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週五下班前的災難現場
上週五下午五點,我正在收拾東西準備下班,主管突然衝進辦公室:
「那個系統專案到底怎麼回事?財務部說沒人跟他們確認流程,法務部抱怨文件格式不對,業務部更是直接放話說這系統根本不符合需求!你到底有沒有在溝通?」
我當下整個傻眼。明明每個部門我都有聯絡啊!每週都有發進度報告,該開的會也都有開...但仔細想想,好像真的沒有「系統性」地管理這些難搞的利害關係人。結果就是:該重視的人沒顧好,不用太在意的人卻花了一堆時間。
你是不是也有類似經驗?明明很努力溝通,卻總是有人跳出來捅刀?
2.問題出在哪?你把所有人都當VIP在服務
最大的問題是:我們把所有利害關係人都當成客戶在服務,但其實他們的影響力和關心程度完全不同。
就像你不會用招待董事長的規格去招待工讀生一樣,不同的利害關係人需要不同的策略。
3.Power-Interest 矩陣:四種人四種打法
大老闆等級(高權力×高關注)= 關鍵決策者
特徵:能決定專案生死,而且很在意結果
典型角色:直屬主管、出錢的人、核心用戶部門主管
溝通頻率:每週至少一次正式報告
內容深度:詳細進度 + 風險預警 + 解決方案選項
實用話術:
- 「這週完成了A、B、C三項,預計下週完成D」
- 「遇到X問題,我有三個解決方案,建議採用方案二,因為...」
- 「需要您協助決定...」
沉睡大神等級(高權力×低關注)= 平時不管事的大咖
特徵:平常不鳥你,但一旦開口就很有殺傷力
典型角色:高層主管、其他部門總監、大客戶
溝通頻率:每月一次簡報
內容深度:成果展示 + 重大里程碑通知
重點策略:預防性溝通
- 在問題變成危機前就先報備
- 讓他們知道「你有在控制狀況」
- 簡潔有力,不要廢話一堆
熱血隊友等級(低權力×高關注)= 專案支持者
特徵:雖然決策權有限,但很關心專案成敗
典型角色:實際使用者、專案成員、相關承辦人
溝通頻率:每週2-3次工作層級討論
內容深度:執行細節 + 問題協作解決
經營訣竅:
- 建立工作群組,即時分享進度
- 讓他們參與決策過程
- 適時感謝貢獻,增強參與感
路人甲等級(低權力×低關注)= 邊緣觀眾
特徵:影響力和關注度都不高,但仍需知情
典型角色:其他部門同事、外部合作夥伴
溝通頻率:每月或有重大變動時通知
內容深度:基本資訊分享即可
4.ERP導入專案的血淚史
多年前我負責公司ERP系統導入,一開始我像個傻子一樣,把所有部門主管都當大爺在服務。結果累死自己還被嫌。
後來我重新分類:
關鍵決策者:IT總監(付錢的)、財務總監(主要用戶)
- 每週一次進度會議,鉅細靡遺報告技術進度
沉睡大神:總經理、人資總監
- 每月一次email,重點說明「對公司營運的幫助」
熱血隊友:各部門系統管理員、重度使用者
- 建立LINE群組,天天分享小進度,收集使用反饋
路人甲:其他部門同事
- 每月全公司信件,說明新功能和教育訓練時程
結果:專案順利完成,所有人都覺得溝通良好。
5.危機處理:專案出包時怎麼辦?
當專案爆炸時,不同等級的人有不同的處理方式:
關鍵決策者:立刻一對一說明
- 不要在群組裡講,先私下溝通
- 說明:問題 + 解決方案 + 需要的支援
- 明確時間:什麼時候需要決策
沉睡大神:簡化版報告
- 重點說影響範圍和解決方向
- 強調「我們正在處理」而不是「我們有問題」
熱血隊友:坦誠求援
- 說明實際困難,請求協助
- 明確需要什麼幫助
- 「我們一起解決這個問題」的態度
6.給PM的三個行動建議
1. 立刻盤點你的專案利害關係人
拿張紙列出所有相關的人,用1-5分評估他們的:
- 權力等級(能影響專案成敗的程度)
- 關注程度(對專案結果的在意程度)
2. 重新設計溝通策略
不要再用同一套模式應付所有人。該密集的密集,該簡化的簡化。
3. 建立預警機制
每月檢查一次:誰的權力變大了?誰開始關心專案了?誰從支持變反對了?
7.重點整理
利害關係人管理的核心不是讓所有人都滿意(不可能),而是:
- 讓有決策權的人放心
- 讓有影響力的人知情
- 讓關心專案的人參與
- 讓其他人不被忽略
記住,你的時間精力有限,把資源投在對的人身上,專案成功率會大幅提升。
下次專案卡關時,先問問自己:「我的利害關係人管理策略對嗎?」
很可能問題不在技術,而在人。
拿出你目前的專案,用這個方法重新分析一次利害關係人,保證會有新發現!
有遇過類似的利害關係人管理災難嗎?留言分享你的慘痛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