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的舞台不在遠方:從《這裡有玫瑰花,就在這裡跳舞吧》反思知識、學習與階級

更新於 2024/05/05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知識是有階級的嗎?撇開高學歷、學霸與否,就知識本身以及獲取知識的行為而言,有高低優劣之分嗎?以學歷、職業、收入、資產評判一個人是否符合「成功」標準的社會,支撐著「知識能翻轉階級」的信念,知識成為在世俗定義中的成功金字塔往上爬升的入場券。在這座金字塔上,成功是有階級之分的,而讓人能夠取得入場資格的知識,是否也有程度的分別?


「知識沒有階級,一切關乎你看待知識的態度。知識不是絕對的,它只是開啟一扇門的鑰匙,讓你透過學習看見自己,推己及人。」社大資深講師孫啟榕說。(P. 154)


如果你對於所謂的非正規教育有點好奇,或者你本身也曾經或正在參與非正規教育,推薦你可以來讀《這裡有玫瑰花,就在這裡跳舞吧》。透過這本書,我們可以瞭解永和社大的創辦、營運、學習、教學、實踐的故事,以及有這麼一群人,將知識的舞台從學院搬到社區,將學習與社會責任結合,參與並推動了城市的改變。

或者,你和我一樣,曾經或已經是移居永和的外地青年,還能在這本書中驚喜發現:原來我常經過的那個角落,是永和社大團隊與學員們的社區營造成果。


《這裡有玫瑰花,就在這裡跳舞吧:永和的故事,社大的故事》

《這裡有玫瑰花,就在這裡跳舞吧:永和的故事,社大的故事》


獲取知識是為了成功嗎?

以前的我,被灌輸著知識與階級之間有著高度正相關的觀念。

遙想當年台灣首次政黨輪替,陳水扁身為農家子弟,一路寒窗苦讀、進入第一學府,終於翻轉三級貧戶的命運,踏入政壇,成為台灣第一位在野黨執政的總統。不論政治立場為何,這在當時是多麼振奮人心的消息啊!更加堅定了多少人相信能夠藉由知識晉升成功人士的信念。

難道,獲取知識是為了成功嗎?又,成功的定義是什麼呢?為什麼人生成功與否,會是由名、利、車、房所界定呢?


正統的知識工作?

在升學體制中成長的我,從國中時期就直視升學班的同儕、教師們之間普遍的競爭醜態,因此當時我對於那種為了分數、名次而生的制度、活動、人際,已感到十分厭倦、反感、抗拒。但畢竟是剛進入青春期的不安靈魂,正開始對於自己與世界之間萌生諸多懷疑與躁動的我,置身威權式教育的壓抑氛圍中,只敢以沈默進行無聲的怒吼,但還是消極地依循著體制,進入了升學高中。爾後的大學、研究所,儘管我所就讀的既非頂大,亦非熱門科系,但在窄門之中,依然存在著階級。

曾經在學術高塔中的我,曾經相信唯有在那座塔中所進行的,才是正統的知識工作。


舞台不在遠方,花開不止一種模樣

在離開學術高塔多年後,當我時回頭望向留下的強者們,有人在我們曾仰望的學院中從事學術工作;有人走進人群,將艱深晦澀的知識普及化,推廣給來自不同背景的學習者。不論哪一種,都令我十分佩服,因為這表示他們對於所擁有的知識,具備理解、內化、轉化、應用的能力。如同動物進食後,消化、吸收、再反芻,這樣的描述方式不浪漫,但真實,至少我可以清楚地發現自己的問題在於消化功能不夠健全,導致吸收力疲弱、反芻量不足。

前陣子到社區大學上課,選修社會議題類的課程,課堂授課老師不乏正在學院內的學術工作者,以及在體制外進行推廣與普及教育的學者專家。這也讓我開始反思:難道所謂的知識學習與傳授,一定要在學院內進行嗎?不論學院內、外,各有其限制,也各有其天地,可以做的事情不同,遇到的人也不同。而每個人適合的位置不同,端看你的目標在哪裡。


走過二十個年頭,回頭看社區大學畢業生的發展與成果,或許放在主流價值的尺規來看,不具意義,但若就「人」的發展來看,卻會看見人在經由不斷討論、對話、加上長年浸淫在知識領域裡的學習,而長出了不同樣貌,開出瑰麗的花朵。(P. 76)


如果知識是產品,如果學習是消費

對於從事知識傳播者而言,自己研發、設計、製造的知識產品,需要在適合的通路、找到對的受眾(定價與宣傳的任務就先交給學校、社區大學、線上課程平台吧)。每個產品特性不同、經營者理念或個性也不同,適合的通路未必是學院,對的受眾也可能坐在學院之外的椅子上。

同樣的,如果把學習這件事比喻做消費行為,身為消費者的你,肯定也有自己的需求與偏好,不論是功能、外型、價格、材質等,有些人可能還在意所購買的產品是否符合動物福利、環保永續等附加價值。對於從事知識學習者而言,能力(包含時間、經濟、體力等)所及範圍內的通路、價格(學費、獎學金、助學金等),也影響著你的決定。每位消費者有不同的背景、考量、需求、偏好,百貨公司精品櫃架上的名牌包,不是人人買得起,但其實並非每個人都渴望擁有一個名牌包,或許走出百貨公司,拐進一旁的小巷弄,發現那間獨立設計師的自創品牌,更符合自己心中所想望的那個包。


閱讀書目

張素真、 劉順汶、許婉鈴、周聖心、周依禪、蔡秉錡、林家安、羅于涵、王蕙萱、朱智豪(2018)。《這裡有玫瑰花,就在這裡跳舞吧:永和的故事,社大的故事》,開學文化。


內容總結
這裡有玫瑰花,就在這裡跳舞吧
5
/5
不是你想的那種騷。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身為消費者,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才剛完成結帳,下一秒緊接著被店員以「下一位!」或「結帳請往前喔」此類提醒聲,催促得手忙腳亂倉皇逃離現場的經驗?超商、加油站、得來速,通常在這些地方消費,我可以感受到這些店員們的眾多工作守則其中一項應該是:結帳後三秒鐘內接待下一組顧客。
老年人也做愛嗎?年紀大了,還有性慾嗎?面對老去的身體,能產生慾望嗎?關於身體與性愛,我們通常有太多偏見。喔,順帶一提,雖然這本收錄了七篇短篇小說的書名是《恐怖老年性愛》,但主軸在於老年,不是每一則故事都談論性愛;而最恐怖的不在於老年或性愛,而是實驗室中劃開白老鼠身體的那一幕。
4/5恐怖老年性愛
在你的日常生活中環繞著哪些智慧電子產品呢?你是否曾經好奇這些智慧電子產品的性別?或者預設、想像、期待它們的性別?為什麼智慧電子產品會演變成(或從誕生之初即已被設定為)「智慧妻子」呢?智慧家電服務的對象是誰?社交機器人、數位語音助理應該有性別嗎?性愛機器人能否酷兒化?
5/5智慧妻子
又是一則因長期照顧而殺人的新聞,而「兇手」與「受害者」的關係是家人。近年來類似的報導愈趨頻繁,同時我也觀察到一個令人困惑的現象:每當在Facebook首頁看到媒體發布這類型社會案件的報導時,貼文底下常會看見「支持安樂死合法化!」的留言,而附和者之多——不論是留言或按讚數——讓這些留言排序往上衝。
5/5我殺了我的家人
我承認,我是帶著眼淚與鼻涕走出電影院的,可能是年紀大了,沒辦法像其他座位上的孩子那樣,被動畫逗得發出可愛的歡笑聲。這是一部很平凡寫實的電影,正因為它和大多數你我的人生一樣,沒有盪氣迴腸的台詞與曲折離奇劇情,所以更觸人心弦。它就是一部如實呈現你我生命的電影。
5/5再見機器人
十六歲的時候,你在幹嘛?十六歲,大約是高一、高二,對我而言,是僅次於大學及研究所求學階段,人生中最美好的時期。十六歲,即將是成年人了,那幾乎是每個人從小的夢想:想快點長大變成大人,因為大人可以自己做決定,可以做很多想做的事。
5/516歲的戲劇課
身為消費者,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才剛完成結帳,下一秒緊接著被店員以「下一位!」或「結帳請往前喔」此類提醒聲,催促得手忙腳亂倉皇逃離現場的經驗?超商、加油站、得來速,通常在這些地方消費,我可以感受到這些店員們的眾多工作守則其中一項應該是:結帳後三秒鐘內接待下一組顧客。
老年人也做愛嗎?年紀大了,還有性慾嗎?面對老去的身體,能產生慾望嗎?關於身體與性愛,我們通常有太多偏見。喔,順帶一提,雖然這本收錄了七篇短篇小說的書名是《恐怖老年性愛》,但主軸在於老年,不是每一則故事都談論性愛;而最恐怖的不在於老年或性愛,而是實驗室中劃開白老鼠身體的那一幕。
4/5恐怖老年性愛
在你的日常生活中環繞著哪些智慧電子產品呢?你是否曾經好奇這些智慧電子產品的性別?或者預設、想像、期待它們的性別?為什麼智慧電子產品會演變成(或從誕生之初即已被設定為)「智慧妻子」呢?智慧家電服務的對象是誰?社交機器人、數位語音助理應該有性別嗎?性愛機器人能否酷兒化?
5/5智慧妻子
又是一則因長期照顧而殺人的新聞,而「兇手」與「受害者」的關係是家人。近年來類似的報導愈趨頻繁,同時我也觀察到一個令人困惑的現象:每當在Facebook首頁看到媒體發布這類型社會案件的報導時,貼文底下常會看見「支持安樂死合法化!」的留言,而附和者之多——不論是留言或按讚數——讓這些留言排序往上衝。
5/5我殺了我的家人
我承認,我是帶著眼淚與鼻涕走出電影院的,可能是年紀大了,沒辦法像其他座位上的孩子那樣,被動畫逗得發出可愛的歡笑聲。這是一部很平凡寫實的電影,正因為它和大多數你我的人生一樣,沒有盪氣迴腸的台詞與曲折離奇劇情,所以更觸人心弦。它就是一部如實呈現你我生命的電影。
5/5再見機器人
十六歲的時候,你在幹嘛?十六歲,大約是高一、高二,對我而言,是僅次於大學及研究所求學階段,人生中最美好的時期。十六歲,即將是成年人了,那幾乎是每個人從小的夢想:想快點長大變成大人,因為大人可以自己做決定,可以做很多想做的事。
5/516歲的戲劇課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如果問我為何會喜歡《零度分離》,我的答案會是,因為這部小說不是那種,讀者想要一邊閱讀,一邊喬當偵探,想要揣測作者的下一步到底要布什麼局,就真能成功預期得到下一頁的內容會有什麼,的那種奇妙故事。換句話說,《零度分離》的故事,就是許多人期待在電影中看到的「神展開與奇連結」。
本文主題聚焦於憂鬱症患者的悲傷以及處理悲傷及負面情緒的方法。藉著對《憂鬱症自救手冊》關於悲傷的討論,作者也分享自身對悲傷與淚水的經驗,流淚是接納脆弱,釋放情緒不壓抑它的好方式。心理諮商中,個案談及某件經驗時的流淚是值得被重視的,這代表談話內容有觸及到個案內心深層的一面,值得諮商者與個案一起深入探究。
總之呢! 閱讀的張力不會太搖擺,需要時間醞釀像泡茶那樣。 而這趟閱讀是跳耀式且未完成,但明顯的從書本外觀看來,已有了翻閱的溫度與形狀,是一本可以隨手翻來的讀物,真切地療心,很溫暖一如那望去黃澄澄的書封,褪去後書皮有一花瓶豎立;書底有一貓點綴,不曉得是不是虎吉。
「人就是在這樣的年紀結婚,在這樣的年紀生下第一個小孩,在這樣的年紀選擇職業。總有一天,我們會知道、會懂得很多事,可是已經太遲了,因為整個人生已經在我們一無所知的年紀成了定局。」──米拉妲。
分享對閱讀的看法時,經常會提到一點:同一本書,每個人讀到的東西都不一樣。所以,聽一個人介紹書,只能幫助我們認識說書的人,卻不能幫助我們認識自己。
英文書名《The Geography of Genius》,可以理解成「天才地理學」,不過這本書涵蓋的層面很廣,更像是側寫什麼樣的社會風氣、文化、環境可以孕育天才。因為天才的誕生除了其個人天賦以外,外在環境的影響同等重要!
如果問我為何會喜歡《零度分離》,我的答案會是,因為這部小說不是那種,讀者想要一邊閱讀,一邊喬當偵探,想要揣測作者的下一步到底要布什麼局,就真能成功預期得到下一頁的內容會有什麼,的那種奇妙故事。換句話說,《零度分離》的故事,就是許多人期待在電影中看到的「神展開與奇連結」。
本文主題聚焦於憂鬱症患者的悲傷以及處理悲傷及負面情緒的方法。藉著對《憂鬱症自救手冊》關於悲傷的討論,作者也分享自身對悲傷與淚水的經驗,流淚是接納脆弱,釋放情緒不壓抑它的好方式。心理諮商中,個案談及某件經驗時的流淚是值得被重視的,這代表談話內容有觸及到個案內心深層的一面,值得諮商者與個案一起深入探究。
總之呢! 閱讀的張力不會太搖擺,需要時間醞釀像泡茶那樣。 而這趟閱讀是跳耀式且未完成,但明顯的從書本外觀看來,已有了翻閱的溫度與形狀,是一本可以隨手翻來的讀物,真切地療心,很溫暖一如那望去黃澄澄的書封,褪去後書皮有一花瓶豎立;書底有一貓點綴,不曉得是不是虎吉。
「人就是在這樣的年紀結婚,在這樣的年紀生下第一個小孩,在這樣的年紀選擇職業。總有一天,我們會知道、會懂得很多事,可是已經太遲了,因為整個人生已經在我們一無所知的年紀成了定局。」──米拉妲。
分享對閱讀的看法時,經常會提到一點:同一本書,每個人讀到的東西都不一樣。所以,聽一個人介紹書,只能幫助我們認識說書的人,卻不能幫助我們認識自己。
英文書名《The Geography of Genius》,可以理解成「天才地理學」,不過這本書涵蓋的層面很廣,更像是側寫什麼樣的社會風氣、文化、環境可以孕育天才。因為天才的誕生除了其個人天賦以外,外在環境的影響同等重要!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前陣子在Threads上學到一個很生動的新詞,叫做「知識的裸奔」。它非常傳神且令人會心一笑地,把握住了那些特別喜歡在網路上發表未經思考和查證言論的行為。這些人不僅大方地向全世界展現自己的無知,更展現了自己對於自己無知的沾沾自喜。這種行為除了很難看之外,其實也滿妨礙風化的。
Thumbnail
在進入後數位時代,我們發現自己置身於一個前所未有的資訊海洋中。每分每秒,數位世界不斷噴發出龐大的資訊,像是無盡的洪流,將知識的碎片拋灑到我們的生活之中。然而,這股資訊的洪流是否真正帶來了我們所追求的智慧,還是只是淹沒了我們的思考力與創造性?
Thumbnail
對於學習行銷包裝術,我感到疲憊不堪。因為沒有能發揮的舞台,只好自己創造出一個。又為了讓舞台能在洪流中存活,必須投入很多金錢與時間,學習去做不喜歡做的事。面對大眾市場、樣板化的豐盛成功、不真實的行銷套路,我感到不只是嫉妒,還有身體反感和自尊受傷。必須愛上銷售才能有物質成就,那我也想要,但是⋯⋯more
Thumbnail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第八章〈知識與求道〉第一節
Thumbnail
「知識的魔咒」這觀念非常重要,對行銷業、講師界、藝術文創設計產業,以及各種設計產品的人,最好都要瞭解這是什麼。這一篇要講的是一個非常簡單但重要的實驗,很簡單一下就講完了,重要處在於,這跟教育界一定會瞭解的「幼童的錯誤信念」研究相似,可以讓我們瞭解,這是從每個三歲小孩都會有的「錯誤信念」衍生出來的實驗
Thumbnail
距離閱讀這本書已經有一陣子,正好前幾天聽Podcast提到了這本《為什麼聰明人會做蠢事?》,談論為什麼聰明人會被一些資訊所欺騙,或是盲目的相信不合理的事情,然後透過各種資訊想要佐證自己不是理盲,而是有憑有據的支持自己的認知或觀點,正好想到這一本書 《知識的假象》 的心得還沒寫,趁著假日來補足一下。
 自古以來,知識往往由少數貴族或掌權階級所壟斷,直到近代,學習還是有門檻的,你沒有當醫生,就不知道處方該怎麼開,你沒當老師,就不知道教案該怎麼寫,但是來到現今網路時代,所有單位都把各自擁有的知識數位化,全世界最頂尖的大學紛紛把老師上課的影片與資料全都公布於網路上,免費供大家使用,各個政府部門或民間公
Thumbnail
很喜歡PM針對書籍的核心理念:書籍作為一個創作媒材,最有價值的是當你能拿在手上擁有。藝術家書籍可以打包進你的生活,必須經過你親自的觸摸、翻閱、感受。你在圖書館翻閱,跟實際擁有後在家裡翻閱、在被窩裡閱讀,是不一樣的;甚至你現在擁有後的觸摸,跟十年後再觸摸,都是不一樣的。所以書要被擁有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Thumbnail
「人類最古老的知識就是故事,故事是最溫柔的知識……人需要透過說故事,才能找到自己。」──王增勇教授 說實話,我還真的有點驚訝事情會走到這個地步。 如果要追溯到一開始,是2018年7月31日。當時,我約宙緯哥聊療,原本是想更知道他提過有關科學與哲學的一些領域,還有他讀研究所的一些心得。但聊一聊,就聊到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前陣子在Threads上學到一個很生動的新詞,叫做「知識的裸奔」。它非常傳神且令人會心一笑地,把握住了那些特別喜歡在網路上發表未經思考和查證言論的行為。這些人不僅大方地向全世界展現自己的無知,更展現了自己對於自己無知的沾沾自喜。這種行為除了很難看之外,其實也滿妨礙風化的。
Thumbnail
在進入後數位時代,我們發現自己置身於一個前所未有的資訊海洋中。每分每秒,數位世界不斷噴發出龐大的資訊,像是無盡的洪流,將知識的碎片拋灑到我們的生活之中。然而,這股資訊的洪流是否真正帶來了我們所追求的智慧,還是只是淹沒了我們的思考力與創造性?
Thumbnail
對於學習行銷包裝術,我感到疲憊不堪。因為沒有能發揮的舞台,只好自己創造出一個。又為了讓舞台能在洪流中存活,必須投入很多金錢與時間,學習去做不喜歡做的事。面對大眾市場、樣板化的豐盛成功、不真實的行銷套路,我感到不只是嫉妒,還有身體反感和自尊受傷。必須愛上銷售才能有物質成就,那我也想要,但是⋯⋯more
Thumbnail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第八章〈知識與求道〉第一節
Thumbnail
「知識的魔咒」這觀念非常重要,對行銷業、講師界、藝術文創設計產業,以及各種設計產品的人,最好都要瞭解這是什麼。這一篇要講的是一個非常簡單但重要的實驗,很簡單一下就講完了,重要處在於,這跟教育界一定會瞭解的「幼童的錯誤信念」研究相似,可以讓我們瞭解,這是從每個三歲小孩都會有的「錯誤信念」衍生出來的實驗
Thumbnail
距離閱讀這本書已經有一陣子,正好前幾天聽Podcast提到了這本《為什麼聰明人會做蠢事?》,談論為什麼聰明人會被一些資訊所欺騙,或是盲目的相信不合理的事情,然後透過各種資訊想要佐證自己不是理盲,而是有憑有據的支持自己的認知或觀點,正好想到這一本書 《知識的假象》 的心得還沒寫,趁著假日來補足一下。
 自古以來,知識往往由少數貴族或掌權階級所壟斷,直到近代,學習還是有門檻的,你沒有當醫生,就不知道處方該怎麼開,你沒當老師,就不知道教案該怎麼寫,但是來到現今網路時代,所有單位都把各自擁有的知識數位化,全世界最頂尖的大學紛紛把老師上課的影片與資料全都公布於網路上,免費供大家使用,各個政府部門或民間公
Thumbnail
很喜歡PM針對書籍的核心理念:書籍作為一個創作媒材,最有價值的是當你能拿在手上擁有。藝術家書籍可以打包進你的生活,必須經過你親自的觸摸、翻閱、感受。你在圖書館翻閱,跟實際擁有後在家裡翻閱、在被窩裡閱讀,是不一樣的;甚至你現在擁有後的觸摸,跟十年後再觸摸,都是不一樣的。所以書要被擁有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Thumbnail
「人類最古老的知識就是故事,故事是最溫柔的知識……人需要透過說故事,才能找到自己。」──王增勇教授 說實話,我還真的有點驚訝事情會走到這個地步。 如果要追溯到一開始,是2018年7月31日。當時,我約宙緯哥聊療,原本是想更知道他提過有關科學與哲學的一些領域,還有他讀研究所的一些心得。但聊一聊,就聊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