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心理師不筆記 #08】空間穩了,心就穩了──談固定診間的重要與妥協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你有沒有去推拿店、中醫針灸或美容院的經驗?你會否經驗到,有時候就算沒有要求特定的師傅、醫師或技師,也沒有偏好躺在哪一張床上接受服務,但只要對一個空間、位置、或人物有了一兩次不錯的感受,我們就有了「傾向」(用第二間房間、躺最裡面的床、習慣那個燈光或音樂的氣氛)。

一旦改變了這些外在環境,心中就免不了想問:「上次那個師傅/上週那個空間比較大的房間/那天端上的水果,怎麼改變了?」

在過去實習的訓練裡,「穩定性」是其中一樣必須謹記於心的諮商態度。好比,心理師是走到候診區接個案到診間,還是讓個案自己時間到的來敲門?是心理師去關門,還是個案自己進來自己把門關上?坐下來後是治療師先開口打招呼,還是被動地等個案先說再回話?雖然沒有對錯之分,但如果這些互動能夠穩定下來成為一種規律,就應該在二人之間維持。

更具體的是諮商室內的空間佈置,如桌椅的間距與角度、燈光的明暗、窗是打開與否、窗簾要拉開多少、治療師桌面上的擺設、乃至治療師的衣著風格等。以上一切,對同一位個案而言能穩定不變就應該如此維持下去。

這樣做的原因很簡單:每個人都需要「穩定性」才能放鬆下來、有預測與掌控感、能建立連結、能安心發展或後退……就像是小嬰兒是在父母所提供的穩定性之中(家、房間、床、母親的回應、餵食時間等)才一天天的成長。

因此,在精神分析的觀點下,每一次跟個案諮商時都應該盡可能提供不變的環境。

記得一位同行對空間很有自己的一套,但問題是當他更動完診間且諮商完之後,都不會協助復原場地。後來最常使用該空間的治療師大前輩就嚴肅地訓誡了那位同行:「那天我和個案一來到發現所有東西的角度和位置都不同了,我嚇了一跳,個案也是,甚至一整個諮商過程都很在意這些令他感到不適應的變動!你是別的學派,可能每次用不同診間或今天要放甚麼擺設可以隨心情而定,但我們做精神分析的要盡可能保持一致,因為個案需要這個穩定性!」

在心理師不筆記【#02】及【#03】裡,我從不同角度探索了個案對「環境」的感受性,如心理師是在原始意義上作為個案的照顧性環境,而不是一個真實地被愛或被恨的真人。不過今天我想借幾個臨床片段,更具體地針對「諮商空間異動」一事會引起個案怎樣的反應,以及帶來甚麼樣的影響作討論。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976 字、3 則留言,僅發佈於躺椅上情感的潛意識法則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相對於大眾常吃的速食心理學或心靈雞湯,作為一位苦口良藥的諮商心理師,我希望以臨床經驗和精神分析的獨到見解,帶你們前往自身潛意識的幽微,看見感情世界的慾望、愛恨、孤獨與戰爭......一起看見情感的潛意識法則。彷彿用一束黑暗,讓過於明亮時無法現身的微光,化作夜空的星光。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近年台北及不少縣市都有大量的心理諮商所/治療所新開業,許多心理師想要成為單靠接演講和自由接諮商個案來賺取生活的(行動)心理師;在更基層的,即針對考上諮商所(以及畢業後的心理師國考)的補習班開班不斷,都讓心理諮商(治療)迅速以一個光鮮亮麗的新型職業選項的方式來到一般民眾眼前。
沉默,於是思考開始。往往在個案保持沉默的瞬間,心理師才發現伴隨說話的互動本身,原來並非理所當然的。 沉默的意義千百種,在了解以前就作出介入的回應亦千百種,但當中的一大部份只是時機未成熟的干擾,即心理師(甚至是個案本身)受不了這個沉默的一次逃離。 在以往的精神分析操作中,治療師在不知道要回應甚麼的時候
打開今天的各種心理諮商教科書,都會指出「心理諮商以一週一次,進行以 6/8/12 次為一期的方式進行」,加上心理師對該議題的專業能力、個案的動機與投入度、二人的適配性等等,方可能達到理想上最佳的效果。 這些對心理師們不證自明的想法,到個案腦海中思考的卻可能完全是另一回事。請不要怪個案無知或不尊重,因
在一月的時候我曾在臉書寫了一篇〈心理師該不該收個案送的禮物?〉,當中以十分精簡的方式耙梳了一個行內對這個議題的思考發展輪廓:從嚴格的「一定不收」,只思考「禮物的潛意識意涵」,再帶到一些「彈性的處理」,以及最終來到送禮物的「過程本身的意義」。也許沒有談及的,是那種「甚麼都可以收」的取向思維。
如果你已經有過諮商經驗,你還記得自己是怎樣看待這個過程的嗎?或者,還沒有諮商過但曾經在心中動念過的你,又是怎樣想像未來的自己踏進諮商室的經驗呢? 在 Carl Rogers 的人本主義及後現代思潮的吹拂下,過去諮商時二人就坐在正對面、椅子對椅子的格局有了改變,椅子變成呈現 90 度以上的斜角,中間放
到底著重潛意識知識,且工作時程都強調慢慢地感受與思考的精神分析模式,要如何使用於跟大專學生們的一次性職涯諮詢呢?網路一找,幾乎沒有任何相關資料,那就邊做邊學,讓經驗說話吧! 在 2022 年的十月,我受心理師朋友邀請,第一次到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來幫十多位學生做職涯諮詢!那位朋友擺明是在逗我:「你要用
近年台北及不少縣市都有大量的心理諮商所/治療所新開業,許多心理師想要成為單靠接演講和自由接諮商個案來賺取生活的(行動)心理師;在更基層的,即針對考上諮商所(以及畢業後的心理師國考)的補習班開班不斷,都讓心理諮商(治療)迅速以一個光鮮亮麗的新型職業選項的方式來到一般民眾眼前。
沉默,於是思考開始。往往在個案保持沉默的瞬間,心理師才發現伴隨說話的互動本身,原來並非理所當然的。 沉默的意義千百種,在了解以前就作出介入的回應亦千百種,但當中的一大部份只是時機未成熟的干擾,即心理師(甚至是個案本身)受不了這個沉默的一次逃離。 在以往的精神分析操作中,治療師在不知道要回應甚麼的時候
打開今天的各種心理諮商教科書,都會指出「心理諮商以一週一次,進行以 6/8/12 次為一期的方式進行」,加上心理師對該議題的專業能力、個案的動機與投入度、二人的適配性等等,方可能達到理想上最佳的效果。 這些對心理師們不證自明的想法,到個案腦海中思考的卻可能完全是另一回事。請不要怪個案無知或不尊重,因
在一月的時候我曾在臉書寫了一篇〈心理師該不該收個案送的禮物?〉,當中以十分精簡的方式耙梳了一個行內對這個議題的思考發展輪廓:從嚴格的「一定不收」,只思考「禮物的潛意識意涵」,再帶到一些「彈性的處理」,以及最終來到送禮物的「過程本身的意義」。也許沒有談及的,是那種「甚麼都可以收」的取向思維。
如果你已經有過諮商經驗,你還記得自己是怎樣看待這個過程的嗎?或者,還沒有諮商過但曾經在心中動念過的你,又是怎樣想像未來的自己踏進諮商室的經驗呢? 在 Carl Rogers 的人本主義及後現代思潮的吹拂下,過去諮商時二人就坐在正對面、椅子對椅子的格局有了改變,椅子變成呈現 90 度以上的斜角,中間放
到底著重潛意識知識,且工作時程都強調慢慢地感受與思考的精神分析模式,要如何使用於跟大專學生們的一次性職涯諮詢呢?網路一找,幾乎沒有任何相關資料,那就邊做邊學,讓經驗說話吧! 在 2022 年的十月,我受心理師朋友邀請,第一次到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來幫十多位學生做職涯諮詢!那位朋友擺明是在逗我:「你要用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因為每個人對於友誼的標準和價值觀可能都不同,而且不同的人與不同的人之間的相處也會有所不同。 然而,以下是一些過去諮商案例中總結出來的九種人,建議你遠離他/她們,讓你的人生更幸福: 不誠實:如果一個男生或女生經常撒謊或隱瞞事實,人們可能會感到不信任他,因此可能會不想和他/她成為朋友。
Thumbnail
文:王雅涵心理師/心理師的歡樂之旅 「心理師,你們是不是都知道我在想什麼?」、「心理師你們是不是都不會生氣?」、「跟心理師交往感覺好像會很棒~」 這些都是大家對於心理師的迷思,簡單來替大家破解一下: 迷思一:「心理師是不是都知道我現在在想什麼?」 當然不知道呀,通常會知道的應該是通靈師,或是擁有哆啦
Thumbnail
這是一個社區心理師能否接地氣的關鍵點。這可能要從學校教育開始講起了,特別是在研究所的期間,碩士論文是自己的研究,可以推論自己的結論,然而一篇論文從前面的文獻回顧開始,就是在一個「隱形框架」之中,應用既有的知識作延伸的研究,這些文獻回顧都是為了我們自己論文所作的打底工作,他們如何設計實驗、問卷調查..
Thumbnail
生活中,難免會遇到糟心事,可能是工作或感情,因為自己或環境的資源有限,在相互的配合或競爭中,就可能產生不公平的狀態。 不公平,是容易引起人們氣憤情緒的開關。孔子說,「不患寡而患不均」,意思是每個人或許可以接受拿到的少,但不能接受拿到的多,卻不公平。 例如: 因為主管喜歡聽好聽、馬屁的話?
Thumbnail
天啊!又是討厭的星期一!   每個星期日晚上,是不是都特別憂鬱?回想起星期五晚上要放假時的快樂心情,一轉眼就又要上班了!奇怪?不是才剛放假嗎?怎麼好像沒做什麼事情兩天就過去了,一點都沒有充電休息到的感覺,如果再一次選擇,我一定會做其他事讓週末更有意義!(於是開始無止境的星期一迴圈)
Thumbnail
和心理師通信,還有看了他寫的書,最大的收穫是:原來 1.我對自己的情緒不敏感; 2.對於情緒的覺察有時間差,要幾分鐘,幾小時,幾天,或幾年後才知道; 3.幾種情緒一起出來時,會搞不清楚,不是逃避,下次再說,就是選擇政治正確或是別人優先的那一項,將我自己真正的那項忽略、壓抑。   然後,對應到注重養生
Thumbnail
     第一次來做諮商/ 心理治療的來訪者,常常提出這個問題。他們跟你我都一樣,每天為了生活而努力工作。沒錯,事情是會有一些不如意,但從來沒想到過,自己會失去控制,會沒有辦法處理自己的情緒。更多人,是等到壓力與情緒影響生活,直到 #失眠問題、#沒有食慾和 #失去工作動力 時,才會發覺自己好像快要撐
Thumbnail
我最喜歡用來解釋心理師內在狀態的比喻是「演員的三個自我」的理論,我認為心理師在諮商中也同時有三個狀態存在,第一個是心理師本人的狀態,第二個則是心理師運用「同理」去經驗個案的狀態,第三個則是心理師在了解個案的動機、背景、環境後,運用心理知識去與個案共同工作的狀態。
Thumbnail
心理諮商師、心理輔導師這些名詞我想大家一定都聽過,我們都了解它的功能以及在社會上的重要性,我們也都知道心理健康不佳時可以找他們,但我發現很多企業主好像不太了解。 以現在台灣的大小企業來看,似乎還很少企業主重視員工的心理狀態。這些大老闆或資本家其實應該都必須認識到員工的心理狀態跟工作的效率和效益是有絕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因為每個人對於友誼的標準和價值觀可能都不同,而且不同的人與不同的人之間的相處也會有所不同。 然而,以下是一些過去諮商案例中總結出來的九種人,建議你遠離他/她們,讓你的人生更幸福: 不誠實:如果一個男生或女生經常撒謊或隱瞞事實,人們可能會感到不信任他,因此可能會不想和他/她成為朋友。
Thumbnail
文:王雅涵心理師/心理師的歡樂之旅 「心理師,你們是不是都知道我在想什麼?」、「心理師你們是不是都不會生氣?」、「跟心理師交往感覺好像會很棒~」 這些都是大家對於心理師的迷思,簡單來替大家破解一下: 迷思一:「心理師是不是都知道我現在在想什麼?」 當然不知道呀,通常會知道的應該是通靈師,或是擁有哆啦
Thumbnail
這是一個社區心理師能否接地氣的關鍵點。這可能要從學校教育開始講起了,特別是在研究所的期間,碩士論文是自己的研究,可以推論自己的結論,然而一篇論文從前面的文獻回顧開始,就是在一個「隱形框架」之中,應用既有的知識作延伸的研究,這些文獻回顧都是為了我們自己論文所作的打底工作,他們如何設計實驗、問卷調查..
Thumbnail
生活中,難免會遇到糟心事,可能是工作或感情,因為自己或環境的資源有限,在相互的配合或競爭中,就可能產生不公平的狀態。 不公平,是容易引起人們氣憤情緒的開關。孔子說,「不患寡而患不均」,意思是每個人或許可以接受拿到的少,但不能接受拿到的多,卻不公平。 例如: 因為主管喜歡聽好聽、馬屁的話?
Thumbnail
天啊!又是討厭的星期一!   每個星期日晚上,是不是都特別憂鬱?回想起星期五晚上要放假時的快樂心情,一轉眼就又要上班了!奇怪?不是才剛放假嗎?怎麼好像沒做什麼事情兩天就過去了,一點都沒有充電休息到的感覺,如果再一次選擇,我一定會做其他事讓週末更有意義!(於是開始無止境的星期一迴圈)
Thumbnail
和心理師通信,還有看了他寫的書,最大的收穫是:原來 1.我對自己的情緒不敏感; 2.對於情緒的覺察有時間差,要幾分鐘,幾小時,幾天,或幾年後才知道; 3.幾種情緒一起出來時,會搞不清楚,不是逃避,下次再說,就是選擇政治正確或是別人優先的那一項,將我自己真正的那項忽略、壓抑。   然後,對應到注重養生
Thumbnail
     第一次來做諮商/ 心理治療的來訪者,常常提出這個問題。他們跟你我都一樣,每天為了生活而努力工作。沒錯,事情是會有一些不如意,但從來沒想到過,自己會失去控制,會沒有辦法處理自己的情緒。更多人,是等到壓力與情緒影響生活,直到 #失眠問題、#沒有食慾和 #失去工作動力 時,才會發覺自己好像快要撐
Thumbnail
我最喜歡用來解釋心理師內在狀態的比喻是「演員的三個自我」的理論,我認為心理師在諮商中也同時有三個狀態存在,第一個是心理師本人的狀態,第二個則是心理師運用「同理」去經驗個案的狀態,第三個則是心理師在了解個案的動機、背景、環境後,運用心理知識去與個案共同工作的狀態。
Thumbnail
心理諮商師、心理輔導師這些名詞我想大家一定都聽過,我們都了解它的功能以及在社會上的重要性,我們也都知道心理健康不佳時可以找他們,但我發現很多企業主好像不太了解。 以現在台灣的大小企業來看,似乎還很少企業主重視員工的心理狀態。這些大老闆或資本家其實應該都必須認識到員工的心理狀態跟工作的效率和效益是有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