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偷走了你的專注力?》閱讀筆記(五):你多久沒有讓自己好好放空?

前圖紙-avatar-img
發佈於從作品出發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誰偷走了你的專注力?》閱讀筆記(五):你多久沒有讓自己好好放空?〉2025-01-16

 

  在第五章裡,海利談到了一個我們經常忽略的主題。它和前面提到的休息與閱讀各自有其相似之處,且同樣在這個時代裡面被剝奪。這項活動,被稱為「心靈神遊」。或者,我們可以給它一個更日常的名字--胡思亂想。

 

 

  海利談到他在去普羅威斯頓數位排毒之前,總是活在「精神刺激的龍捲風裡」:「散步一定要聽Podcast或講電話,在商店裡等待服務的幾分鐘也在看手機或看書。若不每分鐘填滿刺激,我就會感到恐慌」。

 

  讀到這一段的時候,我覺得相當有感觸,我相信不只是我,在過去的十年裡,肯定有非常多人是這樣生活著的。直到兩三年之前,我都很興奮地將Podcast當作是一種讓我大幅提升學習效率的工具。然而,雖然「用聽的學習」仍然是一件好事,但「總是在聽東西」的這種生活習慣其實會剝奪我們大量自由思考與發揮創造力的時間,也將我們與實際身處的外在世界做了一定程度的隔絕。

 

 

  心理學教授喬納森.思莫伍德(Jonathan Smallwood)以閱讀書本為例,他描繪到:當我們在閱讀的時候,雖然是專注在每個單字和句子,但我們的思緒「總是有一點在飄盪」。我們會在腦中思考眼前讀到的這些詞語與自己的生活有何關聯?與前幾頁、甚至前幾張的內容有何關聯?你會思考作者說的話有沒有道理、是否有矛盾或勉強之處?

 

  思緒甚至會飄回你的童年,或者前幾天在電視與網路上看到的東西,你會把書裡書外不同的部分放在一起閱讀,以便理解關鍵主題。海利認為,這就是閱讀。如果你不敞開一個充足的心理空間來「漫遊」,閱讀就無法發生。

 

  閱讀以外的生活也是如此,當我們隨時都將注意力放在手機上時,我們會忽視那些自己身邊發生的事,也忽視自己腦中尚未被整理清楚的知識。喬納森的研究發現,愈是有辦法讓自己思緒飄盪的人,就愈可以制定個人目標、發揮創造力,並且更有辦法做長期決策。神經外科教授奈森.斯普倫(Nathan Spreng)則指出,大腦會在你放空時,嘗試「自行修復」那些懸而未決的問題。

 

  我相信大家或多或少有這種經驗,那些我們思考許久的問題,有時候會在散步、洗澡或躺在床上準備入睡時突然有了新的想法。那就是「心靈神遊」發揮效果的時候,我們沒有把注意力完全放在特定的一個點上,反而讓腦海裡你經常忽視的其他角落也分配到了一部分的注意力。

 

  奈森用「注意力的頻寬」來類比,說明當我們沒有在使用「聚光燈式的注意力時」,我們仍擁有相同的頻寬,可以分配下去;研究大腦活動的神經學家馬庫斯(Marcus Raichle)則用他熱愛的交響樂作為譬喻:有些時候你需要使用單一樂器來獨奏,但另一些時候,你需要心靈漫遊,以此激發全部的樂器,一起創造一種單一樂器達不到的音樂體驗。

 

 

  然而,在閱讀大量資料的過程中,海利讀到了一個似乎會作為前述說法反例的研究。哈佛教授丹.吉爾伯特(Dan Filbert)和馬修.基林斯沃思(Matthew Killingsworth)主持了一項研究,他們讓受試者安裝一個應用程式,並會從這個應用程式收到隨機的提醒,詢問他們當下正在做什麼,並為做這件事情的感受打分數。但在他們的研究中,人們認為自己在神遊的時候,比做其他任何活動都不開心,甚至連家務勞動,感受分數都比神遊還高。

 

  海利認為,之所以會有這個結果的其中一個原因是:「神遊很容易陷入沉思」。在沉思中,我們更容易深陷那些難解的問題、令人焦慮或備感壓力的事。也有可能,因為我們的文化鼓勵過勞,當受試者被研究者的應用程式提醒自己正在「什麼也沒做」的時候,產生了某種焦慮、甚至帶有愧疚的不良感受。

 

  就像海利在最開始提到的,我們總想把自己的每一刻都塞滿。明明還有那麼多工作沒做,卻在「放空發呆」,甚至沒有在「娛樂」。我們相信自己正在拖延,而從沒有把「心靈神遊」、「做白日夢」當成一種有正面價值的活動。而當海利在普鎮度假,沒有未完成的事情追著他跑時,「心靈神遊」成了一件沒有負擔的活動,可以更全面地體現它的積極作用。

 

 

  在離開普鎮的兩週前,為了預定回程路上的住宿地點,海利借用了當地可以上網的公用電腦。他很快地訂好住宿後,小心翼翼地打開了自己兩個多月沒使用的電子信箱。在他的想像裡,他必須要花三四十個小時才能「追回」他這段時間沒有處理的內容。但最後,他花了兩個小時檢查完了全部的信件,而且幾乎沒有什麼重要的事。

 

  他發現「電子郵件會滋生電子郵件」。而他的推特粉絲數量和他離開時基本相同,網路世界接受了他的缺席,完全如常地運轉。事實上,我們完全可以平常就不花那幾十分鐘到數小時瀏覽電子信箱和社群網站,去把更多心力放在那些自己更想做的事、以及讓思緒自行重整的「心靈神遊」裡。但為什麼我們總是做不到呢?

 

  為了弄清楚這一點,在後面的章節,海利將拜訪曾經或至今仍任職於科技公司的幾位工程師,探索這些科技公司如何運用那些魔術師或心理學家長年研究的技法,控制我們的行為,且不是為了娛樂我們或讓人類過上更好的生活,而是為了將我們牢牢地綁在這些軟體和網站上面……




前篇:

〈(一):我們的行為已經被科技產品給重塑〉

〈(二):我們應該停止依賴網路,卻又無法脫離〉

〈(三):閱讀能力、注意力與同理能力的缺失〉

〈(四):我們活在一個睡眠不足的時代〉



延伸閱讀:

〈關於讀實體書,我想要提倡的原因〉

〈真實世界的「電幕」:短影音與被重塑的認知框架〉

〈對「效率」的虛幻癡迷與便於分心的工具〉

〈抖音傷仲永:社群短影音時代中的孩子〉

〈那些被奪取的時間:前Google員工崔斯坦的反省〉

〈屬於你的,這一時代的知識體系〉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前圖紙的沙龍
106會員
880內容數
一個寫作實踐,關於我看到和思考中的事情。
前圖紙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5
  各式各樣、或大或小的「改變」一直在發生,於是每個人於各自經歷中形成的印象逐漸錯位、產生難以輕易跨越的「時差」。在不同的背景與時間環境裡,他們相信的事情都有足夠的說服力,可是當雙方碰面時,你的「真實」與我的「真實」相去甚遠。
Thumbnail
2025/04/25
  各式各樣、或大或小的「改變」一直在發生,於是每個人於各自經歷中形成的印象逐漸錯位、產生難以輕易跨越的「時差」。在不同的背景與時間環境裡,他們相信的事情都有足夠的說服力,可是當雙方碰面時,你的「真實」與我的「真實」相去甚遠。
Thumbnail
2025/04/24
  對個人而言,真正最有價值的能力往往不是「被逼出來的」。而是因為他擁有一種強烈的、令人激動的自我實現內在動機。在那種自我動機之下,人們不是為了得到好表現或其他外在獎勵才去做,而是因為喜歡,所以即便沒人要你做,你也會一再重複,在一次又一次的自我修正後,表現自然愈來愈好。
2025/04/24
  對個人而言,真正最有價值的能力往往不是「被逼出來的」。而是因為他擁有一種強烈的、令人激動的自我實現內在動機。在那種自我動機之下,人們不是為了得到好表現或其他外在獎勵才去做,而是因為喜歡,所以即便沒人要你做,你也會一再重複,在一次又一次的自我修正後,表現自然愈來愈好。
2025/04/13
相比起來,讓孩子更自由地結交年齡接近的鄰居小孩,讓他們擁有相對穩固且真實的社交圈,風險遠小於將他們關在家裡,讓他們把社交需求投放在素未謀面且可能心懷不軌的網友身上。而且,在家庭裡愈不自由的小孩,往往愈可能隱藏自己的部分生活,不透露給家長知道。畢竟知道了就會被阻止,根本沒有討論的空間,那還不如不要說。
Thumbnail
2025/04/13
相比起來,讓孩子更自由地結交年齡接近的鄰居小孩,讓他們擁有相對穩固且真實的社交圈,風險遠小於將他們關在家裡,讓他們把社交需求投放在素未謀面且可能心懷不軌的網友身上。而且,在家庭裡愈不自由的小孩,往往愈可能隱藏自己的部分生活,不透露給家長知道。畢竟知道了就會被阻止,根本沒有討論的空間,那還不如不要說。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當你邊吃粽子邊看龍舟競賽直播的時候,可能會順道悼念一下2300多年前投江的屈原。但你知道端午節及其活動原先都與屈原毫無關係嗎?這是怎麼回事呢? 本文深入探討端午節設立初衷、粽子、龍舟競渡與屈原自沉四者。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會對端午、粽子、龍舟和屈原的四角關係有新的認識喔。那就讓我們一起解開謎團吧!
Thumbnail
當你邊吃粽子邊看龍舟競賽直播的時候,可能會順道悼念一下2300多年前投江的屈原。但你知道端午節及其活動原先都與屈原毫無關係嗎?這是怎麼回事呢? 本文深入探討端午節設立初衷、粽子、龍舟競渡與屈原自沉四者。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會對端午、粽子、龍舟和屈原的四角關係有新的認識喔。那就讓我們一起解開謎團吧!
Thumbnail
  就像海利最開始提到的,我們總想把自己的每一刻都塞滿。明明還有那麼多工作沒做,卻在「放空發呆」。我們相信自己正在拖延,而從沒有把「心靈神遊」、「做白日夢」當成一種有正面價值的活動。而當海利在普鎮度假,沒有未完成的事追著他跑時,「心靈神遊」成了一件沒有負擔的活動,可以更全面地體現它的積極作用。
Thumbnail
  就像海利最開始提到的,我們總想把自己的每一刻都塞滿。明明還有那麼多工作沒做,卻在「放空發呆」。我們相信自己正在拖延,而從沒有把「心靈神遊」、「做白日夢」當成一種有正面價值的活動。而當海利在普鎮度假,沒有未完成的事追著他跑時,「心靈神遊」成了一件沒有負擔的活動,可以更全面地體現它的積極作用。
Thumbnail
大家越來越沒辦法閱讀長文章或看長影片,追求速食資訊的情況下,大腦會逐漸僵化,這樣的情況正越演越烈,但是多少人有此自覺,又想做出改變呢?
Thumbnail
大家越來越沒辦法閱讀長文章或看長影片,追求速食資訊的情況下,大腦會逐漸僵化,這樣的情況正越演越烈,但是多少人有此自覺,又想做出改變呢?
Thumbnail
世界越方便,也越疏遠,我們的交際,好像也越來越表面。 我們即使想抗拒,這整個社會也都在要求我們快速且多工,要求我們順著科技的潮流走,要求我們啃食速食文化,快速而焦慮,簡略且表面。
Thumbnail
世界越方便,也越疏遠,我們的交際,好像也越來越表面。 我們即使想抗拒,這整個社會也都在要求我們快速且多工,要求我們順著科技的潮流走,要求我們啃食速食文化,快速而焦慮,簡略且表面。
Thumbnail
我們生活在一個注意力普遍不集中的世代。由於科技的進步,3C產品的普及、資訊快速傳播、加工與速食食品的氾濫、環境的污染等因素,造成多數人難以在同一時間只專注一件事情。書本看不到幾頁就滑一下手機、上班時預計完成一項任務時不斷被干擾被強迫一心多用、作業寫不到幾分鐘就突然想到要看一下社群網站有沒有人回覆
Thumbnail
我們生活在一個注意力普遍不集中的世代。由於科技的進步,3C產品的普及、資訊快速傳播、加工與速食食品的氾濫、環境的污染等因素,造成多數人難以在同一時間只專注一件事情。書本看不到幾頁就滑一下手機、上班時預計完成一項任務時不斷被干擾被強迫一心多用、作業寫不到幾分鐘就突然想到要看一下社群網站有沒有人回覆
Thumbnail
人的大腦不是沈浸在過去就是在想像還沒發生的未來,這是正常以及是一種人類自我防衛機制的一部分,享受當下、專注當下才反人類
Thumbnail
人的大腦不是沈浸在過去就是在想像還沒發生的未來,這是正常以及是一種人類自我防衛機制的一部分,享受當下、專注當下才反人類
Thumbnail
只要手機出現在你的視野中,你的注意力就開始受到影響,總是想點開看看,下意識的滑動手機畫面。 手機對專注力的影響 我常常發現,自己總會無意識的使用手機,無聊的時候滑一下、尷尬的時候滑一下,有時打開手機響查點資料,又不小心被跳出來的通知吸引,過了一回又忘記原本想做什麼。 手機的存在感 訊息通知 聊聊天
Thumbnail
只要手機出現在你的視野中,你的注意力就開始受到影響,總是想點開看看,下意識的滑動手機畫面。 手機對專注力的影響 我常常發現,自己總會無意識的使用手機,無聊的時候滑一下、尷尬的時候滑一下,有時打開手機響查點資料,又不小心被跳出來的通知吸引,過了一回又忘記原本想做什麼。 手機的存在感 訊息通知 聊聊天
Thumbnail
還記得你上一次廢寢忘食是什麼時候?為了什麼事嗎?看一本書、打電動、與好久不見朋友聊天或者趕月底的業績壓力?心流就是一個人全身貫注於某件事而渾然忘我的當下,只是往往需要特殊的誘因、外在環境的刺激才容易進入心流。
Thumbnail
還記得你上一次廢寢忘食是什麼時候?為了什麼事嗎?看一本書、打電動、與好久不見朋友聊天或者趕月底的業績壓力?心流就是一個人全身貫注於某件事而渾然忘我的當下,只是往往需要特殊的誘因、外在環境的刺激才容易進入心流。
Thumbnail
回想一下今天的發生的一切,你認為今天是快樂的一天嗎? 或許你會察覺今天有些小確幸的瞬間,讓你享受了一個美好的下午;也或許你今天遇到了不順心的人或事,讓你情緒有些低落。當你開始查看今天的快樂旅程表的時候,你或許會一點點的走過今天大大小小的故事,然後給自己當天印上快樂或不快樂的標記。 2. 冥想練習
Thumbnail
回想一下今天的發生的一切,你認為今天是快樂的一天嗎? 或許你會察覺今天有些小確幸的瞬間,讓你享受了一個美好的下午;也或許你今天遇到了不順心的人或事,讓你情緒有些低落。當你開始查看今天的快樂旅程表的時候,你或許會一點點的走過今天大大小小的故事,然後給自己當天印上快樂或不快樂的標記。 2. 冥想練習
Thumbnail
起床多久,你能不看手機呢? 1。不斷切換腦袋在不同工作項目:研究發現每一次分心,再拉回原來的狀態需要25分鐘 2。錯失恐懼症:總害怕錯失什麼第一時間訊息。 3。科技上癮:不論有事沒事都想滑一下。 注意力經濟已經不是陌生的名詞,未來你不用主動去,訊息自己會找上門,反而是你要花錢保護自己的注意力
Thumbnail
起床多久,你能不看手機呢? 1。不斷切換腦袋在不同工作項目:研究發現每一次分心,再拉回原來的狀態需要25分鐘 2。錯失恐懼症:總害怕錯失什麼第一時間訊息。 3。科技上癮:不論有事沒事都想滑一下。 注意力經濟已經不是陌生的名詞,未來你不用主動去,訊息自己會找上門,反而是你要花錢保護自己的注意力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