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大概兩年多前看了這本書,有想要分享一些裡面方法對於閱讀方面的實踐,看看裡面有哪些方法適合,有哪些方法不適合
身分認同:著重在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用小小的行動證明
以閱讀來說,有種是說:目標不是看幾本書,而是成為閱讀的人
不過自己覺得這點不完全適合,比較適合是關於目標,也就是自己想藉由閱讀來成什麼目標,閱讀比較像是一個手段,而不是最終目標
例如我今天看了一本快樂學得書籍,那我目標可能是理解快樂和獲取快樂的方法,看一本人文哲思的書,可能是要從中獲得一些關於人生的思考和觀念
不同目的可能導致不同行動,例如要還未接觸該領域前要比較完整性了解一些知識,就考慮看書全部;如果是要獲取解決問題或改善生活的方法,就看幾個部分而不需要整本看完
1
自己比較沒有習慣設定說在哪就一定要閱讀,除了有時寒暑假的早上起來時候,是比較習慣看書的
其他時候則比較隨意,例如有時寫文章或報告到一半累了就看看書,或者有時候通勤時後打開電子書看看
2
我自己是會用個Microsoft todo清單,把當前看的幾本書列出來,當要看書時後就優先去看這些書單,從其中選擇書來看
1
如何讓這個習慣有吸引力,其實就是跟前面題到的目的有關,這個目的會對於自己有一定吸引力
例如看一本時間管理書,那我就是想要更好規劃時間;想看一本快樂心理學的書,就是就更好理解快樂和運用書中方法改善生活,這類很多書都是以改善生活為目的去出發
或者有些書則是跟興趣有關,這時候其實去讀的時候本身就有比較強大的吸引力了
例如前面提到快樂方法,其實除了方法之外,也有許多是不一定能實際運用的,不過去理解一些快樂心理學內容本身就很讚;有時則是看一些哲思類書,這類書本身能引起很多思考,過程就會讓人想讀下去,也會發現一些對於人生的洞見等等
而原子習慣裡面提到誘惑綑綁或儀式設定,我自己覺得看課外書沒有到很無趣,因此就會讀的比較順,就沒又運用這兩技巧
而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有不同問題 需求 目的,所以可以看看自己是有什麼類型的問題 需求 目的 ,或者是依據自己的興趣,然後去選擇書
2
有關於加入閱讀社群,我自己有加入過,不過後來感覺大家書籍太過分散,畢竟每個人的興趣和目標都不同,彼此間閱讀書籍差異會很大
閱讀比較像是手段而非目的,那就可以想看看這目的是什麼,依據目的去加入相關社群,如果是提升快樂,就可加入相關的快樂心理學社群;如果是紓壓,就可以加入紓壓或放鬆等社群等等,這種以主題性為主的社群凝聚力會更強
3
關於設計好環境,其實有個部分是跟網路資訊有關,也就是可以去看看一些網路上一些推薦書單
不過同時當然也就要注意到這些書單適用對象,去依照自己興趣和需求選書,當然還不知道該看那些可以先看看書當作探索,但一段探索之後應該可以設置階段性目標,就會選書比較有個方向
1
用電子書會比較方便閱讀,例如用Kindle APP和hyread公共圖書館,優點是可以電腦和手機同步進度,電子版也可以匯出畫線內容,就可以匯出後當作個人筆記
2
放下對於看完整本書的執著,想到要看完整本書,總是會覺得比較有壓力吧,但其實看書真的不一定要整本書看完,而是可以依照目的和狀況調整
例如如果是想要完整性了解知識體系,這時看完幾本書就是比較能考慮做法;如果目的要解決一些問題,這時候其實可以考慮看書中幾個部分即可
3
考慮善用零碎時間閱讀,例如前面提到電子書,有時候可能等待的一些時間、或通勤時候,就可考慮拿出電腦或手機看書
4
交錯閱讀,一個主題的書,看了連續幾天真的會膩,這時候可以考慮同時有一些不同主題書來閱讀,減少那種膩感
5
看看一些閱讀心得和筆記,許多閱讀心得會將書中幾個知識點進行說明,有些書筆記會快速整理書中內容,這些都可有助於去了解這本書,如果之後有看那本書可更快速掌握內容,沒有看的話也都有吸收到這些知識點
1
閱讀的獎勵是什麼,就跟前面提到目標和興趣有關
如果是興趣的話,本身這了解和探索過程就是一種獎勵,或者有些書能夠帶來一些新觀點或啟發,也算種獎勵
另外也可以寫寫心得和他人分享,也是屬於一種可考慮方向,有時候可能不確定什麼時候知識會使用到,但如果能夠嘗試分享,就是一種派上用場的方式
2
而目標方面,閱讀是作為一種手段,更重要事要將書中方法實踐出來,用來解決問題和改善生活
也就是,如果只有讀了就過去了,就不太會產生效果,而是真的要去想想看如何去應用和實際運用,才會讓人真的有獎賞的感覺,如果讀很多卻生活沒改變,就可以思考看看是不是缺少實踐
看了一些關於提高幸福感方法的書,就可以從中挑選一些發方法實際運用;看到一些讓人啟發的觀念,例如課題分離和貢獻感,也可以思考這觀念對於給自身的想法啟發,以及如何加一步運用
當然挑選這些方法的時候,不用要求自己每個書中方法都要運用,我自己會做書筆記保存著,不會每個方法都會用到,有些方法當下就可運用,有些則可以先保存並且做標籤供未來使用
有些方法運用之後,也會發現書中和自己的方法也不會完全相同,例如一些知識管理的書,提及PARA或卡片盒等方法,但我自己實際運用的時候,也都不會和作者用完全一模一樣的作法
又或者是有觀念是對於想法改變,進一步化成行動,例如之前看見有關於負面偏誤,裡面提及人重視負面資訊勝過正面資訊,那這樣如果感覺生活中都是負面資訊時,就可以刻意的去調整,例如刻意練習感恩、專注於積極的事情
相關文章:
學習的輸出三類型《最高學以致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