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的理解」與「反思的實作」:具活生生性的他者

前圖紙-avatar-img
發佈於公民社會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同情的理解」與「反思的實作」:具活生生性的他者〉2023-11-12


  作為一名在現代科學薰陶之下學有專精的物理學家,孔恩在第一次閱讀到亞里斯多德《物理學》時,一點也不認為這部書能夠對當前的物理學提供任何幫助,但他並未就此把這本書丟在一旁,也沒有快速地得到「亞里斯多德根本超笨」的結論。孔恩在當時提出的問題是:為什麼在物理學之外,亞里斯多德能夠那樣的清晰敏銳,但一碰到物理問題,他的才智就發揮不出來了呢?


  面對這樣的問題,孔恩透過自己的思考與研究,發展出了一種「典範」的思維,他意識到,亞里斯多德時代的科學典範與當前截然不同,在那樣的世界觀框架之中,這些從我們的角度看起來漏洞百出的語句一下子都變得非常合理。於是「尋出一個使這部原典像是出自一個理智清明的人的手筆的讀法」便成了孔恩轉向為一位科學史家時的核心思路。


  在孔恩以這樣的思路展開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研究的同一時代裡,羅素也在《西方哲學史》的序言中,談及了哲學與社會環境之間的關係。他指出他之所以在已經有著不少哲學史書籍的時間點還需要寫作這部書,為的是要揭示出「哲學乃是社會生活與政治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是社會與時代的產物與成因。並透過敘述那些重要的、造就哲學家(也被哲學家影響)的「一般歷史」,讓讀者能夠更好地對哲學家進行「同情的理解」。


  這類被羅素與孔恩重點地提出來的「理解」思路,成為了一個好的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者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而這一方法論不僅僅要求我們在閱讀古代學者時,試著去思考那位學者所處的時代背景與學術背景;當我們在考慮一件具體的社會議題時,我們也必須要去意識到,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在他們自己的處境下,(和我們一樣)艱難地嘗試做出最正確的思考與行動。



  就像我們提到過的,在社群媒體時代,我們面臨著愈來愈劇烈的「部落衝突」。當人們看到一段網路上(甚至其他日常狀況中)的言論時,多數時候會首先去將對方歸類進敵方或我方。如果是自己部落的成員,就助威吶喊、按讚轉發;如果不是,則展開出征,將對方貼上不是笨就是壞、不是被洗腦就是網軍的標籤。


  的確,我們(在網路上尤其容易)會遭遇到一些與我們意見截然不同的人。我們會像一開始的孔恩那樣,相信自己心目中的「事實」與「科學」,而將眼前的說法看作是過時的、荒謬與不可理喻的錯誤。我們會在最少阻力之下,相信自己比另一種意見的持有者更理性、更進步、道德上更加正確(甚至唯一正確)。


  然而,即便面對的是一些真正「過時」的說法,羅素與孔恩也意識到,那裡存在著某種可以被理解的角度。我們的確可以(甚至在一些時候應該要)去認為某個人或某群人的結論是偏頗與有失公允的,但這並不意味著,說出這些話的人就必然是蠢蛋或惡人。


  就像帕拉迪島出生的人們並不知道他們的祖先對其他人造成的殘暴行為,瑪雷長大的孩子也不會認識到帕拉迪島人現在的處境。他們彼此的敵意並不因為自己或對方中有任何一人真的天生邪惡,而是直到當下的生命經驗之中,他們都還沒有機會去認識到不同的思考方式、沒有機會去相信對方是可以溝通的、沒有機會好好聽到對方的真實感受。



  我們所面對的社會議題,並不是抽象的邏輯思考,也不是實驗室中可以反覆操作的自然科學課題。而往往是整體社會透過許多活生生的個人行為展現出來的,具有代表性的、可被理想典型化的現象。在這些現象之中,我們會觀察到許許多多從我們的觀點看來需要被改變的問題。但這不意味著,攜帶或表現出這些行為的人,就是一些「問題人」。


  透過社會結構的考察,我們可以大方向地得知在怎樣的環境影響下,人更可能形構出怎樣的思想。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面前的、說出那句話的人就是這樣能夠被從一個特定的生活環境中邏輯地推理出來的、函數模型般的「一個個案」。


  就像藍佩嘉《拚教養》中談到的「反思的實作」。人雖然會無可避免地受階級與其他種種社會結構深刻影響,但卻永遠可以有其作為思考與行動之主體的主動性。他永遠有機會在高速變動的社會中,將自己的生命經驗當作供自己反省的參考對象,以此去重新形構自己與其他人的相處方式。



  我們之所以能夠擁有這些被我們自己相信為「更好」--無論是更加開放、更加平等或更加自由--的信念或思考方式,一方面是因為我們有幸能處在一個能接觸到這些理念的環境;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我們的生活足夠地「不那麼順風順水」,好讓我們會對自己所處的環境與生命經驗有所反思。


  作為一個對於自己相信的事物有信心、甚至一定程度上感到有責任的人,我們的確有充分的理由去推廣、倡議、去指出其他想法從我們的角度看來的不足之處。但不同的聲音不可能一夕之間消失,也不見得應該要消失。那些聲音來自某些人,也許他們不理解一些事情、甚至他們可能帶有一定的敵意與惡意,但他們仍然首先是一些活生生的人,他們的言行仍然最初與最終地是基於某些他們心目中的合理理由。


  在實際的、複雜的處境之中,有些人的確有可能永遠無法成為朋友、有可能永遠處於立場的對立面。然而,先去將對方考慮為一個嘗試理性思考的人,去找出那個讓那些乍看之下難以理喻的結論得以成立的考慮邏輯。如果因此得以溝通調和是很棒的,不能的話,至少我們清晰地看見了隔閡的形狀,並可以在這之上,對彼此在世界中所處的相對位置與關係,真正有道理地擺放。





延伸閱讀:

〈公共討論空間變小了嗎?--從Cheap「被抄家」爭議談「部落化」現象〉

〈《科學革命的結構》讀書會(一):導論、孔恩思想發生的背景〉

〈教養在「壓縮現代性」下的變化與階級差異:《拚教養》閱讀筆記〉

〈「魔族是不可溝通的」〉

〈在「選擇」之前:鑲嵌於處境之中的主體〉

〈你的奧德賽:一種不上不下的美好生活〉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前圖紙的沙龍
104會員
861內容數
一個寫作實踐,關於我看到和思考中的事情。
前圖紙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2/31
  作為一名每天晚上留給自己兩小時坐在電腦前打字的人,今天的行程自然也是這樣。如果要說今年有什麼成就的話:沒有任何一天真的沒挪出時間或寫不出東西。這值得給自己一點微鼓勵(左右手食指快速彼此觸碰六下)。本來還想寫些下個年度的安排,但今日事今日畢,明年的事情,明年再來說。
2024/12/31
  作為一名每天晚上留給自己兩小時坐在電腦前打字的人,今天的行程自然也是這樣。如果要說今年有什麼成就的話:沒有任何一天真的沒挪出時間或寫不出東西。這值得給自己一點微鼓勵(左右手食指快速彼此觸碰六下)。本來還想寫些下個年度的安排,但今日事今日畢,明年的事情,明年再來說。
2024/12/30
  我們能看見樓上的房東與樓下的房客,我們能往上走也能往下落。我們會經歷痛苦與不安、焦慮與急躁,但同時又有足夠的支持性社會網絡。我們不是那些「只要努力就會成功」的人,也不是那些「再怎麼努力都注定要被辜負」的人。我們所要前往的地方既要求著努力,也要求著機運。
2024/12/30
  我們能看見樓上的房東與樓下的房客,我們能往上走也能往下落。我們會經歷痛苦與不安、焦慮與急躁,但同時又有足夠的支持性社會網絡。我們不是那些「只要努力就會成功」的人,也不是那些「再怎麼努力都注定要被辜負」的人。我們所要前往的地方既要求著努力,也要求著機運。
2024/12/29
  一個真正遵循道德或任何一種規範的所謂「自律」的人,不應該僅僅是遵循一個現存的規範,依樣畫葫蘆地將自己行為成該種規範的形狀。而是,他會去給出一個,按照他自己的形象構造出來的規則。他不是放棄思考,被動地遵循。而是,透過規則,他去將自己展現為自身行為的主人,去透過規則落實自己的價值觀與意志。
2024/12/29
  一個真正遵循道德或任何一種規範的所謂「自律」的人,不應該僅僅是遵循一個現存的規範,依樣畫葫蘆地將自己行為成該種規範的形狀。而是,他會去給出一個,按照他自己的形象構造出來的規則。他不是放棄思考,被動地遵循。而是,透過規則,他去將自己展現為自身行為的主人,去透過規則落實自己的價值觀與意志。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有時候非黑即白的思維讓人看不清真相,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該活在模糊不清的灰色地帶,而是學習在矛盾之間找到真實的平衡。我們始終活在自己的想像裡,當我們選擇以受害者的角度看待
Thumbnail
有時候非黑即白的思維讓人看不清真相,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該活在模糊不清的灰色地帶,而是學習在矛盾之間找到真實的平衡。我們始終活在自己的想像裡,當我們選擇以受害者的角度看待
Thumbnail
有時候,我們不是沒有想法,而是我們的聲音被環境的噪音蓋過,變得模糊、不確定。或許是從小習慣聽從權威,或許是害怕與別人不同,或許是資訊太多讓我們迷失方向。這篇文章帶你探索觀點不明的原因,並教你如何在日常情境中,重新發現自己的內心聲音。每個人的想法都值得被聽見,而你的觀點,也值得被自己認可。
Thumbnail
有時候,我們不是沒有想法,而是我們的聲音被環境的噪音蓋過,變得模糊、不確定。或許是從小習慣聽從權威,或許是害怕與別人不同,或許是資訊太多讓我們迷失方向。這篇文章帶你探索觀點不明的原因,並教你如何在日常情境中,重新發現自己的內心聲音。每個人的想法都值得被聽見,而你的觀點,也值得被自己認可。
Thumbnail
推薦度:★★★★同理心是透過理解試著感同身受,而共感幾乎是直接體驗他人的情緒、感受他人的感覺。
Thumbnail
推薦度:★★★★同理心是透過理解試著感同身受,而共感幾乎是直接體驗他人的情緒、感受他人的感覺。
Thumbnail
待在體制裡,但要用旁觀者的角度看待體制。 做個局內的局外人很難,但批判思考可以幫助我們,我是這麼相信的。
Thumbnail
待在體制裡,但要用旁觀者的角度看待體制。 做個局內的局外人很難,但批判思考可以幫助我們,我是這麼相信的。
Thumbnail
眼見為憑?又或者在穿越靈魂之窗後,我們可以看見的是更多的故事,可以感受到的是更深的連結~
Thumbnail
眼見為憑?又或者在穿越靈魂之窗後,我們可以看見的是更多的故事,可以感受到的是更深的連結~
Thumbnail
身體的智性透過我們的內在權威覺知而發展;然而人格的智性基於觀照、覺察,形塑外在權威。外在權威是將個人獨特的「觀點」,將習得的一切向外展現的能力。按部就班,透過根基轉化持續做實驗,我們開始體驗身體的安定,也能體會到身體和生命的獨特道路結合一起。
Thumbnail
身體的智性透過我們的內在權威覺知而發展;然而人格的智性基於觀照、覺察,形塑外在權威。外在權威是將個人獨特的「觀點」,將習得的一切向外展現的能力。按部就班,透過根基轉化持續做實驗,我們開始體驗身體的安定,也能體會到身體和生命的獨特道路結合一起。
Thumbnail
“ 存在即是合理,可存在或者不存在,始終是個問題。 ” 一個饒舌中同時符合邏輯與文字遊戲成立的條件句,經展開層層的排列組合之後通透成明。 就從表達者的闡述邏輯必不受限於接收者的既成認知開始,在意識自由的前提下,出現多發性衝突視為可預期又不可避免的必然。周知道真實世界根本不存在什麼理所然後當然,畢竟就
Thumbnail
“ 存在即是合理,可存在或者不存在,始終是個問題。 ” 一個饒舌中同時符合邏輯與文字遊戲成立的條件句,經展開層層的排列組合之後通透成明。 就從表達者的闡述邏輯必不受限於接收者的既成認知開始,在意識自由的前提下,出現多發性衝突視為可預期又不可避免的必然。周知道真實世界根本不存在什麼理所然後當然,畢竟就
Thumbnail
最近將要開始撰寫一系列關於思辨的文章,而我們在談論思辨之前,有一個很重要的部分也就是批判性思維的建立,思維模式是可以被建構的,即使人無可避免都有慣性思維的傾向。
Thumbnail
最近將要開始撰寫一系列關於思辨的文章,而我們在談論思辨之前,有一個很重要的部分也就是批判性思維的建立,思維模式是可以被建構的,即使人無可避免都有慣性思維的傾向。
Thumbnail
「不用擔心你的研究是否能夠被複製。如果根本沒趣,那也不會有人想要複製;如果太革命,那還擔心來考驗的人不夠多嗎?研究者提出大膽的思考,挑戰自己和已知,這樣就足夠了」,這句話講得很有魄力,也令我感動。太標新立異是街頭藝人,但是沒有大膽提出知識的可能性,以及刺激出知識延伸的創造,或許更是學術研究的失職。
Thumbnail
「不用擔心你的研究是否能夠被複製。如果根本沒趣,那也不會有人想要複製;如果太革命,那還擔心來考驗的人不夠多嗎?研究者提出大膽的思考,挑戰自己和已知,這樣就足夠了」,這句話講得很有魄力,也令我感動。太標新立異是街頭藝人,但是沒有大膽提出知識的可能性,以及刺激出知識延伸的創造,或許更是學術研究的失職。
Thumbnail
人是複雜的,有各種面向。我們在A議題上持相同論點,不表示我們在B、C、D看法上也都很合。從單一議題擴大結盟是危險的,結盟後內部較弱勢的人就很難發出異質的聲音。那是一種病態,因為你不可能跟另一個人百分百沒有相異的看法。 我們重人情,也要保有理性。 如果只是迎合,就沒有必要出聲。
Thumbnail
人是複雜的,有各種面向。我們在A議題上持相同論點,不表示我們在B、C、D看法上也都很合。從單一議題擴大結盟是危險的,結盟後內部較弱勢的人就很難發出異質的聲音。那是一種病態,因為你不可能跟另一個人百分百沒有相異的看法。 我們重人情,也要保有理性。 如果只是迎合,就沒有必要出聲。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