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偷走了你的專注力?》閱讀筆記(三):閱讀能力、注意力與同理能力的缺失

前圖紙-avatar-img
發佈於公民社會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誰偷走了你的專注力?》閱讀筆記(三):閱讀能力、注意力與同理能力的缺失〉2024-12-28

 

  在普羅威斯頓的西區有一間舊書店,專程到普鎮進行「數位排毒」的海利幾乎每隔一天就會到書店裡晃晃、買本書來讀。他看見收銀台工作的店員經常在讀書,而且每一次,讀的都是不同的書。海利在閒聊的過程中提及對方書讀得很快的事,店員卻說,其實她只能讀得下每本書的前一兩章:「我想我無法集中精神。」她說。

 

  海利知道這不是那名店員個人的問題,甚至連他認識的一名書評家也和他說過類似的事。就連這些與書籍為伍的人都感受到自己無法長時間閱讀,在更一般性的大眾裡面,這個問題只可能更加嚴重。

 

  根據著名民調公司蓋洛普(Gallup)的調查,自1978到2014年,全美「一年之中一本書都沒讀過」的人數比例成長到原來的三倍。到了2017年,每個人平均每天花在看書上的時間有17分鐘,滑手機的時間則是5.4小時--這個差距如今很可能已經變得更懸殊。人們不再為了消遣、打發時間或學習新知而閱讀,透過螢幕,我們動動手指完成這一切。

 

 

  二十多年來持續追蹤人們閱讀習慣的學者安納.曼根(Anne Mangen)指出,螢幕閱讀是一種與書本閱讀很不一樣的方式。在閱讀螢幕上的文字時,我們更可能用掃描、略讀的方式,快速地從一件事情跳到另一件事情,而不會像傳統的閱讀那樣專注與沉浸。海利將其譬喻為「在生意很好的超市裡跑來跑去,搶自己需要的東西」。

 

  閱讀變得不那麼吸引人,也不那麼深刻。在這本書寫就的時候,就已經有至少數十項研究指出存在有「螢幕劣勢」,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學童,透過螢幕來獲取的資訊會更難被記住,對那些資訊的理解也會明顯地更差。

 

  當人們失去閱讀長文本(與較難文本)的能力時,他們的注意力也會變差;而一旦他們的注意力變得更差,就更無法靜下心來,好好捧著一本書進行深度閱讀。海利意識到,這與麥克魯漢(Herbert Marshall McLuhan)談及電視改變人們看到世界的方式時說的是相似的事情。當我們生活中的主要媒體改變,那不只意味著我們接收資訊的方式與管道改變了,我們就像戴上了一種新的護目鏡,眼中的世界將完全不同。

 

 

  在我看來,透過書本閱讀和透過螢幕接收,就像演繹推論與歸納推論那樣迥異。當我們閱讀書本,我們是一字一句、一行一行讀下來,如果這句話卡住了,就無法推進到下一句;但在螢幕上,我們快速地瀏覽過去,被動地讓關鍵字從字裡行間中浮現出來。

 

  只有當我們「感覺」這篇文章和我們原來的立場相近,或者對我們「有用」,我們才會擴張我們的注意力,展開那些我們感興趣的部分來讀。其他時候,滑掉它,就像在擁擠大街上繞開路過的陌生人一樣。

 

 

  而這種閱讀文字能力的缺失,也讓人更難擁有同理心。多倫多大學的心理學教授雷蒙.馬(Raymond Mar)指出了另一類「閱讀影響思考方式」的情況。雷蒙透過「認識小說家與作家的名字與否」,將受試者分為了讀小說的人、讀非小說書籍的人和不怎麼讀書的人。

 

  他的研究發現,讀小說的人比其他人更有同理心、更加擅長閱讀與理解社交訊號。雷蒙的研究認為,閱讀和單純的接收資訊或單純的想像都不同,「我們的注意力位於非常獨特之處,先向外(頁面、文字),然後向內(文字代表的內容)波動。」

 

  在雷蒙的研究中,非小說的書籍在這方面的效果有限,長篇影集的觀眾則會得到相似的提升。但短的節目對此基本沒有貢獻(當然,滑短影音更加無法增加我們的同理能力)。

 

  當然,雷蒙自己也知道自己實驗設計可能有問題的地方,他指出,相同的結果也可以用一種完全不同的方式解讀,也可能是「有同理心的人更容易被小說(長影集)吸引」。但雷蒙相信,很可能這兩者都是真的,就像前面說的注意力缺失與閱讀能力下降的循環,同理心上升與閱讀長篇故事能力的培養,也很可能是一種值得我們追求的正向循環。

 

 

  雖然看起來可能沒有那麼直覺,但只要細想就能明白,為什麼同理心與專注力會如此息息相關。因為「設身處地」這個行為,首先要求「那裡有一個完整的、真實的世界」,我們才可能投入進去,去理解對方的感受。這是匆匆略讀的資訊吸收模式無法提供、甚至完全反對的。

 

  就像我們曾經提過的,現今許多網站與app的設計,就是為了讓你分心而存在。他們沒有要讓我們專注地投入的一個特定的世界裡面,他們將一切切割成強烈的情緒碎片。一下子要你大笑、一下子要你義憤填膺。滑一整天短影音和社群媒體的人很可能說不出自己到底看了什麼,但什麼情緒都經歷了一輪,而且對自己周遭的事情感到麻木,畢竟,它們怎麼可能像螢幕裡發生的事情那樣辛辣有趣?

 

  當人們快速地失去專注與同理的能力,無法從文字看到另一個人生命的重量時,他人的苦難不過是一場再無聊不過的老掉牙故事--「又是政治正確那一套」,他們理解不了(也意識不到這種理解能力的缺失是自身的問題),卻說著無數自以為幽默的嘲笑。這是我們所處時代的悲劇。





前篇:

〈(一):我們的行為已經被科技產品給重塑〉

〈(二):我們應該停止依賴網路,卻又無法脫離〉


延伸閱讀:

〈關於讀實體書,我想要提倡的原因〉

〈真實世界的「電幕」:短影音與被重塑的認知框架〉

〈對「效率」的虛幻癡迷與便於分心的工具〉

〈抖音傷仲永:社群短影音時代中的孩子〉

〈那些被奪取的時間:前Google員工崔斯坦的反省〉

avatar-img
86會員
761內容數
一個寫作實踐,關於我看到和思考中的事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前圖紙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交通局指出:「已在各月台座椅增設扶手,減少街友占用。」;社會局指出:「基於人權,不得強制驅離。而要加強訪視與規勸。」同時呼籲民眾勿發放餐食或物資,造成街友聚集駐留;環保局拍胸脯保證:火車站周圍已被特別關注,每日派員執行清掃,365天全年無休。
  我們知道,一直以來,有太多的歧視、傷害、嘲諷都是在「戲劇效果」、「綜藝效果」的包裝下被進我們的眼前。有無數校園霸凌都源自於這種「電視上看到的」、「網路上看到的」玩笑。我們要如何教育孩子們「這是錯的」,當無數鎂光燈下的名人都這樣說話時?
  「只要不是死於新冠肺炎,怎麼死的都可以!」一名上海市民在網路上的憤怒聲音清晰地把握住了這裡面最核心的荒謬。那是比阿岡本討論的處境更具體的糟糕處境,也令人想起洛克對霍布斯的批評「他們注意不受狸貓或狐狸的可能攪擾,卻甘願被獅子所吞食,並且還認爲這是安全的」。你甚至可能死在自己門窗被封死的家中。
  透過憲法法庭,李姓聲請人成功地為全體台灣國民爭取到了不被「沒有充足法源依據的停復保制度」影響的權利,幫全民健保擴充了財源,也為自己爭取到了「就算多數時候不在台灣,還是要乖乖繳健保費」的義務。真是皆大歡喜!
  地球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地表在人類活動下改變;一半以上世界可用淡水流量受人類控制與使用,地下水超抽導致地層下陷;石化燃料的運用、與大量的森林砍伐,一方面將沉積多年的元素短時間內釋放回大氣,另一方面也讓自然植被對大氣進行調節的能力大幅降低。環境改變了,基於人類沒有節制的「發展」。
  為了讓裁定可以被完成,大法官們有能力去協調出一個「符合規則」的結果。但這件事並不改變「當同意違憲的人數超過半數,卻不足九人時,大法官不得做出違憲宣告」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種「提高違憲宣告門檻」。而且,在十人的情況下,只要有兩位大法官認為法案沒有違憲,不管其他人的意見是什麼,法案就是不能被宣告違憲。
  交通局指出:「已在各月台座椅增設扶手,減少街友占用。」;社會局指出:「基於人權,不得強制驅離。而要加強訪視與規勸。」同時呼籲民眾勿發放餐食或物資,造成街友聚集駐留;環保局拍胸脯保證:火車站周圍已被特別關注,每日派員執行清掃,365天全年無休。
  我們知道,一直以來,有太多的歧視、傷害、嘲諷都是在「戲劇效果」、「綜藝效果」的包裝下被進我們的眼前。有無數校園霸凌都源自於這種「電視上看到的」、「網路上看到的」玩笑。我們要如何教育孩子們「這是錯的」,當無數鎂光燈下的名人都這樣說話時?
  「只要不是死於新冠肺炎,怎麼死的都可以!」一名上海市民在網路上的憤怒聲音清晰地把握住了這裡面最核心的荒謬。那是比阿岡本討論的處境更具體的糟糕處境,也令人想起洛克對霍布斯的批評「他們注意不受狸貓或狐狸的可能攪擾,卻甘願被獅子所吞食,並且還認爲這是安全的」。你甚至可能死在自己門窗被封死的家中。
  透過憲法法庭,李姓聲請人成功地為全體台灣國民爭取到了不被「沒有充足法源依據的停復保制度」影響的權利,幫全民健保擴充了財源,也為自己爭取到了「就算多數時候不在台灣,還是要乖乖繳健保費」的義務。真是皆大歡喜!
  地球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地表在人類活動下改變;一半以上世界可用淡水流量受人類控制與使用,地下水超抽導致地層下陷;石化燃料的運用、與大量的森林砍伐,一方面將沉積多年的元素短時間內釋放回大氣,另一方面也讓自然植被對大氣進行調節的能力大幅降低。環境改變了,基於人類沒有節制的「發展」。
  為了讓裁定可以被完成,大法官們有能力去協調出一個「符合規則」的結果。但這件事並不改變「當同意違憲的人數超過半數,卻不足九人時,大法官不得做出違憲宣告」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種「提高違憲宣告門檻」。而且,在十人的情況下,只要有兩位大法官認為法案沒有違憲,不管其他人的意見是什麼,法案就是不能被宣告違憲。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Look Again》的第8頁提到,大腦具有一種特性: 當遇到讓你感到驚訝或是意想不到的事情時,你會做出強烈反應。 反之,若所有事情都可預測, 大腦的反應會變得遲鈍,甚至接近休眠狀態。 這表示你已經「習慣化」了那種情境。 舉例來說,當學生剛開始接觸學術論文時,
Thumbnail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對閱讀的態度可能會發生改變。這篇文章著重於從務實派者的角度出發,探討閱讀與學習需求之間的關係,並提出了一些有效的閱讀技巧,分享了作者個人的閱讀心得和轉變。
Thumbnail
閱讀對於身份認同和知識累積的影響,作者分享了閱讀對於改變自己想法、克服知識焦慮、拓展觀點的重要性。同時,部落格也作為知識內化和分享心得的方式,對讀者提供更有方向的閱讀建議。作者以自己閱讀的心得作為開始,並歡迎對於閱讀、學習有興趣的人一起討論和分享。
Thumbnail
★學習能力、策略與表徵 【知覺集中】(反義詞-去集中化) 思維方式尚未成熟,導致思維方式不合邏輯,只憑知覺所及,集中注意於事物的單一層面...
Thumbnail
閱讀是一種享受,但有時候讀書無法專心或閱讀速度變慢,這時候可以嘗試對話式閱讀。透過與書中內容對話,讓閱讀更加有趣且豐富,並且可以讓自己更集中注意力。
Thumbnail
我經常會覺得迷惑,雖然讀了很多不同的書籍作品,但在過了一段時間後好像沒多少內容能記得住、在和別人交談的時候也未必能夠說得出什麼。這或許是我太健忘,或是我未能明白書中所說的內容?因此我抱著以上的疑問翻閱本書,試圖了解別人是如何讀懂書文內容和記得住,進而能通過讀書來獲取智慧,幫助自己成長。
Thumbnail
該是面對手機成癮的壞習慣吧!看似一機掌握全世界,殊不知是越來越脫離現實。 「自己明明從以前就很愛看書,現在卻變得愈來愈不容易專注。一讀到需要聚精會神的篇章,便把書丟在一旁。」
Thumbnail
當我們閱讀時,會埋首於文字中,穿梭於知識之間,但在這條知識之路上是否有著一些謎團和誤解呢?讓我們一起啟動這趟奇妙的知識探險之旅,解開迷思,拓展視野,並與他人分享你的閱讀見解和獨特體驗吧!
Thumbnail
閱讀書籍: 讀書變現的創作法則 書中提出四個盲點: 從頭到尾閱讀才算讀完 追求速度和數量,不注重效果 只看專業書,不看其他書 看完書沒有任何行動 這四項都是假觀念,只要書中的觀念能應用在生活中,就是有閱讀到書籍,並且,不必一定要花費大量時間一次看完,可以分多次觀看,長久的小進步大於突然的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Look Again》的第8頁提到,大腦具有一種特性: 當遇到讓你感到驚訝或是意想不到的事情時,你會做出強烈反應。 反之,若所有事情都可預測, 大腦的反應會變得遲鈍,甚至接近休眠狀態。 這表示你已經「習慣化」了那種情境。 舉例來說,當學生剛開始接觸學術論文時,
Thumbnail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對閱讀的態度可能會發生改變。這篇文章著重於從務實派者的角度出發,探討閱讀與學習需求之間的關係,並提出了一些有效的閱讀技巧,分享了作者個人的閱讀心得和轉變。
Thumbnail
閱讀對於身份認同和知識累積的影響,作者分享了閱讀對於改變自己想法、克服知識焦慮、拓展觀點的重要性。同時,部落格也作為知識內化和分享心得的方式,對讀者提供更有方向的閱讀建議。作者以自己閱讀的心得作為開始,並歡迎對於閱讀、學習有興趣的人一起討論和分享。
Thumbnail
★學習能力、策略與表徵 【知覺集中】(反義詞-去集中化) 思維方式尚未成熟,導致思維方式不合邏輯,只憑知覺所及,集中注意於事物的單一層面...
Thumbnail
閱讀是一種享受,但有時候讀書無法專心或閱讀速度變慢,這時候可以嘗試對話式閱讀。透過與書中內容對話,讓閱讀更加有趣且豐富,並且可以讓自己更集中注意力。
Thumbnail
我經常會覺得迷惑,雖然讀了很多不同的書籍作品,但在過了一段時間後好像沒多少內容能記得住、在和別人交談的時候也未必能夠說得出什麼。這或許是我太健忘,或是我未能明白書中所說的內容?因此我抱著以上的疑問翻閱本書,試圖了解別人是如何讀懂書文內容和記得住,進而能通過讀書來獲取智慧,幫助自己成長。
Thumbnail
該是面對手機成癮的壞習慣吧!看似一機掌握全世界,殊不知是越來越脫離現實。 「自己明明從以前就很愛看書,現在卻變得愈來愈不容易專注。一讀到需要聚精會神的篇章,便把書丟在一旁。」
Thumbnail
當我們閱讀時,會埋首於文字中,穿梭於知識之間,但在這條知識之路上是否有著一些謎團和誤解呢?讓我們一起啟動這趟奇妙的知識探險之旅,解開迷思,拓展視野,並與他人分享你的閱讀見解和獨特體驗吧!
Thumbnail
閱讀書籍: 讀書變現的創作法則 書中提出四個盲點: 從頭到尾閱讀才算讀完 追求速度和數量,不注重效果 只看專業書,不看其他書 看完書沒有任何行動 這四項都是假觀念,只要書中的觀念能應用在生活中,就是有閱讀到書籍,並且,不必一定要花費大量時間一次看完,可以分多次觀看,長久的小進步大於突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