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兒童瑜伽觀察|父母的期待深深影響著孩子為你而活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最近跟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推廣兒童瑜伽,我以第三者的角度近身觀察每一個孩子的舉動、課前課後父母的互動、在課堂上的表現,幾次的觀察讓我略有心得。
我發現,孩子的每一個想要變好或想要有好的表現,往往是來自外在期待,最關鍵來自於父母。
兒童瑜伽並非像成人瑜伽以標準體位法來帶動作,孩子是不喜歡聽指令的,老師會在課程前設計一個想像世界,帶領孩子去探索。過程中會讓孩子有表達自己的時候,也會有跟其他孩子互動的機會。
過程中,我看見有些孩子是怕生的,也因為怕生所以難免會害怕失去父母陪伴。但兒童瑜伽通常會希望父母能離開現場,讓孩子專心進入課程,避免在父母面前過度表現。
孩子真的會因為父母在身邊,有過度的表現嗎?
最初,我是有疑惑的。
這樣的狀態在幾堂課下來的觀察,是有的。

曾遇過幾次兒童瑜伽的家長幾乎沒有離開教室,他們害怕孩子會緊張,當然也是想看老師如何帶領小孩,附帶的是,他們在觀察自己孩子的開心程度或表現。

大部分的爸媽會很擔心自己的孩子在這個群體有沒有融入,因此會觀察狀況。可以發現,孩子在課堂中三不五時就會往父母的方向看,偶爾還會過去討抱抱。
看似合理,但當父母要幫孩子拍照,孩子就會刻意表現出好的模樣,不時的撒嬌希望得到父母關注,每一個動作似乎都要獲得父母的認同。

同樣的,父母也是會不經意的在有老師的課堂上試圖指導孩子。
感覺是孩子在群體中為了父母有著更卓越的表現,父母也會給予正面回應。

看到這個情景,當然感受到滿滿的愛,但相對的,也發現了孩子在跟父母相處的時刻,很有可能是為了符合父母期待而表現的樣子。也聯想到,很多老師朋友常常也會提到孩子在學校的樣子,其實跟很多家長認知的孩子是不同的。

父母,是小孩的全部。

每一句對孩子的話,是不是認真、有沒有聽進去、有沒有敷衍,你對孩子有什麼樣的期待,他們都感受得到。孩子最容易感受到的是,父母對小孩的驕傲感,很多小小孩在課堂上如果有父母,會極力的表現出父母想看的樣子,討好父母。原因很簡單,父母會給予驕傲的眼神與鼓勵。
望子成龍絕對是人性。但我們應該如何拿捏自己對小孩的期待值與預設,因為這很有可能直接影響孩子的一生。當孩子說出自己的小願望,希望自己的功課能更好,能考前幾名,或是以量化評估的願望,我們都應該給予更多的關愛,去確定孩子是否受到自己的影響。
我發現,去注意孩子的自我意識很重要,很多家長覺得孩子是張白紙,不會懂那麼多事,但其實每個人出生到老都會有自我意識,只是我們常常忽略孩子的意識。同樣也需要考慮著,孩子是不是因為自己過度的期待與糾正,提早社會化,失去一個孩子應該做的,不為誰表現,只為生命的萌芽綻放生命力。
朋友是兒童瑜伽老師,非常能跟孩子打成一片,他在課堂上都不會忽略孩子的任何一句話,就算是小朋友古靈精怪的問題,他也會停下來好好回答孩子開放性的解答。不會讓孩子有被忽略或是覺得當下沒有被重視因此就對自己沒自信,後續也不敢再提問。

這點也讓我反思到,其實孩子也很需要被尊重,這就是自尊心的養成。
我看見了小孩子每一個童言童語中的純粹生命力,他們都是有“自己”意識的小寶貝,每個人的提問、課後的小願望,都能感受到他們小小年紀,已經在自己跟外界期待中游移。

這些自我意識跟表達能力,其實很容易因為父母不經意表現出社會期待,帶給孩子因為希望讓父母開心而不敢說出心理話,或是,小小孩子會大哭大鬧去表達去自己的不舒服不愉快,但如果父母立刻給糖吃,平穩他們的情緒,盡快解決問題,很有可能這樣的情緒表現就會變成常態。
也許父母下次多問問孩子的想法,把他當一位有自我意識的人類,孩子的小腦袋真的都聽得懂,試著問他,你為什麼不開心、你為什麼哭泣,讓孩子嘗試自我表達出壞情緒時的狀態,也許長大後的他們,都會更願意主動去問自己問題,探索內心,不會用最快的方式,透過外界的物質或依戀型陪伴把情緒壓下來,漸漸地他們可能會講不出自己要什麼,不會處理自己的情緒。
願每個孩子的意識都能自在的發展。

父母真的很辛苦,但大人也需要常常反思,是不是有過度的希望孩子,按照自己方式生活。

在孩子有疑問或是不知道怎麼表達情緒時,你是怎麼回應他的?

想想自己小時候,是不是有哪一次大哭,但父母只能說,沒事不哭不哭以及肢體的安撫,或是,男孩子不可以流眼淚羞羞臉。

這樣的經驗只要有一次,其實孩子就會記得原來遇到情緒只能這樣處理,如果我們沒有機會問他,為什麼,他就也不會去挖掘自己的情緒,就如果我們可能到很大了,都還在尋找自己為什麼會壓抑自己某些情緒一樣,這很可能都是其來有自。
這是我們推廣兒童瑜伽的粉絲頁。
希望有機會能多分享我們對孩子的觀察,
我們每月會在台北開設1-2堂體驗課程,希望有機會能與更多家長交流。
FB粉專:依夏納・愛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59會員
74內容數
出社會後,跟書越來越有交集,熱愛埋沒在書海裡,跟書越靠近越覺得心很平靜,似乎稍微跟世界接軌,從外往內,希望能寫更多心得分享給大家。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音樂治療實務|從聽音樂唱兒歌觀察小孩的聽能發展問題聽與說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扮演重要的角色,像是與人聊天、學校學習與工作報告等等。我們要能說出適當回應的首要條件便是聽到的內容,聽到的字字句句,差一個字常會讓對話內容差十萬八千里。影響聽到的內容並不只是個體能有良好的聽力就可以,還必須要注意到大腦相關的聽覺處理能力。 因此,每次上課都會關注聽覺處理問題
Thumbnail
avatar
蕭瑞玲音樂治療隨想
2021-04-04
小時候能恣意畫畫的我們,為何長大成為了抗拒畫畫的大人? - 父母如何鼓勵兒童畫畫(創作) 帶領第一次接觸藝術治療的人,或是提到藝術治療時,常會聽到另一方說:我很不會畫畫。 但是,大部份的人,小時候可以恣意的拿起一枝鉛筆或彩色筆隨興的塗鴉,為什麼長大後,想到畫畫,就是先憂慮開始動筆後,畫出來的東西會不會好看? 許多人抗拒畫畫的原因,來自小時候進行創作時被別人批評的創傷經驗。
Thumbnail
avatar
藝術家媽媽的異常生活
2021-02-25
人智學觀點下的兒童發展 ( 0-7歲)人智學的觀點與其他心理發展學派有何不同呢? 一般心理發展理論,是透過科學實證實驗,觀察並評估孩子的智力、社會及情緒等各領域的發展。不同領域皆有其著名的理論,如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 而人智學的觀點是什麼呢?魯道夫.史代納(Rudolf Steiner)主要是以靈性的觀點加上臨床與社會現象觀察。
Thumbnail
avatar
聽聽心理說的話
2020-06-24
霸凌的起源與應對:我在兒童團體的觀察我問他怎麼回事,為什麼大家都要圍攻他。他沮喪地說:「我不知道為什麼。」回過神來,已經是這樣了。往後在面對霸凌──或者我們更清楚地定義,當我在面對「孩子們結成群體攻擊一個對象」這類事件時,我發現被攻擊者時常有跟A一樣的感覺。
Thumbnail
avatar
盧駿逸
2019-08-15
兒童遊戲場的故事之一:把親近自然生態的權利還給孩子使用者經驗才是正經事 兒童遊戲場的故事 x 3 的第一則 【把親近自然生態的權利還給孩子】丹麥案例
Thumbnail
avatar
Christine Yuihwa Lee
2019-03-06
【社會觀察】台灣無可逆轉的進行式及未來式 從日本社會反思「虐童」~重大警訊~近年來,台灣社會虐童事件頻發、有增無減,今年(2018年)到目前為止新聞報導揭露的案例件件相當「虐心」,時時刻刻在我們看不到的社會某個黑暗角落正在上演人間悲劇,隨著台灣世況日益低迷不振,這個趨勢已不可逆了。
Thumbnail
avatar
Yao-Xiang Huang
2018-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