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習慣作為一名觀察者?還是體驗者呢?

更新 發佈閱讀 2 分鐘

這期YT,心理師提到──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見到這樣子的人,自己的工作還在趕進度,但是同事每次來求助,他都會立馬湊過去幫忙。甚至,你可以這麼說,

比起自己的人生,他們更關注別人的人生

比起自己的事情,他們對別人的事情更加上心。


講到這裡,心理師說他自己就是這樣的人,他時常在社交平台上關注別人的議題,幫忙開解別人,其實就是過度關注別人,而忽略了自己的人生。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在我們的身上,分成觀察者與體驗者這兩種視角差。

當我們作為觀察者的時候,是處在一個比較高的位置、去俯瞰其他人,此時,我們使用的主要是認知與頭腦,這時候,你會覺得一切都很容易呀!

然而,當你過自己人生的時候,就必然要處在一個與其他人平等、處在體驗者的位置上,這時候你會發現,一切都不容易,一切都很難,並且可能開始自我懷疑,覺得自己做得不好,覺得自己不行。



這裡有一個很簡單的故事──

有一個人在做碼頭工人的時候,發現其中一位工人,其實做不好他自己的事情,但是卻非常熱衷於幫助別人做他們的事情。有一些過不好自己人生的人,會特別熱衷於幫助別人。


生活中,那些每個人都會遇到的人生問題,比方說維護好重要的人際關係,或是在關係中堅持表達自己,比方說在人生中追隨自己的心、完成一些看起來不特別偉大的心願

其實,這些事都不容易。

當我們做為體驗者,去面對生活、去努力時,免不了會產生挫敗感,而當我們作為觀察者,去給予別人幫助和引導時,或許我們可以避開這些挫折,甚至能夠獲得別人的感激與稱讚,讓自己感覺很不錯,然而,若我們不去真正的體驗人生,只是停留在頭腦、思維層面,也會失去了很多美好的感受。




那麼,回到標題的問題

你覺得自己通常是一個觀察者,還是一個體驗者呢?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勇敢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
38會員
161內容數
我是Dite 戴特,這裡有各種好書推薦、心理知識、旅遊所見和生活軼事分享。有事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2025/07/02
這期YT,心理師提到了兩個小朋友,在一個兒童歌唱比賽中── 一位藏族的小女孩,長的很可愛,一上台開口,第一個高音就唱得非常準、非常好,整首歌的水準都很高,在歌唱比賽中拔得頭籌。 而與之相對的,是一位八歲的小男孩,儘管他從頭到尾,唱的都跑了調,音準幾乎沒有對過,但是
2025/07/02
這期YT,心理師提到了兩個小朋友,在一個兒童歌唱比賽中── 一位藏族的小女孩,長的很可愛,一上台開口,第一個高音就唱得非常準、非常好,整首歌的水準都很高,在歌唱比賽中拔得頭籌。 而與之相對的,是一位八歲的小男孩,儘管他從頭到尾,唱的都跑了調,音準幾乎沒有對過,但是
2025/07/01
這期YT,心理師提到一個故事── 廣州有一對父母,他們在孩子大考後填志願時,反思自我,覺得過往他們對孩子太溺愛了,這個溺愛固然有幾分道理,他們提供了孩子許多的物質與資源,然而,某種程度上,也把孩子當成寵物一般,並未尊重孩子的意志。於是,他們決定在大學時期,把孩子送到東北去讀書,讓孩子去歷練
2025/07/01
這期YT,心理師提到一個故事── 廣州有一對父母,他們在孩子大考後填志願時,反思自我,覺得過往他們對孩子太溺愛了,這個溺愛固然有幾分道理,他們提供了孩子許多的物質與資源,然而,某種程度上,也把孩子當成寵物一般,並未尊重孩子的意志。於是,他們決定在大學時期,把孩子送到東北去讀書,讓孩子去歷練
2025/06/30
這期YT的後半段,心理師問了這樣一個問題 什麼叫做「正確的活著」?
2025/06/30
這期YT的後半段,心理師問了這樣一個問題 什麼叫做「正確的活著」?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蝦皮分潤計畫讓我在分享旅遊文章時,也能透過推薦好物累積被動收入,貼補旅行基金。這篇文章,除了介紹計畫的操作亮點與心得,也分享我最常應用的案例:「旅行必備小物 TOP5」,包含行李鎖、免洗內衣褲、分裝瓶、折疊衣架與真空壓縮袋,幫助出國打包更輕鬆。想同時記錄旅行、分享好物又創造額外收入的你,千萬別錯過!
Thumbnail
蝦皮分潤計畫讓我在分享旅遊文章時,也能透過推薦好物累積被動收入,貼補旅行基金。這篇文章,除了介紹計畫的操作亮點與心得,也分享我最常應用的案例:「旅行必備小物 TOP5」,包含行李鎖、免洗內衣褲、分裝瓶、折疊衣架與真空壓縮袋,幫助出國打包更輕鬆。想同時記錄旅行、分享好物又創造額外收入的你,千萬別錯過!
Thumbnail
想增加被動收入?加入蝦皮分潤計畫是輕鬆上手的好方法!本文提供完整教學,包含申請流程、賺取分潤技巧,以及實際使用心得分享,助你輕鬆獲得額外收入。
Thumbnail
想增加被動收入?加入蝦皮分潤計畫是輕鬆上手的好方法!本文提供完整教學,包含申請流程、賺取分潤技巧,以及實際使用心得分享,助你輕鬆獲得額外收入。
Thumbnail
自卑敏感、內耗、以及厭棄現狀、過度在意他人看法,這說的是你嗎?
Thumbnail
自卑敏感、內耗、以及厭棄現狀、過度在意他人看法,這說的是你嗎?
Thumbnail
自我意識強的人都比較主觀。習慣用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認識他人。 為什麼相處了一輩子的人,卻覺得陌生。明明是最緊密連結的人卻不了解對方。 因為你看見的只有自己,你對另一個人的認識是你內心期望他成為的樣子。 期待與失望、埋怨對方的不願成長,享受安逸。但如果這就是他理想的生活方式呢? 希望別人尊重
Thumbnail
自我意識強的人都比較主觀。習慣用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認識他人。 為什麼相處了一輩子的人,卻覺得陌生。明明是最緊密連結的人卻不了解對方。 因為你看見的只有自己,你對另一個人的認識是你內心期望他成為的樣子。 期待與失望、埋怨對方的不願成長,享受安逸。但如果這就是他理想的生活方式呢? 希望別人尊重
Thumbnail
這是一個主觀的世界,你看到的世界,可能與我看到的世界有所不同。你我在不同環境成長,接受不同知識文化滋養,對於同樣事物的詮釋可能會截然不同。因此,外物一切,包含我們日常生活所遭遇到的人,可能都是中性,只是我們透過自己的觀點,給他們貼上了標籤……
Thumbnail
這是一個主觀的世界,你看到的世界,可能與我看到的世界有所不同。你我在不同環境成長,接受不同知識文化滋養,對於同樣事物的詮釋可能會截然不同。因此,外物一切,包含我們日常生活所遭遇到的人,可能都是中性,只是我們透過自己的觀點,給他們貼上了標籤……
Thumbnail
當我們以不同的眼光看待身邊的人和事,往往源於我們個人的性格、經歷和價值觀。充滿質疑的眼光可能來自於過去的受傷或失望,讓我們變得謹慎小心;而充滿善意的眼光則可能源自於對人性的信任和樂觀的心態,使我們更能夠包容和理解他人。每個人的視角都是獨特而個人化的,反映了我們內在世界的複雜性和多樣性。 可以用充滿
Thumbnail
當我們以不同的眼光看待身邊的人和事,往往源於我們個人的性格、經歷和價值觀。充滿質疑的眼光可能來自於過去的受傷或失望,讓我們變得謹慎小心;而充滿善意的眼光則可能源自於對人性的信任和樂觀的心態,使我們更能夠包容和理解他人。每個人的視角都是獨特而個人化的,反映了我們內在世界的複雜性和多樣性。 可以用充滿
Thumbnail
每個人的生活都有不同方式,無需要特別指指點點
Thumbnail
每個人的生活都有不同方式,無需要特別指指點點
Thumbnail
增加與人的接觸,看見的是大環境讓許多人得正視自己的內心。環境造成許多人內心的匱乏。也許是早就存在的課題,只是生活中有更重要的事情要處理,又或者是因為面對自我太堅難了,大家找盡各種理由暫時的逃避。 但是時間到了,該面對的仍然是無法閃躲。活在覺知裡,並不是沒有課題要面對:而是提前知道,比起後知後覺的人
Thumbnail
增加與人的接觸,看見的是大環境讓許多人得正視自己的內心。環境造成許多人內心的匱乏。也許是早就存在的課題,只是生活中有更重要的事情要處理,又或者是因為面對自我太堅難了,大家找盡各種理由暫時的逃避。 但是時間到了,該面對的仍然是無法閃躲。活在覺知裡,並不是沒有課題要面對:而是提前知道,比起後知後覺的人
Thumbnail
在了解MBTI後,才發現我自己慣有的工作模式是「沒有自我覺察」,貫有模式是感覺關掉,通常遇到事情選擇往前衝就對了,又常會焦慮不安會拖垮專案進度。雖然我得大腦一直說要往前衝,但身心卻說不要,如此分裂就會造成自己身心每況愈下 自我覺察&諮商資源 自我覺察:或許你和曾經的我一樣,沒有發現到自己的身心不
Thumbnail
在了解MBTI後,才發現我自己慣有的工作模式是「沒有自我覺察」,貫有模式是感覺關掉,通常遇到事情選擇往前衝就對了,又常會焦慮不安會拖垮專案進度。雖然我得大腦一直說要往前衝,但身心卻說不要,如此分裂就會造成自己身心每況愈下 自我覺察&諮商資源 自我覺察:或許你和曾經的我一樣,沒有發現到自己的身心不
Thumbnail
在社交場合或職場中,我們會面對各種不同的情緒刺激,要學會認識自己的情緒,找出情緒發生的原因,進而控制自己的情緒反應,這對於個人心理健康和職場人際關係都十分重要。
Thumbnail
在社交場合或職場中,我們會面對各種不同的情緒刺激,要學會認識自己的情緒,找出情緒發生的原因,進而控制自己的情緒反應,這對於個人心理健康和職場人際關係都十分重要。
Thumbnail
大眾其實只是比較傾向喜歡某種人設,而不是你本人。
Thumbnail
大眾其實只是比較傾向喜歡某種人設,而不是你本人。
Thumbnail
於是乎醫者可以做的,我覺得就是辨別眼前人是A、B還是C,是A就陪同理解自身受傷狀況,使其有清楚認知;是B就持續給予資源,拓展他的認知,使其心志越來越強大,做出對現況更好的選擇;是C就相對單純了,想盡辦法減少他負重前行的阻礙,互相學習,也一起見證生命經驗帶來的智慧與榮耀。
Thumbnail
於是乎醫者可以做的,我覺得就是辨別眼前人是A、B還是C,是A就陪同理解自身受傷狀況,使其有清楚認知;是B就持續給予資源,拓展他的認知,使其心志越來越強大,做出對現況更好的選擇;是C就相對單純了,想盡辦法減少他負重前行的阻礙,互相學習,也一起見證生命經驗帶來的智慧與榮耀。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