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的記憶 - The Body Keeps the Score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Bessel van der Kolk 是一位荷蘭裔美國精神科醫師、研究員及教育家,自1970年代以來專注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研究。他曾擔任國際創傷壓力研究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raumatic Stress Studies)主席,並共同創立國家兒童創傷壓力網絡(National Child Traumatic Stress Network)。目前,他是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教授,同時擔任馬薩諸塞州布魯克萊恩創傷研究基金會(Trauma Research Foundation)主席。他的研究領域涵蓋創傷對大腦發展的影響,以及各種療癒創傷的方法,包括神經科學、心理治療及身體導向療法等,對於現代心理學界影響深遠。

van der Kolk 於2014年出版了『The Body Keeps the Score』(身體記住一切),探討心理創傷如何影響大腦、心智與身體,並提出「發展性創傷障礙」(Developmental Trauma Disorder)的概念,強調童年創傷對人格與生理發展的深遠影響。本書長期位居『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已被翻譯成43種語言,成為心理創傷研究的經典著作之一。然而,雖然本書廣受歡迎,也有部分學者質疑其部分觀點缺乏嚴謹的科學實證。儘管如此,范德考克的研究與臨床經驗為心理治療界帶來了許多啟發,推動了對創傷療癒方法的多元探索。

下面是我對書中重點的摘要,與大家一起分享:

The greater the doubt, the greater the awakening; the smaller the doubt, the smaller the awakening. No doubt, no awakening.
raw-image

懷疑越大,覺醒越大;懷疑越小,覺醒越小。沒有懷疑,就沒有覺醒。

懷疑在覺醒過程中是很重要的。透過對既有觀念和認知的質疑,才能夠打破框架,獲得更深層次的理解和領悟。缺乏懷疑,則會使人停留在原地,無法達到真正的覺醒。




The brain-disease model overlooks four fundamental truths: (1) our capacity to destroy one another is matched by our capacity to heal one another. Restoring relationships and community is central to restoring well-being; (2) language gives us the power to change ourselves and others by communicating our experiences, helping us to define what we know, and finding a common sense of meaning; (3) we have the ability to regulate our own physiology, including some of the so-called involuntary functions of the body and brain, through such basic activities as breathing, moving, and touching; and (4) we can change social conditions to create environments in which children and adults can feel safe and where they can thrive.
raw-image

大腦疾病模式忽略了四個基本真理:(1) 我們彼此毀滅的能力與我們彼此治療的能力是相匹配的。恢復人際關係和社區是恢復福祉的核心;(2) 語言賦予我們改變自己和他人的力量,藉由溝通我們的經驗、幫助我們定義我們所知道的,以及尋找共同的意義;(3) 我們有能力透過呼吸、移動和觸摸等基本活動來調節我們自己的生理狀況,包括一些所謂的身體和大腦的非自主功能;(4) 我們可以改變社會條件,創造出讓兒童和成人感到安全、讓他們茁壯成長的環境。

將心理問題視為大腦疾病的模式,提出了四個重要的觀點:人際關係和社群的修復是福祉的核心;語言具有改變的力量;我們可以透過基本活動調節生理;以及改變社會條件以創造安全和健康的環境。這強調了身心、人際和社會環境在心理健康中的多重影響。

Being able to feel safe with other people is probably the single most important aspect of mental health; safe connections are fundamental to meaningful and satisfying lives. Numerous studies of disaster response around the globe have shown that social support is the most powerful protection against becoming overwhelmed by stress and trauma.
raw-image

與他人相處時能夠感到安全,這可能是心理健康最重要的一環;安全的連結是有意義且令人滿意的生活的根本。全球各地對於災難應變的許多研究都顯示,社會支援是防止因壓力和創傷而不知所措的最有力保護。

強調安全感和社會連結在心理健康中的核心地位。能夠在人際關係中感到安全,是幸福生活的基礎。研究表明,社會支持是應對壓力和創傷的最強大保護因素,突顯了建立和維持健康人際關係的重要性。

We can hardly bear to look. The shadow may carry the best of the life we have not lived. Go into the basement, the attic, the refuse bin. Find gold there. Find an animal who has not been fed or watered. It is you!! This neglected, exiled animal, hungry for attention, is a part of your self.
raw-image

我們幾乎不忍直視。陰影可能帶著我們未經歷過的生活中最美好的一面。進入地下室、閣樓、垃圾桶。在那裡找到黃金。找一隻沒有被餵飼食物或水的動物。它就是你!!這隻被忽視、被放逐、渴望被關注的動物,就是你自我的一部份。

呼籲人們勇敢面對內心的陰影和被忽視的部分。這些陰影可能包含了我們未曾體驗的美好,而那些被忽視、渴望關注的「內在動物」,也是我們真實自我的一部分。透過探索和接納這些部分,可以實現更完整的自我整合。

Give sorrow words; the grief that does not speak knits up the o’er wrought heart and bids it break.
raw-image

請賦予哀傷以言語;不言語的哀傷將飽受摧殘的心結合,使其破碎。

強調語言在表達和處理悲傷情緒中的重要性。將悲傷訴諸言語,可以幫助我們釋放內心的痛苦,防止情緒的累積和崩潰。語言不僅是溝通的工具,也是療癒創傷的重要途徑。




It had become a story of a terrible event that had happened a long time ago. As one of my patients said, making a dismissive hand gesture: “It’s over.“
raw-image

它已經變成一個關於很久以前發生的事情的故事。正如我的一位病人所說,他做了一個輕蔑的手勢:「一切都結束了」。

描述眼動減敏再處理療法 (EMDR) 的最終目標:將創傷記憶轉化為一個「過去的故事」。透過EMDR,患者可以降低創傷事件對現在的影響,從而擺脫過去的束縛,重新掌握對生活的控制感。這象徵著創傷不再是持續的威脅,而是可以被安全地封存在過去。


As we begin to re-experience a visceral reconnection with the needs of our bodies, there is a brand new capacity to warmly love the self. We experience a new quality of authenticity in our caring, which redirects our attention to our health, our diets, our energy, our time management. This enhanced care for the self arises spontaneously and naturally, not as a response to a “should.” We are able to experience an immediate and intrinsic pleasure in self-care.
raw-image

當我們開始重新體驗與身體需求的內在連結時,我們會有全新的能力去熱愛自我。我們在關懷中體驗到一種新的真實質素,它將我們的注意力重新轉移到我們的健康、飲食、精力和時間管理上。這種強化的自我關懷是自發自然產生的,而不是對「應該」的回應。我們能夠在自我關懷中體驗到即時和內在的快樂。

強調透過與身體重新連結,可以培養出真正的自我關愛。這種關愛並非來自外在的「應該」,而是自發且自然的。透過關注自己的健康、飲食、精力和時間管理,我們能夠體驗到內在的快樂,從而建立更健康、更平衡的生活。

This being human is a guest house. Every morning is a new arrival. A joy, a depression, a meanness, some momentary awareness comes as an unexpected visitor. . . . Welcome and entertain them all. Treat each guest honorably. The dark thought, the shame, the malice, meet them at the door laughing, and invite them in. Be grateful for whoever comes, because each has been sent as a guide from beyond.
raw-image

人是一間招待所。每天早上都有新的客人到來。喜悅、沮喪、吝嗇、某個瞬間的意識都會不期而至。. . .歡迎並招待他們。榮譽地對待每一位客人。黑暗的想法、羞恥、惡意,在門口笑著迎接他們,邀請他們進來。無論是誰來,都要心存感激,因為每個人都是來自外界的引導者。

以「招待所」為隱喻,描述了人類內心世界的多樣性和變化性。所有的情緒和想法,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都應該被接納和尊重,因為它們都是來自「外界」的引導者,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和這個世界。

The faculty of voluntarily bringing back a wandering attention, over and over again, is the very root of the judgment, character, and will.
raw-image

主動將游移的注意力一次又一次帶回來的能力,正是判斷力、性格和意志的根源。

強調注意力在自我發展中的重要性。透過有意識地將注意力從游移的狀態拉回,我們可以培養判斷力、塑造性格,並增強意志力。這種自我控制的能力是實現目標和掌控生活的關鍵。




We are on the verge of becoming a trauma-conscious society. Almost every day one of my colleagues publishes another report on how trauma disrupts the workings of mind, brain, and body.
raw-image

我們正處於成為一個具有創傷意識的社會的邊緣。幾乎每天都有我的同事發表另一份關於創傷如何擾亂心智、大腦和身體運作的報告。

社會對於創傷的認識正在提升。隨著越來越多的研究揭示創傷對身心的負面影響,我們正逐漸成為一個更具同情心和理解力的社會,並致力於發展更有效的治療和預防方法。





結語


這篇文章強調了「和諧」與「養生」在心理健康與個人成長中的重要性。首先,懷疑是促進覺醒的關鍵,透過對既有觀念的挑戰,我們才能打破框架,獲得更深層次的理解。然而,這種覺醒不能是孤立的,而是需要建立在人際關係與社區支持之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聯繫,是心理健康的核心,安全感與社會支持能幫助我們抵禦壓力與創傷。此外,語言賦予我們表達與轉化情緒的能力,能讓我們透過溝通找回內在的穩定與和諧。因此,心靈的養生並不只是個體的修煉,而是與他人建立良性互動、創造安全社會環境的綜合結果。

另一方面,文章提到心理健康不僅僅是大腦與情緒的調節,而是涉及整體身心的和諧狀態。透過呼吸、運動與觸摸等方式,我們可以調節生理機能,使身心達到平衡。同時,學習與自己內在的陰影共存,而非壓抑或忽視,是自我療癒的重要步驟。這種自我關懷不是來自外在規範的「應該」,而是源於內在的自發需求,能夠帶來真正的平靜與滿足。將心理創傷轉化為「過去的故事」,能夠幫助我們放下過去、活在當下,這正是身心和諧與養生的核心理念。最終,透過穩定的注意力、積極的社會關係與健康的生活方式,我們能夠在這個充滿挑戰的世界中,找到內在的安寧與成長的力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伊桑的書摘
13會員
263內容數
歡迎來到伊桑的書摘!我是Ethan,一位熱愛讀書的人,致力於每年閱讀一百本好書,並將從中汲取的智慧分享給志同道合的朋友。這裡的內容專為那些追求長壽與智慧朋友而設計,涵蓋最新的科學研究、健康觀點,並以歐美醫藥哲學的角度探討疾病預防與養生之道。
伊桑的書摘的其他內容
2025/04/28
「The New Menopause: Navigating Your Path Through Hormonal Change with Purpose, Power, and Facts」是由婦女健康倡導者暨醫學博士 Mary Claire Haver 所著,於2024年出版。​
Thumbnail
2025/04/28
「The New Menopause: Navigating Your Path Through Hormonal Change with Purpose, Power, and Facts」是由婦女健康倡導者暨醫學博士 Mary Claire Haver 所著,於2024年出版。​
Thumbnail
2025/04/25
「The Microbiome Solution: A Radical New Way to Heal Your Body from the Inside Out」是胃腸科 Dr. Robynne Chutkan 於2015年出版的著作,旨在揭示腸道微生物對整體健康的重要性。
Thumbnail
2025/04/25
「The Microbiome Solution: A Radical New Way to Heal Your Body from the Inside Out」是胃腸科 Dr. Robynne Chutkan 於2015年出版的著作,旨在揭示腸道微生物對整體健康的重要性。
Thumbnail
2025/04/21
「Resilience: Hard-Won Wisdom for Living a Better Life」是美國退役海軍海豹部隊(Navy SEAL)指揮官Eric Greitens所著。本書源自他寫給一位身陷困境、經歷創傷與失業的戰友的私人信件,逐步發展成一系列關於人生韌性的深刻對話。
Thumbnail
2025/04/21
「Resilience: Hard-Won Wisdom for Living a Better Life」是美國退役海軍海豹部隊(Navy SEAL)指揮官Eric Greitens所著。本書源自他寫給一位身陷困境、經歷創傷與失業的戰友的私人信件,逐步發展成一系列關於人生韌性的深刻對話。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佩特.沃克的著作,探討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PTSD)的影響及相應的復原方法。書中呈現了具體的例子引導如何自我療癒及復原,並提出對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不同角度觀察。透過本文,讀者將瞭解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特徵、影響與復原方法,並提供了對童年創傷與CPTSD之間的差異性分析。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佩特.沃克的著作,探討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PTSD)的影響及相應的復原方法。書中呈現了具體的例子引導如何自我療癒及復原,並提出對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不同角度觀察。透過本文,讀者將瞭解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特徵、影響與復原方法,並提供了對童年創傷與CPTSD之間的差異性分析。
Thumbnail
HI: 你聽過PTSD(創傷壓力症候群)嗎? 你知道會創傷會為人帶來的後續反應嗎? 以Mike為例,創傷的存在就像生命的黑洞一樣。 即使你不做處理,它也會一點一滴侵蝕掉你的生命力.. 創傷後的人生專題系列,是Mike與創傷為伍的生命經驗。 它使我沒有任何逃避,只能誠實以對。
Thumbnail
HI: 你聽過PTSD(創傷壓力症候群)嗎? 你知道會創傷會為人帶來的後續反應嗎? 以Mike為例,創傷的存在就像生命的黑洞一樣。 即使你不做處理,它也會一點一滴侵蝕掉你的生命力.. 創傷後的人生專題系列,是Mike與創傷為伍的生命經驗。 它使我沒有任何逃避,只能誠實以對。
Thumbnail
此例先以「面對來自父母的創傷」為例,階段有五,來來回回: 1.完全沒意識,常常莫名當機 2.意識期:否認/抗拒 3.感受期:接受憤怒/哀悼 4.耍廢期:安置與定位 5.找到容器,正念匯整。不是排除而是靜觀其變
Thumbnail
此例先以「面對來自父母的創傷」為例,階段有五,來來回回: 1.完全沒意識,常常莫名當機 2.意識期:否認/抗拒 3.感受期:接受憤怒/哀悼 4.耍廢期:安置與定位 5.找到容器,正念匯整。不是排除而是靜觀其變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創傷與身體的關係,並分享了作者自己的創傷故事。文章中強調了身體在創傷發生時所扮演的角色,並提出將害怕轉個彎以協助身體放鬆的觀點。文章帶有個人故事的溫暖情感,並說明如何正確回應自己的身體感受。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創傷與身體的關係,並分享了作者自己的創傷故事。文章中強調了身體在創傷發生時所扮演的角色,並提出將害怕轉個彎以協助身體放鬆的觀點。文章帶有個人故事的溫暖情感,並說明如何正確回應自己的身體感受。
Thumbnail
當傷口的鮮血掩蓋我們,使我們停留在表層,這滿滿湧出的內在憤怒、悲傷、憂鬱、罪惡、焦躁、羞愧等種種攪和一起時,我們無法得知“實際感覺(傷)”是什麼模樣。心理治療師能與你一起洗滌、消毒、辨識,並將這樣的狀態整理、包紮後回應給你,讓你在心中,能好好安放、癒合。
Thumbnail
當傷口的鮮血掩蓋我們,使我們停留在表層,這滿滿湧出的內在憤怒、悲傷、憂鬱、罪惡、焦躁、羞愧等種種攪和一起時,我們無法得知“實際感覺(傷)”是什麼模樣。心理治療師能與你一起洗滌、消毒、辨識,並將這樣的狀態整理、包紮後回應給你,讓你在心中,能好好安放、癒合。
Thumbnail
之後因為一些契機,現任心理師發現到我對醫療人員有信任及記憶障礙,包括我跟他在諮商過程中的配合上,出現我會忘了醫生及心理師的名字及長相、忘了曾經跟醫生及心理師說過的話......等等。 於是某次諮商現任心理師跟我講了「醫療創傷」及「再度受創」的概念,認為我之前的醫療經驗可能對我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Thumbnail
之後因為一些契機,現任心理師發現到我對醫療人員有信任及記憶障礙,包括我跟他在諮商過程中的配合上,出現我會忘了醫生及心理師的名字及長相、忘了曾經跟醫生及心理師說過的話......等等。 於是某次諮商現任心理師跟我講了「醫療創傷」及「再度受創」的概念,認為我之前的醫療經驗可能對我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Thumbnail
之前心理師有跟我討論到「醫療創傷」及「再度受創」的事情,而我對創傷一直都抱著「喔…有那麼嚴重嗎?」的想法,醫生和心理師都認為我這種,明明是跟自身相關的事情態度卻很無關緊要的反應,是受創後的症狀徵兆之一。 而這次的突發意外讓我體會到,或許醫生及心理師說的是對的,我就把這三天的心境感受依序地記錄下來吧。
Thumbnail
之前心理師有跟我討論到「醫療創傷」及「再度受創」的事情,而我對創傷一直都抱著「喔…有那麼嚴重嗎?」的想法,醫生和心理師都認為我這種,明明是跟自身相關的事情態度卻很無關緊要的反應,是受創後的症狀徵兆之一。 而這次的突發意外讓我體會到,或許醫生及心理師說的是對的,我就把這三天的心境感受依序地記錄下來吧。
Thumbnail
延續上兩篇那些傷向我們訴說的事、我們如何思考傷,在這一篇將接續談面對心理與身體的創傷時,我們可能會經歷的過程與感受;希望能為傷帶來些微光或者麻藥,讓我們在腦海中想像傷的時候,能感覺到路徑與減緩想像的疼痛。
Thumbnail
延續上兩篇那些傷向我們訴說的事、我們如何思考傷,在這一篇將接續談面對心理與身體的創傷時,我們可能會經歷的過程與感受;希望能為傷帶來些微光或者麻藥,讓我們在腦海中想像傷的時候,能感覺到路徑與減緩想像的疼痛。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