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如何發現|EP1|自我探索|是吃飽太閒才這麼做吧》搭配文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收聽平台
Spotify | Apple Podcast | SoundOn | KKbox | Youtube | Google Podcast


這篇文章簡記 Podcast 《我們如何發現|EP1|自我探索|是吃飽太閒才這麼做吧》的內容並且將我們對談中提到的書籍列出來,方便所有聽眾回想Podcast 內容和延伸閱讀。


本集中,作為高中好友的綵和閃亮各自分享了:
(1) 開始自我探索的契機
(2) 自我探索的方法和案例
(3) 自我探索對彼此的意義
這一段談話中,有我們吐露一些平凡但害羞的屬於自己的故事;也有作為彼此朋友互相吐槽跟挖掘彼此記憶的過程(原來綵一直覺得閃亮......)

我們很期待對「自我探索」有興趣的聽眾們分享你們的想法或經驗給我們!


Q:怎麼會開始自我探索?(00:17)

綵:自我探索是為了處理自己的創傷,我嘗試過的方法有,

  • 寫日記(缺點:容易寫完把他蓋起來)
  • 學校的諮商中心(優點:有專業陪伴引導)
  • 看書(優點:對自己可以有更多了解)

閃亮:當時主要是受到推理小說的啟發,那時候我很迷日常推理動畫《冰果》,發現我可以把我的內心當做一個謎團來解謎。我的作法是比對相同狀況下不同的情緒反應。例如我發現,

  • 我媽跟綵如果說同樣的話,我可能會對媽媽發火但對綵不會
  • 透過理解慢慢了解自己是被甚麼觸發?會這樣感覺的原因是甚麼?

內向心理學
綵:這本書讓我理解到我其實是內向的人,內向的人在社會中容易被期待去做他們不期待的事情,這幫助我對自己有更多認識

冰果
閃亮:米澤穗信(作者)仍舊是我最喜歡的日常推理作者


Q:自我探索對生活的改變?(12:45)

綵:諮商被交付的功課都會持續做,其中做最多的是「命名自己的感覺」。我最開始先練習增加(正負面)情緒的詞彙庫。先找到情緒之後,再慢慢分析原因。先不要評斷情緒是對還是錯,先接受他,並且相信自己的判斷。

閃亮:我會因為可以進行日常推理而很開心,感覺像時不時吃到精緻的點心~

❖ 理科太太 情緒EP 《練習把「情緒化」理性的說成「情緒話」 #情緒的科學》「不認識自己的情緒,等於也不認識自己」

❖ 台通 小孩咬積木 EP(找不到,但根據我的印象那集是在說太小的小孩子給他積木的話他會咬不會用積木被設計的方式玩他。歡迎大家提供正確集數!)


Q:自我探索的練習有哪些?(25:20)

綵案例一:練習自煮,發現味蕾的可能性
閃亮案例一:極簡主義的練習,慢慢放手原本覺得不可能放手的漫畫跟小說

新手可以使用的極簡資源和相關心法


Q:自我成長可以得到甚麼? (32:51)

我們認為嘗試新的東西並不容易,而且改變也可能會受到自己和身旁的人的質疑。
遇到這種時候,綵建議先不要一直用別人的觀點批判自己,相信自己的想法沒有關係。
而閃亮認為平均來說女性更容易受到其他人的意見影響,但閃亮跟綵相對來說比較沒有那麼受到他人建議影響。

結果,真心話大爆發:綵覺得高中時閃亮就是滿做自己的人(EP6的時候又會再提到一次XD)

綵認為他一直以來除了他人的觀點外,也有自己的觀點。但他在認識自己更多之後,才能好好重視自己的觀點,而不會一直無意識被其中一邊影響(通常是被別人的意見影響)

例子:我們一致認同我們作為學生「應該」要考高分(39:50)

綵想考高分是因為想要得到長輩的稱讚。當他意識到之後反而變得沒辦法認真念書了。最後決定要扔掉這個沈重的包袱。

(42:26)綵:想要拋棄原本的信念(我要考高分),但是新的信念會是甚麼?(43:29)自我探索其實不好受,要挖掘之後再慢慢找。不過我很喜歡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價值觀,不會因為別人的一言一語而情緒起起伏伏,可以得到生活的平靜。自己對自己會更有掌握感

閃亮也現場示範一下自我探索:為甚麼會想要執著於成績好?
雖然 EP1 時並沒有探索出來,但在EP6 時閃亮會解答這個問題(這似乎也是告訴我們自我探索雖然需要時間,但持續做下去就會有所收穫)

閃亮的例子:我「應該」要是個認真負責的人
閃亮:以前為了貫徹「認真負責」的人會去堅持其實我也沒有很想做的事情,會覺得對事情不離不棄才是正確的態度。但最近被跨能致勝啟發,了解到其實我也喜歡受到很多不同領域的激發和刺激,不用一直堅持下去也沒關係

管他去死是人生最大的自由
綵:現在的我滿符合這本書的(笑

跨能致勝
這本書在講每個領域皆有所了解的通才也對社會帶來很多重要的貢獻。只是這些成功的故事,相對於只專精一個領域的專才,並不太被社會接受和理解。
我很喜歡這本書帶給我看到「人生每個面向的體驗 / 知識都是有意義的」這點。

刻意練習
本書想要傳達的是,學習技能靠的不是天賦,而是「抓出弱點、用策略反覆練習」。作者的立論跟說明都很清楚洗練,我非常推薦。
這邊澄清一下,我在節目中一直講的一萬小時法則是想要引用刻意練習的精神。但認為「只要投入一萬小時練習就會成功」是對刻意練習的錯誤理解。


Q:自我探索可以促進朋友友誼?(52:25)

閃亮:綵長期都會跟我分享自己的想法跟狀態,這促成了我們開始錄製這期的podcast節目。

綵的做法:動力是想要找人說。會先找出分享能夠安全的朋友(用IG開個小帳),定期用社群媒體分享自己的狀況,也會從朋友的回饋來學到新的觀點、知識。

閃亮的想法:我一直覺得我沒有很喜歡跟別人講我的想法。但或許我也是有機會練習看看。

原子習慣
近年超火紅講習慣的書籍。書中將習慣的培養步驟一個個拆解開來,跟大家說明要如何執行(連我媽都看過XD)

為甚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
同樣是講習慣為何強大、習慣如何培養的書,比起原子習慣,我更喜歡這本。


如果對於本篇文章(本集節目)有好奇、建議、討論,都歡迎來信到我們的 email 或到我們的噗浪找我們喔~ 連結傳送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閃亮的沙龍
3會員
19內容數
閃亮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1/12
雖然今年的閱讀量不如 2022 年,但自栩為喜歡閱讀的我,還是很喜歡進行閱讀的盤點,並且將我認為最棒的幾本作品分享給大家。 2024 年我的總書籍接觸量是 37 本。我把它整理在文末。 總書籍接觸量 因為我有許多書不打算看完或正在看,因此用「總書籍接觸量」來形容。 其中我最喜歡的 5 本分別
2025/01/12
雖然今年的閱讀量不如 2022 年,但自栩為喜歡閱讀的我,還是很喜歡進行閱讀的盤點,並且將我認為最棒的幾本作品分享給大家。 2024 年我的總書籍接觸量是 37 本。我把它整理在文末。 總書籍接觸量 因為我有許多書不打算看完或正在看,因此用「總書籍接觸量」來形容。 其中我最喜歡的 5 本分別
2024/11/10
距離上一次斷捨離衣服竟然已經將近3年前了 ,這段期間衣櫃還是有增減、汰換一些東西,但沒有大幅度的整理。 這次又起心動念大動作,是因為近兩次去比較寒冷的地方旅遊,從我媽那裡拿了兩件(然後就還不回去的)厚外套,把衣櫃整個塞的不得動彈。我想,正式時候了...... 先回顧上一次整理之後得出的選衣結論:
Thumbnail
2024/11/10
距離上一次斷捨離衣服竟然已經將近3年前了 ,這段期間衣櫃還是有增減、汰換一些東西,但沒有大幅度的整理。 這次又起心動念大動作,是因為近兩次去比較寒冷的地方旅遊,從我媽那裡拿了兩件(然後就還不回去的)厚外套,把衣櫃整個塞的不得動彈。我想,正式時候了...... 先回顧上一次整理之後得出的選衣結論:
Thumbnail
2024/05/10
閃亮:大家好,歡迎回來『我們如何發現』我是閃亮 綵:我是綵 閃亮:這是睽違已久錄音有閃亮的出現 綵:太棒了 綵:沒錯,終於不是一個人錄了 閃亮:沒錯。我先交代一下,就是因為我去年一整年,其實沒有到一整年啦,去年一月到十月我在準備國考。然後後來十二月放榜發現有考上,所以⋯⋯ 綵:什麼叫發現
2024/05/10
閃亮:大家好,歡迎回來『我們如何發現』我是閃亮 綵:我是綵 閃亮:這是睽違已久錄音有閃亮的出現 綵:太棒了 綵:沒錯,終於不是一個人錄了 閃亮:沒錯。我先交代一下,就是因為我去年一整年,其實沒有到一整年啦,去年一月到十月我在準備國考。然後後來十二月放榜發現有考上,所以⋯⋯ 綵:什麼叫發現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如果能和自己的生命力連結,將會感受到豐盛的活力,以及穩定自在的狀態,這樣的能量將會向外穿透內在脆弱、黑暗以及外在表象的層面,逐漸的轉化與整合。
Thumbnail
如果能和自己的生命力連結,將會感受到豐盛的活力,以及穩定自在的狀態,這樣的能量將會向外穿透內在脆弱、黑暗以及外在表象的層面,逐漸的轉化與整合。
Thumbnail
昨天聽到一個podcast節目~ 「靈魂相談室」 覺得很不錯, 裡頭有幾集是冥想引導, 今早我聽著節目做了
Thumbnail
昨天聽到一個podcast節目~ 「靈魂相談室」 覺得很不錯, 裡頭有幾集是冥想引導, 今早我聽著節目做了
Thumbnail
在挖掘自己的傷口時就像挖礦,永遠不知道自己會挖到啥,但能夠這樣認識我自己我覺得也是一趟有趣的旅程。
Thumbnail
在挖掘自己的傷口時就像挖礦,永遠不知道自己會挖到啥,但能夠這樣認識我自己我覺得也是一趟有趣的旅程。
Thumbnail
會想進行心理諮商的人,大多是對探索自己的內在有興趣,或是想藉由探索自己一內在,形成定向,解決問題。 可說到底一個人的內在是指什麼呢?意識、潛意識?或是更深而隱晦不可得的層面嗎? 探索內在,有個重要的目的要達成,在於讓自己的想法趨於一致。趨於一致的意思是,有時人會有多樣的需求,而在這些需求之間是矛盾衝
Thumbnail
會想進行心理諮商的人,大多是對探索自己的內在有興趣,或是想藉由探索自己一內在,形成定向,解決問題。 可說到底一個人的內在是指什麼呢?意識、潛意識?或是更深而隱晦不可得的層面嗎? 探索內在,有個重要的目的要達成,在於讓自己的想法趨於一致。趨於一致的意思是,有時人會有多樣的需求,而在這些需求之間是矛盾衝
Thumbnail
「欸,我接下高中選修課「設計思考與創意」,但「設計」是以人為本,要先認識自己,我腦中就閃過你是適合的人選,你有許多「自我探索與療癒」的經歷,所以想邀請你跟我一起上課!」 一通老朋友的電話,意外開啟我成為講師的起點。我和老友都有各自的正職工作,在一陣討論後,我放入7堂自我探索為主題的藝術課程,而我的朋
Thumbnail
「欸,我接下高中選修課「設計思考與創意」,但「設計」是以人為本,要先認識自己,我腦中就閃過你是適合的人選,你有許多「自我探索與療癒」的經歷,所以想邀請你跟我一起上課!」 一通老朋友的電話,意外開啟我成為講師的起點。我和老友都有各自的正職工作,在一陣討論後,我放入7堂自我探索為主題的藝術課程,而我的朋
Thumbnail
忘記的自己 當天除了個人議題的排列外,排列師還安排了幾個小遊戲,然而這幾個小遊戲貫穿排列的議題讓我看到我沒有發現的自己。 其中有個小遊戲,兩兩一組,其中一位代表對方的生存法則,一開始我的代表都沒有睜開眼睛,等了一下才睜眼並繞著我走圈,當下我也不太明白這是甚麼情況,我將手搭在他的肩上,
Thumbnail
忘記的自己 當天除了個人議題的排列外,排列師還安排了幾個小遊戲,然而這幾個小遊戲貫穿排列的議題讓我看到我沒有發現的自己。 其中有個小遊戲,兩兩一組,其中一位代表對方的生存法則,一開始我的代表都沒有睜開眼睛,等了一下才睜眼並繞著我走圈,當下我也不太明白這是甚麼情況,我將手搭在他的肩上,
Thumbnail
有什麼事情其實很小但我們很少面對的?大概就是「善待自己」。比方說,有沒有相信不用把自己全力付出去給社會,也能得到很好待遇的可能?有沒有真心的在一個時間內,坐下來好好和自己的心對話過幾次?是不是總讓焦慮感推著自己前進,累的時候也不知道好好休息。
Thumbnail
有什麼事情其實很小但我們很少面對的?大概就是「善待自己」。比方說,有沒有相信不用把自己全力付出去給社會,也能得到很好待遇的可能?有沒有真心的在一個時間內,坐下來好好和自己的心對話過幾次?是不是總讓焦慮感推著自己前進,累的時候也不知道好好休息。
Thumbnail
去找到了這些情緒的狀態,那個過程並不會是舒服的,因為頭腦經常會抗拒會質疑:「我真的有嗎?」認識自己的道路是一條冒險的路,需要很大的勇氣。 崇建老師這一條路大概是從2001年開始,一直走到了大概2012年,他又有了非常細微的、新的發現,身體有非常多的部位有著細微的感覺,可以很細微地辨識及感覺。
Thumbnail
去找到了這些情緒的狀態,那個過程並不會是舒服的,因為頭腦經常會抗拒會質疑:「我真的有嗎?」認識自己的道路是一條冒險的路,需要很大的勇氣。 崇建老師這一條路大概是從2001年開始,一直走到了大概2012年,他又有了非常細微的、新的發現,身體有非常多的部位有著細微的感覺,可以很細微地辨識及感覺。
Thumbnail
對於事件的情緒反應,是一個人認識自己的敲門磚,但我發現許多人常會把情緒跟自己隔開來,或許因為在我們從小被教育的過程,也都不能容許有情緒,又或者有情緒就會被貼標籤,也難怪我們對於情緒如此陌生。在課堂裡⋯⋯
Thumbnail
對於事件的情緒反應,是一個人認識自己的敲門磚,但我發現許多人常會把情緒跟自己隔開來,或許因為在我們從小被教育的過程,也都不能容許有情緒,又或者有情緒就會被貼標籤,也難怪我們對於情緒如此陌生。在課堂裡⋯⋯
Thumbnail
  當下半身被沙發的柔軟所承接,腦中浮現出「阿,要開始了…」一種焦慮和興奮的交錯感,瞬間轉過幾個開場…最後還是從當初的三個問題出發  
Thumbnail
  當下半身被沙發的柔軟所承接,腦中浮現出「阿,要開始了…」一種焦慮和興奮的交錯感,瞬間轉過幾個開場…最後還是從當初的三個問題出發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