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心靜自然涼,來讀一本號稱「西方心經」的輕薄小書The Enchiridion By Epictetus《為你的心定錨》,又稱《愛比克泰德手冊》。
作者Epictetus愛比克泰德是古羅馬時期的哲學家,我們對他所知不多,只知道這個名字在希臘文有「買來的」的意思,故推測可能是奴隸。嚴格說來,這本書是由愛比克泰德的追隨者Arrian所寫,記錄師者的言行,在西元125年左右出版。
《愛比克泰德手冊》非常精簡,英文全文不到7500字,分為52小段,為在驚滔駭浪的日常生活中航行的我們,指點迷津,找回平靜而自由的心情。
著有《尋心經》的美國作家Alex Kerr曾比較《心經》和《愛比克泰德手冊》,認為兩者在精神上極為相近,「事物及事件來來去去,我們無能掌控,而你我唯一能掌控的,是自己的心識。這覺悟聽來或許蒼涼,卻也能是力量的來源。」
以下摘要整理個人回味再三的段落,整理成掌控心識的三部曲,分享給大家。
掌控心識的第一步,是分辨我們遭遇到的事情能不能由自己來控制、決定或改變。如果可以,就盡力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如果不行,那就忘了它吧。
「練習控制那些你能掌控的。人若是能控制自己的喜惡和趨避,便是自己人生的主人。這樣的人才是真正自由。」
二戰期間,美國神學家Reinhold Niebuhr的「寧靜禱文」被發送給每一位出征的士兵,影響無數人:「上帝啊,請賜我寧靜,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事;請賜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事。並賜我智慧,以分辨兩者的不同。」不曉得是否也是受到愛比克泰德的啟發呢?
.
第二步,將事物的「本質」和我們對它的「認知、反應和觀點」分開,避免妄下評判。wish things to be only just as they are,繁體中文版譯者愷易緯翻作「讓事事如其所是」,相當美妙。
「有人酒喝得多?莫評判他這樣不對,而是單純陳述他酒喝得多。除非你徹底理解別人行為背後的原因,否則怎能知道對方行為的對與錯?」
將事物的本質和我們的意見分開,不是容易的事。過去學習寫作,基本要求是明確區分事實和意見,避免誤導讀者,但往往寫著寫著就不小心交錯使用,被編輯老師打上一個大問號。
.
第三步──可能跟我的分享有部分衝突──找到安身立命之道,不必張揚更不必糾正別人,自己知道、默默奉行就好。
「羊可不會把吃下的草給吐出來,只為了讓牧羊人看看牠吃了多少,而是會先於內將草食消化完畢,而後於外產出乳汁和羊毛。」
愛比克泰德提醒我們:有緣得道,無須對他人指手畫腳,更重要的是透過自身的言行舉止來實踐。「要記得,就連蘇格拉底也是極力避免炫耀知識的。」
這讓我們聯想到《金剛經》的「金剛能斷」。在各種執著中,「相信自己已懂得佛法,佛法是最有用的」這種傲慢心,是最難消除的一種。而修行卻是要連這種自己奉為根基圭臬的信仰都捨棄,十分難得。
愛比克泰德提倡的理論是獨善其身的;做好我們自己該做的,家家自掃門前雪,別過度關注、揣想或批評他人的瓦上霜,那些事物與自身並無關連。
因此,《愛比克泰德手冊》中有一段更值得深思。
「當你看到別人因為孩子早夭或遠行他方而哭泣……你內心必須自有判斷,告訴自己,此人之所以難過,不是因為發生的事情本身,因為其他人並沒有因此而苦惱,而是因為他自己對這件事情的判斷,才造成他如此痛苦。」
一時覺得,這種等級的同理心,好像與當今主流背道而馳。現在的同理心教育,不斷督促我們要「穿別人的鞋」,站在別人的立場思考。
再想一想,這或許要和「就連蘇格拉底也極力避免炫耀知識」搭配思考,也就是「自己知道就好,別說出來」。提醒自己「不是每個人碰到這些事情都會感到痛苦」,有助於客觀覺察對方的情緒,然後給予對方更好的情感支持。
這或許能減少「有一種冷叫做阿嬤覺得你冷」的誤會,也避免聽朋友訴苦而負能量滿載、最後自己也跌入煩惱深淵、難以自拔的困境。
.
但即使詳讀「手冊」,現實生活中的權衡仍然困難。
愛比克泰德說,聊天時要避免講自己的經歷和困境。「因為不管你自認說出自己的奇險遭遇有多適合,聽在別人耳裡可未必如此。」但光聽不說也很容易變成八卦聚會中的「怪咖」,拿捏箇中醍醐味的革命大業,同志仍須努力。
很高興在這裡見到你,迴響與合作,請洽 hiclaydee AT proton.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