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硬翻轉不對等的代價:「取消」的意義與隱憂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強硬翻轉不對等的代價:「取消」的意義與隱憂〉2023-07-26


  過去我們曾兩度談論取消文化,一次是在台灣MeToo運動開始之前,一次是在其最洶湧的時候。如今,它已經緩和下來,仍有許多人還正在說出自己的經歷,也有許多人還不敢或不願意說出。但我們都可以明白,這次的運動已經讓台灣社會對性別議題有了一些新的態度,許多人會開始反思自身,但也有一些人仍舊認為那些性騷擾的行為沒什麼大不了。在這個時間點,我們可以再一次、從更復合的角度分析看看取消文化。


  取消文化並不與MeToo運動相綁定,但它們的確有著許多關連與共通點。在過去的文章中,我們以陶片放逐法來類比,提到了取消行動有一個「數位流放」的意涵。我們也的確能注意到,在取消行動最初的意涵裡面,就是一種從民間而來的,對長期把持著話語權的公眾人物之反制。



  2020年7月初,美國文化雜誌《哈潑》(Harper's)刊登了《一封關於正義與公開論辯的信》(以下稱為《哈潑公開信》),那封對取消文化表達質疑與擔憂的信件得到了上百名學術、媒體與藝文人士的聯名,其中不只有「身受其害」的JK羅琳,也包含喬姆斯基、法蘭西斯福山等著名學者。


  很快的,包含了許多有色人種的一百多名記者也發起連署,批評《哈潑公開信》缺乏反思,也提醒了新聞界與出版界長期以來的權力問題。雖然當時美國的主要課題是Black Lives Matter,但在「長期受壓抑的群體之發聲權」的角度上,MeToo運動與此也有許多相似的特點。


  《哈潑公開信》的立場大抵上是圍繞著言論自由與比例原則,它們承接了某種「不同理念都應當被放在公開討論」的自由主義立場,同時提出了許多記者、學者、編輯會因為取消文化而被迫在失去工作與不能表達特定立場之間作抉擇。這兩個問題都不是空穴來風,但直接以這樣的方式一概而論地質疑取消文化,卻是有些模糊視聽。



  的確,如果從言論自由的角度來說,無論是怎樣的立場,都應該要能夠被表達與討論。如果人們活在一個擔心被取消與噤聲的環境裡,言論自由與正義的思辨都將沒辦法被好好落實。然而,這種環境並非如同支持《哈潑公開信》的人想像的是取消文化的結果,相反地,正是這樣的環境,才催生出了如今顯得有些激進的取消文化。


  無論是Black Lives Matter或是MeToo,之所以這些種族與性別議題會一下子爆發出來,便是因為她們長期以來都處於那種《哈潑》支持者所擔憂的噤聲狀態之中。有許多的言論長期沒有辦法進入公共討論,這是那些一開口就能受到重視的著名作家與學者無法體會的。


  相反的,他們所捍衛的那些言論,卻是長年以來都被大眾所允許的歧視與冒犯言論。極端來說,這些歧視與冒犯言論的發言者的確也應該享有言論自由。但問題是,這些貶抑與傷害特定群體的言論,往往會創造或加強一些不友善的環境,並讓一部分的群體因此失去言論自由、甚至人身自由與安全都可能受到影響。


 

  另一方面,那種新聞與藝文工作者可能因為政治不正確的言論失去工作的問題,其核心並非取消文化的問題,而是勞動者權益的問題。當一個人因為不恰當的言論失去工作時,如果我們認為這樣的懲處有違比例原則,那應該被指責的不是他的言論所傷害到的群體,而是資方過於獨斷且不合理的人事行政權。


  去在這個意義上攻擊取消文化,就很像是因為不合理的判罰與不完善的更生人制度去控訴整套法律。而不首先檢討自己為什麼要犯這些錯、以及判罰者為什麼可以濫用權力。


  同時,藝文相關的工作者由於更大程度依賴於名聲和後續的演藝合約,受取消文化的影響可能更大。但這也更加表明了我們需要給藝文工作者更多的工作權上的保障,而非完全是娛樂企業說了算。這也是為什麼近期以好萊塢編劇和演員為核心的美國藝文表演界會需要罷工,因為即便某些超級巨星有著鉅額的收入,整體表演者的權益仍舊非常不穩定。



  當我們沒有去認真與嚴肅地看待這種長期以來的權力不對等,我們有時會對個人遭受到的取消感到有失平衡。這一點在任何一種試圖修正長期不對等的行為或政策上都會看到。譬如保障名額、加權分數,這些措施放在特定的個人身上都不見得有道理。對於一個個別的人來說,他的被取消的確有可能是不公允的。


  但另一方面,這就如同轉型正義一樣,是一種為了推動族群平等所需的,整個社會價值觀轉變的表態。當我們還覺得「沒有嚴重到需要取消吧」的時候,這些問題很可能就還被看得太輕。就像黃子佼出事後的道歉以及一個月後的再次道歉,都能看到他雖然從不否認自己犯過錯,卻始終認為「我不該遭到這樣的對待」。也許我們的社會可以給他一個再次出發的機會,就像在過去許多男明星身上發生過的那樣,但「那些事情的確是嚴重到需要加害者付出沉重的代價」這一點,甚至到目前很可能還推進的不夠。


  如果我們同意一個人的罪行可以被說出來,接下來便是社會需要他如何面對過錯的問題。就像轉型正義時常難以和仇恨與報復的情緒完全脫離開,取消文化完全有其消極且甚至對社會有不良影響的面向。但在這個時間點上,它仍是缺乏話語權的社會大眾少數能取得的一種對公眾人物不良行為的制裁手段。是當前社會所能設想的,讓話語權更加平衡的少數可選方案。



  不能否認的問題是,雖然取消行動的核心是基於社群,資本與政權仍會在這裡面動手腳。雖然它們並不能百分之百控制社群,卻有著強大的煽動與介入能力。不僅僅是操作「網軍」,身處於極端環境的人的確對對自己進行言論審查,譬如在提及台灣時,必須在前面加上「中國」。我們也會看到企業往往在一個人剛出現爭議時就迅速進行切割。


  這些行為時常並不真的反映社群,反而是讓事情更加符合政府與企業的利益。這樣的「取消」是與取消行動的本源脫鉤甚至相矛盾的,卻成了許多人反對取消文化的理由。哪些取消是社群發起的、反映沒有話語權的大眾的聲音,哪些是政府或資本假借取消文化進行的鬥爭,是我們需要仔細區分的。


  除此之外,取消文化的另一個隱憂是,它有可能造成人們的過度依賴。一方面我們希望能透過取消式的審查建立安全的網絡,從而放棄彼此對話與說服(這也是《哈潑公開信》立意中最值得我們反思的問題),也給政府或跨國企業一個趁勢過權的機會。


  另一方面,我們也容易感覺「取消了這些壞人,事情就會變好」。但我們還是必須想起這裡頭的結構問題。我們必須有意識地去"hate the game, don't hate the player"。如果世界上的許多人沒有辦法抵禦權力的誘惑,那我們最好的辦法是,取走魔戒,把它丟進火山之中。





延伸閱讀:

〈「我也是強尼戴普」:危險的反MeToo修辭〉

〈「我們」不想看到你〉

〈被濫用的「政治正確」:對思辨與平權價值民粹式的排拒〉

〈Freeman, don’t forget〉

〈公共討論空間變小了嗎?--從Cheap「被抄家」爭議談「部落化」現象〉

〈請停止聲援沒有悔意的加害者,那不是一種善良〉

avatar-img
83會員
733內容數
一個寫作實踐,關於我看到和思考中的事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前圖紙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們的文化裡面有一些十分令人厭惡的事情,其中一個是理所當然與無處不在的男性凝視。在奧運即將舉行之際,除了台灣選手的消息、眾星雲集的美國籃球隊之外,我還看見了一些新聞台搭配著無聊的雙關語整理了所謂的「奧運嬌點」--那些外貌或身材被認為是「看點」的女性運動員。
  同時,霍布斯也指出,他並非要控訴人性,也沒有誇大這種人與人的爭鬥與不信任。但即便在和平時期,他也希望讀者思考這些問題:為什麼一個人外出旅行時會帶上武器與旅伴、為什麼返回家中要栓上門閂、甚至在家中,也會將擺放貴重物品的箱子上鎖。明明已經知道存在有法律和公權力,他為什麼會做這些行為?
  而這件事的邏輯中包含了一個未明言的前提:每個人「本來應該」要去上班上課,並且不被允許根據個人的判斷,獨立自主地決定自己應不應該為了避免這一風險而對行程做出調整。所以我們才需要一個來自政府的統一聲音,去告訴大大小小的行號經營者,你應該讓你的員工休息,來避免對國家造成不必要的損耗。
  我們可以從兄妹房屋裡那些僅存的黑人牛仔電影中看見導演對這件事情的暗示。而在那場戲裡,哥哥也終於說出了他沉潛多時最想說的話:「我們要做的事,他們不能抹除」。人們會再次蜂擁而來,就像他們把電影的歷史搶走、把黑人牛仔搶走、把馬匹換成駱駝,但這一次,我們會向消抹說「不!」,我們會被歷史記住。
  這些如今被「民族、民權、民生」等抽象觀念包圍著的街區,過去曾經以一種真正地與人們的日常生活關聯在一起的方式被稱呼。那裡之所以是米街是因為人們在那裡處理米、買賣米,他們把處理下來的米糠轉移到西側的「粗糠崎」,然後到抽籤巷那裡尋求神意。
  有較多取分機會的籃球屬於"Strong-link"比賽,也就是比賽結果更大程度取決於強勢面向。只要你的隊上有一名「奇蹟的世代」,你就能輕易的輾壓對方球隊。相反的,足球與棒球沒有那麼多得分的機會,即便是最傑出的得分手,也並非場場都能得分。在這樣的比賽當中,沒有破口的團隊,往往才能成為比賽的贏家。
  我們的文化裡面有一些十分令人厭惡的事情,其中一個是理所當然與無處不在的男性凝視。在奧運即將舉行之際,除了台灣選手的消息、眾星雲集的美國籃球隊之外,我還看見了一些新聞台搭配著無聊的雙關語整理了所謂的「奧運嬌點」--那些外貌或身材被認為是「看點」的女性運動員。
  同時,霍布斯也指出,他並非要控訴人性,也沒有誇大這種人與人的爭鬥與不信任。但即便在和平時期,他也希望讀者思考這些問題:為什麼一個人外出旅行時會帶上武器與旅伴、為什麼返回家中要栓上門閂、甚至在家中,也會將擺放貴重物品的箱子上鎖。明明已經知道存在有法律和公權力,他為什麼會做這些行為?
  而這件事的邏輯中包含了一個未明言的前提:每個人「本來應該」要去上班上課,並且不被允許根據個人的判斷,獨立自主地決定自己應不應該為了避免這一風險而對行程做出調整。所以我們才需要一個來自政府的統一聲音,去告訴大大小小的行號經營者,你應該讓你的員工休息,來避免對國家造成不必要的損耗。
  我們可以從兄妹房屋裡那些僅存的黑人牛仔電影中看見導演對這件事情的暗示。而在那場戲裡,哥哥也終於說出了他沉潛多時最想說的話:「我們要做的事,他們不能抹除」。人們會再次蜂擁而來,就像他們把電影的歷史搶走、把黑人牛仔搶走、把馬匹換成駱駝,但這一次,我們會向消抹說「不!」,我們會被歷史記住。
  這些如今被「民族、民權、民生」等抽象觀念包圍著的街區,過去曾經以一種真正地與人們的日常生活關聯在一起的方式被稱呼。那裡之所以是米街是因為人們在那裡處理米、買賣米,他們把處理下來的米糠轉移到西側的「粗糠崎」,然後到抽籤巷那裡尋求神意。
  有較多取分機會的籃球屬於"Strong-link"比賽,也就是比賽結果更大程度取決於強勢面向。只要你的隊上有一名「奇蹟的世代」,你就能輕易的輾壓對方球隊。相反的,足球與棒球沒有那麼多得分的機會,即便是最傑出的得分手,也並非場場都能得分。在這樣的比賽當中,沒有破口的團隊,往往才能成為比賽的贏家。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中天2002年入主勁道數位電視後,改名為中天電視股份有限公司,歷經18個年頭,中天新聞於2020年度經NCC決議不予換照,是新聞台換照未過的首例。 中天新聞台從換照未過開始即大力批評NCC,認為這是新聞自由最黑暗的一天;是言論自由蒙羞的一天;是台灣人民應該因此感到悲傷的一天,因此這篇就來談談中天新聞
中天新聞台從換照未過開始即大力批評NCC,認為這是新聞自由最黑暗的一天;是言論自由蒙羞的一天;是台灣人民應該因此感到悲傷的一天,因此這篇就來談談中天新聞換照失敗是否就等於台灣再無言論自由,是否只會剩下中天新聞所說的一種聲音,新聞媒體界因此就變成了政府大內宣的一種工具。
中天新聞台換照一案,實際上判斷是否對錯尚待「言論自由市場」來「真理越辯越明」(前提是言論自由市場尚未失靈),但對於NCC否決中天換照之處分理由,是否有侵害憲法上對於新聞自由之保障,似乎可以先簡單從大法官解釋的角度探討
11/18,NCC 委員會投下 7:0 反對票,否決中天新聞換照一案,中天新聞即將在12/11 執照到期後關台,引起全國關注。 中天新聞關台,是民之所欲還是政治角力?是「言論自由」的勝利還是慘敗?方格子的創作者們也寫下各自不同的觀點,我們也想聽聽你的觀點,歡迎與方格子的讀者們分享。
近日台灣NCC駁回中天換照的事件,雖然網絡主流一片叫好,但藍營卻指責此舉損害言論自由... 若事實如報告般有嚴重干預編輯自主等之違反新聞專業之情事,則駁回是有道理的。 但事件的真正問題和討論點,在於審查機制是否有認受性和獨立性上。
NCC 以 7:0 否決中天換照,中天確定出局。全案最困難之處在於:政府原是媒體監督的對象之一,但是現在卻必須由政府機關管制媒體執照。問題是:如果不由政府機關管制,那麼又該由誰管制呢?不過過分強調「政府換照審查卻不能實質審查」,同時否定了換照審查的必要性,反而存在內在邏輯的問題;更根本的問題是...
中天2002年入主勁道數位電視後,改名為中天電視股份有限公司,歷經18個年頭,中天新聞於2020年度經NCC決議不予換照,是新聞台換照未過的首例。 中天新聞台從換照未過開始即大力批評NCC,認為這是新聞自由最黑暗的一天;是言論自由蒙羞的一天;是台灣人民應該因此感到悲傷的一天,因此這篇就來談談中天新聞
中天新聞台從換照未過開始即大力批評NCC,認為這是新聞自由最黑暗的一天;是言論自由蒙羞的一天;是台灣人民應該因此感到悲傷的一天,因此這篇就來談談中天新聞換照失敗是否就等於台灣再無言論自由,是否只會剩下中天新聞所說的一種聲音,新聞媒體界因此就變成了政府大內宣的一種工具。
中天新聞台換照一案,實際上判斷是否對錯尚待「言論自由市場」來「真理越辯越明」(前提是言論自由市場尚未失靈),但對於NCC否決中天換照之處分理由,是否有侵害憲法上對於新聞自由之保障,似乎可以先簡單從大法官解釋的角度探討
11/18,NCC 委員會投下 7:0 反對票,否決中天新聞換照一案,中天新聞即將在12/11 執照到期後關台,引起全國關注。 中天新聞關台,是民之所欲還是政治角力?是「言論自由」的勝利還是慘敗?方格子的創作者們也寫下各自不同的觀點,我們也想聽聽你的觀點,歡迎與方格子的讀者們分享。
近日台灣NCC駁回中天換照的事件,雖然網絡主流一片叫好,但藍營卻指責此舉損害言論自由... 若事實如報告般有嚴重干預編輯自主等之違反新聞專業之情事,則駁回是有道理的。 但事件的真正問題和討論點,在於審查機制是否有認受性和獨立性上。
NCC 以 7:0 否決中天換照,中天確定出局。全案最困難之處在於:政府原是媒體監督的對象之一,但是現在卻必須由政府機關管制媒體執照。問題是:如果不由政府機關管制,那麼又該由誰管制呢?不過過分強調「政府換照審查卻不能實質審查」,同時否定了換照審查的必要性,反而存在內在邏輯的問題;更根本的問題是...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遇到與自己不同價值觀的人事物,就算是差異很大,常會努力學習尊重,是因為我相信多元也形成世界的豐富,算是一種自然生態平衡。倘若在不同之外,還會連帶成為他們傷害別人的共同作為者,轉身離去是守護自身的心靈環保,道不同不相為謀。 離開前公司,就是抱持著為自己好的心態,主動走出算計、霸凌的職場。或許還有些許
Thumbnail
經由邏輯導通解析歧視的來源,發現有兩種後,便可以更好得帶來美好,說是帶來,其實只是做自己。 而在發現歧視的表象下,是社會中自由、平等、博愛的不暢通時,也許我們應該做的事,是貫徹價值,而非打擊表象。
Thumbnail
自由和平等,一個強大,另一個就不免衰亡。 文明是所有民族合作的產物,大家都有貢獻。種族之間的敵意,來自於種族之間的差異,而想要消除種族之間的敵意,唯有廣博教育。 地理、經濟、政治創造了文化,文化又塑造了民族類型。時日久遠後,這些差異都會在環境影響下消失,北方民族在熱帶區域居住,或者南方民族跑
Thumbnail
我想我可以開始練習這麼說:這關係就放你一個人好不好,你真是煩死了。
Thumbnail
種族歧視,不是種歧視,而是每個人對於該地的無知,以及他們那不改的觀念。   為何說不改的觀念?倒不如說為何不改!因為“自以為是”又或者因為 年紀大,“自認為”明白所有,所以去限制,去辱罵,以“自已”的那觀點,去認定所有。     何為歧視?只因他與我“不同”所以排擠、辱罵或孤立 ,這講的好像
Thumbnail
人們想要在各方方面面期許要求著自由;如思想,工作,言論,財富,民主,,,等等° 自由在人生整體意涵中不是全部,而只佔據了部分片段;若將其無限擴大,將使自己淪落為武斷下的受害者° 如己要求身體自由卻恣意揮霍用之!不知節制,傷害病痛隨即而至,輕者尚需時復原,重者無法彌補傷害終生! 自由
Thumbnail
在美國待過一段時間的人,應該聽過一個詞: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一開始可能是揭露某些人士私底下的言行,藉此揭穿對方的假面具。本來立意是好的,但在這幾年,這樣的風氣卻走火入魔。
在這個我們可以獨立思考、批判思考的社會與年代
Thumbnail
以前曾經讀到:「一個人的自由,以不侵犯到他人的自由為範圍。」這其實表示真實的自由還是受到社會人我之間的分際,而呈現受限的狀態。 同樣的,「一個人的人權也以不侵犯到他人的人權為範圍」,這在某些程度也表明人權是受限,特別是當他侵犯到他人的人權以後,人權勢必受到限制,甚至取消,不然政府就沒有權力把侵犯人
Thumbnail
遇到與自己不同價值觀的人事物,就算是差異很大,常會努力學習尊重,是因為我相信多元也形成世界的豐富,算是一種自然生態平衡。倘若在不同之外,還會連帶成為他們傷害別人的共同作為者,轉身離去是守護自身的心靈環保,道不同不相為謀。 離開前公司,就是抱持著為自己好的心態,主動走出算計、霸凌的職場。或許還有些許
Thumbnail
經由邏輯導通解析歧視的來源,發現有兩種後,便可以更好得帶來美好,說是帶來,其實只是做自己。 而在發現歧視的表象下,是社會中自由、平等、博愛的不暢通時,也許我們應該做的事,是貫徹價值,而非打擊表象。
Thumbnail
自由和平等,一個強大,另一個就不免衰亡。 文明是所有民族合作的產物,大家都有貢獻。種族之間的敵意,來自於種族之間的差異,而想要消除種族之間的敵意,唯有廣博教育。 地理、經濟、政治創造了文化,文化又塑造了民族類型。時日久遠後,這些差異都會在環境影響下消失,北方民族在熱帶區域居住,或者南方民族跑
Thumbnail
我想我可以開始練習這麼說:這關係就放你一個人好不好,你真是煩死了。
Thumbnail
種族歧視,不是種歧視,而是每個人對於該地的無知,以及他們那不改的觀念。   為何說不改的觀念?倒不如說為何不改!因為“自以為是”又或者因為 年紀大,“自認為”明白所有,所以去限制,去辱罵,以“自已”的那觀點,去認定所有。     何為歧視?只因他與我“不同”所以排擠、辱罵或孤立 ,這講的好像
Thumbnail
人們想要在各方方面面期許要求著自由;如思想,工作,言論,財富,民主,,,等等° 自由在人生整體意涵中不是全部,而只佔據了部分片段;若將其無限擴大,將使自己淪落為武斷下的受害者° 如己要求身體自由卻恣意揮霍用之!不知節制,傷害病痛隨即而至,輕者尚需時復原,重者無法彌補傷害終生! 自由
Thumbnail
在美國待過一段時間的人,應該聽過一個詞: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一開始可能是揭露某些人士私底下的言行,藉此揭穿對方的假面具。本來立意是好的,但在這幾年,這樣的風氣卻走火入魔。
在這個我們可以獨立思考、批判思考的社會與年代
Thumbnail
以前曾經讀到:「一個人的自由,以不侵犯到他人的自由為範圍。」這其實表示真實的自由還是受到社會人我之間的分際,而呈現受限的狀態。 同樣的,「一個人的人權也以不侵犯到他人的人權為範圍」,這在某些程度也表明人權是受限,特別是當他侵犯到他人的人權以後,人權勢必受到限制,甚至取消,不然政府就沒有權力把侵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