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諮商心理課程裡,我們進行了一次關於「同理」與「聚焦」的分組練習。那堂課讓我印象深刻。
那是一個關於「渴望真實,卻又害怕被討厭」的故事。
我突然發現,原來我們這些努力想在關係裡「好相處」的人,心裡都藏著相似的掙扎。
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經驗?
在親密關係或工作互動中,總是很會看臉色、很努力付出、不敢麻煩別人?
你以為這樣能換來穩定的愛與接納,但心底仍有一塊地方,感到委屈與不被理解。
當「難搞」成了最大的恐懼
那位同學說,他對自己與他人都要求極高,做事嚴謹、有正義感,卻從小被貼上「龜毛」「難搞」的標籤。
國小時,他曾被全班排擠過,後來在大學又重演了一次類似的經驗。
那段被孤立的記憶,讓他下了一個結論:
「我再也不想被人討厭了。」
於是,他學會了「討好」——在人際關係中小心翼翼,不製造麻煩,努力讓自己看起來完美。
但代價是:他越努力被喜歡,就越覺得自己不像自己。
在他的語氣裡,有著深深的孤單。
同理:看見討好背後的赤裸
接著,我們進入「同理」練習。
任務不是給建議,而是進入他的世界,理解他為何而掙扎。
他說,在親密關係中,這樣的矛盾最強烈。
他想被伴侶看見真正的自己,但當對方真的看穿他的脆弱,他反而感到恐懼。
「我怕被看穿之後,迎面而來的不是接納,而是批評。」
那句話讓我感到一陣憐惜。
原來,「被理解」這件事,也可能讓人害怕。
因為當防備卸下,我們就暴露在愛與拒絕的邊界之間。
這正是「討好—真實」的矛盾所在:
越想被愛,就越不敢真實;
越壓抑真實,就越懷疑被愛的真偽。
聚焦:選擇從哪裡開始改變
「同理」之後,是「聚焦」練習。
老師提醒我們,不要急著分析或修正,而是幫助當事人釐清方向。
我們在紙上畫出幾個「聚焦圈」:
▸ 被接納的需求
▸ 討好策略
▸ 害怕被批評
▸ 真實呈現
然後問他:「如果只能選擇一個點開始改變,你會選哪一個?」
他沉默了好一會兒,最後輕聲說——
「我想選真實和被接納,但可能真實更重要。」
那一刻,我幾乎能感受到他內在某個結解開了。
他並不是找到了答案,而是重新拿回「主導權」——
從被動地等待被愛,轉為主動地選擇做自己。
放慢腳步,才能真正看見
這堂課讓我深刻體會到,「同理」不是技巧,而是一種態度。
當我們太快分析、太快安慰或建議,反而會錯過真正的理解。
只有當人被「看見」時,改變才有可能發生。
而「聚焦」提醒我們,療癒不是別人替你完成的事,而是你對自己的承諾。
我們每個人都曾在「討好」與「真實」之間擺盪。
害怕衝突、害怕被誤解、害怕成為「不好相處」的人,
卻也渴望有人能接得住我們最真實的模樣。
也許,改變的起點,不是變得更圓滑,
而是允許自己在關係中,更真實地存在。
下次當你又想「討好」時,
能不能試著先停下來,去「同理」那個害怕被討厭的自己?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追蹤 Sun☀️晴感談心室,讓我們一起在愛裡覺察,在生活中找回內在的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