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不出情緒。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前陣子,我在學校修了一門名為「攝影與社會」的課程,當天的授課主題是新紀實攝影 ( 一種攝影風格 ),其中有一位攝影師——Diane Arbus,他最著名的拍攝主題是社會中的邊緣人群。

老師利用電腦轉接到投影幕,展示了一張Diane Arbus的作品,昏暗的教室僅剩下投影機注射的強光,沒有其他交談聲,只有幾個學生擺弄文具的塑膠碰撞聲。並請我們待會發表感受,仔細看著影像中的人物後,認為他當下是什麼情緒?


圖源:https://toynbeelau.files.wordpress.com/2019/11/photobiography_diane_arbus-photogrvphy_magazine_03.jpeg

圖源:https://toynbeelau.files.wordpress.com/2019/11/photobiography_diane_arbus-photogrvphy_magazine_03.jpeg


在這一分鐘內,我轉了好幾圈眼球,仔細端詳影像中的所有資訊,很貪婪的想要獲取所有能幫助我判斷的來源,從上至下,從左到右。


我甚至與影像中的人物,對視了超過人類舒適的對視平均秒數,我敢這麼說是因為我真的看了許久,影像的主角是一位侏儒,我可以了解攝影師想傳遞的社會價值、意義,以及拍攝動機,但當我看著影像中的主角時,我似乎真的無法肯定的說出他的情緒是什麼,我的腦好像有一塊打結了,我無法找到一個確切的形容去描述這個臉部情緒。


我有點慌了,老師大約再一分鐘後,就會開始請同學分享自己的觀察,但此時此刻,我還是無法確認主角的情緒,他看起來有在笑,兩眼是下垂、放鬆的,身體的姿勢也呈現舒適的擺位,但不管我怎麼想,都不明所以為什麼無法說服自己,那張照片、那個瞬間,他是有自信、快樂的。


莫非定律來的就是這麼突然,老師四處徘徊的視線,最終定焦於我,她秉著微笑,請我分享被攝者在那一刻可能的情緒,我吞了吞口水,我內心其實只有一個中文詞彙,唯一能最貼近、又最類似的形容。但我無法肯定,我當然無法肯定,搞不好除了表情專家、FBI,根本沒有人能確定其他人的表情,袒露出來的是什麼情緒,是裝的還是真實的,真實的又有幾分之幾是真正的真實,我無法保證。


「我覺得......應該是無奈。」

「無奈嗎?你覺得他看起來無奈嗎?」老師的反問讓我覺得,我的回答似乎有一點出乎他的意料,但我也沒什麼好修改答案的,畢竟我看到的最接近的感覺就是如此。

「...了解,好。謝謝同學的分享,老師個人看是覺得他還滿自在的,可能有一點點無奈啦,但是主要是有一種這些受歧視者,也能有自在的正大光明,直視鏡頭的機會......」老師就接著講他的課程,這部分也就暫時告一段落。


自在。

自在到底是怎麼樣的狀態?


二十世紀的時候,人類對太多事物不了解,太多議題是禁忌、是怪異、是排斥,還有太多管閒事。

有人稱Diane Arbus是「城市人類學家」,她專門拍這些受社會歧視,或是奇怪的對象:三胞胎、侏儒、巨人症、異裝癖、馬戲團表演者等,她和他們談話、建立關係,並以攝影作為媒介來強迫所有人去正視他們。


我們無法忽略一個事實,這些人是已經被社會確切分類為「怪胎」的一群人,否則Diane Arbus也沒道理無來由的,特地去找這些已被貼標籤的人。人類的集體傾向從來沒有停下過,我們對身旁的人分類,接下來對距離更遠一點的人分類,最後連不認識、根本沒交談過的人,也予以分類與標籤。


目的何在?會是為了想感受到自在,去建立出舒適圈,將自己打磨成大眾化,且聚集起同質性高的人,經之歸為正常人嗎?剩餘者分為異類,滿足一個似乎圈出自己歸屬感的場所,以此作為將人分類的主因嗎?

另一方面,那些不管是先天疾病,而被排除的;還是後天行為,而被排除的,統稱異類。身處於社會中,肯定是非常不自在的,但也許他們同時也是最能擁抱自己、敢反對主流、反對正常而做反抗的人,這是老師看的那類,屬於他們的自在。


也許是混雜這些時代、社會氛圍的脈絡,而進入的思考,而無法純粹抽開一切,只靠觀察影像來做情緒的判別,兩種情況交雜出混沌的聯想,我實在無法開口說出這是「自在的」狀態,或許還有太多難言疾隱。


直覺告訴我,這之間一定還有更多的情緒,但如今已經無法探究他的真實情緒。

我也很不擅長表達真實。我一直不是一個會坦露情緒的人,這是一個無法褪下、難以褪下,已經內化的過程。


我自在嗎?我不知道。我知道情緒是一個產物,他像一個真正的人,需要陪伴。

我需要去處理、消化他,但從我有記憶以後,我選擇忽視他、遺忘他。我認為這也是一種方法,雖然有點偏門,但同時還會有其他有趣的事情發生,將我的情緒帶走,所以現在不需要慌張,也不需要顯露出真相。當我看著形形色色的面容,他們如此細微的表情,肌肉牽動著能反映情緒的皺紋,我嚮往著如此簡單的連結。

在外頭,我常常帶著違心的表情,這是我大學後才自我觀察到的,在極度生氣、不爽或憤怒的時候,我竟然可以帶著面部的笑意,想辦法屏除一切的情緒,忘記它、捨棄它,像垃圾一樣丟向無底的深淵,把門關上不再重提,我不哭不鬧,但心在深夜會不明所以的流淚,這一切我很習慣,但並不自在。


我總覺得這社會意外喜歡這樣的人,我們稱之為堅強、獨立,不需要呵護,不渴望照顧。就像不哭不鬧的嬰兒,讓父母非常省心;像乖乖聽話的學生,讓老師非常滿意;像正直積極的員工,讓老闆得以獲益。


我讀不出自己的表情,看不到我的真實情緒。我自認這點應該算是挺「不正常」的,雖然我的行為、態度,彷彿給人帶來一種很積極、正向的形象,但這僅僅是呈現我捨棄一切負面情緒後的樣貌,是不真實的,更不可能是永無止盡的,那些對我有如此的評價的社會,幫我貼上標籤的社會,正是我感到不自在的根源之一。


我無法說有誰是真正自在的,一旦知道自己不屬於大眾眼中的「正常」,就很難有面對任何一個他人,處於完全自在的一刻。但我相信,Diane Arbus幫他拍照的那一瞬間,他看似神色自若,毫無破綻的表現著自己;同一瞬間,他也必定知道了這張影像公布後,歷程將會如何,有多少人會看著這張影像,擺出幾百種不同的表情,想到幾千種解讀,釀出幾萬種批評,這一整個過程倒是光想就挺不自在的。


也許是某方面相似的經歷,或單純可以理解他的背景,而產生的共鳴。我始終相信著這之間有著某種默契,跨過不同世代所結成的結,我能想像自己被要求在相機前袒露真實的瞬間,我的笑容或許能夠滿意攝影師,就像我能忘記自己的家庭背景、人生經歷、社會價值,只想著完成這個任務。

但實際上,我知道我並非如此。



raw-image



閱起|書評|寫作

IG:readit_tw

追蹤IG帳號、追蹤閱起方格子



avatar-img
29會員
22內容數
沖杯咖啡、沏杯茶,一起閱起一本好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發覺到近幾年,大家對於「反社會人格」一詞的認知,逐漸有所改變。 大概在我國小、國中的時期,一講到反社會人格,就會聯想到犯罪、不法分子等等的負面想像。 但仔細想一想,反社會人格其實在資本經濟體制裡面,超級吃香的耶?
「只要一直往好的地方想,一切都會變好的。」 資訊串流的迅速與龐大,我們被淹沒在複雜且充滿美好意象的世界裡,充斥著只要相信自己能做到,就一定能成功的金句名言。 這種話,單獨來看就顯得荒唐,但只要放在不同脈絡裡,卻又能引起一定的關注與認同......
小時候做了錯事以後,會被要求道歉、寫悔過書,以各種形式來證明自己曾犯了錯,且確認已經理解自身行為給人帶來困擾與影響,教育在形式上做的很體面,一封能令人聲淚俱下的模範悔過書,能夠打動教師、父母,卻僅僅停留於此......。 在教育「反省」的過程中,教導被動的反省成了反省的最大一個阻礙。
瞧見書封上,松浦彌太郎被冠上「日本最會生活的男人」此一封號,搭上「坦承、親切、微笑,是我的目標」,腦海中自然地顯現出,很祥和溫柔的文學作家這個印象。 沒想到讀了幾章之後,卻完全打破了當初的想像,這個人的血液徹徹底底的留著叛逆基因呀! 作者在寫這本書時,年
以大屠殺、校園槍擊案、隨機殺人案,當作每章的故事主軸,對每個案件的主角與生長環境、精神與心理狀態等作不同面向的頗析,我很喜歡作者利用清楚生動的描述、具有藝術與文學性的寫作風格,來進行社會議題的探討。
財務學家貫徹以「理性」作為理論基礎,股票的價格即包含了所有的一切資訊,以形成「效率市場」,可以試想市場的一切都是理性判斷所得的均衡結果,而這個「理性」一直指來都是財務學界的主流想法,也讓財務學界一度相信財務的研究已到盡頭。 由心理學衍生出的行為機濟學,讓財務學的貫徹的理論基底,逐漸產生實質性的變化
我發覺到近幾年,大家對於「反社會人格」一詞的認知,逐漸有所改變。 大概在我國小、國中的時期,一講到反社會人格,就會聯想到犯罪、不法分子等等的負面想像。 但仔細想一想,反社會人格其實在資本經濟體制裡面,超級吃香的耶?
「只要一直往好的地方想,一切都會變好的。」 資訊串流的迅速與龐大,我們被淹沒在複雜且充滿美好意象的世界裡,充斥著只要相信自己能做到,就一定能成功的金句名言。 這種話,單獨來看就顯得荒唐,但只要放在不同脈絡裡,卻又能引起一定的關注與認同......
小時候做了錯事以後,會被要求道歉、寫悔過書,以各種形式來證明自己曾犯了錯,且確認已經理解自身行為給人帶來困擾與影響,教育在形式上做的很體面,一封能令人聲淚俱下的模範悔過書,能夠打動教師、父母,卻僅僅停留於此......。 在教育「反省」的過程中,教導被動的反省成了反省的最大一個阻礙。
瞧見書封上,松浦彌太郎被冠上「日本最會生活的男人」此一封號,搭上「坦承、親切、微笑,是我的目標」,腦海中自然地顯現出,很祥和溫柔的文學作家這個印象。 沒想到讀了幾章之後,卻完全打破了當初的想像,這個人的血液徹徹底底的留著叛逆基因呀! 作者在寫這本書時,年
以大屠殺、校園槍擊案、隨機殺人案,當作每章的故事主軸,對每個案件的主角與生長環境、精神與心理狀態等作不同面向的頗析,我很喜歡作者利用清楚生動的描述、具有藝術與文學性的寫作風格,來進行社會議題的探討。
財務學家貫徹以「理性」作為理論基礎,股票的價格即包含了所有的一切資訊,以形成「效率市場」,可以試想市場的一切都是理性判斷所得的均衡結果,而這個「理性」一直指來都是財務學界的主流想法,也讓財務學界一度相信財務的研究已到盡頭。 由心理學衍生出的行為機濟學,讓財務學的貫徹的理論基底,逐漸產生實質性的變化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問題在於,公司是否會重視人類勞動的無形資產 — 創造力、同理心、理解深度,或是將人類輸入,純粹視為機器產生文字的最後清潔人員?
  你心中有故事,卻不知道該怎麼表達出來?   你想寫小說,打開文檔,卻發現自己的腦袋跟word一樣空白?   你想動筆,卻發現每個人寫的小說都長得不太一樣,讓你無從參考?   那麼,這篇針對小說格式的教學文,應該可以幫上一點忙。   許多人都想寫小說,卻不是每個人都注重基本格式。然
歡迎來到方格新手村第一站!參加方格主題活動,發表任何一篇貼文、文章加上指定標籤, 就有機會得到免費禮券,或是讓 vocus 把你的創作推薦給全站會員! 現在就完成新手村任務,讓更多人認識你!
問題在於,公司是否會重視人類勞動的無形資產 — 創造力、同理心、理解深度,或是將人類輸入,純粹視為機器產生文字的最後清潔人員?
  你心中有故事,卻不知道該怎麼表達出來?   你想寫小說,打開文檔,卻發現自己的腦袋跟word一樣空白?   你想動筆,卻發現每個人寫的小說都長得不太一樣,讓你無從參考?   那麼,這篇針對小說格式的教學文,應該可以幫上一點忙。   許多人都想寫小說,卻不是每個人都注重基本格式。然
歡迎來到方格新手村第一站!參加方格主題活動,發表任何一篇貼文、文章加上指定標籤, 就有機會得到免費禮券,或是讓 vocus 把你的創作推薦給全站會員! 現在就完成新手村任務,讓更多人認識你!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先說結論,這本書的作者Dan・Morain是洛杉磯時報記者,我覺得她在寫這本關於賀錦麗的傳記的風格,很有自己身為記者針砭時事名人的風格。而因為賀錦麗的職涯都在檢察官的司法法律系統,作者在爬梳賀錦麗人生過程有大部分著重在賀錦麗職涯上處理的重大司法事件,所以對非法律人而言,讀起來會有點艱澀。
Thumbnail
9月份讀書會的選書看完,我想流淚卻流不出來。《不再沉默》是作者 陳潔晧的親身經歷,那時還三歲的他,被奶媽一家四口性侵了整整三年。幼小的他,只是一具無處可去的肉體、玩具。也還是三歲的他,被奶媽抓著還未發育的性器猥褻、被奶爸要求舔那噁心已成長的男根,早餐的牛奶裡還有奶媽家哥哥的白色渾濁物。
Thumbnail
人是一種隨心所欲的動物 有思想 情緒 百百種 讓你捉摸不定 總在某一種時刻 會有情感不定糾紛存在 事小化無 大事化小 最終不了了之 唯一不變就是 人的本性 由善變成惡 再由惡轉變成善 在之後呢? 或許 就在一個不知情的情況之下 還不斷的上演同樣
Thumbnail
我想拍攝模特卸下社會角色的一面。 被攝者說,他以為自己沒有包袱,但只要面對鏡頭依然不自在,即便對我和環境無太多戒備。 我們異口同聲說出濱口龍介<在鏡頭前表演>中提到的「無窮盡的未來凝視」 拍攝結束。 閒談間,他說被拍時,自己被鏡頭單方面的觀看,直到我說:「把鏡頭當成岩洞中那隻沉穩的青蛙。
Thumbnail
此篇影評試圖討論的是,在《局外人》的故事中,塔爾對於 Andràs 與社會的態度是什麼?在上述邊界兩側的圖像中,塔爾究竟站在哪一邊?筆者認為塔爾其實不站在任何一邊,他是透過游離的鏡頭作為長時間的凝視,銳利地揭露並批判集體的失敗與個體的悲劇。
Thumbnail
親愛的讀者,你好 這個問題如同一幅靜謐的山水畫,畫中有青山、有碧水、有橋、有人,但重要的是,你站在畫的邊緣,遙望著遠方的景致,心中充滿了對未來的無限遐想與憧憬。然而,你的選擇不僅僅是畫中的一筆,更像是你人生旅途中的一座橋樑,通向不同的風景。那麼,讓我們來探討這座橋樑的可能性吧。
Thumbnail
「在這種時候,人對自己心靈正好有足夠的了解,隱約知道心靈超脫肉體的侷限,具有強大的力量,能跳脫塵世,不受時間與空間限制。」
Thumbnail
真事改編也好,虛構佔多也罷,《馴鹿寶貝》的魅力,或者說價值,在於豐富化跟騷案件的內涵,指出那過程中的曖昧、費解的情感;後段則以悍然自我揭露的姿態,陳述創傷當事人的矛盾,再用開放而弔詭的方式,呈現男女主角的共情。那是生命稀爛、虛無的時刻,他人的恐怖及甜蜜。
Thumbnail
當我看著影像中的主角時,我似乎真的無法肯定的說出他的情緒是什麼,我的腦好像有一塊打結了,我無法找到一個確切的形容去描述這個臉部情緒。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先說結論,這本書的作者Dan・Morain是洛杉磯時報記者,我覺得她在寫這本關於賀錦麗的傳記的風格,很有自己身為記者針砭時事名人的風格。而因為賀錦麗的職涯都在檢察官的司法法律系統,作者在爬梳賀錦麗人生過程有大部分著重在賀錦麗職涯上處理的重大司法事件,所以對非法律人而言,讀起來會有點艱澀。
Thumbnail
9月份讀書會的選書看完,我想流淚卻流不出來。《不再沉默》是作者 陳潔晧的親身經歷,那時還三歲的他,被奶媽一家四口性侵了整整三年。幼小的他,只是一具無處可去的肉體、玩具。也還是三歲的他,被奶媽抓著還未發育的性器猥褻、被奶爸要求舔那噁心已成長的男根,早餐的牛奶裡還有奶媽家哥哥的白色渾濁物。
Thumbnail
人是一種隨心所欲的動物 有思想 情緒 百百種 讓你捉摸不定 總在某一種時刻 會有情感不定糾紛存在 事小化無 大事化小 最終不了了之 唯一不變就是 人的本性 由善變成惡 再由惡轉變成善 在之後呢? 或許 就在一個不知情的情況之下 還不斷的上演同樣
Thumbnail
我想拍攝模特卸下社會角色的一面。 被攝者說,他以為自己沒有包袱,但只要面對鏡頭依然不自在,即便對我和環境無太多戒備。 我們異口同聲說出濱口龍介<在鏡頭前表演>中提到的「無窮盡的未來凝視」 拍攝結束。 閒談間,他說被拍時,自己被鏡頭單方面的觀看,直到我說:「把鏡頭當成岩洞中那隻沉穩的青蛙。
Thumbnail
此篇影評試圖討論的是,在《局外人》的故事中,塔爾對於 Andràs 與社會的態度是什麼?在上述邊界兩側的圖像中,塔爾究竟站在哪一邊?筆者認為塔爾其實不站在任何一邊,他是透過游離的鏡頭作為長時間的凝視,銳利地揭露並批判集體的失敗與個體的悲劇。
Thumbnail
親愛的讀者,你好 這個問題如同一幅靜謐的山水畫,畫中有青山、有碧水、有橋、有人,但重要的是,你站在畫的邊緣,遙望著遠方的景致,心中充滿了對未來的無限遐想與憧憬。然而,你的選擇不僅僅是畫中的一筆,更像是你人生旅途中的一座橋樑,通向不同的風景。那麼,讓我們來探討這座橋樑的可能性吧。
Thumbnail
「在這種時候,人對自己心靈正好有足夠的了解,隱約知道心靈超脫肉體的侷限,具有強大的力量,能跳脫塵世,不受時間與空間限制。」
Thumbnail
真事改編也好,虛構佔多也罷,《馴鹿寶貝》的魅力,或者說價值,在於豐富化跟騷案件的內涵,指出那過程中的曖昧、費解的情感;後段則以悍然自我揭露的姿態,陳述創傷當事人的矛盾,再用開放而弔詭的方式,呈現男女主角的共情。那是生命稀爛、虛無的時刻,他人的恐怖及甜蜜。
Thumbnail
當我看著影像中的主角時,我似乎真的無法肯定的說出他的情緒是什麼,我的腦好像有一塊打結了,我無法找到一個確切的形容去描述這個臉部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