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在某個社群媒體公開發表過我對學生、家長和當今教育及環境的想法。
大致上可以簡短的解讀為這樣:
- 家長要學會「閉上嘴巴」及「真的傾聽」學生的內心話。
- 家長應該都接受青少年心理學的課程再來當家長。
- 學會去看見小孩學習歷程中受到的傷。
- 學會給小孩時間,慢慢長大。
- 學生應該學習的是「如何問問題」及「如何找到問題點」。
- 思考很重要,讀書是要學習如何思考。
- 家長應該尊重並了解「小孩是獨立的個體」,他有自己的人生,你也有自己的人生。
其實聽起來很像是我再為學生不讀書、成績爛找理由,並不是這樣。
我認為我自己在求學階段都是一個處於中下到中上階層的學生,但我始終有個壓力,來自很多人:家人、朋友、我自己,就是認為我只是不夠認真、花不夠多時間跟心思,我一定也能成為頂尖的學生。
因此,我在高中時第一次心態崩裂了。
很茫然、很無力、每天一早起床都想著「我怎麼還活著?」
家長也不懂我怎麼了,只覺得我就好好讀書就好,別的事情不需要去操心,也不需要花時間去做其他事情,簡單來說就是不要不務正業。
他們認為「別人能讀,你一定也可以。」
於是我的高中三年就在吊車尾跟自我崩潰、每天努力不讓自己殺掉自己這些拉扯中渡過。
後來上了大學,搬出家裡,開始自己在外生活,我學會給自己一個小目標,知道自己想要甚麼,然後嘗試許多不同方式,跌死了的那種也有(狂抄題目跟解析那種)、到處看別人怎麼讀書(Youtuber、各種書籍),最後才慢慢總結出當時最適合我自己的讀書方式。
我的成績慢慢有所起色後,家長跟親戚卻認為「你終於開始認真念書了」。
我當下聽到其實很難過,也很心痛,因為事實根本不是那樣,是我有了自己的空間、時間、機會,去嘗試跟跌倒,失敗了也不會有人拿著考卷在我面前問我:
「你怎麼又考糟了?要不要去補習?」
如果有機會回到高中跟我自己聊聊,我會希望先給他一個大大的擁抱,告訴他可以哭,想哭就哭,沒有甚麼「哭有什麼用?哭不能解決事情,你要說出來我們才能幫你。」沒有這回事,你先哭,把垃圾情緒都哭出來,想說時再說,都沒關係。
然後帶他走一次我的思考方式,教他可以試試哪些學習方式,給他建議,給他機會,給他時間,讓他慢慢找到問題、慢慢調整。
你不可能剛種下種子就要他隔天發芽,他需要的是時間跟適合他的生長環境和時機。
所以我想說:
你現在覺得自己爛,並不是你不行,是根本沒人教你怎麼搞懂自己。
不是你太笨,是這個世界沒人教你怎麼搞懂。
不是你壞掉,是你沒有機會去找到自己。
還有一件事情:讀書不是唯一的出路。
就算考試爆炸,也不代表你的人生爆炸。
重點不是你怎麼考試,重點是你有沒有學會思考、提問、找到問題?
沒人規定你一定要第一名,這世界各種事情本來就會有人第一有人最後,但那又怎樣?你只是還沒找到自己的定位罷了。
讀書這件事,並不在幫你背知識,而是在給你看看可以如何思考。
家長們,我知道你們也很累,小孩可能一天到晚打遊戲、刷抖音、看手機、跑出去鬼混、發一些543的在社群媒體,還一直要錢。
你可能真的快被氣死,覺得自己養了個什麼東西。
有時候小孩確實在亂搞,我自己也看過,不是每個孩子都是天使。
但我要講句實話─那是他的人生。
你不是他的大腦,也不是他的另一個人格,你只能做你能做的事情─比如在他真的需要你的時候接住他,我指的是心靈的部分(我其實很希望我爸媽能夠接住我)
剩下的就不是你能控制的事情了。
教育真的很難,我們都知道,這不是只有你單方面在教他,而是你們都在學習。
你不想學、不想改,只想一直唸、罵爛、期待小孩突然開竅,那你真的想得太簡單了。
你想想你當年怎麼過來的?你是一路考100分嗎?你沒懷疑過自己?搞砸過什麼事情?沒後悔過?
還是你當年也是看不順眼那些整天叫你努力的大人?
換個位子思考,如果是你,你會希望你的家長做些什麼?
如果你真得怎樣都看不順眼、怎樣教都沒用沒感覺,那也不勸你了,可能就是命運。
但至少想辦法找一個大家都不會互相逼死的相處方式吧?
誰都不欠誰的完美成長,不要互相拖下去。
畢竟你也不會想哪天小孩反過來嗆你:
「那你怎麼不學學黃仁勳或馬斯克?你怎麼沒像人家一樣賺大錢?」
當然,這些話我很希望以前的我能看到、我的爸媽能看到。
現在的我只能努力自己接住自己。
我設計過很多程式,關於心理的、壓力的,都跟AI有關。
到頭來我發現,我設計他們的初衷是希望自己能夠使用,並拯救自己。
這何嘗不是一種「我回過頭看向那位拉著我不讓我掉下懸崖的人─是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