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傻一點也很好 --- 鈍感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鈍感力是什麼?其實就是「遲鈍的能力」聽起來似乎是一個不太需要刻意培養的能力(?)但在這個世界、這個世代,要做一個不敏感的人應該是不容易的,為什麼呢?首先當然是因為網路跟社交媒體的興起,你/妳或是身邊的親朋好友,有誰是可以不用任何社交媒體,頂多就是拿著一支可以撥打電話或是傳簡訊的手機在生活著呢?這種人說不定還比沒有手機的人更稀少,因為當你/妳擁有了手機之後,它其實只是一個配備,主體已經是網路了,沒有網路的手機在這個世界說不定無法被稱作是手機,只是一個硬體軀殼罷了;另一個讓人會敏感的,其實跟網路還是有關係,就是人際關係的互動,許多需要大量使用網路的人,也是因為上面的人際互動,然而網路互動跟實際互動還是有所差別的,所以說要一個人不那麼敏感的話,除非他/她沒有網路跟社交需求,不然終究是要面臨這道關卡的。

在這本書裡面有一些醫學角度的探討,因為作者以前是個醫生,若是要探討人類行為的部分,很多時候最簡單就是從醫學跟心理學角度切入了,當然這並不代表非常正確;但是這兩類的角度就足以有可能快速理解跟釐清當事人的情況。有個章節很有意思,談的內容是當你/妳的五感過於敏銳時,不見得是好事,然而就提到了中庸這件事。說起來覺得這是非常重要的觀念,很多時候在追求更好的時候,往往都沒有先認真想過一個問題,就是真的有這樣的必要嗎?如果追求一個東西變好,是可以不用付出任何努力跟代價的話最好了;但事實是當為了追求更好的同時,要犧牲其他的東西,像是身體健康、跟家人朋友相處的時間、得來不易的收入等等,這樣真的值得嗎?

作者開頭就提到鈍感力是一種才能,也許有些人天生就是能夠如此、有些人則是靠後天培養才能獲得;但想要說的是鈍感力就是一種不把專注力放在沒必要的事上,舉例來說在職場上總是會遇到不順遂的時候;但如果那件事是自己不可控的、生殺大權在別人手上,那實在沒有必要過度擔心跟在意,因為你/妳根本就無法確定到底成功與否跟自己的努力有著多少的關聯性?又或者總是會遇到一些莫名其妙的人、事、物,說起來無傷大雅只是會讓人心情不好,像是愛計較的同事、愛碎念的上司等等,如果這時候別人也只是說說而已,說者無意但自己聽者有心,結果人家講完之後回家倒頭呼呼大睡,自己卻因此搞得徹夜難眠,那是不是真的很虧啊?這種事只要有人的地方相信就會發生,所以一旦開始你/妳長大到有社交需求時,不管你/妳是幼稚園的孩子、還是已經退休了,又或者你/妳今天是待在夕陽產業還是蓬勃發展的領域,都是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如果沒有足夠的鈍感力,相信帶來的困擾將不只是職場壓力跟經濟收入而已。

書裡面有另一個章節覺得也很值得分享,作者提到為了培養人們的鈍感力,還需要有得寸進尺的精神。乍看之下你/妳可能會心想自己很擅長啊,可是也沒有得到想要的回應;或者更多人可能會想的是,得意忘形算甚麼鈍感力的培養?這不是應該會更讓人討厭嗎之類的。如果把鈍感力跟得意忘形放在一起思考的話,其實要表達的是對於自己要有信心,在書裡面舉的例子是當得到稱讚了或是去稱讚別人了,藉此若可以提高對自己的信心,那麼也有助於提升自己對於事情的專注跟投入;但如果你/妳覺得這樣的稱讚只是會讓當事人迷失自己,便選擇吝嗇稱讚,反而失去了一個培養的契機。說起來一直覺得東方社會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過於壓抑了,對於事情的喜好跟表達,往往都要先察言觀色後才能確定要發揮到什麼程度?彷彿自己的感覺不是感覺,要符合大家認知的才可以,可是這樣的壓抑可以帶來什麼真正的好處嗎?生命如果一直處在壓抑的狀態,那絕對不會是好事情,對吧?

在書裡面的其他章節,也分別有介紹日常生活中很常見的議題,像是大家應該有聽過的「不乾不淨,吃了沒病」在談環境過度整潔跟被保護的個體,其實不見得真的比較健康;還有感情要長久,不妨睜隻眼閉隻眼,每個人的背景跟習性從小就不同,分隔兩地時還好但要住在同一個屋簷下時,如果帶有自己的價值觀跟過於敏感,往往對兩個人都是傷害。另外鈍感力也是適應環境的能力,一直覺得能夠好好適應環境的人,才是最厲害的人,如果你/妳是靠著其他形式來讓別人配合自己、讓環境適應自己,那都不是你/妳這個人真的厲害,是你/妳身上擁有的一些東西讓你/妳可以方便行事、恣意妄為,但事實上也不是任何地方跟人都一定得看自己臉色,所以如果能到一個環節之後,透過自身的調整去達到一個平衡,這才是值得佩服跟學習的能力,像這樣的鍛練去到大自然是最簡單的入門,因為大自然除去了人為的復雜干擾;但現在很多人連好好待在戶外都是問題,所以如果要怎麼開始鈍感力的培養?就是先離開舒適的室內環境吧。

分享就到這裡囉,如果喜歡內容的話,歡迎留言回饋及分享。最重要的是,有興趣的話就去找書來看囉。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雅米-avatar-img
2024/08/01
寫得很好耶,很喜歡其實鈍感力與鬆弛感互相呼應是最棒的。我個人現在不太會去關注些(無關於我的事情,因為不是我的事情,我一般無感),除非與我有關。
雅米 有一次意外在圖書館看到的(還是看人網路介紹?)覺得這本書寫的很棒,謝謝雅米的回應👊👊👊
avatar-img
布魯斯的心智訓練天地
24.8K會員
304內容數
相信運動是好的、相信閱讀是好的、相信開放心態是好的,在這邊會分享關於運動、教育跟心理的相關內容,歡迎一起來聊聊。
2025/03/05
這篇文章探討成功沒有捷徑,強調持續努力及保有正面心態的重要性。作者分享自身經歷,從艱苦環境逆境求生,成為神經外科教授的歷程,並提出十個核心價值觀(慈悲、尊嚴、平常心、寬容、感恩、謙遜、正直、正義感、善念、愛),作為追求成功的指引。文章鼓勵讀者設定目標,每天持續進步,並相信宇宙的安排。
Thumbnail
2025/03/05
這篇文章探討成功沒有捷徑,強調持續努力及保有正面心態的重要性。作者分享自身經歷,從艱苦環境逆境求生,成為神經外科教授的歷程,並提出十個核心價值觀(慈悲、尊嚴、平常心、寬容、感恩、謙遜、正直、正義感、善念、愛),作為追求成功的指引。文章鼓勵讀者設定目標,每天持續進步,並相信宇宙的安排。
Thumbnail
2025/02/22
本書核心概念在於透過瞭解自身狀態(起點),設定明確目標(終點),並持續改善弱項、挑戰強項,最終達成個人體能提升。作者以淺顯易懂的方式,結合自身經驗與課表,引導讀者找到適合自身的訓練方法,並強調過程中的感受與持續學習的重要性。
Thumbnail
2025/02/22
本書核心概念在於透過瞭解自身狀態(起點),設定明確目標(終點),並持續改善弱項、挑戰強項,最終達成個人體能提升。作者以淺顯易懂的方式,結合自身經驗與課表,引導讀者找到適合自身的訓練方法,並強調過程中的感受與持續學習的重要性。
Thumbnail
2025/01/24
文章提供了關於一本育兒書籍的深度評論,並從SEO角度出發,提供提升文章能見度的建議。文章探討了美國幼稚園的教育模式,比較了「以教為主」和「以玩為主」的差異,並強調了培養孩子參與活動、責任感和尊重他人等重要能力。此外,文章也反思了父母與孩子關係的拿捏,以及如何避免過度干涉或放任,以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Thumbnail
2025/01/24
文章提供了關於一本育兒書籍的深度評論,並從SEO角度出發,提供提升文章能見度的建議。文章探討了美國幼稚園的教育模式,比較了「以教為主」和「以玩為主」的差異,並強調了培養孩子參與活動、責任感和尊重他人等重要能力。此外,文章也反思了父母與孩子關係的拿捏,以及如何避免過度干涉或放任,以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每年4月、5月都是最多稅要繳的月份,當然大部份的人都是有機會繳到「綜合所得稅」,只是相當相當多人還不知道,原來繳給政府的稅!可以透過一些有活動的銀行信用卡或電子支付來繳,從繳費中賺一點點小確幸!就是賺個1%~2%大家也是很開心的,因為你們把沒回饋變成有回饋,就是用卡的最高境界 所得稅線上申報
Thumbnail
每年4月、5月都是最多稅要繳的月份,當然大部份的人都是有機會繳到「綜合所得稅」,只是相當相當多人還不知道,原來繳給政府的稅!可以透過一些有活動的銀行信用卡或電子支付來繳,從繳費中賺一點點小確幸!就是賺個1%~2%大家也是很開心的,因為你們把沒回饋變成有回饋,就是用卡的最高境界 所得稅線上申報
Thumbnail
全球科技產業的焦點,AKA 全村的希望 NVIDIA,於五月底正式發布了他們在今年 2025 第一季的財報 (輝達內部財務年度為 2026 Q1,實際日曆期間為今年二到四月),交出了打敗了市場預期的成績單。然而,在銷售持續高速成長的同時,川普政府加大對於中國的晶片管制......
Thumbnail
全球科技產業的焦點,AKA 全村的希望 NVIDIA,於五月底正式發布了他們在今年 2025 第一季的財報 (輝達內部財務年度為 2026 Q1,實際日曆期間為今年二到四月),交出了打敗了市場預期的成績單。然而,在銷售持續高速成長的同時,川普政府加大對於中國的晶片管制......
Thumbnail
重點摘要: 6 月繼續維持基準利率不變,強調維持高利率主因為關稅 點陣圖表現略為鷹派,收斂 2026、2027 年降息預期 SEP 連續 2 季下修 GDP、上修通膨預測值 --- 1.繼續維持利率不變,強調需要維持高利率是因為關稅: 聯準會 (Fed) 召開 6 月利率會議
Thumbnail
重點摘要: 6 月繼續維持基準利率不變,強調維持高利率主因為關稅 點陣圖表現略為鷹派,收斂 2026、2027 年降息預期 SEP 連續 2 季下修 GDP、上修通膨預測值 --- 1.繼續維持利率不變,強調需要維持高利率是因為關稅: 聯準會 (Fed) 召開 6 月利率會議
Thumbnail
鈍感力是什麼?其實就是「遲鈍的能力」聽起來似乎是一個不太需要刻意培養的能力(?)但在這個世界、這個世代,要做一個不敏感的人應該是不容易的。 鈍感力是一種才能,也許有些人天生就是能夠如此、有些人則是靠後天培養才能獲得;但想要說的是鈍感力就是一種不把專注力放在沒必要的事上。
Thumbnail
鈍感力是什麼?其實就是「遲鈍的能力」聽起來似乎是一個不太需要刻意培養的能力(?)但在這個世界、這個世代,要做一個不敏感的人應該是不容易的。 鈍感力是一種才能,也許有些人天生就是能夠如此、有些人則是靠後天培養才能獲得;但想要說的是鈍感力就是一種不把專注力放在沒必要的事上。
Thumbnail
腦袋,本來就是一個喜歡不按牌理出牌的東西, 有時候,你明明很努力的告訴自己, 不要想,不要想,不要想, 偏偏,它就很喜歡幫你勾出一堆你不想想的東西。 我是一個很愛胡思亂想的人也特敏感, 敏感的人就算很想努力,缺乏勇氣與自信總讓自己有莫名的擔憂, 加上容易被情緒影響,導致很常看不清事情的本質或邏輯,
Thumbnail
腦袋,本來就是一個喜歡不按牌理出牌的東西, 有時候,你明明很努力的告訴自己, 不要想,不要想,不要想, 偏偏,它就很喜歡幫你勾出一堆你不想想的東西。 我是一個很愛胡思亂想的人也特敏感, 敏感的人就算很想努力,缺乏勇氣與自信總讓自己有莫名的擔憂, 加上容易被情緒影響,導致很常看不清事情的本質或邏輯,
Thumbnail
今天要介紹一本由樂金文化出版的書,作者是日本的渡邊淳一,全球暢銷600萬冊一生發表130多部作品,於2014年病逝。 在這個做事要求注意細節,與人相處要注意對方感受,和資訊快速變化、訊息爆炸的時代,作者提倡大家要擁有鈍感力,不要太在意每一則接收到的訊息,不要對每一件事情都有所反應,不要將每個外來的情
Thumbnail
今天要介紹一本由樂金文化出版的書,作者是日本的渡邊淳一,全球暢銷600萬冊一生發表130多部作品,於2014年病逝。 在這個做事要求注意細節,與人相處要注意對方感受,和資訊快速變化、訊息爆炸的時代,作者提倡大家要擁有鈍感力,不要太在意每一則接收到的訊息,不要對每一件事情都有所反應,不要將每個外來的情
Thumbnail
原來神經大條是件好事呀! (找到為自己開脫的正當理由) 鈍感的相對詞,是敏感。 一個是「想太少」,另一個則是「想太多」。 想太少的那個,反倒因對他人的情緒及評價感知沒那麼高(敏感),所以比較能做自己;而想太多的那個,總是太在乎別人的眼光
Thumbnail
原來神經大條是件好事呀! (找到為自己開脫的正當理由) 鈍感的相對詞,是敏感。 一個是「想太少」,另一個則是「想太多」。 想太少的那個,反倒因對他人的情緒及評價感知沒那麼高(敏感),所以比較能做自己;而想太多的那個,總是太在乎別人的眼光
Thumbnail
無論是期待多失望更多的愛情,動輒得咎的職場,還是暗流湧動的人際關係,種種壓力有時就如同病毒一樣,在不知不覺間侵蝕我們的健康。鈍感力就是一種遲鈍的力量。這並非要求我們必須無視或強行接受所有的負面情緒,而是在提醒我們,不要過分敏感。
Thumbnail
無論是期待多失望更多的愛情,動輒得咎的職場,還是暗流湧動的人際關係,種種壓力有時就如同病毒一樣,在不知不覺間侵蝕我們的健康。鈍感力就是一種遲鈍的力量。這並非要求我們必須無視或強行接受所有的負面情緒,而是在提醒我們,不要過分敏感。
Thumbnail
現代社會中,常常面臨許多戰戰兢兢的關係,人際交流中不免令人疲倦的狀態,但人是群居的動物,很難完全避免與人接觸,有著與家人的相處,在工作上會遇到主管、同事或是客戶,生活上的種種必需,再怎麼想要完全隔絕,總還是會有與陌生人接觸的機會,想當然爾,有人與人的接觸,除了遇到與自己頻率相近的對象,大部分總免不因
Thumbnail
現代社會中,常常面臨許多戰戰兢兢的關係,人際交流中不免令人疲倦的狀態,但人是群居的動物,很難完全避免與人接觸,有著與家人的相處,在工作上會遇到主管、同事或是客戶,生活上的種種必需,再怎麼想要完全隔絕,總還是會有與陌生人接觸的機會,想當然爾,有人與人的接觸,除了遇到與自己頻率相近的對象,大部分總免不因
Thumbnail
會好奇這本書是因為自己是高敏感族群,做著業務工作每天接觸很多人群讓我精疲力盡,想藉由鈍感力讓自己可以放鬆下來。 原本看到「鈍」這個字覺得是負面的字詞。駑鈍、愚鈍、遲鈍...等等,是常有的形容詞。但這本書又讓我再次領悟到沒有絕對的好與壞。「鈍」也可以發揮出它的效用!
Thumbnail
會好奇這本書是因為自己是高敏感族群,做著業務工作每天接觸很多人群讓我精疲力盡,想藉由鈍感力讓自己可以放鬆下來。 原本看到「鈍」這個字覺得是負面的字詞。駑鈍、愚鈍、遲鈍...等等,是常有的形容詞。但這本書又讓我再次領悟到沒有絕對的好與壞。「鈍」也可以發揮出它的效用!
Thumbnail
第一次參加出版社的試閱活動,書名「鈍感力」馬上吸引了我的目光,倒是沒想到作者居然是寫了「失樂園」的渡邊淳一,兩本風格也太迥異了吧!而且有天樊登說書推播巧合地正是此書。才知道原來鈍感力的培養趨勢早就開始了~ 試讀了一至五章,覺得雖說是對許多事不要感到過於介意,無論是在心理或是感官層面(聽覺、味覺、視
Thumbnail
第一次參加出版社的試閱活動,書名「鈍感力」馬上吸引了我的目光,倒是沒想到作者居然是寫了「失樂園」的渡邊淳一,兩本風格也太迥異了吧!而且有天樊登說書推播巧合地正是此書。才知道原來鈍感力的培養趨勢早就開始了~ 試讀了一至五章,覺得雖說是對許多事不要感到過於介意,無論是在心理或是感官層面(聽覺、味覺、視
Thumbnail
想要保持心理張弛有度,不是要克制緊張,而是要減少控制。 「你可不可以精明一點,不要神經那麼大條 …」 無論是在工作還是生活中,我們都希望能表現出自己最聰明的一面,但當我們過於追求完美時,就成了一種心理負擔。越想表現,就越沒有自信,反而更加的焦慮和不安。 就像在會議中,你越想著等一下要發言就越緊張 ;
Thumbnail
想要保持心理張弛有度,不是要克制緊張,而是要減少控制。 「你可不可以精明一點,不要神經那麼大條 …」 無論是在工作還是生活中,我們都希望能表現出自己最聰明的一面,但當我們過於追求完美時,就成了一種心理負擔。越想表現,就越沒有自信,反而更加的焦慮和不安。 就像在會議中,你越想著等一下要發言就越緊張 ;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