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兒童瑜伽觀察|父母的期待深深影響著孩子為你而活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最近跟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推廣兒童瑜伽,我以第三者的角度近身觀察每一個孩子的舉動、課前課後父母的互動、在課堂上的表現,幾次的觀察讓我略有心得。

我發現,孩子的每一個想要變好或想要有好的表現,往往是來自外在期待,最關鍵來自於父母。

兒童瑜伽並非像成人瑜伽以標準體位法來帶動作,孩子是不喜歡聽指令的,老師會在課程前設計一個想像世界,帶領孩子去探索。過程中會讓孩子有表達自己的時候,也會有跟其他孩子互動的機會。

過程中,我看見有些孩子是怕生的,也因為怕生所以難免會害怕失去父母陪伴。但兒童瑜伽通常會希望父母能離開現場,讓孩子專心進入課程,避免在父母面前過度表現。

孩子真的會因為父母在身邊,有過度的表現嗎?
最初,我是有疑惑的。

這樣的狀態在幾堂課下來的觀察,是有的。

曾遇過幾次兒童瑜伽的家長幾乎沒有離開教室,他們害怕孩子會緊張,當然也是想看老師如何帶領小孩,附帶的是,他們在觀察自己孩子的開心程度或表現。

大部分的爸媽會很擔心自己的孩子在這個群體有沒有融入,因此會觀察狀況。可以發現,孩子在課堂中三不五時就會往父母的方向看,偶爾還會過去討抱抱。
看似合理,但當父母要幫孩子拍照,孩子就會刻意表現出好的模樣,不時的撒嬌希望得到父母關注,每一個動作似乎都要獲得父母的認同。

同樣的,父母也是會不經意的在有老師的課堂上試圖指導孩子。
感覺是孩子在群體中為了父母有著更卓越的表現,父母也會給予正面回應。

看到這個情景,當然感受到滿滿的愛,但相對的,也發現了孩子在跟父母相處的時刻,很有可能是為了符合父母期待而表現的樣子。也聯想到,很多老師朋友常常也會提到孩子在學校的樣子,其實跟很多家長認知的孩子是不同的。

父母,是小孩的全部。

每一句對孩子的話,是不是認真、有沒有聽進去、有沒有敷衍,你對孩子有什麼樣的期待,他們都感受得到。孩子最容易感受到的是,父母對小孩的驕傲感,很多小小孩在課堂上如果有父母,會極力的表現出父母想看的樣子,討好父母。原因很簡單,父母會給予驕傲的眼神與鼓勵。

望子成龍絕對是人性。但我們應該如何拿捏自己對小孩的期待值與預設,因為這很有可能直接影響孩子的一生。當孩子說出自己的小願望,希望自己的功課能更好,能考前幾名,或是以量化評估的願望,我們都應該給予更多的關愛,去確定孩子是否受到自己的影響。

我發現,去注意孩子的自我意識很重要,很多家長覺得孩子是張白紙,不會懂那麼多事,但其實每個人出生到老都會有自我意識,只是我們常常忽略孩子的意識。同樣也需要考慮著,孩子是不是因為自己過度的期待與糾正,提早社會化,失去一個孩子應該做的,不為誰表現,只為生命的萌芽綻放生命力。

朋友是兒童瑜伽老師,非常能跟孩子打成一片,他在課堂上都不會忽略孩子的任何一句話,就算是小朋友古靈精怪的問題,他也會停下來好好回答孩子開放性的解答。不會讓孩子有被忽略或是覺得當下沒有被重視因此就對自己沒自信,後續也不敢再提問。

這點也讓我反思到,其實孩子也很需要被尊重,這就是自尊心的養成。

我看見了小孩子每一個童言童語中的純粹生命力,他們都是有“自己”意識的小寶貝,每個人的提問、課後的小願望,都能感受到他們小小年紀,已經在自己跟外界期待中游移。

這些自我意識跟表達能力,其實很容易因為父母不經意表現出社會期待,帶給孩子因為希望讓父母開心而不敢說出心理話,或是,小小孩子會大哭大鬧去表達去自己的不舒服不愉快,但如果父母立刻給糖吃,平穩他們的情緒,盡快解決問題,很有可能這樣的情緒表現就會變成常態。

也許父母下次多問問孩子的想法,把他當一位有自我意識的人類,孩子的小腦袋真的都聽得懂,試著問他,你為什麼不開心、你為什麼哭泣,讓孩子嘗試自我表達出壞情緒時的狀態,也許長大後的他們,都會更願意主動去問自己問題,探索內心,不會用最快的方式,透過外界的物質或依戀型陪伴把情緒壓下來,漸漸地他們可能會講不出自己要什麼,不會處理自己的情緒。

願每個孩子的意識都能自在的發展。

父母真的很辛苦,但大人也需要常常反思,是不是有過度的希望孩子,按照自己方式生活。

在孩子有疑問或是不知道怎麼表達情緒時,你是怎麼回應他的?

想想自己小時候,是不是有哪一次大哭,但父母只能說,沒事不哭不哭以及肢體的安撫,或是,男孩子不可以流眼淚羞羞臉。

這樣的經驗只要有一次,其實孩子就會記得原來遇到情緒只能這樣處理,如果我們沒有機會問他,為什麼,他就也不會去挖掘自己的情緒,就如果我們可能到很大了,都還在尋找自己為什麼會壓抑自己某些情緒一樣,這很可能都是其來有自。

raw-image

這是我們推廣兒童瑜伽的粉絲頁。
希望有機會能多分享我們對孩子的觀察,
我們每月會在台北開設1-2堂體驗課程,希望有機會能與更多家長交流。
FB粉專:依夏納・愛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我是凱莉的沙龍
60會員
81內容數
出社會後,跟書越來越有交集,熱愛埋沒在書海裡,跟書越靠近越覺得心很平靜,似乎稍微跟世界接軌,從外往內,希望能寫更多心得分享給大家。
我是凱莉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3/10
看了 Cubo Ai CTO 的離職信後,我深深感受到,他是一位頭腦清晰、有真實力的技術人。他對公司、產品、技術都充滿熱情,也肩負責任。他的文字理性而克制,明明可以憤怒指責,卻仍選擇以盡可能不傷害他人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觸。這樣的人,不只是工程師,更是具備文人氣質的人。
Thumbnail
2025/03/10
看了 Cubo Ai CTO 的離職信後,我深深感受到,他是一位頭腦清晰、有真實力的技術人。他對公司、產品、技術都充滿熱情,也肩負責任。他的文字理性而克制,明明可以憤怒指責,卻仍選擇以盡可能不傷害他人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觸。這樣的人,不只是工程師,更是具備文人氣質的人。
Thumbnail
2025/03/06
FB、IG、Thread、Youtube、LINE、Tiktok,數不完的分享平台,你總是看到別人分享的好貨、好心情、新資訊、新觀點,或是極端的價值觀、政治觀點、網紅議題,每天每天,都有上千則訊息,在等你。 是在等你嗎?還是我們自願被這樣的訊息流沖刷。 還沒吃完飯,就要分享吃飯照 剛吃完飯就要分
Thumbnail
2025/03/06
FB、IG、Thread、Youtube、LINE、Tiktok,數不完的分享平台,你總是看到別人分享的好貨、好心情、新資訊、新觀點,或是極端的價值觀、政治觀點、網紅議題,每天每天,都有上千則訊息,在等你。 是在等你嗎?還是我們自願被這樣的訊息流沖刷。 還沒吃完飯,就要分享吃飯照 剛吃完飯就要分
Thumbnail
2025/03/02
看了童話故事下集很惆悵,真的是把進入婚姻都很多真實面都有帶入,真實演繹結婚真的不是個人,而是整坨人的連帶關係。除非男性,從小到大都能忤逆母親,完全不會對母親感到愧疚,對於男女平等真實中立,不然男方就是得面對這個夾心餅的角色,而且總是很難當得好。
Thumbnail
2025/03/02
看了童話故事下集很惆悵,真的是把進入婚姻都很多真實面都有帶入,真實演繹結婚真的不是個人,而是整坨人的連帶關係。除非男性,從小到大都能忤逆母親,完全不會對母親感到愧疚,對於男女平等真實中立,不然男方就是得面對這個夾心餅的角色,而且總是很難當得好。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參加了吳孟真諮商心理師的講座,分享參加過程的紀錄。 當時正與家人有些摩擦,聽到這場講座時有些感觸, 父母那個年代,是權威管教方式下長大的, 他們在與孩子互動時,有時提供的多是物質上的照顧, 而較少心理上的理解,而我們也就這樣漸漸長大, 心裡面對父母可能還是有某種父慈母愛的期待, 但殊不知,那是我們對
Thumbnail
參加了吳孟真諮商心理師的講座,分享參加過程的紀錄。 當時正與家人有些摩擦,聽到這場講座時有些感觸, 父母那個年代,是權威管教方式下長大的, 他們在與孩子互動時,有時提供的多是物質上的照顧, 而較少心理上的理解,而我們也就這樣漸漸長大, 心裡面對父母可能還是有某種父慈母愛的期待, 但殊不知,那是我們對
Thumbnail
覺醒父母:找回你和孩子的內在連結,成為孩子最佳的心靈成長夥伴 The Conscious Parent: Transforming ourselves, Empowering our Children
Thumbnail
覺醒父母:找回你和孩子的內在連結,成為孩子最佳的心靈成長夥伴 The Conscious Parent: Transforming ourselves, Empowering our Children
Thumbnail
當一個孩子張牙舞爪, 你能否看見他言行背後藏起來的傷痛? 當一個孩子冷漠地說「我不需要你的關心」 別信,別真的轉身離去。 . 3月份有機會在6個不同場合 與各式各樣身份的學習者們相遇 不論是母親、老師、或是一般的人 我看見原來有些成人 在長大後是不願意回顧童年的 也不願意承認兒時的自己有受傷的感受
Thumbnail
當一個孩子張牙舞爪, 你能否看見他言行背後藏起來的傷痛? 當一個孩子冷漠地說「我不需要你的關心」 別信,別真的轉身離去。 . 3月份有機會在6個不同場合 與各式各樣身份的學習者們相遇 不論是母親、老師、或是一般的人 我看見原來有些成人 在長大後是不願意回顧童年的 也不願意承認兒時的自己有受傷的感受
Thumbnail
孩子在兒童期(4 -1 1、1 2)歲,該注意哪些教養原則?穗波心理師分析給您聽。
Thumbnail
孩子在兒童期(4 -1 1、1 2)歲,該注意哪些教養原則?穗波心理師分析給您聽。
Thumbnail
孩子和父母的關係是他人生第一層關係,是人際關係、社交發展的原型 相信我,將別人的孩子也當成自己的孩子吧!
Thumbnail
孩子和父母的關係是他人生第一層關係,是人際關係、社交發展的原型 相信我,將別人的孩子也當成自己的孩子吧!
Thumbnail
回想一件小時候,最不喜歡父母對自己做的事。 你覺得父母當時了解自己嗎?為甚麼? 當家長成為大人後,也會忘了自己曾是孩子。 為甚麼當初不喜歡父母對自己做的事,不知不覺會做回孩子身上? 在12至1月期間,我們到訪不同學校舉辦家長生命教育活動,以其中一間學校為例,分享當中的內容重點。 === ===
Thumbnail
回想一件小時候,最不喜歡父母對自己做的事。 你覺得父母當時了解自己嗎?為甚麼? 當家長成為大人後,也會忘了自己曾是孩子。 為甚麼當初不喜歡父母對自己做的事,不知不覺會做回孩子身上? 在12至1月期間,我們到訪不同學校舉辦家長生命教育活動,以其中一間學校為例,分享當中的內容重點。 === ===
Thumbnail
華人社會的傳統觀念仍然在現實中橫行,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與關懷,常常以隱諱的方式表現。愛你難以啟齒,關心你變成碎念,一切都是為孩子好,然而有幾個孩子能夠真正明白話語背後的涵義?有多少父母能夠理解孩子行為的動機?
Thumbnail
華人社會的傳統觀念仍然在現實中橫行,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與關懷,常常以隱諱的方式表現。愛你難以啟齒,關心你變成碎念,一切都是為孩子好,然而有幾個孩子能夠真正明白話語背後的涵義?有多少父母能夠理解孩子行為的動機?
Thumbnail
保護孩子不受到任何傷害是父母的天職,但其實根本做不到,孩子難免會跌倒,在感情上也可能會受傷,會因外在刺激和意外受到驚嚇,會因意外或失去而悲傷,會因不平或委屈而憤怒。在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父母究竟該如何教育孩子?在控制與放手間該如何拿捏?
Thumbnail
保護孩子不受到任何傷害是父母的天職,但其實根本做不到,孩子難免會跌倒,在感情上也可能會受傷,會因外在刺激和意外受到驚嚇,會因意外或失去而悲傷,會因不平或委屈而憤怒。在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父母究竟該如何教育孩子?在控制與放手間該如何拿捏?
Thumbnail
最近跟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推廣兒童瑜伽,我是第三者近身觀察每一個孩子的舉動、課前課後父母的互動、在課堂上的表現,讓我略有心得。 我發現,孩子的每一個想要變好或想要有好的表現,往往是來自外在期待,最關鍵來自於父母。 兒童瑜伽並非像成人瑜伽以標準體位法來帶動作,孩子是不喜歡聽指令的,老師會在課程前設計一個
Thumbnail
最近跟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推廣兒童瑜伽,我是第三者近身觀察每一個孩子的舉動、課前課後父母的互動、在課堂上的表現,讓我略有心得。 我發現,孩子的每一個想要變好或想要有好的表現,往往是來自外在期待,最關鍵來自於父母。 兒童瑜伽並非像成人瑜伽以標準體位法來帶動作,孩子是不喜歡聽指令的,老師會在課程前設計一個
Thumbnail
現在的我們,除了每天來自學校的課業壓力,回家仍有來自父母的壓力。曾經認為家是自己每天放鬆心靈的好地方,隨著年紀增長反而與家人越來越有疏離感,甚至認為曾經的避風港如今卻是災難現場,因此封閉自己的心靈,殊不知其實家人也為你著急為你擔心,究竟是你變了還是父母變了?首先我們要先來了解各自的內心狀況。
Thumbnail
現在的我們,除了每天來自學校的課業壓力,回家仍有來自父母的壓力。曾經認為家是自己每天放鬆心靈的好地方,隨著年紀增長反而與家人越來越有疏離感,甚至認為曾經的避風港如今卻是災難現場,因此封閉自己的心靈,殊不知其實家人也為你著急為你擔心,究竟是你變了還是父母變了?首先我們要先來了解各自的內心狀況。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