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8|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今日份好好生活:底層邏輯之對錯觀

這篇開頭其實很剛好的銜接回前一篇,果然書是個好東西?原本我是打算講我去書展買的另一本書的,不過我今天看的另一本(跟前面的那本不一樣,誒對總共四本),這本是『底層邏輯』,有人說這本書很難看懂,很深,雖然大家都很推,我也買了,但是它在我家裡堆著吃灰(在書展聽到路人的談話稍微改一下),那就讓我看了幾十頁的人來稍微講一下小小小的閱讀心得,讓大家快去把它撿回來打開ㄅ~

溝通的底層邏輯(哪裡出了問題?)

當初我在決定我要不要買這本書的時候其實很快,因為他光最前面的審定敘(類似推薦序?)就很有內容(至少我個人覺得拉),再來就是我簡單翻開第一章,看到「課題分離」我就百分之八十確定沒跑了。首先審定序可以簡單總結為「如何溝通?」,但他是用跟書名一樣的方式講解,他講邏輯,在溝通中什麼是不變的,什麼事是變得,而如何溝通就是將這些思考清楚,並在實戰中確認如何更好的掌握以上內容(像是不變的同理心、想法交流,變的人跟目的等),這可以很好的解釋為什麼青春期的小孩總是排斥跟父母溝通,因為溝通的人沒變,看到就煩(不是,開個玩笑,但有時候的確會出現逃避的不是溝通,是逃避與誰溝通)。

課題分離 與 對錯觀

再來就是課題分離了,不知道多少人知道這個詞呢?我自己第一次聽到是我在回診的時候,醫生跟我說的,當然一開始他說的不是名詞,是跟我解釋,有些責任不是我的人生課題,而我只需要專注在我的課題就夠了,不用一直將別人的課題當成自己,然後很有壓力的不知道處理(啊廢話你就不是那個人怎麼幫忙處理ㄇㄟ ,對我自己說的,下次複習請記得),當然這本書第一章不是在講什麼心理問題或者精神疾病,它是在講對錯觀,用淺顯的例子舉三個不同學者會站的立場,也是作者想要讓人了解所謂的「底層邏輯」中的對錯觀,這跟課題分離有什麼關係呢?他們一樣的地方就在於『誰』怎麼『認為』事件,『我』認為家庭中的分工,『母親』應該要負責家事,那做家事這個課題在『我』這裏就是一個家庭中『母親』的課題,而我的對錯觀也會受到影響,如果哪天我看到了一個家庭中是父親或者小孩在負責家事我就會覺得這是『錯的』,當然這只是舉例(貼心提醒:家事應該要全家人一起分擔喔~),希望這樣能幫助大家理解書中的課題分離與對錯觀(啊有錯的話請指正謝謝!!)。我特別看重課題分離就是我認為他是代表著我「在思考中被感性影響後拉回來的理性思考」,有點繞,可以理解為它除了代表我的對錯觀,也代表著我的「認知」,而剛好我生病出錯的就是「認知」,所以我需要一個一個抓出我出錯的認知,重新確定是誰的課題,在課題中我扮演著什麼角色,從而真正理性的分析我應該怎麼面對這種情況(事件/課題),不論是我應該正確擁有的感受為何,或者我應該採取怎樣的行動與回應,都取決於這個「底層邏輯」~

下篇?

結論,書不難看,但的確需要靜下心看完至少一章?(誒不是,應該是遇事不決,請確定課題分離(誰的問題)與站好自己的對錯觀(為什麼,怎麼面對),詳情請見『底層邏輯』第一章(含)以前~(笑鼠,超像接業配)

我自己覺得這跟之前我寫愛的藝術的一些閱讀心得是同個概念(詳情請見今日份好好生活:愛與被愛,)不知道這樣大家會想看我廢話更多ㄇ ?或者我有沒有什麼東東講的不清楚或錯誤的,請多指正~我會改的ㅠㅠㅠㅠㅠㅠ

最後最後,按讚訂閱加分享(不是((都看到這了幫我按個讚加沙龍嘛~ 一哭二鬧三……比個愛心送給你~希望大家都生活美滿~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