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談)別讓技術綁架你的MVP:大型組織跨部門協作的反思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看似合理的跨部門協作討論

周一傍晚下班前,有位別的部門的夥伴詢問我有無時間,想來找我討論。

碰面後,同事說上週五剛好參加了我們的專案進度分享,注意到我們團隊針對某份資料做了一些彙整,而這部分正好與他們近期要進行的項目高度重疊。於是他問我:「我們原本有規劃要處理這個資料源,但你們好像已經在進行?是不是由你們這邊統一處理就好,才不會重工?畢竟都是同一家公司。」

這樣的提議,乍聽之下非常合理。

在大公司裡,本來就應該避免資源重複投入造成浪費的情形。

出於關心,我進一步詢問他們專案進度,與預計的解題思路,但在夥伴進一步分享相關做法後,我開始感覺到,有些疑問。


當MVP變成了「技術先行」

他告訴我,針對問題,他們打算用 MVP(最小可行性產品)的概念,目標是用「相關資訊產生自動化」為原則,希望透過技術來解決大量人工建檔的問題。所以他在分享會中聽到我們有在處理,就想說後續直接接我們處理的資料使用。

聽到這裡,我感覺我自己對這件事的認知與他不同,有必要進行一些說明——

我現階段專案出發點,其實是因為公司內目前沒有相關資料,但它是我們專案使用者真正需要的,所以我們選擇初期用人工彙整的人肉AI,我想先讓使用者能開始使用、有感,再來評估是否投入資源進行後續的資訊解決方案。

我剛表達完,夥伴立刻回應:「如果你們已經做了開發,我們這邊就先不進行,後續再跟你們對接。」

raw-image


就在當下,我覺得我與對方處於平行時空,為了避免自己的認知盲點,我提出以下問題,並在白板上簡單寫出數字:

「你們的專案思考,假設我們要解決一個資料蒐集的問題,經過我們用心研究後初步結論如下:

屬於使用者需要>>可以自動化的占15%、不能自動化的占35%

不屬於使用者需求>>可以自動化的占18%、不能自動化的占32%

那你們所謂的MVP,指的是屬於使用者需求50%(15%+35%),還是優先處理可以自動化的33%(15%+18%)?

他想了一下,回答我:「我們目前團隊的方向,屬於後者33%的部分。」


自動化與MVP變成「技術自嗨」

這樣的回應,做實了我的猜測。

這位夥伴是原本後端工程背景出身,這幾年轉換角色擔任PM一職。我先前在SaaS產業做飯店系統創業時,身旁有許多類似的工程師專,我對這樣的語境並不陌生。

當一個人技術越強、越習慣靠自己熟悉的能力解題時,就越容易把焦點放在「技術可不可以」,而不是「事情值不值得」上。

就像那句話說的:「手裡拿著槌子,看什麼都是釘子。」

MVP 的本意,是用最小的資源、最快的速度去「驗證使用者需求」,就像大陸微信的馬化騰提出騰訊的方法論「小步快跑、試錯迭代」概念一樣。

但當MVP變成只挑「技術能解」的來做,而不是優先解決「使用者真的需要」的問題,這樣的 MVP,充其量只是個技術可實現MVP,並不會對使用者產生價值。

raw-image



別忘了最重要的,永遠是「為何」

我不否認,自動化是解決效率問題的重要工具。但使用者需求,才是所有產品與服務真正的起點。

技術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我試著跟他說明這點,但我不確定他最後能否理解。畢竟在大型組織中,類似的狀況非常普遍。

當上層層峰人士下達一個「明確」指令,在組織分工的傳統架構下,夥伴們常常會拿著聖旨開始拼命往下解題。解著解著,往往早已忘了自己是為了誰、為了什麼問題而努力。

久而久之,專案越規劃越深,卻越偏離真正該解的核心議題


抬起頭,看見那個「為什麼」

我想透過這篇文章,提醒那些在大型組織中扮演專業角色的夥伴們:

無論你是PM、工程師、行銷廣告投手、法律專業人士、財務專家.....

別讓技術成為你屏蔽本質問題的藉口,否則技術將不再是祝福,且一步步淪為陷阱。

你可以很專業,但更需要不斷提醒自己:

「我現在做的這件事,真的解決了使用者的什麼問題?」

「如果它沒有被使用,再厲害的技術都是浪費。」

做任何事都必須要有次序觀:先確立實質需求,再思考技術手段。

當失去了「為什麼而戰」的起點,即便花再多時間、投入再多資源,最後也可能只是——看似努力,卻徒勞無功。


讓自己,不只是完成任務的人

我知道,大型組織待久了,常常會有一種無力感。

你可能會說:

「我也沒辦法,這是上層的指令。」
「我又不是決策者,我只能照做。」
「我也提過了,但最後還是要照原計畫走。」

這些話我都懂,但也想提醒你:

如果你願意深刻理解問題、提出洞察與驗證,你就慢慢跳脫「只能執行」的標籤定格。

進而成為願意看見問題、提出價值、改變流程的人。

這樣的你,才是團隊真正的資產。

也才會在未來的某一天,從被動接任務的人,成為那個主導改變的人。

如果你也曾經在專業角色與決策邏輯之間卡住過,歡迎留言跟我分享。

你現在在哪一個階段?你又是從哪一個問題開始重新思考? 很期待聽見你的故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啃談』Ken's Talk
4會員
32內容數
2025/04/29
服務業該不該對客戶分級?在「以客為尊」的款待精神下,我們是否仍能實施資源的策略性配置?這篇文章從課堂上的商業案例出發,延伸至房地產與飯店業的實務經驗,深度探討「制度上的公平分級」與「態度上的真誠款待」如何並存,並提出透明、可監督的機制設計,讓每位客戶都感受到被尊重,同時讓企業資源運用達到最佳效益。
Thumbnail
2025/04/29
服務業該不該對客戶分級?在「以客為尊」的款待精神下,我們是否仍能實施資源的策略性配置?這篇文章從課堂上的商業案例出發,延伸至房地產與飯店業的實務經驗,深度探討「制度上的公平分級」與「態度上的真誠款待」如何並存,並提出透明、可監督的機制設計,讓每位客戶都感受到被尊重,同時讓企業資源運用達到最佳效益。
Thumbnail
2025/04/25
在職場協作中,認知差異往往被誤認為是溝通問題。本文從一段魚骨圖的討論出發,拆解「事實 vs 問題」的本質差異。透過下雨的生活比喻與認知機制解析,提醒我們:許多痛苦來自於「解錯問題」。接受事實,是修養;解決問題,是能力。只有釐清,才能在職場中真正高效,也才能停止不必要的抱怨,專注於行動。
Thumbnail
2025/04/25
在職場協作中,認知差異往往被誤認為是溝通問題。本文從一段魚骨圖的討論出發,拆解「事實 vs 問題」的本質差異。透過下雨的生活比喻與認知機制解析,提醒我們:許多痛苦來自於「解錯問題」。接受事實,是修養;解決問題,是能力。只有釐清,才能在職場中真正高效,也才能停止不必要的抱怨,專注於行動。
Thumbnail
2025/04/24
在職場裡,總有一些夥伴與人為善、樂於順手補位,看似是合作力強的人選。這樣的「合作」,真的是高效團隊的養分嗎?從一段真實對話出發,以籃球防守比喻,深刻揭示「合作≠補位」,而是責任清晰、訊號同步與互相信任的節奏。幫忙,其實是一種無聲的干擾。真正的合作,是讓每個人都能站穩自己的區域,並勇於發出訊號。
Thumbnail
2025/04/24
在職場裡,總有一些夥伴與人為善、樂於順手補位,看似是合作力強的人選。這樣的「合作」,真的是高效團隊的養分嗎?從一段真實對話出發,以籃球防守比喻,深刻揭示「合作≠補位」,而是責任清晰、訊號同步與互相信任的節奏。幫忙,其實是一種無聲的干擾。真正的合作,是讓每個人都能站穩自己的區域,並勇於發出訊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在業務轉型過程中,面對團隊的挑戰是成功的關鍵。從適應新市場需求到改變供應鏈,團隊的支持至關重要。本文探討瞭如何在面對團隊成員利益驅動下,運用外部資源和內部創業,推動企業的ESG+AI轉型。透過勇敢投資未來業務,您將能夠提升個人與團隊的價值。
Thumbnail
在業務轉型過程中,面對團隊的挑戰是成功的關鍵。從適應新市場需求到改變供應鏈,團隊的支持至關重要。本文探討瞭如何在面對團隊成員利益驅動下,運用外部資源和內部創業,推動企業的ESG+AI轉型。透過勇敢投資未來業務,您將能夠提升個人與團隊的價值。
Thumbnail
專案工作型態很需要「溝通」,特別是每次交替時期需要與新的合作對象建立關係的時候,對方可能是你從不認識的同事或主管也可能是廠商。除非你是專職的專案經理,否則這種突然爆增的「初次溝通」聯繫的工作、會大量壓縮到你專案執行時間。在這種情況下要如何達到高效率的溝通,我們可以朝兩個面向來思考看看...
Thumbnail
專案工作型態很需要「溝通」,特別是每次交替時期需要與新的合作對象建立關係的時候,對方可能是你從不認識的同事或主管也可能是廠商。除非你是專職的專案經理,否則這種突然爆增的「初次溝通」聯繫的工作、會大量壓縮到你專案執行時間。在這種情況下要如何達到高效率的溝通,我們可以朝兩個面向來思考看看...
Thumbnail
企業面對大專案時,將其分解成可執行的小任務,有助於實現目標。以提升銷售額為例,拆解為四個要素,並提供增加流量、轉換率、客單價和回購率的策略。另外,還必須設計可量化的指標及追蹤回饋。這些建議對於創作型工作和知識型工作者來說,同樣可以利用該策略來提高工作效率。
Thumbnail
企業面對大專案時,將其分解成可執行的小任務,有助於實現目標。以提升銷售額為例,拆解為四個要素,並提供增加流量、轉換率、客單價和回購率的策略。另外,還必須設計可量化的指標及追蹤回饋。這些建議對於創作型工作和知識型工作者來說,同樣可以利用該策略來提高工作效率。
Thumbnail
業務與研發之間的溝通是職場一大挑戰,常因認知差異產生誤解,影響工作氣氛與專案進度。 透過本文提出的三點提醒,設定對應方案來打破專業壁壘,就能建立起有效的跨部門合作關係。
Thumbnail
業務與研發之間的溝通是職場一大挑戰,常因認知差異產生誤解,影響工作氣氛與專案進度。 透過本文提出的三點提醒,設定對應方案來打破專業壁壘,就能建立起有效的跨部門合作關係。
Thumbnail
會議,是許多中小企業最喜歡做的事情。 曾經看過一個團隊一周最少開7-10個會議,有時會更多,最後的結果大都議而不決,不斷地探討特殊個案的解方,或是調整企畫內容去符合某些小眾的需求。  換個角度來看,這些在職場的日子上,我們有多少企劃、多少的專案提報,總是過不了上面主管、頂層老闆的首肯。
Thumbnail
會議,是許多中小企業最喜歡做的事情。 曾經看過一個團隊一周最少開7-10個會議,有時會更多,最後的結果大都議而不決,不斷地探討特殊個案的解方,或是調整企畫內容去符合某些小眾的需求。  換個角度來看,這些在職場的日子上,我們有多少企劃、多少的專案提報,總是過不了上面主管、頂層老闆的首肯。
Thumbnail
為活動安排適合的工作分組,不僅可以幫助活動流暢,往更遠一點看,能幫助大家提升其專業分工上能力,例如一開始只能當一位接待員,但經驗累積後,主管就可以放手給其承擔各大領導角色。這樣的思維可能顛覆傳統職場上對下關係,但對一個組織長遠發展跟經驗傳承是好的。本文以一場200人研討會規格,試著列出所需人力分組。
Thumbnail
為活動安排適合的工作分組,不僅可以幫助活動流暢,往更遠一點看,能幫助大家提升其專業分工上能力,例如一開始只能當一位接待員,但經驗累積後,主管就可以放手給其承擔各大領導角色。這樣的思維可能顛覆傳統職場上對下關係,但對一個組織長遠發展跟經驗傳承是好的。本文以一場200人研討會規格,試著列出所需人力分組。
Thumbnail
擁有豐富的團隊溝通與協作經驗的矽谷阿雅,分享了如何識別和解決合作中的常見障礙,以及建立有效溝通流程的具體方法。在本次專訪中,矽谷阿雅探討了跨部門合作時的挑戰,如何提高溝通效率,以及如何優化團隊溝通與協作。
Thumbnail
擁有豐富的團隊溝通與協作經驗的矽谷阿雅,分享了如何識別和解決合作中的常見障礙,以及建立有效溝通流程的具體方法。在本次專訪中,矽谷阿雅探討了跨部門合作時的挑戰,如何提高溝通效率,以及如何優化團隊溝通與協作。
Thumbnail
學會如何建立合作關係和協作完成任務,是在現實職場中很重要的能力。 書本提到了一些觀點,協作對象不該一視同仁,一個偏好獨立工作的軟體工程師,要如何與一位合作型的產品經理一起協作開發一個新功能?一個協調型的培訓人員,如何和一個獨立型的老師協作改善教學品質?書中的案例或許能幫你思考這些問題的答案。
Thumbnail
學會如何建立合作關係和協作完成任務,是在現實職場中很重要的能力。 書本提到了一些觀點,協作對象不該一視同仁,一個偏好獨立工作的軟體工程師,要如何與一位合作型的產品經理一起協作開發一個新功能?一個協調型的培訓人員,如何和一個獨立型的老師協作改善教學品質?書中的案例或許能幫你思考這些問題的答案。
Thumbnail
擔任產品經理常常反思自己哪邊可以更好,以及要加強哪些產品思維或技能,和工程師、設計師互動時有沒有可以改善的地方,制訂策略和規劃時有沒有遺漏什麼環節,因此這篇想記錄近期的產品反思。
Thumbnail
擔任產品經理常常反思自己哪邊可以更好,以及要加強哪些產品思維或技能,和工程師、設計師互動時有沒有可以改善的地方,制訂策略和規劃時有沒有遺漏什麼環節,因此這篇想記錄近期的產品反思。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