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1|閱讀時間 ‧ 約 29 分鐘

孩子心理健康:如何識別求救信號及進行有效溝通

現在孩子很聰明,拜資訊發達所賜,他們見多識廣,有更多與他人比較的機會,再來都是寶貝、物質不怎麼缺乏,自尊感來的比過去的孩子更強,心靈反而更容易受傷害。 

更麻煩的是,現在我們處於更複雜的社會、霸凌或其他負面訊息從線下延伸到線上,或許是以大人們想像不到的方式干擾孩子的心靈。

所以,注意孩子發出的求救信號並且適時做出應,對於孩子的心理健康至關重要。



女兒入學一、二年時,有一陣子特別不想去學校,當時也說不出明確原因,我試圖讓她將焦點轉移到正面的事物上,鼓勵她,放學跟媽媽說有什麼好玩的事,並且把握課後時間陪伴。 

但我不知道的是,她當時壓力很大。多年後,她才向我吐露當年她的「好朋友」,非常喜歡和她玩,卻總要「規定」她非得跟和她玩不可,玩她想要玩的事情,和她畫一模一樣的畫,不可以和其他小朋友玩,否則就會瘋狂生氣,她不曉得該怎麼辦才好,感受相當折磨,卻說不出口。 

幸好不久我們就離開了那個環境,不然對一個幼小的孩子那是真難熬!她的遲來的告白著實讓我心疼不已,要是她當時願意分享更多、或者我能留意到蛛絲馬跡該有多好。雖說成長時壓力少不了自己面對,但是有些事,如果能一起分擔確實能減少憂慮。

 

有哪些求救信號值得注意?

 

孩子過於他們能承擔的求心理壓力,通常以行為的改變作為徵兆,如果出現下列的狀況,或許正是求救信號,需要被人好好接住。

  • 不想去上學 (和過去的狀況相比程度有明顯差別,甚至想到要上學就出現生理反應,例如頭痛、肚子痛等)
  • 喜好忽然有變化 (成績忽然大幅下降、原本有興趣的事物或活動變得意興闌珊)
  • 睡眠出現問題 (失眠、噩夢頻繁、甚至尿床)
  • 傷害自己或其他生命 (或者是小動物喔)

如果情況不對勁,不良的狀況一再重複、影響到正常生活,與其擔憂,尋求專業的心理諮商等協助會是更好的選擇。(推薦這篇親子天下的文章:心理諮商有用嗎?心理諮商流程、費用、免費資源懶人包)

而要幫孩子面對的壓力和負面情緒預備一張防護網,那就是從親子溝通著手了。


如何搭建親子溝通的橋樑?


若是親子溝通能順暢,能夠為孩子的壓力提供支持,許多事情就能迎刃而解了。關於如何搭起這座橋,在帶孩子的過程中我有以下的體會。 

1 不質疑孩子的感受

感受是真實的,父母一定要記得這一點。我實話實說,個人感受對於另一個個體來說未必能體會,即使是最親近的人,但是不能體會不代表不存在,所以一定不要責問質疑,尊重孩子的真實感受。 

當孩子吐露心聲,這是很需要勇氣的。那就是肯定肯定再肯定。 

當孩子提出他面臨的困難,千萬不要漠不關心,或是指責「你就是這樣!」「你看,不照我說的,活該!」 

即使我們可能滿腦大人人生智慧,心急想給出許多建議,甚至是管教不當行為,沒錯,這些都需要,但要稍等一下。無論如何,先共情孩子。 

我本身屬於「實事求是」的媽媽,反射動作就是想給建議,所以對我來說第一步先共情孩子是需要刻意練習的。如果不承認孩子的情感需要,時間長了,他就會悶在心裡,成為一個結,而且越久越難解。

2 引導孩子說出來,因為說了才有解決的辦法

孩子不說也是有道理,小一點的孩子不會說,語言能力還到不了能清楚表達的時候;大了一點,因為怕被罵、怕被輕視、覺得說了無用、無法解決,;也有很ㄍㄧㄣ很貼心的孩子覺得自己可以,不想給大人添麻煩。 

孩子願不願意說,除了家庭溝通氛圍外,和本身的個性很有關係。自己小孩比較內斂,非天生「外放型」,需要許多的引導和學習,還要多年經營的默契。我在這部份下了不少功夫,長期灌輸:「越大的事越要告訴媽媽」、「無論如何媽媽愛你」、「有什麼事我們都一起想辦法」。 

如今,十歲的女兒已發展出「識人的能力」,或許是糟糕的友誼經驗,讓她更謹慎觀察,選擇與她合得來、互相支持的好朋友來往,人際關係的拿捏也與時俱進。 

此外家庭平日的互動也很重要。要讓孩子更願意敞開心扉聊心事,還有以下小技巧可以運用:

(1) 練習表達:找機會孩子聊天,鼓勵孩子抒發內心的感受。

(2) 善用繪本:繪本有豐富的主題,很適合當敲心磚。如果孩子本身習慣把負面情緒放在心裡,很推薦這本一大袋擔心鬼:傾聽孩子的聲音,協助孩子趕跑擔心鬼!幫助孩子把說不出口的憂慮釋放出來!

最近珍妮越來越煩惱。 不只是對一件事...


3 營造互相幫忙的氣氛:

有時候和孩子討幫忙和請孩子幫忙想辦法(詢問非強迫喔),讓孩子知道家庭就是互相支援的。

4 陪伴:

陪伴是養成親子默契的最佳方式,特別是孩子有心事,或許暫時不說,或許需要空間,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陪伴,並且告訴他「我會陪你一起度過。」「需要的時候我都在。」

5養成懷抱希望的習慣

讓孩子懷抱希望極其重要,也就是,不要讓孩子在遇到事情時覺得別無選擇。 

的確或許暫時沒有想到辦法,但是千萬別說:「那也是沒辦法的事。」這樣的話,而是改成,「一定有可以解決的辦法,我們一起想。」 

辦法是想出來的!如果說,校園問題如果嚴重影響到心理健康無法解決,那轉學、自學,甚至暫且休息一下都是暫且遠離壓力、調整步調的方法。如果眼光放遠到一輩子來看,眼下的困難有一天終將不是個事。

 

小結

大人的我們很容易知道孩子成績如何、身高多高、有沒有近視,可是對於至關重要的心理健康所知甚少,因為這常常不是一個顯性表現。 

而孩子的心理需求或透過不同以往的行為軌跡透露出來,這是有蛛絲馬跡可尋的。他們的求救訊號值得被關注,並且適時用愛回應。 

孩子要的不多,他值得一份關心、在乎和肯定。 

無論是不是自己的小孩,一份關心、在乎和肯定,每個人都給得起。


註:關於青少年時期,互動方式或得轉變成等孩子自己來說,到時候有心得再和爸爸媽媽們分享。不過,若長期建立了穩固信任關係和順暢的溝通渠道,有了默契,青少年時期也就不用過於擔憂了。




最近深深的感受,現在的孩子遭遇到越來越多的挑戰,越來越匪夷所思 (自己當孩子的時候似乎沒有這麼多糟心事?) 寫下一點點想法,希望孩子們都能在愛的滋養中健康的長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那個媽媽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