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期YT也是迴避型人格的系列之一
一位來訪者,他是經典的迴避型依戀,他的親密關係非常少,只有一個
結婚前是與母親的關係,結婚後則是和太太的關係。為什麼說他是迴避型依戀呢?
因為他雖然和媽媽或妻子在一起,但他總是迴避了那個真正親密的部分
講白話一點就是,他迴避了真實的感受。
當太太念他、要他幫忙一些事情時,他可能會專注於打電動,不一定會回應,此時,太太又會拔高聲音表達不滿,他便會放下電動,跑過來道歉。而即使是如此,卻沒有心連心的感覺,因為他從未表達過自己的不滿、從未在關係中釋放自己的攻擊性。
(這裡的攻擊性不是說要產生肢體衝突,釋放攻擊性的意思是,將內心的憤怒等負面情緒,透過合適的言語表達出來,傳遞給對方知道)
如果一段關係,其中一方沒有負面情感的表達,有時候會感覺這段關係很淺薄,好像對方帶著面具和你互動。工作上、一般人際相處上,適度戴著面具是合理的,但是在更深的親密關係當中,真實、敞開就顯得非常重要。
武心理師後來提到自己的經歷
他說自己在面對工作時,能夠充分的表達自我,當他寫了專欄文章備受矚目時,吸引了很多人想來指教他,教他怎麼做。然而,他仍然堅守自己的立場、維持自己的寫作風格。由於他真實的在工作中呈現自己,他也不斷磨練和成長,最終得到了一個很不錯的結果。
你是否曾經在一個外部給你壓力、有點對抗性的環境中,仍然堅持做自己,釋放了自己的攻擊性,最終發現自己成長了,同時,也很享受這樣的過程呢?
相反的,他在面對親人時,就沒那麼順利了。
他發現自己在面對所謂的自己人、親人,或是他認為沒有敵對性的關係中,自己更容易做一個「好人」,或甚至是「濫好人」。
武心理師說起了他的家庭,他的父母毫無控制慾可言,然而,他的父母並非沒有不滿的時候,同時,他對父母也並非沒有不滿,只是父母在不滿意的時候,總是不敢表達,因為太想做一個好人,又或是因為,他們從來沒有學會如何表達負面情緒。
這樣的結果,就是家裡沒有生機,大家都習慣壓抑負面情緒,久了連正面情緒都消失了。
而這個問題,到現在依然存在,武心理師說,他每次回家住個三五天時,身上都會出現各式各樣的疼痛,待的越久,疼痛越明顯。而每次當他起身來到機場,疼痛就好了一半。當他回到自己住的地方時,疼痛幾乎消失了。
對此,武心理師的解讀是,他對他的父母藏著很多不滿,也藏著很多攻擊性沒有表達,但是已經習慣了在父母面前壓抑自己,這些壓抑的情緒就轉化為身體上的疼痛來展現。
無論是親子關係,或是伴侶關係,不能僅僅有好的一面,
還需要能夠容納「對抗、敵意、不滿」等負面情緒。
最後,武心理師提到兩個來訪者,兩位都是女性,也都和母親的關係不好
隨著諮商的深度加深,心理師發現這兩位女性開始在親子關係中「鬧騰」
他也一度擔心,這兩位女性會不會鬧騰的太過,但是在持續的觀察之下,他發現這兩位女性,最終都讓母親打開了自己的心,其中一位母親說:「原來,我以前不懂愛」
這兩位母親並沒有嚴重虐待孩子,但卻忽略和迴避孩子,這將會對孩子的內心,造成非常嚴重的傷害。而最終她們母女建立了真正、真實連結的情感關係,雙方也得到了內心的療癒。
一份好的關係,不僅有正面的情緒,也要能夠容納負面的情感
學習釋放攻擊性,或許,關係會變的更加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