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敢說自己天生熱愛運動,事實上,維持運動習慣是為了避免隨著年齡增長而出現的健康問題。隨著時間推移,身體的耐受力逐漸下降,再也不能像年輕時那樣隨意地應付日常生活。運動變成了必要的調整,是對身體的負責。
可是,運動這件事對大部分人來說,似乎並不像吃飯或睡覺那麼「必不可少」。我們都知道不吃飯會肚子餓,不睡覺會精神不濟,但不運動,短期內的影響並不明顯,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難以將運動變成習慣。
曾經,我也是這樣。我想要建立規律的運動習慣,試過很多方式,參加了無數社大的課程:有氧舞蹈、瑜伽、皮拉提斯,甚至是舞蹈課程,結果呢?這些課程並沒有成為我生活中的常態。每次參加課程,都是興致勃勃地開始,但總是因為種種原因無法堅持。每次交了學費,卻都無疾而終。
回頭看這段經歷,我並不覺得是一種浪費。這些不同形式的運動幫助我篩選出自己喜歡的,讓我認識到哪些運動方式適合我,也讓我了解自己放棄的原因。
我曾經上了兩年多的晚間社大課程,但在2021年,由於眼睛狀況,我決定不再參加晚上的活動。這讓我意識到,我其實更適合在家運動,這樣的模式不但讓我免去舟車勞頓,還更能自由安排時間。
有一次,我發現即使是在家裡看著Youtube跟著做運動,久而久之也變成一種負擔,尤其是當我發現自己無法離開螢幕時。我的眼睛不堪負荷,長時間盯著螢幕讓我感到不適,這也促使我開始尋找「無需用眼」的運動模式。再加上,我發現激烈的運動對我來說並不適合,因為一次過度運動,往往會導致隔天過於疲憊,甚至感冒生病。這提醒我,運動應該是一種持續而適度的過程,而不是一次性的爆發。
於是,我開始篩選出不需要記憶動作的運動,例如超慢跑。偶然間,在Facebook上看到徐棟英老師的超慢跑課程,這引起了我的興趣。經過一番研究,我發現超慢跑是一種相對溫和的運動,不僅可以在家進行,還可以在任何時候執行——無論天氣好壞,都不受影響。這種運動模式讓我感覺非常輕鬆愉快。
最重要的是,超慢跑不需要複雜的記憶動作,這對我來說是個大優勢。我不擅長記動作,因此在過去的舞蹈課程中,總是覺得跟不上進度。但超慢跑只需要在原地跑步,動作簡單且容易上手,讓我終於找到了每天可以輕鬆執行的運動。
隨著我逐漸適應超慢跑,我開始思考如何進一步提升運動的樂趣與效果。我已經習慣用耳朵學習,因此我決定將運動與Podcast結合。當我在2023年9月剛開始接學校行政工作時,工作壓力使我迫切需要透過運動來紓解疲勞。於是我開始邊跑邊聽Podcast,特別是吳家德老師的節目。
起初,我每次跑15分鐘,聽三個5分鐘的小故事。這樣的安排讓我覺得既有趣又不會過於疲勞。隨著我逐漸增加運動時間,我開始尋找更長的節目來聆聽。超慢跑與Podcast的結合不僅讓我保持了運動的興趣,還讓我在運動中有了更多的收穫。每次我跑步時,總能聽到一些啟發人心的故事,讓我在身心上都得到了提升。
如今,我已經養成了每天運動的習慣,運動不再是一件難以堅持的事情。透過這種低強度的Zone2運動,我的身心狀態得到了顯著的改善。我不僅身材變好了,睡眠質量也有所提升,整個人感覺更加精力充沛。回頭看這段旅程,從探索到堅持,運動讓我明白健康不僅僅是身體上的,更是心靈上的富足。
自從我開始規律運動後,感受到的不僅是身體的改變,更是生活態度的提升。每天那短短的20到30分鐘,不只是維持身體健康的動作,更成為了我自我關愛的一部分。這段時間讓我有機會放鬆思緒、釋放壓力,與自己的內心對話,而不是被忙碌的生活推著走。
建立運動習慣或許不容易,但一旦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它就會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就像呼吸一般自然。我不再將運動視為任務,而是每天期待的一個儀式。透過這樣的轉變,我也深刻理解到身心的和諧,不只是對健康的投資,更是對幸福感的提升。
最後,我想說,運動的形式和強度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方式與需求去尋找適合的節奏。關鍵在於持續不斷地探索,找到一種讓自己既能輕鬆執行,又樂在其中的運動方式。畢竟,唯有真正融入生活的運動,才能讓我們長久受益,保持健康,擁抱未來。
#與ChatGPT協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