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對衰退中的自己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隨著年齡增加,身體的狀況會開始衰退,體力慢慢變差,過去可以熬夜幾天的,現在變成一天睡不好就感覺全身無力。肌肉也逐漸流失,過去可以輕易搬起的東西,如今卻搬的氣喘噓噓。而比身體走下坡更難以讓人接受的是,自己已經不像過去那麼優秀,記憶力大幅衰退,除了常常忘記對方的姓名之外,也無法像年輕時那麽有創意來面對職場上的挑戰。

這種情況,越成功越努力的人感受越明顯。《重啟人生》一書的作者,也是前哈佛大學教授Arthur Brooks,用「奮鬥者的詛咒」(striver’s curse)來形容:一向努力表現傑出的人,最終卻發現自己陷入令人恐懼又無法避免的衰退,工作成果愈來愈難讓人滿意,做得更多、成就更少,生活裡也欠缺美滿的人際關係。於是,可能陷入無盡的抱怨,或是逢人總提當年勇來希望獲取他人對自己的尊重。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過程,但我們從小的教育卻很少教我們如何面對自己的衰退與死亡,而隨著人類壽命的增加,進入衰退期的時間也變得比過去長,我們應該如何自處?Brooks教授曾在一班飛機上無意中聽到前排乘客對老婆抱怨,認為這樣活著不如去死。當飛機抵達目的地時,他才赫然發現這一位乘客居然是一個在美國非常有名的人,連機長都走出駕駛艙來跟他致意,此時這位乘客看起來又正常了,精神熠熠的面對其他乘客對他的問好與致意。這情境對於Brooks產生很大的衝擊,這麼有成就與受人敬重的人,背對人群時居然是如此的消沈。我們應該如何面對衰退中的自己呢?於是他開始深思的研究,從過往的資料中,發現超越衰退之道,並找到新的成功。

首先我們要坦然面對時間對我們身體所帶來的變化,

Brooks指出現實世界裡,不論從事哪一種高技能職業,幾乎都會在快40 歲到50 歲出頭時,開始走向衰退。而且,在職涯顛峰成就愈高的人,衰退程度似乎更明顯。兩個研究結果可以驗證這個觀點:一項研究調查加拿大十年來全國八成麻醉科醫師的訴訟,發現65歲以上的醫生因為醫療過失被判有罪的比例,比起51歲以下的醫師高出五成。此外,據《哈佛商業評論》報導,能拿到10億美元以上創投資金的企業創辦人,一般介於20歲到34歲之間,年齡再長的人很少。相關研究也顯示開創能力到了中年會陡降,即便取最樂觀的估算,也僅有5%的創辦人年齡超過60歲。

從生理學上,可以輕易的解釋人類的衰退的原因,主要是大腦中的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前額後方的腦部)出現的變化。據Brooks的說明,這一區塊主要負責工作記憶、執行功能,以及抑制機制,也就讓我們不去關注與手上工作不相關的資訊。我們因此能專心改善核心技能,進行需要專注與精細的工作,如動手術或開公車,強大的前額葉皮質讓人得以持續提升專業能力。 然而,到中年以後,前額葉皮質的效率會下降,這造成我們快速分析與創意、創新的能力會變差,曾經覺得簡單的某些能力,也開始變得的困難。

生理上的衰退不可逆,只能延緩無法讓衰退不發生。多數人不喜歡衰退,但有的人卻能夠坦然接受,活出不一樣的人生。能夠看清這樣的事實,面對衰退,以不一樣的心態重新看待人生,才不會讓衰退成為自己無法克服的障礙,就如同Brooks在飛機上所遇到的那位名人一樣。

圖片來源: Dall.E生成

圖片來源: Dall.E生成



14會員
350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Roger學長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當我們建立習慣之後,我們的某些行為會自動化,自動化的好處,是我們會越來越熟悉這一個行為;但缺點則是隨著自動化程度越高,我們會落入無意識的行為。也就是當一個行為自動化之後,我們對於回饋會變得不敏感,我們不會注意到要如何讓這個習慣變得「更好」。James Clear在《原子習慣》一書中就提及:某些研究顯
有大量的學者在研究,為什麼某些人可以將習慣持續,而大部分人卻難以保持動力?《原子習慣》一書中指出,其中最大的差異在於習慣的難度:維持動力並達到欲望最高點的關鍵,就是執行「難度恰到好處」的任務。這個其實用手機上的遊戲就可以明瞭,一開始遊戲不能太難,要盡量設計的讓使用者願意玩下去,然後隨著使用者的技巧越
在《設計你的小習慣》一書中,作者BJ. Fogg提到影響行為的三要素:B(行為)=M(動機) * A(能力) * P(提示)。其中,「小習慣」的目的,主要是針對一些「能力」要求比較高的習慣,為了讓這些習慣更容易養成,所以作者建議由「小」著手。作者Fogg在書中所提出的例子即是,他每次吃東西後,會要求
當你想要養成好習慣或戒除壞習慣時,即時性懲罰可能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式。透過「習慣契約」,找到問責夥伴一起助你達成目標,並使用自動化問責策略來幫助自己。本文將介紹如何運用這些原則,並分享一位成功減重的企業家的故事以供參考。
《原子習慣》一書中介紹了一種「迴紋針策略」,就是當你完成一個習慣的行為練習之後,就把一根迴紋針從左邊的罐子移至右邊的罐子,透過視覺上的變動來讓人的大腦感到有成就感。其實,不一定使用迴紋針,有些人會用彈珠,有些人則會利用紙筆,將想要養成的習慣畫出一個個小格子,完成一次就打一個勾。當然,目前網路時代,手
時間不一致性是指比起未來,我們更看重當下。這樣的偏好在原始人的時代有益,但現代社會會導致一些不好的習慣。文章探討了為什麼延遲滿足是一種智慧,並提出培養好習慣的方法。
當我們建立習慣之後,我們的某些行為會自動化,自動化的好處,是我們會越來越熟悉這一個行為;但缺點則是隨著自動化程度越高,我們會落入無意識的行為。也就是當一個行為自動化之後,我們對於回饋會變得不敏感,我們不會注意到要如何讓這個習慣變得「更好」。James Clear在《原子習慣》一書中就提及:某些研究顯
有大量的學者在研究,為什麼某些人可以將習慣持續,而大部分人卻難以保持動力?《原子習慣》一書中指出,其中最大的差異在於習慣的難度:維持動力並達到欲望最高點的關鍵,就是執行「難度恰到好處」的任務。這個其實用手機上的遊戲就可以明瞭,一開始遊戲不能太難,要盡量設計的讓使用者願意玩下去,然後隨著使用者的技巧越
在《設計你的小習慣》一書中,作者BJ. Fogg提到影響行為的三要素:B(行為)=M(動機) * A(能力) * P(提示)。其中,「小習慣」的目的,主要是針對一些「能力」要求比較高的習慣,為了讓這些習慣更容易養成,所以作者建議由「小」著手。作者Fogg在書中所提出的例子即是,他每次吃東西後,會要求
當你想要養成好習慣或戒除壞習慣時,即時性懲罰可能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式。透過「習慣契約」,找到問責夥伴一起助你達成目標,並使用自動化問責策略來幫助自己。本文將介紹如何運用這些原則,並分享一位成功減重的企業家的故事以供參考。
《原子習慣》一書中介紹了一種「迴紋針策略」,就是當你完成一個習慣的行為練習之後,就把一根迴紋針從左邊的罐子移至右邊的罐子,透過視覺上的變動來讓人的大腦感到有成就感。其實,不一定使用迴紋針,有些人會用彈珠,有些人則會利用紙筆,將想要養成的習慣畫出一個個小格子,完成一次就打一個勾。當然,目前網路時代,手
時間不一致性是指比起未來,我們更看重當下。這樣的偏好在原始人的時代有益,但現代社會會導致一些不好的習慣。文章探討了為什麼延遲滿足是一種智慧,並提出培養好習慣的方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當你被困在壓力和生存的陰霾中時,心裡會感到混亂和不安,這種狀態下,你很難看清楚接下來該做什麼,很難找到目標。
Thumbnail
-經濟衰退、凍結招聘或將使得員工放棄在家工作,重回辦公室。 -企業正努力透過混合工作模式取得適當平衡。
Thumbnail
挫敗感相信大家都不會很陌生的,它像是我們生活中如影隨形的一個情緒,這種情緒一出現,就會很有壓力,有點害怕的感覺。那麽爲什麽會出現這樣的情緒呢?芷汐這裏幫忙大家整理了一些觀點,供大家參考。 挫敗感來臨的時候,該如何? 我們常常會因爲一件事情沒有做好,或者沒有幫到別人,亦或者是一件事做失敗了等等...
Thumbnail
      在2021年的5月中旬,開始面對連續幾天破百例的情況,這樣的增加速度是因為先前的防疫出現破口,而到現在才陸續被檢測出來,所以這一波的確認人潮會等到把這一批可能是傳播者的人都檢測完畢之後,才會慢慢降下來。         所以以月光個人的理解,目前的做法是
Thumbnail
有人總覺得,世界上存在著完美的政策,應該排除萬難地推行它,但歷史一再告訴我們的是,烏托邦並不存在,自視為真理的人,往往都帶來更大的災難。
Thumbnail
大部分的人,在面對內在自我批判的聲音時, 很可能使用了治標的方法, 卻不清楚治本的方法。 治標的方法只會帶來無盡的循環, 但治本的方法看似老掉牙,卻可以真正帶來內心的改變!
Thumbnail
因為嬰幼兒睡眠顧問的身份,很榮幸有很多機會與許多不同的家庭合作,近距離了解他們的家庭狀況,所以很多時候,除了孩子怎麼睡好以外,也會聊到很多教養的問題。 最常出現的問題,就是分離焦慮。 『每次離開孩子,她都像孟姜女哭倒萬里長城一樣,她就是分離焦慮比較嚴重的孩子。有什麼辦法可以改善嗎?』
Thumbnail
未來以線上群組作為學習及工作生活圈的可能性,終於因為疫情讓台灣跟上國際的遠距工作及學習的腳步。但今天不是要談未來的改變、也不是要談這些工具,而是要談一個面對重大改變的時候如何穩住我們自己的模型,是能夠幫助我們檢視面對改變時的不同情緒、在不斷變動的大海上穩住舵、隨時調整航行目標的更高層次的模型指引。
Thumbnail
疾病會對感情關係造成什麼影響?朋友會如何反應?家人又會作何感想?工作怎麼辦?是否應該告訴大家?還是不要跟人說?到底該坦承與誠實到什麼地步? 首先,沒有什麼「應不應該」的問題。每個人都不一樣,每個人的處境都是獨一無二的......
Thumbnail
  原來,內心上演不同的小劇場...... A覺得他的小組長B不了解他的辛苦,也不願意協助;B 覺得A工作有困難卻不明說,需要什麼幫忙也不說清楚,讓人不知道怎麼幫;A認為B缺乏同理心、觀察力,桌上已積一堆文件卻假裝不知道;B認為A脾氣差,跟他要資料卻常踢到鐵板,口氣常常不好;A不想再跟B溝通,反正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當你被困在壓力和生存的陰霾中時,心裡會感到混亂和不安,這種狀態下,你很難看清楚接下來該做什麼,很難找到目標。
Thumbnail
-經濟衰退、凍結招聘或將使得員工放棄在家工作,重回辦公室。 -企業正努力透過混合工作模式取得適當平衡。
Thumbnail
挫敗感相信大家都不會很陌生的,它像是我們生活中如影隨形的一個情緒,這種情緒一出現,就會很有壓力,有點害怕的感覺。那麽爲什麽會出現這樣的情緒呢?芷汐這裏幫忙大家整理了一些觀點,供大家參考。 挫敗感來臨的時候,該如何? 我們常常會因爲一件事情沒有做好,或者沒有幫到別人,亦或者是一件事做失敗了等等...
Thumbnail
      在2021年的5月中旬,開始面對連續幾天破百例的情況,這樣的增加速度是因為先前的防疫出現破口,而到現在才陸續被檢測出來,所以這一波的確認人潮會等到把這一批可能是傳播者的人都檢測完畢之後,才會慢慢降下來。         所以以月光個人的理解,目前的做法是
Thumbnail
有人總覺得,世界上存在著完美的政策,應該排除萬難地推行它,但歷史一再告訴我們的是,烏托邦並不存在,自視為真理的人,往往都帶來更大的災難。
Thumbnail
大部分的人,在面對內在自我批判的聲音時, 很可能使用了治標的方法, 卻不清楚治本的方法。 治標的方法只會帶來無盡的循環, 但治本的方法看似老掉牙,卻可以真正帶來內心的改變!
Thumbnail
因為嬰幼兒睡眠顧問的身份,很榮幸有很多機會與許多不同的家庭合作,近距離了解他們的家庭狀況,所以很多時候,除了孩子怎麼睡好以外,也會聊到很多教養的問題。 最常出現的問題,就是分離焦慮。 『每次離開孩子,她都像孟姜女哭倒萬里長城一樣,她就是分離焦慮比較嚴重的孩子。有什麼辦法可以改善嗎?』
Thumbnail
未來以線上群組作為學習及工作生活圈的可能性,終於因為疫情讓台灣跟上國際的遠距工作及學習的腳步。但今天不是要談未來的改變、也不是要談這些工具,而是要談一個面對重大改變的時候如何穩住我們自己的模型,是能夠幫助我們檢視面對改變時的不同情緒、在不斷變動的大海上穩住舵、隨時調整航行目標的更高層次的模型指引。
Thumbnail
疾病會對感情關係造成什麼影響?朋友會如何反應?家人又會作何感想?工作怎麼辦?是否應該告訴大家?還是不要跟人說?到底該坦承與誠實到什麼地步? 首先,沒有什麼「應不應該」的問題。每個人都不一樣,每個人的處境都是獨一無二的......
Thumbnail
  原來,內心上演不同的小劇場...... A覺得他的小組長B不了解他的辛苦,也不願意協助;B 覺得A工作有困難卻不明說,需要什麼幫忙也不說清楚,讓人不知道怎麼幫;A認為B缺乏同理心、觀察力,桌上已積一堆文件卻假裝不知道;B認為A脾氣差,跟他要資料卻常踢到鐵板,口氣常常不好;A不想再跟B溝通,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