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該只在頭裡:關於我們曾經錯過的完整自己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教育不該只在頭裡:關於我們曾經錯過的完整自己〉2024-05-04

 

  肯.羅賓森(Sir Ken Robinson)是世界知名的教育者,也是一名出色的演說家。如果你和我一樣,在人生中曾經有那麼一小段時間對TED演講感到著迷的話,你很難沒有聽過他的演講。因為他的演講《學校扼殺了創造力嗎?》(Do schools kill creativity?)在十多年來一直是TED上最受歡迎也最多人觀看的演講之一。

 

  在TED網站上,這部影片至今已經有超過七千六百萬次播放,這個數字很快就會過時了,只要搜尋一下肯.羅賓森的名字,我們就會看到過去幾年裡每篇文章中提到的觀看數字都在增加。譬如說,我今天又貢獻了兩次。

 

  那是一場貨真價實的「有趣的演講」。他在演講中運用了很多幽默的元素,也確實參雜了幾個「笑話」。同時,他激勵思考、且給人能量,就像所有特別精彩的演講所能做到的那樣。之所以會重新找那場演講來聽,並不是我突然心血來潮想聽一場演講,而是在查一則故事的時候,意外地發現很多人認識這則故事是因為他們聽過這場演講。

 

 

  就像這場演講的核心提問,那是一個關於孩子在學校遭遇到問題的故事。一名小女孩的母親,被學校告知她的孩子在學校專注度不足,可能有學習障礙。母親為此找到了醫生,和醫生討論她在學校裡遭遇的狀況。

 

  討論的過程中,孩子坐在一旁,但顯然看得出她有些坐立難安,似乎在壓抑自己,讓自己盡量乖乖坐好。在大致聽完學校裡發生的事情之後,醫生告訴女孩,他需要和母親單獨聊一聊,請她自己在裡面稍等一下,然後便與女孩的母親起身向門口走去。離開前,醫生順手轉開了收音機,然後走出去,將門關上。

 

  等待母親的不是什麼不能讓孩子聽到的噩耗,醫生示意母親往房間裡面看。才一會兒時間,他們看到女孩從椅子上起身,開始隨著收音機裡的音樂擺動身體,自得其樂了起來。醫生對母親說「你的女兒沒有生病,她是一名舞者」。

  

 

   我聽到這則故事的時候非常觸動,無關乎這名女孩後來成為了備受尊崇的舞蹈大師,為偉大的音樂劇《貓》和《歌劇魅影》編舞。即便她的一生平平無奇,那句話也為她開啟了一種截然不同的生命。

 


 

  而這是那場演講想要說的。我們當前的教育--和那場演講發生的2006似乎仍舊沒有足夠大的差異--是以極少數適合做學術研究的那部份人為藍本設計的,他們可能不算是社會上最典型的既得利益者,但他們是當前教育制度中取得最多鼓舞的那些人,所以也相對不容易意識到當前教育存在著的問題。

 

  而那個問題是:我們(並非專指台灣,而是在說人類社會的常態情況)的小學與中學的教育制度,在這麼多年下來仍舊主要是以把人培育為「大學生」為目標的制度。同時,隨著大學學歷的普及化,「從大學畢業」這件事實際上也不能幫助到一個人的生活太多。但對於養成一個人而言特別重要的前二十年,我們卻都被關在那裡。

 

 

  這裡說的不僅僅是說孩子們每天必須一早去學校,傍晚才能離開;也不僅僅是說我們的教育過於僵固,只能被動地受到填鴨。我所說的「那裡」指的是,我們都被關在頭裡,彷彿只有腦袋裡的那些東西才是重要的、才是賦予一個人價值的全部內容。

 

  我在很久很久以前就聽過這場演講,但是是在我聽到其中這段時我才想起來。雖然現在看來我會覺得這段話帶有一些偏見,但不得不說效果十分出色,也給人深刻的啟發。羅賓森描述到他所認識的刻板印象中的大學教授(「不是所有教授都這樣,但……」):「他們向下看他們的身體,然後將其視為運輸他們腦袋的交通工具」。

 

  對比於吉莉安.琳恩(Gillian Lynne),那名曾經被認為可能有學習障礙,最後成為偉大舞者的女子。這些教授被羅賓森描繪為會在研討會後的舞會以肢體不協調的方式痛苦地扭動身體,「等待結束,好回去寫Paper」。

 

  作為一個每天固定時間坐在電腦前面打字,且一整天多數時間也都盯著螢幕、待在室內的現代繭居人,我的身體使用方式顯然更接近在演講裡被揶揄的這一種。但我相信,我們都已經意識到自己錯過了什麼。在這樣的社會價值、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我們對我們的身體是有所虧欠的。

 

 

  雖然要大幅地,重新構造自己的生活方式並不容易--所以羅賓森才會更加強調要對教育進行革命--但或許我們可以去想起來要將自己的身體展開、要去讓自己的身體得到更全面的運用。這不僅僅是關於健康、也和近年來愈加流行的體態管理不是同一回事。那是另一種思想方式、是另一種活著的方式。而這是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主流的學校教育沒有給我們、甚至使得我們日漸遺忘的。讓我們試著把它找回來。





延伸閱讀:

〈給新時代年輕人的演講〉

〈困難的詞彙〉

〈關於「運動識字率」:體適能測驗與全民體育教育〉

〈「去說出你自己錯在哪裡」:一種抽象的「非教育」〉

〈無定見的實踐式學習〉

〈陌生的天花板/不再是但還是嬰孩的你〉

avatar-img
83會員
733內容數
一個寫作實踐,關於我看到和思考中的事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前圖紙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好日子不是自然而然存在的,那些看起來最最基本的權利,有時會需要我們一次又一次地重新爭取。為了讓這些仗勢作惡的人明白人民不是只有在投票的時候才有力量,我們需要再一次做好準備,準備在必要的時候回到街上。
  在《劍星》之前,金亨泰上一款代表作是手機遊戲《勝利女神:妮姬》,一款同樣以強調女性臀部為主要賣點的遊戲。顯然地,這樣的遊戲受到了廣大玩家的好評,一些人紛紛讚美金亨泰,認為他是在當前「政確」環境中的一道清流。然而,對於負責這些遊戲製作與宣傳的人來說,這些信徒就是一些可笑且噁心的傢伙。
  4月30日是「國際不打小孩日」。我挺喜歡這個翻譯的。"spank"是「打屁屁」的意思,在這裡指用打屁股來懲罰小孩。所以比起「拒絕體罰日」這樣比較嚴肅生硬的名稱,「不打屁屁日」應該是更加貼切生動,不打小孩日算是介於兩者之間,保留了那個生動直接的意思,說的時候可能也比較不會難為情。
  但什麼是通用人工智能?最通俗的想像,就是我們在科幻作品裡會看到的那些像人一樣或比人更厲害的AI,它們一開始為人類的生活水平帶來大幅提升,之後基於各式各樣的原因毀滅人類文明。雖然我們沒有理由相信現實世界最後一定會往那種悲慘的方向發展,但「大幅改變」則幾乎不可能避免。
  2023年3月求職網站公布的「青年勞工生活甘苦與逐夢職涯規劃調查」中,依照性別區分的兩份前十名榜單裡,排除重複,部份職業是有所對應的:「主廚」對應「烘焙師傅」、「機師」對應「空服員」。彷彿即便是對於廚藝或飛行有著相似願景的人,基於從小到大受到的關於性別的差異性教育,你就自然會產生某種職業偏好。
  在各種領域內,台灣都有非常多制度與規範是從威權時代遺留下來,或繼承了威權時代的思維所訂定。它們往往會以「預防不好的事」為由,只要曾經出過什麼事,或者負責制定規則的人想像中可能會出什麼事,總之就是先禁止。以至於熱愛諧音梗的台灣人,會笑稱台灣不是「先進國家」,而是「先禁國家」。
  好日子不是自然而然存在的,那些看起來最最基本的權利,有時會需要我們一次又一次地重新爭取。為了讓這些仗勢作惡的人明白人民不是只有在投票的時候才有力量,我們需要再一次做好準備,準備在必要的時候回到街上。
  在《劍星》之前,金亨泰上一款代表作是手機遊戲《勝利女神:妮姬》,一款同樣以強調女性臀部為主要賣點的遊戲。顯然地,這樣的遊戲受到了廣大玩家的好評,一些人紛紛讚美金亨泰,認為他是在當前「政確」環境中的一道清流。然而,對於負責這些遊戲製作與宣傳的人來說,這些信徒就是一些可笑且噁心的傢伙。
  4月30日是「國際不打小孩日」。我挺喜歡這個翻譯的。"spank"是「打屁屁」的意思,在這裡指用打屁股來懲罰小孩。所以比起「拒絕體罰日」這樣比較嚴肅生硬的名稱,「不打屁屁日」應該是更加貼切生動,不打小孩日算是介於兩者之間,保留了那個生動直接的意思,說的時候可能也比較不會難為情。
  但什麼是通用人工智能?最通俗的想像,就是我們在科幻作品裡會看到的那些像人一樣或比人更厲害的AI,它們一開始為人類的生活水平帶來大幅提升,之後基於各式各樣的原因毀滅人類文明。雖然我們沒有理由相信現實世界最後一定會往那種悲慘的方向發展,但「大幅改變」則幾乎不可能避免。
  2023年3月求職網站公布的「青年勞工生活甘苦與逐夢職涯規劃調查」中,依照性別區分的兩份前十名榜單裡,排除重複,部份職業是有所對應的:「主廚」對應「烘焙師傅」、「機師」對應「空服員」。彷彿即便是對於廚藝或飛行有著相似願景的人,基於從小到大受到的關於性別的差異性教育,你就自然會產生某種職業偏好。
  在各種領域內,台灣都有非常多制度與規範是從威權時代遺留下來,或繼承了威權時代的思維所訂定。它們往往會以「預防不好的事」為由,只要曾經出過什麼事,或者負責制定規則的人想像中可能會出什麼事,總之就是先禁止。以至於熱愛諧音梗的台灣人,會笑稱台灣不是「先進國家」,而是「先禁國家」。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身為一個並不特別富有文采的小孩,我能做的就只有寫下自己的希望,刻劃自己的夢想。 國小時,我遇到了改變我一生的老師。她的教學方式可媲美斯巴達教育,至少當時我剛遇到她時是這麼認為的。 不過,良藥總是苦口,忠言大多逆耳。兩年後,我從小學畢業,回首從前,才發現自己真的
Thumbnai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N34FNbOKXc&t=4s 前幾天跟其他老師聊到教育小孩的問題,聊到有些家長只因為自己上學期間,某個科目不好,例如家長數學不好,當他的小孩數學成績不理想時,就覺得沒關係,而他擅長某個科目(例如英文),他的小孩英文就要很強。每
Thumbnail
   在看這本書之前,還沒有看過蒙特梭利女士本人的書,僅看過其他人對蒙特梭利教學的看法見解,很高興有這個機會可以督促自己看一看本人所著寫的著作。   首先不應該有太多教導式的教育,要知道兒童真正的需要以及童年時期的奧秘。倘若幼兒時期受到不正確的教育,極大可能導致往後的精神疾病,要減少精神疾病須
Thumbnail
失望? 等等,讓我把話說完 約莫2016-2017年間,領我進入「教學界」的恩師興高采烈地分享:「你聽過『亮語』嗎?我去參加他們的工作坊,強調不用獎勵,這個觀點很有趣吧?有機會你也去聽聽。」從此,「總有一天要去一探究竟」的想望在我心中埋下種子,卻因工作檔期衝突與新冠疫情影響,
Thumbnail
1.兒少文學作品一定要有教育性嗎? 2.我們常在講的教育性真的是教育嗎? 3.還是那其實只是規訓的偽裝? 4.這是個長年困擾大家的問題,甚至是困境。 5.而想像力和美,在教育中又扮演何種作用? 6.這次想從伯寧罕的《和甘伯伯一起去遊河》來探索跳脫此困境和了解美、想像力在教育中的基進力量。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自己成為教師的經歷,以及他在音樂、詩歌和籃球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作者堅持不斷的學習和挑戰自己的極限,鼓勵讀者相信自己,不斷努力追求夢想。
Thumbnail
AI 在教育上應用的討論日漸活躍,但教育工作者對於其應用方式與影響仍有疑慮,也關注 AI 如何改變學生學習行為與教育系統。鼓勵學生適應 AI,在負責任的情況下使用,以培養批判性思考。此外,教育工作者應從自身開始掌握 AI 相關技能,政府與學校也應提供相關培訓。需注意 AI 應用中的道德層面和相關問題
Thumbnail
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46EbZcEWMU2dh2fMVVDXmR?si=AafNwrHuR8WQC54M9aF61w 我邀請饒韻琴女士--我的母親--諾瓦創意國中小的發跡人之一,也是該校的現任教師,來CouchSomething Podcast的第一輯談談台灣的新世代以及她對當代教育的洞見。
Thumbnail
親愛的家長們,你是否有這樣的困擾? 孩子總是只想玩,不想學習。 孩子總是怕失敗,不敢嘗試新事物。 孩子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沒有自信。 如果您有這些困擾,那麼[內在成就感]一定是你的下一步。 這一集節目, 子玲老師訪談[內在成就]作者愛瑞克, 來和大家一起探索如何養成喔!
身為一個並不特別富有文采的小孩,我能做的就只有寫下自己的希望,刻劃自己的夢想。 國小時,我遇到了改變我一生的老師。她的教學方式可媲美斯巴達教育,至少當時我剛遇到她時是這麼認為的。 不過,良藥總是苦口,忠言大多逆耳。兩年後,我從小學畢業,回首從前,才發現自己真的
Thumbnai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N34FNbOKXc&t=4s 前幾天跟其他老師聊到教育小孩的問題,聊到有些家長只因為自己上學期間,某個科目不好,例如家長數學不好,當他的小孩數學成績不理想時,就覺得沒關係,而他擅長某個科目(例如英文),他的小孩英文就要很強。每
Thumbnail
   在看這本書之前,還沒有看過蒙特梭利女士本人的書,僅看過其他人對蒙特梭利教學的看法見解,很高興有這個機會可以督促自己看一看本人所著寫的著作。   首先不應該有太多教導式的教育,要知道兒童真正的需要以及童年時期的奧秘。倘若幼兒時期受到不正確的教育,極大可能導致往後的精神疾病,要減少精神疾病須
Thumbnail
失望? 等等,讓我把話說完 約莫2016-2017年間,領我進入「教學界」的恩師興高采烈地分享:「你聽過『亮語』嗎?我去參加他們的工作坊,強調不用獎勵,這個觀點很有趣吧?有機會你也去聽聽。」從此,「總有一天要去一探究竟」的想望在我心中埋下種子,卻因工作檔期衝突與新冠疫情影響,
Thumbnail
1.兒少文學作品一定要有教育性嗎? 2.我們常在講的教育性真的是教育嗎? 3.還是那其實只是規訓的偽裝? 4.這是個長年困擾大家的問題,甚至是困境。 5.而想像力和美,在教育中又扮演何種作用? 6.這次想從伯寧罕的《和甘伯伯一起去遊河》來探索跳脫此困境和了解美、想像力在教育中的基進力量。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自己成為教師的經歷,以及他在音樂、詩歌和籃球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作者堅持不斷的學習和挑戰自己的極限,鼓勵讀者相信自己,不斷努力追求夢想。
Thumbnail
AI 在教育上應用的討論日漸活躍,但教育工作者對於其應用方式與影響仍有疑慮,也關注 AI 如何改變學生學習行為與教育系統。鼓勵學生適應 AI,在負責任的情況下使用,以培養批判性思考。此外,教育工作者應從自身開始掌握 AI 相關技能,政府與學校也應提供相關培訓。需注意 AI 應用中的道德層面和相關問題
Thumbnail
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46EbZcEWMU2dh2fMVVDXmR?si=AafNwrHuR8WQC54M9aF61w 我邀請饒韻琴女士--我的母親--諾瓦創意國中小的發跡人之一,也是該校的現任教師,來CouchSomething Podcast的第一輯談談台灣的新世代以及她對當代教育的洞見。
Thumbnail
親愛的家長們,你是否有這樣的困擾? 孩子總是只想玩,不想學習。 孩子總是怕失敗,不敢嘗試新事物。 孩子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沒有自信。 如果您有這些困擾,那麼[內在成就感]一定是你的下一步。 這一集節目, 子玲老師訪談[內在成就]作者愛瑞克, 來和大家一起探索如何養成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