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歲寶寶想表達什麼? 》超越語言:與幼兒的情緒溝通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金句:父母在育兒過程中面臨的痛苦往往來自於對變化的忽視

 

作者背景

這本書是由英國頂尖心理治療機構塔維斯托克診所的專業人士所著。塔維斯托克診所是精神分析的重要基地,許多著名心理學家如佛洛伊德和榮格都曾在此工作過。該診所在兒童心理和家庭治療方面具有很高的權威。


作者動機

這本書是「了解你的孩子系列」的一部分,旨在幫助父母理解孩子的情感和經歷,並且提供育兒指導。這套書特別關注父母的情感和經歷如何與孩子的情感和經歷相互作用,讓父母能更好地應對育兒中的挑戰。


本書重點

1.     理解成長的內在規律:養育孩子首先要理解成長的內在規律,而不只是學習技巧。這本書就是幫助父母理解這些規律。

2.     針對新手父母的實用指南:書中總結了許多新手父母會遇到的難題,透過這些難題引導父母理解寶寶的內心世界和成長規律,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3.     核心思想:書中提到的四個關鍵字——改變、情緒、好奇心和自我意識,幫助父母了解0-2歲寶寶的核心特色,並在育兒過程中給予適當的回應。

 

一、變化

 

在書中,作者透過卡西的例子來說明父母在育兒過程中面臨的痛苦往往來自於對變化的忽視。

例子:卡西的故事

卡西在寶寶剛出生的那幾週感到體力嚴重透支、心情極度低落。她覺得整個生活都被剝奪了,無法正常吃飯,日夜不停地餵奶、抱寶寶。半夜寶寶的哭聲像鬧鐘一樣響起來,卡西需要強打精神爬起來,換尿片、餵奶、哄睡。有時候,寶寶好不容易睡著了,卻又突然哭了起來,這讓卡西感到非常絕望

卡西像許多父母一樣,嘗試了各種方法來解決問題,比如哭聲免疫法和程序育兒法,但這些方法在執行時非常挑戰意志力。寶寶的行為有時會改善,有時又退步,這讓卡西陷入更深的絕望。這些痛苦的根源其實是來自於卡西的期望與寶寶行為不一致


關鍵點

卡西的痛苦來自於她期望寶寶的行為是穩定的,而實際上,寶寶的成長過程充滿了變化。父母往往會忘記這個道理,以為自己做了某些事情就會得到特定的回饋。但事實上,寶寶的行為是不可預測的,他們的世界總是在變化。接受這個變化的現實,才能拋掉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把力氣用對地方。

這個例子充分說明了父母在育兒過程中需要理解和接受寶寶成長過程中的變化,從而減少不必要的痛苦和挫折感。

 

二、情緒

 

在書中,作者利用了一個關於奶奶、媽媽和小寶寶的例子,來說明如何關注寶寶的情緒:

例子:情緒交流的重要性

有一次,作者在家門口看到一個奶奶帶著小寶寶。寶寶吃了一口蘋果,立刻哭了起來。媽媽急忙趕上來,詢問發生了什麼事,奶奶則回答可能只是嗆了一下。奶奶和媽媽都關心寶寶的身體狀況,並且立即確保他安全,但他們沒有和寶寶進行情緒上的交流

這個例子中,奶奶和媽媽只接收了一部分寶寶的訊息,忽略了寶寶的情緒。寶寶的哭聲不僅表示身體不適,還可能表達恐懼、委屈和不安。如果父母只注重處理寶寶的身體需求,而忽視其情緒需求,就會錯失寶寶情緒溝通的機會。


關鍵點

接受了嬰兒總是在變化的現實後,父母最該花力氣在理解和回應寶寶的情緒上。情緒溝通是寶寶的一種本能,從胎動開始,寶寶就嘗試用動作與媽媽溝通。出生後,寶寶會透過笑、哭等方式表達情緒,父母需要辨識這些情緒,並找到產生情緒的原因。


關於情緒的具體建議

1.     辨識情緒:父母要學會辨識寶寶的各種情緒表達,比如某一種哭聲代表飢餓,另一種哭聲代表困倦。

2.     回應情緒:父母要適時地回應寶寶的情緒,給予安撫和關愛,增強寶寶的安全感。

3.     穩定情緒:父母的情緒會影響寶寶的情緒,保持冷靜和穩定的情緒對寶寶特別重要,能讓寶寶感到安全。

透過理解和回應寶寶的情緒需求,父母可以更有效地應對育兒過程中的變化,減少不必要的挫折和痛苦,並且促進寶寶的健康成長和情感發展。這段時間最關鍵的是建立情緒交流的節奏,傾聽、回應,在互動中互相了解。

 

結語:好奇心

 

在書中,作者透過兩歲寶寶山姆的故事,生動地說明了寶寶隨著身體逐漸發育,意識到自己有更大的能力,並且在安全感的驅動下探索世界。


例子:山姆的故事

山姆每天早上起床後,會先跟自己的彼得兔說話,然後才去找爸爸媽媽。彼得兔是山姆想像中的朋友,可以隨時陪在他身邊,是他的另一個自我。山姆在這個早晨的例行動作中,不僅學習了獨處,也在體會想像世界和現實世界的關係,並且開始思考友誼的本質。

山姆的媽媽注意到,彼得兔對於山姆來說,不僅僅是一個玩具,還是他情感寄託的一部分。這種情感上的安全感讓山姆有了勇氣去探索這個世界。隨著山姆的身體逐漸發育,他的好奇心也越來越強烈,促使他在遊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探索和學習。


有安全感的寶寶才有勇氣去探索這個世界,驅動他們去探索的就是好奇心。好奇心是學習的內在動機,更是創造力的基礎。在創造中,孩子的好奇心滿足了,才會開始新的創造活動。在寶寶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應該提供一個安全和支持的環境滿足寶寶的好奇心,讓他們在探索中學習和成長。


透過這本書,我們了解了0到2歲寶寶成長過程中的四個關鍵字:改變、情緒、好奇心和自我意識。理解了寶寶的成長總是伴隨著變化,父母就能更好地應對問題,不會因為遇到困難而崩潰。明白寶寶是透過情緒來表達自己,父母就能有效地與寶寶交流,建立安全感。認識到好奇心是創造力的源泉,父母就知道如何引導寶寶進行遊戲和學習。理解自我意識的發展,父母就能在鼓勵寶寶的同時,設立適當的規範。這些知識將幫助父母在育兒過程中更從容、有效地支持寶寶的成長。

 

******【免費下載試讀中】艾螽斯的第一件電子書商品,歡迎免費下載:

電子書 《關於幸福的50本書:人生指南 【試讀版】》

https://vocus.cc/salon/ai_jones/products/e-book-01

 

歡迎您加入 艾螽斯的幸福沙龍,瀏覽人生相關文章,歡迎留言寫下您的感想。

https://vocus.cc/salon/ai_jones

raw-image


 

avatar-img
180會員
158內容數
114.1.25 更新 圍繞“幸福”這個主題,分享相關好書,一起學習成長。 --於2025年將沙龍分成7個區 自我成長區 職場區 商業區 親子教育區 情感區 健康區 閱讀寫作區 歡迎瀏覽、留言🙏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艾螽斯的幸福沙龍 的其他內容
金句:獨居不表示孤立無援,和家人住在一起也不意味著就可以放寬心。 這本書最終傳遞的訊息是,我們應該以積極的態度面對老年生活,提前規劃並做好各種準備。這樣,我們才能真正享受晚年的生活,無論是否獨居,都能安心且有尊嚴地面對死亡。上野千鶴子的書不僅是對老年生活的思考,更是一種對生命的尊重和熱愛。
金句:老年化對我們每個人都非常重要,不僅因為我們都有父母,更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在慢慢老去。 優雅地變老其實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可以大體上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自暴自棄地變老”。第二階段是“明智地變老”。第三階段是“創造性地變老”,在這個階段,老人將晚年的生活過成獨特的藝術品,展示出獨特的魅力和質感。
金句:父母可以考慮對孩子採取一種「適度養育」的模式,果斷削減那些過剩、不必要的物質和關注投入,並且降低對孩子不切實際的預期。。 許多父母在養育孩子時,過度傾注資源和關注,並對孩子提出過高、難以實現的要求,這種養育方式反而會讓孩子變得依賴、脆弱,缺乏面對挑戰和挫折的能力,無法成長為獨立負責的成年人。
《看見孩子》是一本教導父母如何透過理解孩子行為背後需求來進行有效教養的書籍。本書作者貝姬·甘迺迪倡導善意養育,強調父母應明確自身職責,減少孩子的羞恥感,並幫助孩子建立自信。文章節選部分章節,闡述善意教養、明確父母與孩子職責、減少羞恥感以及建立孩子自信的方法,並以具體案例說明如何應用這些方法。
本書旨在探討兒童在學習過程中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包括: 1. 世界的陌生性:孩子對於陌生的世界需要不斷適應和分解來理解。 2. 理解和表達的困境:孩子無法完全理解他人和清晰表達自己。 3. 學習過程中的遺忘:孩子在學習新事物後容易忘記。 4. 資訊不足:孩子需要更多完整的資訊和語境來理解學習內容。
金句:獨居不表示孤立無援,和家人住在一起也不意味著就可以放寬心。 這本書最終傳遞的訊息是,我們應該以積極的態度面對老年生活,提前規劃並做好各種準備。這樣,我們才能真正享受晚年的生活,無論是否獨居,都能安心且有尊嚴地面對死亡。上野千鶴子的書不僅是對老年生活的思考,更是一種對生命的尊重和熱愛。
金句:老年化對我們每個人都非常重要,不僅因為我們都有父母,更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在慢慢老去。 優雅地變老其實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可以大體上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自暴自棄地變老”。第二階段是“明智地變老”。第三階段是“創造性地變老”,在這個階段,老人將晚年的生活過成獨特的藝術品,展示出獨特的魅力和質感。
金句:父母可以考慮對孩子採取一種「適度養育」的模式,果斷削減那些過剩、不必要的物質和關注投入,並且降低對孩子不切實際的預期。。 許多父母在養育孩子時,過度傾注資源和關注,並對孩子提出過高、難以實現的要求,這種養育方式反而會讓孩子變得依賴、脆弱,缺乏面對挑戰和挫折的能力,無法成長為獨立負責的成年人。
《看見孩子》是一本教導父母如何透過理解孩子行為背後需求來進行有效教養的書籍。本書作者貝姬·甘迺迪倡導善意養育,強調父母應明確自身職責,減少孩子的羞恥感,並幫助孩子建立自信。文章節選部分章節,闡述善意教養、明確父母與孩子職責、減少羞恥感以及建立孩子自信的方法,並以具體案例說明如何應用這些方法。
本書旨在探討兒童在學習過程中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包括: 1. 世界的陌生性:孩子對於陌生的世界需要不斷適應和分解來理解。 2. 理解和表達的困境:孩子無法完全理解他人和清晰表達自己。 3. 學習過程中的遺忘:孩子在學習新事物後容易忘記。 4. 資訊不足:孩子需要更多完整的資訊和語境來理解學習內容。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教養孩子這條路並不容易,這條路上我們可能會跌倒,可能會犯錯,可能會哭泣,可能會不小心傷了人,也可能讓自己受了傷。每個父母都是當了父母之後,才學會如何為人父為人母,都是一路摸索著學習著,一路跌跌撞撞走過來的,在錯誤中學習成長,在別人的故事中看見自己,也從孩子身上,重新學會如何愛。
今天要談的主題主要是從育兒經驗所發想,也是專家在親子教養上提到面對孩子一些行為的時候,我們盡可能不要過度反應,為什麼呢? 當我們強調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有助於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與愛的感受之餘,有時候過度反應反而會造成反效果,我們盡可能察覺自己的這些行為並且予以修正。 孩子遭遇挫折時,請保持冷靜
當爸媽最怕小孩在不順他意時,就開始大哭大鬧,哭聲勘比孟姜女哭倒長城那樣淒慘,我覺得有過之而不及,平時小孩是住在爺爺、奶奶家,小時候就因為愛關門,只要爺爺或奶奶出門,他一定要關門,如果沒有讓他關門就會大哭大鬧,要重複再來一次。 一、2-4歲秩序敏感高峰期 1、提供選擇,但如果錯過後就只能等下一次。
在光仔四個月左右,我開始面對副食品這件事,一開始沒什麼概念只有既有印象吃粥吃糊,後來一位好友媽媽分享BLW(Baby-led weaning)這個概念,查了些資料,再看到SUNNY老師在YOUTUBE上的分享後(連結),我決定試試這個方法。 什麼是BLW 我們如何挑選及處理食物? 我們如何吃?
這篇除了分享上面找幼兒園時間點的心得外,會分享一些我所經歷到的現象以及歸納,不是一個絕對答案,但是可以作為一個對照的參考值。 1. 幼兒園新生入學時間?
蒙特梭利教學法的三大主要理念包括:提供環境自主學習:以自由為基本原則,讓兒童自由地探索周遭事物,出於自願和主動地激發她/他們的潛能。而當兒童可以自由自主地選擇感興趣的活動時,便會專心投入,因而能夠發展智力,培養自我管理能力,懂得自律。
教養孩子這條路並不容易,這條路上我們可能會跌倒,可能會犯錯,可能會哭泣,可能會不小心傷了人,也可能讓自己受了傷。每個父母都是當了父母之後,才學會如何為人父為人母,都是一路摸索著學習著,一路跌跌撞撞走過來的,在錯誤中學習成長,在別人的故事中看見自己,也從孩子身上,重新學會如何愛。
今天要談的主題主要是從育兒經驗所發想,也是專家在親子教養上提到面對孩子一些行為的時候,我們盡可能不要過度反應,為什麼呢? 當我們強調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有助於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與愛的感受之餘,有時候過度反應反而會造成反效果,我們盡可能察覺自己的這些行為並且予以修正。 孩子遭遇挫折時,請保持冷靜
當爸媽最怕小孩在不順他意時,就開始大哭大鬧,哭聲勘比孟姜女哭倒長城那樣淒慘,我覺得有過之而不及,平時小孩是住在爺爺、奶奶家,小時候就因為愛關門,只要爺爺或奶奶出門,他一定要關門,如果沒有讓他關門就會大哭大鬧,要重複再來一次。 一、2-4歲秩序敏感高峰期 1、提供選擇,但如果錯過後就只能等下一次。
在光仔四個月左右,我開始面對副食品這件事,一開始沒什麼概念只有既有印象吃粥吃糊,後來一位好友媽媽分享BLW(Baby-led weaning)這個概念,查了些資料,再看到SUNNY老師在YOUTUBE上的分享後(連結),我決定試試這個方法。 什麼是BLW 我們如何挑選及處理食物? 我們如何吃?
這篇除了分享上面找幼兒園時間點的心得外,會分享一些我所經歷到的現象以及歸納,不是一個絕對答案,但是可以作為一個對照的參考值。 1. 幼兒園新生入學時間?
蒙特梭利教學法的三大主要理念包括:提供環境自主學習:以自由為基本原則,讓兒童自由地探索周遭事物,出於自願和主動地激發她/他們的潛能。而當兒童可以自由自主地選擇感興趣的活動時,便會專心投入,因而能夠發展智力,培養自我管理能力,懂得自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孩子的情緒管理對其成長非常重要。本文將探討如何建立開放的溝通環境,教導孩子識別情感,鼓勵情感表達,教導情緒調節技巧以及強化積極的情感經驗。
Thumbnail
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有多少次跟「我們的情緒」交手呢?答案是成千上萬次。 每一次在面對「不佳的情緒」時,我們都可以全身而退嗎?可以不讓不佳的情緒,影響我們的生活嗎? 尤其是當了父母的人,肯定這輩子都和孩子的情緒互相牽絆,要如何和我們的孩子好好相處,就是這一生重要的課題。 我從這本書
Thumbnail
父母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經常會因為表達與情緒的表達不良而造成關係惡劣。有的時候,明明是關心,可是卻口出惡言,讓對方的心情變得更差,雙方的關係距離更加疏遠。舉例來說,當孩子做錯事時,父母可能因為擔心或失望,語氣變得急躁,甚至帶有責備的口吻。這樣的表達方式,雖然初衷是好的,卻容易讓孩子感到被否定和不被
Thumbnail
當孩子長大開始有自己的想法,父母常會感到焦慮與困惑。然而,這些改變與無法掌控是很正常的,意味著孩子開始學習為自己的言語跟行為負責。理解孩子,讓孩子有機會理解父母,互相理解,相信關係將會有所改變。
Thumbnail
  嬰幼兒在哭泣時,需要的不僅僅是食物和換尿布,他也需要被接納的感受、和照顧者在一起的喜悅、安全感、也需要學習如何與人產生正向關係,也需要感官的刺激使自身成長,所以在餵食及換尿布洗澡穿衣時,應該多跟嬰幼兒正向互動,投以「母性照顧」,可以溫柔擁抱,告訴孩子我們現在在做甚麼,輕柔觸摸孩子的身體部位告訴他
Thumbnail
你可能會想,我這麼愛孩子,為何孩子不聽我的話? 很多父母都會抱怨孩子「講不聽」,後來我理解了,這一切都是小孩都在學習、成長的過程,轉念之後,改用遊戲、好玩的方式來陪伴孩子、用尊重的態度和孩子溝通。
與孩子交流自己的處境&感受 "孩子充滿疑問,卻不敢詢問; 我們充滿無力,卻不敢表現。" 與孩子一起體驗.表達理解 對孩子來說, 最好的安全感也許是 "爸媽一直在這裡, 離你不遠也不近。"
Thumbnail
孩子的世界,充滿了情緒與事實的糾纏,父母如何成為他們情感與現實間的明燈? 從認識情緒到表達事實,探索如何透過耐心引導,幫助孩子清楚分辨內心的情緒與外在的事實的不同,培養出他們的情緒智力。 閱讀全文,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堅實後盾。 父母如何引導孩子清晰表達:情感與事實的分離 在父母眼中,孩子
Thumbnail
每當孩子任性摔東西、哭鬧不休,您是否感到束手無策?這其實是他們用身體語言在向我們發出的求助訊號。 讓我們學會成為孩子情緒的翻譯官,耐心傾聽和解讀他們真正的需求。從認識到引導,我們不僅能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情緒表達方式,更能為他們日後的人際溝通技巧奠定基礎。 閱讀全文,探索如何逐步引導孩子用言語代替
Thumbnail
從這篇文章中我們瞭解到孩童情緒發展在華人文化中的重要性,討論了父母對於孩子情緒的影響以及溝通問題對於孩子健康的影響。文章指出情緒教育在華人文化中的關注度逐漸增加,並提供了一個10個月的線上練習課程。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孩子的情緒管理對其成長非常重要。本文將探討如何建立開放的溝通環境,教導孩子識別情感,鼓勵情感表達,教導情緒調節技巧以及強化積極的情感經驗。
Thumbnail
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有多少次跟「我們的情緒」交手呢?答案是成千上萬次。 每一次在面對「不佳的情緒」時,我們都可以全身而退嗎?可以不讓不佳的情緒,影響我們的生活嗎? 尤其是當了父母的人,肯定這輩子都和孩子的情緒互相牽絆,要如何和我們的孩子好好相處,就是這一生重要的課題。 我從這本書
Thumbnail
父母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經常會因為表達與情緒的表達不良而造成關係惡劣。有的時候,明明是關心,可是卻口出惡言,讓對方的心情變得更差,雙方的關係距離更加疏遠。舉例來說,當孩子做錯事時,父母可能因為擔心或失望,語氣變得急躁,甚至帶有責備的口吻。這樣的表達方式,雖然初衷是好的,卻容易讓孩子感到被否定和不被
Thumbnail
當孩子長大開始有自己的想法,父母常會感到焦慮與困惑。然而,這些改變與無法掌控是很正常的,意味著孩子開始學習為自己的言語跟行為負責。理解孩子,讓孩子有機會理解父母,互相理解,相信關係將會有所改變。
Thumbnail
  嬰幼兒在哭泣時,需要的不僅僅是食物和換尿布,他也需要被接納的感受、和照顧者在一起的喜悅、安全感、也需要學習如何與人產生正向關係,也需要感官的刺激使自身成長,所以在餵食及換尿布洗澡穿衣時,應該多跟嬰幼兒正向互動,投以「母性照顧」,可以溫柔擁抱,告訴孩子我們現在在做甚麼,輕柔觸摸孩子的身體部位告訴他
Thumbnail
你可能會想,我這麼愛孩子,為何孩子不聽我的話? 很多父母都會抱怨孩子「講不聽」,後來我理解了,這一切都是小孩都在學習、成長的過程,轉念之後,改用遊戲、好玩的方式來陪伴孩子、用尊重的態度和孩子溝通。
與孩子交流自己的處境&感受 "孩子充滿疑問,卻不敢詢問; 我們充滿無力,卻不敢表現。" 與孩子一起體驗.表達理解 對孩子來說, 最好的安全感也許是 "爸媽一直在這裡, 離你不遠也不近。"
Thumbnail
孩子的世界,充滿了情緒與事實的糾纏,父母如何成為他們情感與現實間的明燈? 從認識情緒到表達事實,探索如何透過耐心引導,幫助孩子清楚分辨內心的情緒與外在的事實的不同,培養出他們的情緒智力。 閱讀全文,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堅實後盾。 父母如何引導孩子清晰表達:情感與事實的分離 在父母眼中,孩子
Thumbnail
每當孩子任性摔東西、哭鬧不休,您是否感到束手無策?這其實是他們用身體語言在向我們發出的求助訊號。 讓我們學會成為孩子情緒的翻譯官,耐心傾聽和解讀他們真正的需求。從認識到引導,我們不僅能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情緒表達方式,更能為他們日後的人際溝通技巧奠定基礎。 閱讀全文,探索如何逐步引導孩子用言語代替
Thumbnail
從這篇文章中我們瞭解到孩童情緒發展在華人文化中的重要性,討論了父母對於孩子情緒的影響以及溝通問題對於孩子健康的影響。文章指出情緒教育在華人文化中的關注度逐漸增加,並提供了一個10個月的線上練習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