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人疲憊的不是遠方的高山,而是你鞋裡的一粒沙子。
本書特色與作者簡介
《意志力》這本書與市面上許多探討自制力的書籍不同,它最大的特色在於融合嚴謹科學研究與通俗生活應用。不只是分享觀念,它以大量心理學實驗為基礎,顛覆了我們對意志力的理解,並提出「意志力可以像肌肉一樣訓練,也會像電池一樣耗盡」的創新觀點。此外,本書的寫作風格兼具學術深度與閱讀親切感——不是抽象的理論灌輸,而是用貼近生活的方式說明,讓讀者在讀的當下就有啟發,在生活中也能立刻實踐。
本書由兩位作者合力完成。羅伊·鮑邁斯特是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在自我控制、社會心理學領域的貢獻極為重要,是論文引用率極高的心理學家之一。他擅長從科學角度解析人類行為動機。另一位作者約翰·蒂爾尼是《紐約時報》的科學專欄作家,擅長以清晰、幽默又具啟發性的筆法,把複雜的心理機制轉化成通俗好懂的敘述。他們的合作,使得這本書既有理論的力量,也有故事的溫度。在許多勵志書籍中,意志力常被描繪成一種抽象的精神力量,但《意志力》這本書卻從心理學與生理學的角度,重新定義了它的本質。作者透過大量科學研究與真實案例,提出三個顛覆常識的論點,幫助我們以更務實、更有效的方式理解和強化意志力。
一、意志力不是無限的精神力量,而是像肌肉一樣會疲勞的資源
我們習慣認為意志力只要堅持下去就能撐住,但書中指出,意志力就像肌肉一樣,每次使用都會耗損,過度使用則會進入「疲勞狀態」。
最鮮明的例子,是那場「巧克力餅乾與蘿蔔」的實驗。研究者讓一群飢餓的學生參加解幾何題的測驗,但題目都是無解的。有一組學生在開始前被允許吃香氣四溢的餅乾,另一組卻只能吃蘿蔔。結果後者平均只撐了8分鐘就放棄,前者則撐了20分鐘。為什麼?因為抵抗誘惑的行為已提前消耗了他們的意志力。
還有一個生活中的例子:為什麼期末前的學生容易亂吃垃圾食物、常穿髒襪子,甚至更頻繁抽菸?因為意志力都用在準備考試上,其它日常控管便出現鬆動。
這也解釋了某些夫妻下班後動不動就吵架。作者建議他們早點下班,因為他們在職場上耗盡了意志力,回家後就難以管住情緒,反而更容易起衝突。
二、意志力不是純粹心理機制,而是一種生理機能,和葡萄糖密切相關
這個論點更是顛覆性——你的意志力其實來自血液裡的葡萄糖,也就是大腦的能量來源。
研究者發現,當受試者在喝了真正含糖的果汁後,意志力表現顯著提升;但喝代糖的果汁則完全無效。連法官的判決都被這項生理機制影響:研究指出,以色列法官在吃完餐點後更有可能批准假釋申請,而接近下餐時間則幾乎全部駁回。原因是:血糖不足會讓大腦選擇保守且不費力的判斷。
再看科技業的例子:許多程式設計師深夜加班寫代碼時,都習慣喝可樂或吃甜食,這不是巧合,而是身體在大腦高負荷運作時自然產生的能量渴求。
作者進一步提出:不同時段的葡萄糖管理,會影響你意志力的表現。如果你同時想減重又戒菸,那可能會失敗——意志力不夠分配。比較聰明的做法是把意志力用在最重要的目標上,例如你在執行關鍵談判時,就不要節食。
三、意志力不是與生俱來的美德,而是可以透過練習與策略強化的技能
這部分最具希望:意志力不是天賦,而是可以後天訓練的。
書中建議從微習慣開始入手,例如每天刻意使用非慣用手做事、講話時強迫自己使用完整句子、練習挺直腰桿……這些看似無關的小挑戰,其實會逐漸強化你的自我控制力。
更有效的方法是冥想訓練。作者引述研究指出,只要每天5–10分鐘的專注練習,就能明顯提升注意力與自我覺察。甚至有人連續8週的冥想練習後,大腦灰質結構也發生改變——更容易保持冷靜和控制情緒。
在另一個實驗中,三組學生分別希望提升學業、儲蓄、健身表現,他們並未針對目標本身進行直接訓練,而是接受一種注意力訓練,結果不但各自目標進步,其他目標也同步提升。這證明意志力就像「全身通用型肌肉」,練哪裡都能強化整體表現。
提升意志力的四大秘訣
那麼具體怎麼鍛鍊意志力?書中提供四個實用技巧:
1. 設定清晰且單一的目標 別貪心一次想改善五件事。「新年清單式的目標」往往讓人三天就放棄。你應該每週只設定最多三個最重要目標,等完成再增加下一個。目標要有挑戰性,但也要有可達成性。
2. 把耗意志力的任務排在早上執行 研究顯示,早晨是意志力最充沛的時段,尤其是上午10:30以前。把重要的事提早完成,比拖到下午更容易成功,也不容易分心。
3. 培養日常微習慣,進行刻意訓練 例如:用左手刷牙、每天做簡短冥想、持續做小挑戰。這些行為不僅提升注意力,也會提高你的自我監控能力。就像用小啞鈴練手臂力量,久了你就可以舉更重的重量。
4. 建立自我監控機制 作者發現,房間裡放一面鏡子就會讓人更自律。更進一步,你可以記錄自己每一天花費的時間和金錢,甚至讓朋友幫你監督,例如把錢放在一個條件帳戶裡,如果你沒達成目標,就把錢捐出去。這種外部壓力會激發你的自控動力。
這些方法證明,意志力不是天註定,而是可以系統強化的。透過營養、作息、行為調整與心理練習,你可以逐步培養一個穩定且持久的自制機制。
結語
很多人以為意志力是「關鍵時刻才用到」的精神力量,但《意志力》這本書告訴我們,真正讓人筋疲力盡的不是人生的大挑戰,而是每天那些不斷湧來的小選擇、小情緒、小困擾。
像是每天早上要選早餐、衣服、通勤方式,到了公司又要回訊息、做簡報、應付突發狀況——意志力其實早在早晨就已經開始消耗了。更別說購物時的比價、算優惠,看似理性,其實是心理上的拉鋸戰。《富比士》甚至指出:「決策疲勞」是商界未來最大挑戰之一。這些小決策,會讓我們失去做重要決定的清晰與判斷力。
書中的實驗也證明:選擇太多真的會讓人失去耐力。例如讓人先連續挑禮物,再去測試忍耐力,結果表現遠低於未做選擇的人。這說明意志力確實是有限的資源。
那該怎麼辦呢?關鍵在於「把注意力留給重要的事」。例如祖克柏只穿一種T恤,就是避免把意志力浪費在穿搭決策上。你也可以預先設計一套日常規則,像是一週定好菜單、設定購物原則,或限制自己在15分鐘內做出中型消費決策。這不是為了讓每件事做到最好,而是為了把意志力保留給更重要的挑戰。
生活中的小麻煩也是意志力的敵人。塞車、手機沒電、臨時被打斷工作……這些事情雖然不大,卻足以打亂情緒。而影響你的,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你對事件的反應。
書裡的建議很簡單也很實用:學會觀察自己的情緒、用小確幸中和壞情緒、還有「課題分離」的技巧——也就是不把麻煩視為針對自己,而是看作一種客觀現象。這樣你就能少浪費情緒,多保留能量。
總之,《意志力》不是教你「撐住就好」,而是教你怎麼分配和守住自己的精神資源。不被小事擊垮,才有餘力處理大事。意志力的真正修煉,不是在舞台上,而是在日常的小選擇裡。
歡迎贊助艾螽斯的30(月)、59(季)、99元(半年)方案:【幸福的100個祕訣】
✨每天用一塊錢為自己的幸福打卡。
每天開啟一則小故事 + 一個實用的小秘訣 + 一篇書摘,
讓你在忙碌中找到心的定錨點。
每天一起練習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