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社會力分析第二講:經濟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我們現在所生存的這個世界有很大一部份已經脫離不了全球化商業的供應和需求,全球化和台灣住民的「常態經濟」牢牢結合在一起是進入二十世紀後由十九世紀的帝國主義產業鏈基礎擴張而成,這種經濟現象在一百年前是很難想像的。現代資本主義產生以前的常態經濟一般停留在以幾個村落之間的經濟互動或自給自足為主,雖然古代都市早已經有了類似現代全球資本主義的經濟交換模式,但這種經濟交換至多只能擴及周邊不到村落,許多地方除了重要的節慶或特殊的建設需求一般來說並不和都市經濟打交道,就如同清帝國時代的台南府城與現今台南市-嘉義縣交界一帶的關係,除了地主階級有進口都市商品的生活外,常民的日常所需幾乎難以流入鄉間作息。然而近百年來的資本主義發展,已經將全球化的消費與生產都納入到鄉間的生活,各種全球分工的電子產品流入日常生活中,生活在鄉下的老人家可以透過電視關心都市甚至國外的新聞動態,在鄉間生產的農業產品也會經由盤商流入都市的市場或是國外的超市。台灣人在這一百多年間捲入了全球化類型的常態經濟之中,但這樣的常態經濟卻也因為大大超過的生活共同體的範圍而失去控制。

古代的村落常態經濟由於經濟活動範圍並沒有超過常民的生活範圍太多,因此人民是比較有能力去決定自己生產與消費的比例,經濟生產的內容也只關乎當地氣候、資源以及人民的協作默契。這種常態經濟雖然對於我們現在所熟悉的大規模商品生產以及商品的精緻化分工來說都是很明顯的障礙,但在人民的人力、自然資源的掌控上卻能有效的避免資源浪費以及顧及到勞動參與者的個體狀況和意願。然而現代資本主義在這短暫的一兩百年內擴張情況來看基本上是不可逆轉的現象,大多是地方的人們都被迫參與了這個規模空前巨大的經濟交換模式,雖然有些國家的這套經濟模式中得到空前的物質與文化豐富繁榮,但分工體系也可能導致國家長期依賴特定產業,反而扼殺了國內其他產業與人才發展的可能性。又或者全球化產業鏈頻繁的生產分工重組與市場供需大規模的變化也讓各產業的勞動參與者必須在一生的時間裡長期處在各種產業興衰與景氣循環的不安中。

台灣的常態經濟圈的歷史變化可以說歷經了部落鄉村經濟圈,雖然要注意的是東亞的海域交通早在歐洲人來到前就已經有所發展,早期原住民族與日本列嶼、東亞大陸東南部、印度支那半島、菲律賓列嶼等地住民都有過物質交換的痕跡,但就當時的交通條件而言,常態經濟學仍侷限在人類能夠徒步採集資源或農耕畜牧的範圍。台灣全境開始嵌入全球跨域的常態經濟圈還是在日本時代才較為完備,這時台灣人的作息已經脫離不了全球供應鏈的供需,糖米等農業作物成為外銷主力,電力設施、鐵路和新式廠房與農業器具構成了台灣人日常生活的必要裝備。戰後台灣在美國主導的世界體系安排下成為與東亞大陸的蘇聯勢力對抗的前線,在經濟上逐漸脫離日本時代農業為出口導向的生產模式,轉而往勞力代工的民生工業發展,與多日本時代的大城市因應工廠增設需求與工業移民的增加而向外推移,周遭市鎮的農村農地遭工業區取代,城市的體積也比起戰前更增加一倍,加上二十世紀的大眾福利制度和產線改革出現,不論是中下階層平民或中產階級,都可以享受到美國全球化貿易圈內的商品以及參與其中的生產過程,便利商店販賣的進口商品不再是奢侈品,路上隨便遇到的都是美國、日本品牌的國民汽車。可以說台灣人在這個時代享受了資本主義全球化與大眾化帶來的許多好處,但同時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像是都市人口間的疏離、強勢品牌壟斷市場的生產與價格、環境汙染、傳統鄉村生活衰微,以及當中國也加入全球化後台灣必須面對其逆向經濟併吞的危機。當前由於早先的全球疫情和戰爭爆發,加上美國的經濟重整,台灣得以與中國共享的產業鏈中得到稍為的解脫,同時又因為台灣在二十世紀八零年代的科技代工開始有了成果,半導體幾乎成為台灣在新一輪產業重整中能夠在市場競爭的優勢項目,但這仍然解除不了台灣自戰後所面臨的全球化常態經濟必然會產生的各種弊病,甚至成為每次選舉中台灣各路政權攻防的重點。

本沙龍用於發表豐原社會科學高等專門學校課程之講稿、評論與論文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要分析台灣社會的第一步,首先就是要觀察台灣社會內部的族群與結構。當代以國家為單位的社會形成往往是伴隨著民族主義的邏輯而成立的,民族主義用往往是某一特定群體意志的延伸,這樣一個群體在社會當中往往以「族群」的方式稱呼。
本課程嘗試針對「台灣社會性」的問題來進行分析討論,從微觀的族群文化到宏觀的東亞地緣政治,最終再總結台灣社會的「本質性」問題,也希望同學們能夠透過本課程掌握到自己所身處的土地人文特色,同時也能學習到以「解剖學式」的眼光來看到當代社會的地景而非碎片化的最單獨議題上爭執是非。
所有的政治行動都關乎於最一開始的理念、慾望或某個當下的衝動,而背後所連結的可以是一組偉大的具有時序的世界觀、可以是靜態的道德觀念,又或者是一組當下可以想見的現實利益
當代台灣民族意識的興起肇因於任何中國政權企圖以專斷的方式宰制台灣本土的反彈,不論是中國國民黨或中國共產黨,透過獨裁統治的手段侵害台灣人之權力的過程中也只得自身被台灣人「敵對化」,進而在意識形態方面產生的「中國」與「台灣」兩個互不相容的鬥爭路徑。
台灣人走向獨立自主的理念緣起自二十世紀下半一系列政治風暴的結果,然而當這些結果隨著民主化、全球化與多元化陸續到來之後,它所能達到的政治效果還剩多少?還有多少政治動力足以完善這樣的理念?抑或者,在理念與現實之間比例關係如何?這些都是當代愛國者們在面臨新的時代變遷時需要自問的問題
台灣共同體指的並不是居住在台澎島嶼上的居民,也不是持有中華民國身分證的人口,而是只一群具有堅定意象的政治行動者的共同體,希望讓台灣能夠成為一不受任何其他同等政治實體侵擾的政治實體,它歷史的產物,絕非任何超時間的客觀事物所能定義的。
要分析台灣社會的第一步,首先就是要觀察台灣社會內部的族群與結構。當代以國家為單位的社會形成往往是伴隨著民族主義的邏輯而成立的,民族主義用往往是某一特定群體意志的延伸,這樣一個群體在社會當中往往以「族群」的方式稱呼。
本課程嘗試針對「台灣社會性」的問題來進行分析討論,從微觀的族群文化到宏觀的東亞地緣政治,最終再總結台灣社會的「本質性」問題,也希望同學們能夠透過本課程掌握到自己所身處的土地人文特色,同時也能學習到以「解剖學式」的眼光來看到當代社會的地景而非碎片化的最單獨議題上爭執是非。
所有的政治行動都關乎於最一開始的理念、慾望或某個當下的衝動,而背後所連結的可以是一組偉大的具有時序的世界觀、可以是靜態的道德觀念,又或者是一組當下可以想見的現實利益
當代台灣民族意識的興起肇因於任何中國政權企圖以專斷的方式宰制台灣本土的反彈,不論是中國國民黨或中國共產黨,透過獨裁統治的手段侵害台灣人之權力的過程中也只得自身被台灣人「敵對化」,進而在意識形態方面產生的「中國」與「台灣」兩個互不相容的鬥爭路徑。
台灣人走向獨立自主的理念緣起自二十世紀下半一系列政治風暴的結果,然而當這些結果隨著民主化、全球化與多元化陸續到來之後,它所能達到的政治效果還剩多少?還有多少政治動力足以完善這樣的理念?抑或者,在理念與現實之間比例關係如何?這些都是當代愛國者們在面臨新的時代變遷時需要自問的問題
台灣共同體指的並不是居住在台澎島嶼上的居民,也不是持有中華民國身分證的人口,而是只一群具有堅定意象的政治行動者的共同體,希望讓台灣能夠成為一不受任何其他同等政治實體侵擾的政治實體,它歷史的產物,絕非任何超時間的客觀事物所能定義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台灣剛開始開放觀光時,一般的民眾先去的都是東南亞! 那個時候回來的人,開口閉口都是當地的窮和落後。慢慢地,我們開始去享受當地沒有工業的自然景觀,也理解到我們眼中的窮,卻是當地人舒適悠閒的生活。 隨著時變境遷,我們也慢活了起來。當然,心境和當地人是不同的,但結果好像沒有什麼不同!只是我們選擇了如此
Thumbnail
地方創生雖然是2014年才出現的新名詞,不過更早之前台灣就已經種下了地方創生的根。自1990年代起,台灣經歷了不同階段的地方創生(在台又可稱社區總體營造),究竟台灣的本土脈絡為何,就讓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Thumbnail
2024年三月中有一則新聞,透露出臺灣2000年後出生的年輕人到中國旅遊後對中國城市建設大為改觀,但事實上,城市保養成本高昂、路徑凹凸不平的事實卻沒人看見。
Thumbnail
歷史是人群在一空間場所之生活經驗的累積總成,......台灣島上政權更迭,統治者輪番登場或下台,島民以「賺食人」的心態活過一代又一代。尤其一百多年來國家機制力量支配力甚強,「公家」(政府)寫歷史教歷史,不管「人家」(人民)的歷史,或只是偉人person的歷史,不是眾人people的歷史。
Thumbnail
面對這種已知的風險,先進國家怎麼處理,台灣又怎麼去回應? 基本上,全部都在犧牲本國農業與輕工業,將土地、資本集中在有競爭力,技術具有獨特性、低替代性的產業上,高替代的就外移,去低廉成本的地方生產。與左右派一點屁關係都沒,大家都在犧牲,差別在於右派是直接砍死,左派政府是先打...
Thumbnail
這篇要繞回軍事,算是把經濟跟社會的架構,重新架到戰略的基本,擁有一支武裝力量,足以對抗外敵入侵上。戰略的觀點,究竟怎樣從經濟跟社會,去看到軍事乃至於戰爭這回事?
Thumbnail
在民生製造業幾乎崩掉的現在,談重啟製造業似乎很蠢,但筆者的看法是,全球化開始逆轉的今天,與其想辦法把工廠從中國搬到東南亞,再一路搬去非洲,還不如直接回台。現狀台灣的勞工薪資已經夠低,而義務教育訓練出的程度,高於同等級國家的其他勞工,這哪裡不是競爭優勢?
Thumbnail
前言: 在全球化的時代,國際交流扮演著促進經濟、文化、科技發展的關鍵角色。台灣,儘管面臨地緣政治的挑戰,卻以其獨特的方式在國際舞台上展現出積極參與的姿態。本文將深入探討台灣在國際交流中的努力,以及這種積極參與的趨勢所帶來的專業見解和建議。 台灣的國際舞台角色: 經濟合作的重要性: 台灣是全球
Thumbnail
所以,認清公平與信任法則,跟開放市場拚經濟,這跟架構的關聯是什麼? 筆者要說的是,我們是否有一些前提,對國民就業有想像,還是一切交給市場就好?如果這個世界徹底公平,每個國家互通有無,好比說台灣勞工今天要去日本工作,可以買張機票就過去,到美國蓋廠房也是隨叫隨到,具有高度的移動能力,那的確是一點錯都沒。
Thumbnail
牴觸不是說要違背經濟學法則,而是要認清市場的前提,公平與信任。如果台灣今天開放市場的對象,完全不遵守這個規則,則我們有必要為了賺那些快錢,犧牲掉國民以及累積的技術?
台灣剛開始開放觀光時,一般的民眾先去的都是東南亞! 那個時候回來的人,開口閉口都是當地的窮和落後。慢慢地,我們開始去享受當地沒有工業的自然景觀,也理解到我們眼中的窮,卻是當地人舒適悠閒的生活。 隨著時變境遷,我們也慢活了起來。當然,心境和當地人是不同的,但結果好像沒有什麼不同!只是我們選擇了如此
Thumbnail
地方創生雖然是2014年才出現的新名詞,不過更早之前台灣就已經種下了地方創生的根。自1990年代起,台灣經歷了不同階段的地方創生(在台又可稱社區總體營造),究竟台灣的本土脈絡為何,就讓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Thumbnail
2024年三月中有一則新聞,透露出臺灣2000年後出生的年輕人到中國旅遊後對中國城市建設大為改觀,但事實上,城市保養成本高昂、路徑凹凸不平的事實卻沒人看見。
Thumbnail
歷史是人群在一空間場所之生活經驗的累積總成,......台灣島上政權更迭,統治者輪番登場或下台,島民以「賺食人」的心態活過一代又一代。尤其一百多年來國家機制力量支配力甚強,「公家」(政府)寫歷史教歷史,不管「人家」(人民)的歷史,或只是偉人person的歷史,不是眾人people的歷史。
Thumbnail
面對這種已知的風險,先進國家怎麼處理,台灣又怎麼去回應? 基本上,全部都在犧牲本國農業與輕工業,將土地、資本集中在有競爭力,技術具有獨特性、低替代性的產業上,高替代的就外移,去低廉成本的地方生產。與左右派一點屁關係都沒,大家都在犧牲,差別在於右派是直接砍死,左派政府是先打...
Thumbnail
這篇要繞回軍事,算是把經濟跟社會的架構,重新架到戰略的基本,擁有一支武裝力量,足以對抗外敵入侵上。戰略的觀點,究竟怎樣從經濟跟社會,去看到軍事乃至於戰爭這回事?
Thumbnail
在民生製造業幾乎崩掉的現在,談重啟製造業似乎很蠢,但筆者的看法是,全球化開始逆轉的今天,與其想辦法把工廠從中國搬到東南亞,再一路搬去非洲,還不如直接回台。現狀台灣的勞工薪資已經夠低,而義務教育訓練出的程度,高於同等級國家的其他勞工,這哪裡不是競爭優勢?
Thumbnail
前言: 在全球化的時代,國際交流扮演著促進經濟、文化、科技發展的關鍵角色。台灣,儘管面臨地緣政治的挑戰,卻以其獨特的方式在國際舞台上展現出積極參與的姿態。本文將深入探討台灣在國際交流中的努力,以及這種積極參與的趨勢所帶來的專業見解和建議。 台灣的國際舞台角色: 經濟合作的重要性: 台灣是全球
Thumbnail
所以,認清公平與信任法則,跟開放市場拚經濟,這跟架構的關聯是什麼? 筆者要說的是,我們是否有一些前提,對國民就業有想像,還是一切交給市場就好?如果這個世界徹底公平,每個國家互通有無,好比說台灣勞工今天要去日本工作,可以買張機票就過去,到美國蓋廠房也是隨叫隨到,具有高度的移動能力,那的確是一點錯都沒。
Thumbnail
牴觸不是說要違背經濟學法則,而是要認清市場的前提,公平與信任。如果台灣今天開放市場的對象,完全不遵守這個規則,則我們有必要為了賺那些快錢,犧牲掉國民以及累積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