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如何讀一本書?〉2025-09-03
之前讀書會的時候,因為一些哲學讀物的難度比較高,我們討論到了「大家都是如何讀書?」的問題。我以前其實沒有仔細想過這個問題,但聽了大家的討論,也開始回頭思考自己的讀書方法。
我不是一個「讀書專家」,日常讀書的量也很有限,但在我的經驗裡,確實可以拆解出一些不同的讀書行為或步驟,這些行為與步驟,可以對應到我對一本書理解程度的深淺。想說或許也能整理、分享看看。
首先就是先讀一遍
說起來或許有點無聊,但對我來說,閱讀的第一個步驟就是「先讀一遍」。先不要停下來查資料、也不要過分糾結於自己「看不懂」,就像我會建議寫論文的人趕快先開始寫,先從頭到尾看過一遍,讓自己對內容有初步印象。
事實上,你完全不需要因為看不懂而有壓力,恰恰相反,我們正是因為不懂才需要讀書,如果看的過程沒有任何不懂的地方,那學到的東西就太有限了!
而且,很多時候,前面不懂的問題會在後面的段落、章節中得到解答,你可以先把不懂的問題紀錄下來,而不用急著去查。一本好書的作者就是這個領域的專家,聽她講,會比在網路上大海撈針來得有效許多。
如果快速讀一遍還是一知半解,那我們就需要進入下一個步驟:「讀第二遍」。第一遍時,你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閱讀,但第二遍時,最好的閱讀位置,或許會在書桌前。
一邊閱讀,一邊做筆記,練習轉化為自己的東西
在讀第二遍的時候,我會習慣一邊讀、一邊做筆記。這個筆記的希望達成的目的是,盡可能寫出每一頁在講什麼。如果覺得這部分的統整太困難或太麻煩,可以每頁節錄一兩句你覺得關鍵的話,這個節錄也能讓你對段落的要點和推進方式有進一步的認識。
有時候,如果讀的過程特別有感覺,在讀第一遍時我也會一邊做筆記,但通常我們不會對整本書的每一頁都很有感覺,所以還是需要重新翻過。但如果第一遍已經有一些筆記,在第二遍時就會省力一些。
然後,對於那些我認為有價值的書籍,我會希望能夠每讀一個章節,就寫一些跟它有關係的文章。可以是閱讀筆記、也可以是其他形式,可以很貼文本,也可以完全是自己的發想。
在這個寫文章的過程中,你自然會重新讀這個段落的內容,但這一次你不是一字一句照順序讀,而是有意識地尋找相關段落。在這個「尋找材料」、「用自己的話重講一遍」的過程中,你對原文的理解與記憶,都會比只用眼睛閱讀時,來得更加深刻。
透過這些步驟,我們對書本內容就已經相當熟悉了。即便一段時間之後忘掉細節,也能透過筆記或文章很快回憶起核心的內容和理路。這個過程下得功夫愈多,就愈有機會將整本書「吃透」。
不是所有書都需要讀得很細,但要知道它在做什麼
前面這樣說下來,會感覺讀書的壓力甚大,不只要記筆記、讀兩三次,還需要寫自己的文章,好像閱讀是一件大工程一樣。但其實,並不是任何書都需要經歷上述的步驟,有些沒那麼複雜的書讀一遍就夠了,又或者工具性質的書,也可以只挑自己需要的部分看。
更重要的是,就算沒有完全讀透,那些有價值的內容,每讀一點都可能為你帶來額外的收穫。就算沒有寫成筆記與文章,你也有可能在生活中的其他地方,碰到讓你聯想書本內容的事情,這也讓人有機會觸類旁通。
而無論這本書你是要略讀還是細讀,我都會建議你能在閱讀之前看看它的目錄,讓自己對這本書的架構有一個粗略的印象,時刻保持「這是一本書」的想法。
或許,這能讓你在閱讀時有更多預期,得到足以串起這本書的額外線索,也能讓你對於作者想透過這本書說些什麼有更多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