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往往存在「認知差異」。當我們的認知一致時,就像活在同一個世界;當認知不同時,溝通就像雞同鴨講。
常常預設立場,認為他人跟我有相同的想法,或是他人能理解我所表達的意圖。但事實上,要讓兩個人完全達到共識是很困難的。即便是同樣環境、相同教養長大的雙胞胎,也會有不同的觀點和立場。既然如此,為什麼我們總是要求他人和自己一樣思考?
當遇到意見不合或別人質疑時,我們常會感到憤怒,認為對方誤解了自己的意思,這時就會想要爭辯或解釋,雙方各不退讓,最終陷入僵局。
但與其爭辯,不如試著理解,為什麼對方會有這樣的觀感?如果只著眼於當下的解釋,可能會陷入陷阱:只專注於他人批評的部分,而忽略了行為背後的意圖,甚至可能做出不理性的反應。
行為本身是結果,背後的原因更值得我們去思考。當你理解了原因,行為自然會改變,至於是否要解釋,並不是最重要的。
的確,有時候難以接受他人的回應,特別是當我們感覺受傷時。但這並非關於輸贏,而是給自己一些空間與時間,重新思考問題。
若事尚可為,云何不歡喜?若已不濟事,憂惱有何益?
問題的根源在於,我們往往過於在乎別人的看法,總是捍衛自己的立場,甚至將自我意識強加於人。如果對方是你在乎的人,那麼理解對方的立場並進行有效溝通,比爭辯更重要;如果對方並不重要,那麼又何必為此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