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三週還是在不斷地投遞簡歷,試圖找到目前中國互聯網市場上還有哪些好的坑位可以被我撿漏。每次面試後還是要感嘆當前就業環境不易,即使要找到工作不難,但是要能有2020年那會的薪資漲幅基本不可能,甚至要求同工平薪也是難上加難。
離開了目前的平台,我還剩下什麼?
這兩個月在社群媒體上不斷地有大型企業裁員消息傳出,比如上週微軟裁了全球3%(約6,000人)的員工,其中不乏在公司待了10-20年的老員工。這讓我不禁在想,如果今天被裁的人是我,我有什麼能力或者自信自己可以找到下一條路?這不是缺乏自信的疑問句,只是單純對自我的反思。
工作到現在近10年,我累積了什麼?有形成技術壁壘嗎?
我有什麼東西是不會被 AI 取代的?
面對這兩個問題我沈默了... 也是我每次寫履歷和面試後的空洞感來源,白話一點說就是我的「內耗」源頭。
我的行業經驗積累是什麼?
讓我來拆解一次自己的履歷並且給自己一些靈魂拷問(自問自答)
綜觀自己的履歷,決大部分圍繞著社群營運。
- 從零開始搭建過多個大型遊戲的社群帳號,從策略規劃、內容營運到用戶維繫,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
- 搭建社群帳號還有方法論在網路上一搜一大把,以前可能礙於大家對搜索引擎、關鍵詞的能力而找不到,現在 AI 完全可以分解成 step by step 的操作步驟給所有人。
- 看起來好像經驗豐富,那能夠幫自己搭建一個帳號嗎?怎麼去驗證自己的經驗是有效的?怎麼和 AI 結合?
- 根據項目階段需求,策劃並執行社群活動,提升用戶活躍度和黏性。
- 社群活動的玩法本身比較沒有門檻,因為主流的社交媒體也就那幾個,都是依賴平台本身開放的能力,留言、bot 等都很常見。使用教學網路上一堆。這裡比較依照行業經驗的是項目階段和社媒策略的判讀與用戶趨勢的結合,但是這個也比較玄學,也很看遊戲項目的調性,比如你判斷可以玩梗爆火的時候,策劃一心只想求穩,那你想得再花也是白搭。
- 我也累積了數據分析的能力,能夠透過數據監測社群表現,並據此調整營運策略,達成增長目標。
- 數據監測和調優建議其實是 AI 的強項,這裡就不多說了。
- 自己在人際連結與情感維繫方面形成了獨特的優勢。社群工作不僅僅是冰冷的數據和工具,更是關於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我懂得如何傾聽用戶聲音,處理社群矛盾,並在潛移默化中建立品牌與用戶之間的情感連結。
- 用戶互動也是 AI 近幾年的發力方向,都是朝著更逼真的真人口吻前進。我認為線上溝通可能一兩年內馬上就會真假難辨,不可替代的只有線下互動。
把自己的經歷否定了一遍,那接下來怎麼辦?
上面的靈魂拷問我自己也沒有很好的解答,不過會朝著下面兩個方向努力:
- 更強調因地制宜和落地能力:方法論已經不足以判斷一個人是否專業,根據 AI 得出的理論,馬上制定落地步驟的人才有話語權。這更加重了大學畢業生的求職難度,因為大學生就是最典型的空有理論卻缺乏實戰經驗的人,但是這並不是他們的錯... 不過這對老員工來說可能是一線生機,因為他們對公司內的人際網絡和運作方式瞭如指掌,所以我可能對公司還有一點利用價值(?)
- 親自實踐來驗證經驗:或許嘗試著自己搭建自媒體去驗證和實踐行業經驗,大概是唯一能夠肯定自我能力的方法了。這幾天看到網路上一篇文章,在寫美國音樂學院茱莉亞和伯克利等學校已經開始要求新生入學門檻是 TT 帳號的粉絲人數,或者是利用 AI 改編古典音樂。看來嘗試和學習已經迫在眉睫。
上面寫的一些胡思亂想,我認為不是單純的情緒內耗,而是當下正在發生的行業思維轉變所帶來的衝擊。期許自己能夠盡快找到一些方向,不管是新的工作也好,或者是個人成長的方向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