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心理諮商有壓力
最近聽身邊的同事說,因為壓力大而選擇走進了身心科,雖然知道這是健康的事情,但還是難免在意他人的眼光,而且心裡還是有些微的擔心,怕別人對自己的閒言閒語。
我是從南部長大的鄉下小孩,這種情況在當地更是家常便飯,街坊鄰居的熱情關心也好,對於心理健康錯誤的認知也好,單純想聽八卦鄰居的秘密也好,各式各樣的碎嘴,以及過於熟識的人際關係,讓心理諮商這個議題,在我的家鄉,更是難以推動與啟齒。
被社會錯誤認知綑綁
回想當初自己念心理系後第一次體驗諮商,心裡也是有一些奇怪的感覺,明明理性上就知道這是一件健康的事情,但是感性上總還是覺得哪裡怪怪的,往下探索自己以後,才發現是因為被社會的框架給綑綁住。
一方面是因為過往所待的環境,因為地緣小,彼此都相互認識,親友與鄰居間幾乎是沒有什麼祕密,任何一家發生的事情,大概不用幾天,就可以傳遍大街小巷,所以從小到大,幾乎已經習慣這樣的社會風氣,加上政大也是地域性狹小的學校,所以自然而然在大學時,也仍然認為自己所做的事情,會很快被別人知道,這樣的擔心不安,使的自己有些彆扭。
另一方面,即使知道諮商是件健康的事情,但在社會風氣保守的文化中,總還是認為「看精神科或心理師就是這個人不好、不健康、有病」的這種觀念,因此讓心裡有小感冒的人,寧可拖著到事情很嚴重,也不願意走進醫院或諮商室,從各方面觀察來看,心理健康的議題,在台灣還是依然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勇敢給自己一個嘗試的機會
在釐清自己擔心的來源以後,才發現自己落入社會的圈套中,試想了一下,便詢問自己:「既然自己已經踏入了心理系,那不就有義務改變這個社會錯誤的態度嗎?如果連我們自己都害怕了,那又如何說服別人這真的是一件正常的事情?」抱持著以身作則的想法,我踏入了諮商室,到後來,甚至可以自在的向他人說出自己體會後的經驗。
其實「被諮商」是在成為心理師前,一個相當重要的體驗,只有當我們坐在對面的位子上,感受著被諮商的感覺,那些黑暗面被挖掘以後的不堪、痛苦與難受,或者是自我保護意識下的不願提起,又或者對於心理師治療的不舒服,一遍一遍的真實體會過,才能在我們真正成為心理師前,深刻的理解他人的經驗,能夠在日後成為自己工作上的養分。
我抱持著這樣的心態走了進去,也想用自己的經驗告訴大家,看心理師與精神科,真的是一件正常的事情,如果你正在推開門的猶豫中徘徊,不妨給自己一個勇氣,嘗試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