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架構:
一、學測國寫的理想時間分配
二、結構化思考降低寫作難度
三、分項鍛練與細部優化
四、小結
學測國寫一開始是80分的測驗時間,自108年開始,時間增為90分,原因即在於時間不夠,特別是對不常寫作的考生來說,非常不利,但即使增為90分鐘,要能順利完成3項寫作任務,還是非常有挑戰性。如果不刻意訓練,即使有能力完成寫作任務,也不一定能在時間內完成。
90分鐘內要完成二題,可以簡單區分為「知性題」和「情意題」。
知性題通常有2個寫作任務,問題一比較較短,字數要求可能從50到200不等;而問題二較長,通常要求19行內,400字完成。
情意題不一定會限定篇幅,但以一般要求,要在文章內塞進完整的經驗敘事、感受抒發、價值提出……等等基礎內容,至少也要500字左右的篇幅才足以支撐。因此,在時間分配上,二題差不多各45分鐘。
其中「情意題」的部分,有了國中教育會考寫作測驗的經驗,要在40~45分的時間內,閱讀寫作任務,然後寫出500字以上的文章,並不困難。
其中「知性題」的部分,問題一通常是簡答題型,在閱讀文章之後,依寫作任務回答問題,通常是重述、定義、比較、簡單推論……等等的寫作任務。要把讀文章和答題的時間,練習控制在10 ~ 15分之間完成。
問題二,通常是說明、分析或論述類的題型,要根據寫作任務定出寫作主題,寫作內容通常包括立論破題、舉例分析、概念類比、引用申論、價值提出、反省思考……等等,寫作時間應控制在30 ~ 35分之間完成。
學測國寫的基本性質,是讀寫合一的寫作測驗。時間要控制得當,首先就是閱讀習慣的建立。在閱讀的時候,就同步進行思考推論的習慣。有效率的閱讀、高品質的閱讀、精準的閱讀,會影響到後面寫作時的流暢度。
教學現場常見的情況是,因為學生在閱讀時無法順利掌握文章的脈絡和論述重點,無法有效反省思考,導致轉化成文字描述,用文字輸出概念和想法的結果自然不佳,這都源自於閱讀習慣和能力欠缺造成。解決方法是習慣在閱讀的時候同步進行思考,習慣結構化閱讀的技巧,在閱讀的同時就拆解文字,因為一邊拆解就能形成思考和判斷,在進入寫作階段前,就已經有完成概念和論述的地圖在腦海中。
閱讀題目文本階段愈有效率,在進入寫作時,擬定個人寫作大綱就會愈快速且順利。在字數要求的寫作前提下,每個擅長寫作,或是寫作表現較佳的考生,都會發展屬於自己的文章結構方法,就如同拆解題目文本一樣。
很多教學現場的老師,或是範文習寫講解的教材,在指導歷屆試題或模擬試題,所採用的就是這種結構化的方式。他們可能這樣講解寫作過程:
第一段要破題,寫出立場
第二段要寫出理由和論據
第三段要寫出反思,提出見解
第四段要寫結論,重述首段立場
類似的講解模式,其實就是一種結構化的概念。寫文章雖然沒有百分之百萬用的寫作結構可以無限套用,但基本的思考過程還是有的,愈是想節省時間,完成寫作任務,就愈要發展自己的寫作結構,以此為優先的寫作訓練目標,甚至發展2到3種熟練的結構思考方法,在平常練習操作到成為反射習慣,甚至以此作為閱讀策略,在高中國寫的訓練來說,至關重要。唯有如此,才能大幅降低寫作訓練的難度,進行下一個階段的寫作能力提升。
當有了寫作結構的概念和初步能力之後,接下來就是分項鍛練。針對不同類型的寫作任務和要求,進行各別文字輸出的優化工作,比如修辭技巧的使用,比如象徵概念的植入,比如論據舉例的不同寫法……等等,這些都是可以分項鍛練優化的細項寫作能力。但這些能力要在考試作文發揮作用,是有前提的,就是前段所說的「結構化思考」。也就是說,當同學們開始知道產生寫文章的思考和輸出模式習慣之後,才是針對自己不足之處進行各別訓練強化的時候。因為考試是有時間壓力的。
在90分鐘的時間內,要完成至少3種不同類型的寫作任務,運用的文字表達能力是不同的。除了硬性的規定練習時間控制之外,更重要的是「如何確保文字品質」和「保證輸出足夠篇幅」,這2點都是影響國寫得分的關鍵。
時間控制要順利,就要寫出速度;手寫速度快,代表思考快;思考要快,就要簡化思考;而不管是簡化閱讀思考,還是簡化閱讀思考,都是建立在理解內化文章「結構」的邏輯之上。不管是文學小說、劇本電影、新聞報導,還是考試作文,都有結構,因為有結構,讀者才能進行分析,讀寫之間才會有內在的有序聯結。所以,練習控制考試作文的時間,關鍵就在於:
讀題目文本的時候,要習慣分析閱讀;回答寫作任務的時候,要習慣從結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