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有沒有過這種感覺,明明事情還沒開始做,就已經累得不想動?
或是光是思考要怎麼開始,就已經把自己的腦力燃燒殆盡?
這種「心累但又不知道累在哪」的狀態,其實就是內耗的一種,而破解的方法,關鍵就在精力管理。
我們總是把「時間管理」掛在嘴邊,但真正決定你效率高低的,不是時間,而是精力。當你的精力被不必要的消耗掉,就算時間再多,你還是會覺得什麼都做不了。
所以,與其只管理時間,不如學會管理自己的精力是更有效率的做法。
去年12月的時候,我邀請精力管理教練Jennifer一起線上聊聊「內耗」這個主題,她提出很多實用方法,哪一招適合你,也需要你透過日常觀察自己。
精力管理的 4 大維度
精力是我們身體運作的發動機,所以怎麼分配你的精力資源,會影響你整體的運作效率。精力管理主要可以分成四個區塊:
1️⃣ 體能 (Physical Energy):身體的基礎能量,像是你的電池續航力。
2️⃣ 情感 (Emotional Energy):你的情緒、人際關係如何影響你的能量流動。
3️⃣ 思維 (Mental Energy):你的決策、專注力、思考方式是否讓自己內耗?
4️⃣ 精神 (Spiritual Energy):你的人生方向感、價值觀是否支撐著你的精力?
如果你覺得自己總是精疲力竭,卻不知道哪裡出問題,你可以從這四個維度去觀察,自己在哪些維度上出了狀況。

為什麼我們會內耗?
可以想像精力就像是一棟房子,你一直努力地往上蓋,卻發現蓋到最後,整棟房子居然住不了人,甚至倒塌。
這背後的問題,可能出在:
沒有藍圖(精神) → 你根本不確定這棟房子應該長什麼樣,只是一直在亂蓋。
選錯材料(思維) → 你選了不適合的建材,導致房子不堅固。
被比較影響(情感) → 看別人蓋大樓,自己也想蓋,但完全沒考慮自己的需求。
體力不支(體能) → 你的體能不足以支撐這間房子,還硬撐著不休息。
體能我覺得是根基,這一點相信大家都同意,而我發現自己在思維層面上常因為習慣,一個不小心會落入「為了做出最好的決定」,導致我的大腦CPU容易過度運轉,事情可以小到我是不是要買一件衣服,也難怪聽過Apple創辦人的衣服就2個顏色輪流穿,減少做決策的能量消耗。
另外我也觀察過自己在接近用餐時間,要做腦力消耗工作或活動時,腦子特別不好使,這時我也大概知道是自己該進食補充能量了。
所以,當你發現自己陷入內耗時,試著問自己:
體能維度👉 是不是太累了,身體根本沒能量支撐?
情感維度👉 是不是一直在迎合別人的期待,而忽略了自己的需求?
精神維度👉 是不是對現在的工作或選擇感到迷茫,找不到方向?
思維維度👉 是不是做了很多努力,卻覺得選錯了路,反而越走越累?
當你搞清楚是哪個維度在耗損你的精力,你就知道該怎麼補回來。

- 訂閱電子報能搶先方格子前一週收到優質內容 -

內耗太嚴重?試試這 7 種精力切換方式
當你發現自己能量低落,不知道該怎麼調整時,可以試試這七種休息方式:
- 身體上的休息:像是按摩、泡澡、瑜伽,讓身體徹底放鬆。
- 感官上的休息:減少螢幕使用,關掉手機通知,讓大腦有喘息的空間。
- 情緒上的休息:寫日記、冥想,或是和朋友聊聊,把壓力釋放出來。
- 心靈上的休息:放空一下,或是去旅行、斷捨離,重新整理自己的內在世界。
- 社交上的休息:你是需要「跟朋友聊聊」,還是「一個人獨處」才能充電?找到適合自己的模式。
- 創意上的休息:如果覺得卡住,試試畫畫、寫作、手作,讓你的大腦換個模式運作。
- 靈性上的休息:做一些讓你有深層滿足感的事,像是閱讀、靜坐,或與自己對話。
有時候,與其逼自己「想清楚」,不如先讓自己「休息夠」。
我從事腦力型工作,8個小時都在動腦真的會累死,所以間隔時間除了放空,在家工作我會去做家事,打掃、洗衣服、收衣服、洗碗盤等等,重點不是做什麼事,而是那件事能讓你專心在重複不耗腦力的工作,避免想太多讓大腦運作效率變差。
我最近這半年開始頻繁使用AI工具,逐漸上手後也會把所有想法全都拋出來跟他討論,與其自己一個人悶著頭發想,現在AI工具也減少了我的內耗狀況,算是額外的發現!

做好精力管理能讓你回到最佳狀態
要降低內耗、提升行動力,關鍵就在於:
✔ 理解精力的 4 個維度:體能、情感、思維、精神。
✔ 透過這 4 個維度檢視你的內耗來源,找到關鍵問題。
✔ 適時透過 7 種休息方式來切換精力,讓自己保持最佳狀態。
精力管理的本質,不是讓你變得更忙,而是讓你能量分配得更聰明。當你的精力在對的地方,事情就會開始順起來。
所以,與其想著「我要更努力」,不如先問問自己:「我要怎麼讓自己維持最好的能量狀態?」
因為真正決定你能走多遠的,不是時間,而是你的精力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