鑰匙2-3 : 回到當下,關掉內心旁白,練習切換預設模式網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我們的大腦精神能量主要可分為對外和對內兩種。對外時主要處理外界給予的挑戰,也就是針對問題和困境提出解決方案並執行,像是準備老闆要的簡報、安排日常三餐、協調同事處理專案等。對內則是以自我檢視和反省的方式進行內在對話,例如:「我剛才說的話是否恰當?」「同事的話語背後有什麼含義?」當這類思考能得出結論,並作為未來類似情況的參考,這樣的思考過程就是有價值的。

然而,我們有時會陷入思考的迴圈。某些問題即使反覆思索也難以得出結論,反而導致內在思考過度耗能,造成精神內耗。例如在轉換工作後,常會不斷設想:「如果當初留在原公司會不會更好?」「如果選擇了另一個工作機會,現在會不會有更好的發展?」這種對無法改變的過去進行假設性思考,不但無助於現況,反而讓人陷入懊悔和焦慮的情緒漩渦。



▌預設模式網路

預設模式網路(Default Mode Network, DMN)與大腦的各區域相互連結,包括內側前額葉皮質、後扣帶回皮質、楔前葉和頂葉頂下葉等區段。當大腦處於發散狀態時,我們能在背景中連結知識、創意、經驗和想法,在散步時獲得新的解決方案就是因為預設模式網路在運轉的效果。這表示即使我們沒有特別專注於某事,大腦仍處於待機狀態,持續整合我們的想法。當大腦正常運作時,預設模式網路能發揮強大功能,篩選和判斷接收到的資訊與思緒,將它們整合到我們的生命經驗中,豐富我們的體驗,同時維持情緒的平穩。


▌練習切換預設模式網路

預設模式網路能促進內省、記憶回憶和創造力,是構成個人特質的重要迴路。但若過度活躍,可能導致思慮過度、憂慮叢生,甚至影響睡眠品質。因此,我們需要學習如何適時讓預設模式網路休息,避免過度耗損。


🌟切換到任務狀態

任務正向網路(Task Positive Network, TPN)主要負責促進注意力、決策和問題解決。研究顯示,當TPN活躍時能抑制DMN,而兩者的動態平衡對維持最佳心理功能至關重要。

我們可以為思考設定時間界限。面對複雜的專案時,不妨設定15分鐘的思考時間,時間到時就轉換思考方向或採取行動,避免陷入無止境的思考循環。

我們也可以試著培養解決問題的行動導向。當發現自己陷入過度思考時,不要一直停留在「為什麼會這樣」,而是將注意力轉向「我現在可以做什麼」。


🌟回到當下的經驗

當大腦過度使用預設模式網路時,你可能會發現自己陷入內心小劇場,眼神空洞,思緒不斷打轉。這時,試著將注意力回到身體感受:動動手指,搓揉拇指和食指,感受指尖的觸感。然後深深吸一口氣,將意識集中在呼吸上,觀察周遭環境,聆聽風聲,感受空氣溫度,注意光線變化,問問自己此刻的感受。

我們無需批評或認同這些小劇場,只要溫柔地引導意識回到當下,透過循序漸進的練習,讓自己更貼近此時此刻。


🌟轉念

我們對自己的要求往往過於嚴苛。當犯錯時,我們可能會自責:「怎麼會犯這麼愚蠢的錯誤?」「這樣以後要怎麼做人做事?」但若是下屬或同事犯錯,我們的態度卻會溫和許多,傾向認為事情沒那麼嚴重。即使有些主管對自己和屬員都同樣嚴格,但這種嚴苛並不會讓事情變得更順利。相反,它只會耗費寶貴的能量在沮喪、悲傷、懊悔和痛苦中。當你因犯錯而無法平靜時,試試以下步驟:

  1. 輕鬆低坐在椅子上,將意識集中在呼吸,進行5-10分鐘的呼吸觀察。
  2. 想想如果是其他人犯錯,你會對對方說什麼?
  3. 用同樣的方式,安慰自己,告訴內在小孩:「沒事的。」

透過這些方法的練習,我們能更好地控制預設模式網路的運作,讓大腦保持平衡。適度的走神和發散思考是我們成為我們自己的重要途徑,關鍵在於覺察自己的所處的位置和思緒狀態是不是處在輕鬆的狀態,如果不是,就要有意識地練習將注意力帶回當下的重要事務,全心投入,讓自己感受從虛無縹緲中回到踏實。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謝謝分享! 青青覺知生命的當下,不是為過往悔恨停留,也不是為未來未知添陰霾,而是為此刻的呼吸定義。
 喵爪跳跳堂-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2/10
夏青青說文解字 謝謝青青。我是當下的學徒~現在還發現思緒會躲到寫作裡...
 喵爪跳跳堂-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2/16
做出改變,找到生活平衡,活出意義感提及了這篇文章,趕快過去看看吧!
Claydee-avatar-img
2025/02/08
最近對這種切換也很有感,謝謝分享!
 喵爪跳跳堂-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2/09
Claydee 謝謝您。我現在還在初階段練習,希望能常常處於平靜的心境狀態。
李英華-avatar-img
2025/02/08
「我們對自己的要求往往過於嚴苛。」 對自己過於嚴苛,会過不去,心裏容易生病。
 喵爪跳跳堂-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2/09
李英華 嗯嗯,沒錯。但有時也會覺得如果對自己不嚴苛,就無法增加自己自己過好人生的籌碼...就是這樣一直為難自己...:p 慢慢改善中
avatar-img
喵爪跳跳堂的舒適角落
41會員
50內容數
角落中會探討工作與生活平衡的心態調整,並嘗試透過英語閱讀和寫作來拓展思維,藉由輸出讓我看到不一樣的嘗試。
2025/04/25
在追尋人生意義的過程中,我們往往被「意義」二字所侷限。起初,我像許多人一樣,困惑於這個看似深奧的議題。我不只想理解何謂「意義感」,更渴望找到明確的方向——確知自己該往哪裡去,在哪裡能留下足跡,如何讓生命綻放獨特的光彩。然而,隨著時間推移,我逐漸理解到,意義並非一個可以直接定義的概念,而是在生活中不斷
Thumbnail
2025/04/25
在追尋人生意義的過程中,我們往往被「意義」二字所侷限。起初,我像許多人一樣,困惑於這個看似深奧的議題。我不只想理解何謂「意義感」,更渴望找到明確的方向——確知自己該往哪裡去,在哪裡能留下足跡,如何讓生命綻放獨特的光彩。然而,隨著時間推移,我逐漸理解到,意義並非一個可以直接定義的概念,而是在生活中不斷
Thumbnail
2025/04/18
本文探討如何設計人生體驗,並藉由谷川健介的《故事思考》和詹姆斯·沃倫的《你怎麼過今天,就怎麼過今生》兩本書,提供實用的方法。文章重點在於連結理想狀態、創造角色、運用STORIES行動準則,讓生活更豐富有意義。
Thumbnail
2025/04/18
本文探討如何設計人生體驗,並藉由谷川健介的《故事思考》和詹姆斯·沃倫的《你怎麼過今天,就怎麼過今生》兩本書,提供實用的方法。文章重點在於連結理想狀態、創造角色、運用STORIES行動準則,讓生活更豐富有意義。
Thumbnail
2025/04/11
專注力是成功的關鍵,透過「想-寫-做」三步驟,培養專注力,並將想法付諸實踐,創造更有意義的人生。
Thumbnail
2025/04/11
專注力是成功的關鍵,透過「想-寫-做」三步驟,培養專注力,並將想法付諸實踐,創造更有意義的人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大多數人的思維會經歷三個階段:先是覺得莫名其妙,再來不斷將問題外部歸因,唯有進入「我能做什麼」的自我覺察,才有機會真正進步。過度糾結對錯,往往忽略自身可改進之處;持續外推責任,則會導致長期停滯不前。若能時刻反思並調整行動,放下「桌子壞壞」的執念,就能開啟源源不絕的成長動能。
Thumbnail
大多數人的思維會經歷三個階段:先是覺得莫名其妙,再來不斷將問題外部歸因,唯有進入「我能做什麼」的自我覺察,才有機會真正進步。過度糾結對錯,往往忽略自身可改進之處;持續外推責任,則會導致長期停滯不前。若能時刻反思並調整行動,放下「桌子壞壞」的執念,就能開啟源源不絕的成長動能。
Thumbnail
我們的大腦精神能量主要可分為對外和對內兩種。對外時主要處理外界給予的挑戰,也就是針對問題和困境提出解決方案並執行,像是準備老闆要的簡報、安排日常三餐、協調同事處理專案等。對內則是以自我檢視和反省的方式進行內在對話,例如:「我剛才說的話是否恰當?」「同事的話語背後有什麼含義?」當這類思考能得出結論..
Thumbnail
我們的大腦精神能量主要可分為對外和對內兩種。對外時主要處理外界給予的挑戰,也就是針對問題和困境提出解決方案並執行,像是準備老闆要的簡報、安排日常三餐、協調同事處理專案等。對內則是以自我檢視和反省的方式進行內在對話,例如:「我剛才說的話是否恰當?」「同事的話語背後有什麼含義?」當這類思考能得出結論..
Thumbnail
直覺我們在職場.在生活.在觀察自己與他人的時候,總是強迫忽視自己"內在的聲音",全部用理性分析去做事.去生活,這樣會造成很大的"不客觀的結果"!!! 有時候到一個場子裡,有各式各樣的氣場充斥著你(妳),這時候如果忽略的內心的聲音,很快就會失去"與自己內在的連結",而不斷產生
Thumbnail
直覺我們在職場.在生活.在觀察自己與他人的時候,總是強迫忽視自己"內在的聲音",全部用理性分析去做事.去生活,這樣會造成很大的"不客觀的結果"!!! 有時候到一個場子裡,有各式各樣的氣場充斥著你(妳),這時候如果忽略的內心的聲音,很快就會失去"與自己內在的連結",而不斷產生
Thumbnail
小時候做錯事情,媽媽總是會叫我們「好好反省,思考自己錯在哪裡!」反省,是一個跟自己對話的行為,主動關注自己的想法跟感受,並且在與自己的對話中了解自己的想法。這是一項人類特有的行為,其他動物都沒有這種能力,所以這也是區分人類跟其他物種最重要的演化進展之一。
Thumbnail
小時候做錯事情,媽媽總是會叫我們「好好反省,思考自己錯在哪裡!」反省,是一個跟自己對話的行為,主動關注自己的想法跟感受,並且在與自己的對話中了解自己的想法。這是一項人類特有的行為,其他動物都沒有這種能力,所以這也是區分人類跟其他物種最重要的演化進展之一。
Thumbnail
【本週精選書: 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 整本書貫穿一件事,那就是如何和自己的內心溝通。內在的小聲音總是不斷的在影響我們的思緒,可能有正向影響,也可能有負面影響。書中也分享了各種控制的方法以及工具,跟大家分享和交流。
Thumbnail
【本週精選書: 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 整本書貫穿一件事,那就是如何和自己的內心溝通。內在的小聲音總是不斷的在影響我們的思緒,可能有正向影響,也可能有負面影響。書中也分享了各種控制的方法以及工具,跟大家分享和交流。
Thumbnail
你有想過,人的煩惱是從何而來的?又要如何消除它呢? 那些困擾我們的煩惱,其實是來自於我們大腦中的「自我對話」。 生活中發生的事情本身是中性的、沒有好壞,但是我們腦中對這件事情的觀點、解讀,會透過正向或負向的「自我對話」影響著我們的情緒,進而塑造實際的經歷。 「自我對話」是如何影響和塑造我們的經歷呢?
Thumbnail
你有想過,人的煩惱是從何而來的?又要如何消除它呢? 那些困擾我們的煩惱,其實是來自於我們大腦中的「自我對話」。 生活中發生的事情本身是中性的、沒有好壞,但是我們腦中對這件事情的觀點、解讀,會透過正向或負向的「自我對話」影響著我們的情緒,進而塑造實際的經歷。 「自我對話」是如何影響和塑造我們的經歷呢?
Thumbnail
面對負面情緒怎麼辦? 反覆的負面想法與情緒構成的循環,用錯誤的方式思考、產生負面情緒又再一次進入問題中掙扎,在心裡的情緒海中載浮載沉、無法掙脫。「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就是要交給你和自己對話的方法,讓你可以轉化心情、重新獲得自由的靈魂!
Thumbnail
面對負面情緒怎麼辦? 反覆的負面想法與情緒構成的循環,用錯誤的方式思考、產生負面情緒又再一次進入問題中掙扎,在心裡的情緒海中載浮載沉、無法掙脫。「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就是要交給你和自己對話的方法,讓你可以轉化心情、重新獲得自由的靈魂!
Thumbnail
因為身體與心靈是互相影響的,所以讓對方笑,很多事情就順暢了。 暢銷書"快思慢想"中把人類思維分成: 直覺反射情緒的系統1 理性邏輯深思的系統2 「從潛意識去影響系統1。」 而啟動正向系統1:讓對方笑一個,可以讓對手有機會去正向思考。 「讓對方先願意聽我們說,我們再說我們想說的。」
Thumbnail
因為身體與心靈是互相影響的,所以讓對方笑,很多事情就順暢了。 暢銷書"快思慢想"中把人類思維分成: 直覺反射情緒的系統1 理性邏輯深思的系統2 「從潛意識去影響系統1。」 而啟動正向系統1:讓對方笑一個,可以讓對手有機會去正向思考。 「讓對方先願意聽我們說,我們再說我們想說的。」
Thumbnail
很多時候,我們都容易陷入固有的思考迴圈,反芻著相似的信念而形成負面循環,利用後設認知除能跳出既有的框架,讓我們在遇到問題時,幫助自我看清情緒背後的意義、行為的動機,也能為自己的思考歷程抽絲剝繭。 所以,究竟要怎麼做呢?
Thumbnail
很多時候,我們都容易陷入固有的思考迴圈,反芻著相似的信念而形成負面循環,利用後設認知除能跳出既有的框架,讓我們在遇到問題時,幫助自我看清情緒背後的意義、行為的動機,也能為自己的思考歷程抽絲剝繭。 所以,究竟要怎麼做呢?
Thumbnail
沒有自我對話的能力,等於喪失自我認同。 你也是有閒暇的時間,就會打開社群媒體嗎? 現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在社群媒體上不斷地展露自己。展露自己的喜怒哀樂、食衣住行,什麼都能分享,甚至是有點過度分享了,卻忘記自我對話的重要性。 汲汲營營關注他人的生活,卻忘
Thumbnail
沒有自我對話的能力,等於喪失自我認同。 你也是有閒暇的時間,就會打開社群媒體嗎? 現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在社群媒體上不斷地展露自己。展露自己的喜怒哀樂、食衣住行,什麼都能分享,甚至是有點過度分享了,卻忘記自我對話的重要性。 汲汲營營關注他人的生活,卻忘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