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給答案,在台灣的話是少了,在美國是剛剛好,不能再多了的狀態,但你問我選哪個會更好,我一定會選後者,這裡絕對不是什麼,崇洋媚外之類的因素,而是你要「學好」還是「成績單好看」的問題。
圖片來源: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001246
大學在台灣,一個學期是18週,而在美國一個學期是14週,意思是說美國在修某一堂課,可是足足比短台灣一個月的課堂時間。這樣會不會覺得在美國念大學,學得比較少呢?答案是通常「絕對不會,而且反而學的更多」,在美國修課普遍作業,報告,小考週週有的話,都還算正常發揮,而且課前通常還有要看的資料,或是作業都有可能。雖然如此繁重,但基本上這些內容,都是在幫助你更好地吸收知識,所以大概三堂課就足以讓你非常地忙碌。
而台灣的大學修課的情況大概是低的年級生,會竟量把課都給塞滿,比如說上限25學分好了,大家通常就是排到23~25學分之間,然後大概8門課左右,扣掉通識跟俗稱的營養學分,至少也有5~6門大課,而通常你就是等某一堂課要考試了,放棄另一堂暫時還沒有要考試的課,甚至翹課專心準備考試那堂課,然後另一堂期末報告了,再放下所有的事情去準備。要是期末考週,那就熬夜拼完所有的考試,然後考完後3個月內,絕對忘記8成以上。
現在出社會後,回來看待這件事,覺得其實大學的時光就這樣磋跎掉了,是真的非常可惜的!因為真的成績單上的A+與高分,如果沒有進入你的骨髓,成為你的知識或技能,那他就是一個數字而已,而要好好的深度學習,通常課前材料,隨堂測驗,個案報告(無論是書面或是口頭),課後複習,期中、期末考,甚至期末專題報告,樣樣都不該少,但是台灣若每堂課都這樣,修滿學分的人,只有一個結局那就是天天爆肝,而這樣做的老師在教學評鑑上,可能也是淒慘無比,所以看起來在台灣是還蠻有難度的。
目前看起來唯一能夠自己控制的,就是學生自己有策略性的去把課選得剛剛好,大概只有3~4門必修,搭配一些博雅的通識教育課,應該是個不錯的比例,然後這樣即便老師課堂上的報告、考試與作業多你也還能認真而不用放棄其他課程的進度,專心的注重學好而不是考好,週週規律地複習與預習,這樣的學習,在你畢業後才是對人生有幫助的學習方式,希望你能把這樣的文章不僅轉發給大學生,甚至成為你的哲學工具,學習望需要的是思考與深度,而非緊急與快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