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個月新北市幼兒園有餵藥案、體罰案底下是針對遇到類似情況,對兒童心理的瞭解與家長可以做的事讓大家不必過於驚慌與擔憂,有方向可循以條列式來寫,可以當成講義來看
1.異於平常的行為
睡眠品質異常、惡夢大叫、不想睡覺
過度害怕陌生人、過度擔心某件事
2.退化行為
本來可以自律,卻突然倒退,如尿床,並充滿害怕
3.失控行為
咬指甲到流血、暴怒停不下來
1.重複表示「不可以體罰,即使是老師也不可以,有的話要告訴爸媽,一定會處理」
2.重複表示「第一時間會相信孩子講的話」
3.協助孩子適應新環境(新老師、新學校、新同學)。
如果孩子無法主動,可以「被動式交友」,與學校老師商量可以自帶什麼玩具讓同學主動靠近。
4.若孩子有新的狀況,記得「行為必有原因」,不歸咎孩子(不作個人歸因),而從環境、老師、同儕開始探查。
5.每日花時間向孩子細問學校生活。
問題要具體:提問時可參考學校課表、餐點表等已知事實,設計細節來問,讓孩子能回答「是非」或「選擇」。藉此推敲孩子在校表現、真實心聲。
1.孩子突如其來談過去事件時,如沒被保護、老師為什麼可以打人、很兇很可怕時…需要大人真誠回應,不可簡短帶過
(1)請分享自己童年時的挫折與失敗,允許孩子也可以挫折與失敗
(2)接納情緒,可以因為心疼一起哭
(3)誠實向孩子說抱歉,「不知道發生這些事沒保護好你,對不起,但之後會相信你說的,所以有什麼事都要回家講」
2.家長以身作則面對自己的感受,孩子會看著學,也就能表達。
3.幫孩子說出來。
孩子還小,沒有形容詞,所以大人可以幫忙說出來,讓情緒「具像化」,像是「當時你一定很害怕,手都在抖對不對」。
1.暢談過去經驗是「宣洩」,不會更難受。
大家可以一起哭或生氣,只要在最後收尾時回到「現在」,並且「有辦法面對」就可以。家長可以提供策略、聲明保護立場、肢體接觸等傳遞安全感。
2.可以補償孩子,但要明說,做直接連結。不需要更改或放寬家庭規則。
3.多花時間跟孩子相處,吃飯、洗澡、睡前都可以,多問多說,旨在重複傳遞家長的關心。
4.療癒就像免疫系統,會在穩定的日常規律中累積,慢慢恢復。不必急於現在完全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