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了解工作細胞阿丹(DAN)和我們每個人的好奇心脈脈相連,並掌握了好奇的知識樹(正面的情緒,未來我們再專文聊負面可憐的那隻無辜貓),接下來您是否好奇,若就社群風格而言,你會屬於那種好奇風格,還是可能三者兼具?
2024年10月25日,《自然》的《科學進展》中一篇題為: 「全球維基百科行動應用讀者好奇的結構風格」[1]研究歸納了近五十萬人瀏覽搜尋維基百科的模式指出: 使用者表現出三種獨特的好奇心風格,甚是有趣。在此研究中以「維基百科兔子洞」(Wikipedia Rabbit Hole,或稱或wiki黑洞/wiki black hole)做比喻,其實和那隻無辜的好奇貓一般,解讀好奇並非全然的正面。
美國賓州大學和維基媒體基金會等合作的研究團隊認為,了解人們不同類型的好奇心可以改善團隊合作,該研究使用了來自 50 個國家(包括台灣)和地區、14 種語言、超過 482,000 名維基百科行動APP使用者兩個月匿名瀏覽數據。人類好奇心和學習研究員兼合著者丹尼·巴塞特(Dani Bassett) 說[2]:
我們可以更加意識到這樣一個事實:我們以不同的方式提出問題,以不同的方式研究知識空間,並擁抱這種多樣性
好奇的三種獨特風格分別為:
這不是第一次歸納出好奇風格,2021年針對維基的小群體研究曾概括出獵人和好管閒事的好奇心風格,此次大規模的研究確立了此二種風格外,更獨立出好奇心的一個明顯標誌:舞者。這種類型的好奇心被描述為一種舞蹈,在這種舞蹈中,當好奇的個體在傳統孤立的知識領域中跳躍時,被視為不相關的不同概念,並以獨特的方式短暫地聯繫在一起。這種簡短的聯繫促進了新經驗、想法和想法的產生或創造。
讀者訪問維基百科的原因多種多樣,資訊需求也不同。他們的好奇心風格會根據這些需求而有所不同。
另外,研究人員還發現「一個人擁有的瀏覽風格類型,與該國的平等水平間存在非常密切的關係」。例如,鬆散、多樣化的知識網路(使用者可在其中查看各種主題)與性別和教育不平等程度較低的國家有關。儘管 Bassett 強調研究團隊不知道究竟是什麼推動了這種相關性,但他們提出了幾個假設,例如,不平等的社會也可能限制好奇心和人們尋找知識的慾望的條件。
正如研究中指出,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好奇心與學習和幸福感有著複雜的聯繫。好奇心可能有助於將注意力分配給既不太複雜也不太簡單的資訊,將注意力分配給有利於學習的“金髮姑娘”中等/中庸的資訊。通過對好奇心的理性分析,進而有助於調和新穎性和複雜性的學習。
在數位化時代,我們的好奇心找到了新的棲息地。它不再局限於塵土飛揚的書架,也不再受圖書館物理距離的限制,而是在我們的螢幕上自由穿梭。這一點在維基百科的全球讀者群中最為明顯,那裡的好奇心架構與它所包含的文化一樣多樣化和錯綜複雜。這次的研究中,歸結了三種獨特的好奇心風格,每一次搜索,每一次點擊都是共同發現之旅的一部分,對於A.H.而言,每個人的內在都住著一個好奇的小孩,你又屬於哪一種風格呢?
---------------------------------------------------------------------
註: 50 個國家包括阿爾及利亞、阿根廷、澳大利亞、奧地利、孟加拉國、比利時、巴西、加拿大、智利、哥倫比亞、捷克、丹麥、芬蘭、法國、德國、迦納、希臘、香港、匈牙利、印度、印尼、愛爾蘭、以色列、義大利、日本、肯亞、韓國、馬來西亞、墨西哥、摩洛哥、尼泊爾、荷蘭、紐西蘭、奈及利亞、挪威、秘魯、菲律賓、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塞爾維亞、南非、西班牙、 斯里蘭卡、瑞典、瑞士、台灣、烏克蘭、英國和美國。
[1] Dale Zhou et al. ,Architectural styles of curiosity in global Wikipedia mobile app readership.Sci. Adv.10,eadn3268(2024).DOI:10.1126/sciadv.adn3268
[2] Kudiabor, H. Study reveals three ways to disappear down a Wikipedia rabbit hole. Nature News. 25 Oct. 2024
讓你不致迷失在維基百科兔子洞中的維基視覺化網站: Histography: 世界歷史在「歷史學」中呈滑動比例。在可調整大小的時間線上,小黑點標記了歷史里程碑。按兩下以選擇一個時刻,並流覽Wikipedia。嘗試類別,將歷史過濾為 'music', 'inventions', 'riots' 等等。在此時間顯得簡潔,但是在每個點中,維基百科文章上都有數千條貫穿歷史和文化的進一步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