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與你情緒的互文〉2025-07-21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記得在國文課本裡讀到《岳陽樓記》時,我就對這兩句話特別有印象。它被當作一種互文修辭的重要範例,也就是說,那段文字的意思不只是「不因外物而喜、不因自己而悲」,也包含了「不因自己而喜、不因外物而悲」。
然而這麼一來,不就相當於不能有任何喜悲了嗎?所以在當時,我就覺得這種觀念很不對勁。人本來就是會有情感的,就應當要對一些事情感到快樂、因一些事情覺得傷悲。
意識的氣候與時差
現象學家說「意識是對某物的意識」。但我總感覺,有些時候,我們的意識並不首先是對某物的意識,更像一種瀰漫著的「意識的氣候」。有時候我們就是會莫名感到激動、莫名感到傷悲。
它有可能關聯到季節變換、體內激素的週期升降,也可能和單位時間內的工作量多寡、類型有關。但這些「關聯」往往是來自於事後的、甚至長期的觀察與分析,在情緒溢滿的當下,你不明白怎麼回事,它僅僅是發生,你更像是被穿過。
有些時候,我們的身體與意識處於一種相對恍惚的狀態。它好發於某些需要繃緊神經的事情結束之後,但卻不見得能說是因為那些事情結束而起。與其說是壓力釋放之後的鬆弛狀態,它更像是一種轉換--抑或是對轉換的預期--所造成的時差。
就像一個被囚禁過的人,在釋放的那一刻感受到的自由,物理狀態上明明與囚禁前無異,心緒上卻截然不同。當我從一種非日常的氣候轉換進日常時,日常帶給我另一種非日常感,像是見山不是山,雖然它又是山,但「又是山」肯定不等於原來的山。
光的顏色,情緒的科學
實務上,我們能完全區分開落寞和悲傷嗎?就像我一直搞不懂「喜怒哀樂」為什麼包含了「喜」和「樂」這兩個如此相像的情緒。就像「紅橙黃綠藍靛紫」中的「藍靛」,單拿出來都是藍色,但為了將它們放在一起,它們必須被指認為區別,並且各自擁有自己的名字。
可如果換一種角度來說,它們其實揭示了彩虹要有幾種顏色就能是幾種。我們永遠能從那未離散的光譜中,像亞當命名萬物那樣一一給它們名字。我們能夠準備一張量表,為你自己每一次的情緒記下分數。
那種來自於科學的想法,鼓勵你像科學家那樣研究你自己。他們認為唯有當你更加認識你的情緒,你才能主導這一切。你可以跟他們共處,或者安撫它們,讓你自己不會被情緒所干擾。
你因物己而悲,也因物己而喜。但日子依舊過,就像雨後陽光的照耀下,彩虹依舊升起。無論幾種顏色如何排列、你是否曾經或還未脫離囚禁,山是山、光是光、季節是季節、自己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