的機會,不斷的思考、看各家討論分享
Thumbnail
  家庭在安排行程時,因意外事件而打亂了孩子的計劃,造成了情緒上的波動。
孩子有問題,很可能源自養育者有問題   前言 梁旅珠家的狗狗四處搞破壞,到處去尿尿,怎麼打罵都沒用,後雖送到狗學校去住校受訓兩個月,學會了聽從”起立","坐下"等口令,然而,原先的破壞、尿尿等都依然如故,打罵也都失效。為解決此一棘手問題,她四處打聽、並請教,終於找到一名業界聞名的狗教練。她
Thumbnail
八年前的一次經歷成為學生人生中的轉捩點,讓心理師體會救到生命的滿足感。
Thumbnail
在一次的輔導研習中,我向講師(精神科醫師)提出了一個問題: 「 我們應該在孩子犯錯之後,給他什麼處罰才不會傷害到孩子、又能達到處罰的目的? 」
Thumbnail
當寵物離開時,我反思自己的決定。
Thumbnail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其實無論是孩子或是家長,彼此都正在經歷一場學習之旅。 而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一個狀況: 許多人直覺認為應建立一套獎懲分明的機制,才能夠形塑孩子的正向性格,但在對孩子進行懲罰後,卻發現他開始對你感到害怕,不僅見到你就緊張,甚至開始迴避你。親子之間好像生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