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逼孩子了!一位過來人的真心話:臺灣教育的反思與期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我曾經在某個社群媒體公開發表過我對學生、家長和當今教育及環境的想法。

大致上可以簡短的解讀為這樣:

  1. 家長要學會「閉上嘴巴」及「真的傾聽」學生的內心話。
  2. 家長應該都接受青少年心理學的課程再來當家長。
  3. 學會去看見小孩學習歷程中受到的傷。
  4. 學會給小孩時間,慢慢長大。
  5. 學生應該學習的是「如何問問題」及「如何找到問題點」。
  6. 思考很重要,讀書是要學習如何思考。
  7. 家長應該尊重並了解「小孩是獨立的個體」,他有自己的人生,你也有自己的人生。

其實聽起來很像是我再為學生不讀書、成績爛找理由,並不是這樣。

我認為我自己在求學階段都是一個處於中下到中上階層的學生,但我始終有個壓力,來自很多人:家人、朋友、我自己,就是認為我只是不夠認真、花不夠多時間跟心思,我一定也能成為頂尖的學生。

因此,我在高中時第一次心態崩裂了。

很茫然、很無力、每天一早起床都想著「我怎麼還活著?」

家長也不懂我怎麼了,只覺得我就好好讀書就好,別的事情不需要去操心,也不需要花時間去做其他事情,簡單來說就是不要不務正業。

他們認為「別人能讀,你一定也可以。」

於是我的高中三年就在吊車尾跟自我崩潰、每天努力不讓自己殺掉自己這些拉扯中渡過。

後來上了大學,搬出家裡,開始自己在外生活,我學會給自己一個小目標,知道自己想要甚麼,然後嘗試許多不同方式,跌死了的那種也有(狂抄題目跟解析那種)、到處看別人怎麼讀書(Youtuber、各種書籍),最後才慢慢總結出當時最適合我自己的讀書方式。

我的成績慢慢有所起色後,家長跟親戚卻認為「你終於開始認真念書了」。

我當下聽到其實很難過,也很心痛,因為事實根本不是那樣,是我有了自己的空間、時間、機會,去嘗試跟跌倒,失敗了也不會有人拿著考卷在我面前問我:

「你怎麼又考糟了?要不要去補習?」

如果有機會回到高中跟我自己聊聊,我會希望先給他一個大大的擁抱,告訴他可以哭,想哭就哭,沒有甚麼「哭有什麼用?哭不能解決事情,你要說出來我們才能幫你。」沒有這回事,你先哭,把垃圾情緒都哭出來,想說時再說,都沒關係。

然後帶他走一次我的思考方式,教他可以試試哪些學習方式,給他建議,給他機會,給他時間,讓他慢慢找到問題、慢慢調整。

你不可能剛種下種子就要他隔天發芽,他需要的是時間跟適合他的生長環境和時機。

所以我想說:

你現在覺得自己爛,並不是你不行,是根本沒人教你怎麼搞懂自己。
不是你太笨,是這個世界沒人教你怎麼搞懂。
不是你壞掉,是你沒有機會去找到自己。

還有一件事情:讀書不是唯一的出路。

就算考試爆炸,也不代表你的人生爆炸。

重點不是你怎麼考試,重點是你有沒有學會思考、提問、找到問題?

沒人規定你一定要第一名,這世界各種事情本來就會有人第一有人最後,但那又怎樣?你只是還沒找到自己的定位罷了。

讀書這件事,並不在幫你背知識,而是在給你看看可以如何思考。


家長們,我知道你們也很累,小孩可能一天到晚打遊戲、刷抖音、看手機、跑出去鬼混、發一些543的在社群媒體,還一直要錢。

你可能真的快被氣死,覺得自己養了個什麼東西。

有時候小孩確實在亂搞,我自己也看過,不是每個孩子都是天使。

但我要講句實話─那是他的人生。

你不是他的大腦,也不是他的另一個人格,你只能做你能做的事情─比如在他真的需要你的時候接住他,我指的是心靈的部分(我其實很希望我爸媽能夠接住我)

剩下的就不是你能控制的事情了。

教育真的很難,我們都知道,這不是只有你單方面在教他,而是你們都在學習。

你不想學、不想改,只想一直唸、罵爛、期待小孩突然開竅,那你真的想得太簡單了。

你想想你當年怎麼過來的?你是一路考100分嗎?你沒懷疑過自己?搞砸過什麼事情?沒後悔過?

還是你當年也是看不順眼那些整天叫你努力的大人?

換個位子思考,如果是你,你會希望你的家長做些什麼?

如果你真得怎樣都看不順眼、怎樣教都沒用沒感覺,那也不勸你了,可能就是命運。

但至少想辦法找一個大家都不會互相逼死的相處方式吧?

誰都不欠誰的完美成長,不要互相拖下去。

畢竟你也不會想哪天小孩反過來嗆你:

「那你怎麼不學學黃仁勳或馬斯克?你怎麼沒像人家一樣賺大錢?」


當然,這些話我很希望以前的我能看到、我的爸媽能看到。

現在的我只能努力自己接住自己。

我設計過很多程式,關於心理的、壓力的,都跟AI有關。

到頭來我發現,我設計他們的初衷是希望自己能夠使用,並拯救自己。

這何嘗不是一種「我回過頭看向那位拉著我不讓我掉下懸崖的人─是我自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曛與拂曉 Nocturne and Dawn-曛與無名之光
1會員
3內容數
當黃昏降臨,世界沉入靜謐的黑暗;當黎明破曉,光輝再次灑落大地。在這交界之地,我們探討戰爭與和平的辯證,凝視死亡與出生的循環,追問生命與輪迴的意義。 曛與無名之光,結合自我探索與存在感召。 被機械化的我們,你能怎麼選擇?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陸陸續續會有家長會反映跟孩子溝通時不被理會而感到困擾,因此想用這篇文章分享一些經驗,讓家長做為參考!
Thumbnail
陸陸續續會有家長會反映跟孩子溝通時不被理會而感到困擾,因此想用這篇文章分享一些經驗,讓家長做為參考!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當孩子和老師之間出現對立情況時,家長應該如何面對和處理。文章提出將情緒和事實分開來處理,並且強調了對溝通和解決問題的重要性。媽媽們應該從中立、實事求是的立場去引導和教導孩子,讓他們學會理性思考和溝通。這將有助於減少矛盾和培養孩子的情商。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當孩子和老師之間出現對立情況時,家長應該如何面對和處理。文章提出將情緒和事實分開來處理,並且強調了對溝通和解決問題的重要性。媽媽們應該從中立、實事求是的立場去引導和教導孩子,讓他們學會理性思考和溝通。這將有助於減少矛盾和培養孩子的情商。
Thumbnail
在亮語,老師們很強調我們自我覺察對孩子是進行情緒表達還是情緒宣洩,從心中有別人、引導、營造安全感,相信大家可以感受到這是一個讓孩子及老師們大量反思的環境,這真的是以人為主的教育,因為長時間和孩子們進行陪伴、溝通與反思,只有人能做到。
Thumbnail
在亮語,老師們很強調我們自我覺察對孩子是進行情緒表達還是情緒宣洩,從心中有別人、引導、營造安全感,相信大家可以感受到這是一個讓孩子及老師們大量反思的環境,這真的是以人為主的教育,因為長時間和孩子們進行陪伴、溝通與反思,只有人能做到。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Thumbnail
教育是一個相互學習和成長的過程。在孩子與大人相處時,家長和老師需要理解孩子、接納他們的不同,這樣孩子才會在成長過程中感受到支持和鼓勵。別忘了,所以人都曾經是個孩子。
Thumbnail
教育是一個相互學習和成長的過程。在孩子與大人相處時,家長和老師需要理解孩子、接納他們的不同,這樣孩子才會在成長過程中感受到支持和鼓勵。別忘了,所以人都曾經是個孩子。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家長在面對青少年孩子遲遲不願意上學時的困惑與壓力,並提出瞭解決問題的策略。作者透過對家長與青少年間關係的分析,提出了照顧自己與明確界線的重要性,並強調父母親需要先照顧好自己的情緒才能更好地照顧孩子。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家長在面對青少年孩子遲遲不願意上學時的困惑與壓力,並提出瞭解決問題的策略。作者透過對家長與青少年間關係的分析,提出了照顧自己與明確界線的重要性,並強調父母親需要先照顧好自己的情緒才能更好地照顧孩子。
Thumbnail
「老師,請問妳有沒有課程是開給小孩上的?」 今天在 @基隆 尚仁國小 分享 #薩提爾 主題是:陪伴孩子認識情緒,從自我照顧開始 講座結束後,一位媽媽上前來問我這個問題 媽媽的提問,讓我回想起,在大寶燁2-4歲的時期,那是我在媽媽這個角色上,感到最崩潰的幾年 大寶與我共享了2年多,我被催產素
Thumbnail
「老師,請問妳有沒有課程是開給小孩上的?」 今天在 @基隆 尚仁國小 分享 #薩提爾 主題是:陪伴孩子認識情緒,從自我照顧開始 講座結束後,一位媽媽上前來問我這個問題 媽媽的提問,讓我回想起,在大寶燁2-4歲的時期,那是我在媽媽這個角色上,感到最崩潰的幾年 大寶與我共享了2年多,我被催產素
Thumbnail
書背語錄-- 教養,不必總是筋疲力盡、兩敗俱傷 以「尊重小孩」為內涵的教養,是從信任、接納,甚至欣賞小孩的能力前提出發。 從孩子的「需要」來理解他們的行為,進而幫助孩子認識自己、成為自己。 方法用對了,父母不必再發狂、吼叫,孩子將因你而不一樣。
Thumbnail
書背語錄-- 教養,不必總是筋疲力盡、兩敗俱傷 以「尊重小孩」為內涵的教養,是從信任、接納,甚至欣賞小孩的能力前提出發。 從孩子的「需要」來理解他們的行為,進而幫助孩子認識自己、成為自己。 方法用對了,父母不必再發狂、吼叫,孩子將因你而不一樣。
Thumbnail
隨著社會經驗遞增,我就越是敬畏「家長」這身分。當父母不光要背負經濟壓力、告別自己習慣的生活,最重要是你能否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懷。因為養育孩子不是實驗,不能推倒重來,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心理影響深遠。 就如我近幾年與他人相處時,意識到自己會慣性自責,追溯過去才明白到這是受父母影響而形成的習慣。
Thumbnail
隨著社會經驗遞增,我就越是敬畏「家長」這身分。當父母不光要背負經濟壓力、告別自己習慣的生活,最重要是你能否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懷。因為養育孩子不是實驗,不能推倒重來,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心理影響深遠。 就如我近幾年與他人相處時,意識到自己會慣性自責,追溯過去才明白到這是受父母影響而形成的習慣。
Thumbnail
在現在的社會裡,大人講的話,一定就是安全的路嗎? 讀完那篇文章,真的心有戚戚焉,雖說現在很多家長比起從前,教育心態已經開放了不少,但又有多少家長,可以真的放手到支持孩子追求自己心
Thumbnail
在現在的社會裡,大人講的話,一定就是安全的路嗎? 讀完那篇文章,真的心有戚戚焉,雖說現在很多家長比起從前,教育心態已經開放了不少,但又有多少家長,可以真的放手到支持孩子追求自己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