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經常在腦中開會,一邊想著「要加油」、一邊又責怪自己「不夠好」?
這篇文章將帶你看懂「內耗」的心理學結構,教你用科學方式停止與自己打架,重新找回穩定與行動力。
你努力成為更好的人,卻常在心裡被自己罵:「你又失敗了」「別人都比你好」。
這種 內耗(mental fatigue),其實是潛意識裡的「控制慾」與「自我批判」打架的結果。
本篇將從心理學角度拆解內耗循環的形成原因,並教你用三個步驟停止與自己打架,重建心理能量的流動。
✳️ 看懂內耗的核心:你不是懶,而是太想控制一切
內耗者常被誤解為「抗壓性低」「想太多」,但真相是:他們太想把一切做到好。
心理學家指出,內耗的本質是「過度自我監控」(Over Self-Monitoring)。
你一邊追求進步,一邊不斷監視、評價、責備自己。
這就像同時當球員又當裁判,永遠無法專心比賽,只會焦慮地找錯誤。
👉 想停止內耗,第一步不是「更努力」,而是「放下控制的幻想」,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狀態。
✳️ 停止內戰的第一步:區分「聲音」與「自己」
腦中那個不停批評的聲音,不代表「真實的你」。
心理治療師 Kristin Neff 提到:「自我慈悲(self-compassion)不是縱容,而是理解自己。」
當你意識到「內在批評者」只是舊有防禦機制在說話,你就能開始把注意力拉回當下。
練習這樣做:
- 給那個聲音命名(例如「小控制狂」或「焦慮警報器」)
- 不要反駁它,只要觀察
- 用中性語氣回應:「謝謝你的提醒,我知道你想保護我,但我選擇冷靜。」
這個過程,就是讓自我從內部衝突中抽離,讓理性與情緒重新對齊。
✳️ 重建內在能量流:從「批判」轉向「理解」
內耗的人往往有強烈的「應該感」:應該更好、應該早點、應該別失誤。
但「應該」的背後,往往藏著深層的恐懼,怕被否定、怕被拋下。
想擺脫這種能量消耗,可以練習以下三個步驟:
- 觀察感受而非判斷感受:當你覺得焦慮時,不說「我怎麼又焦慮」,而是「我正在焦慮」。
- 記錄能量來源:寫下每天讓你「提起勁」與「消耗勁」的事件。
- 轉化語言模式:把「我做不到」改成「我還在學著做到」。
這些小動作,會讓你的腦從防禦模式轉向成長模式。
✳️ 心理學建議:自我覺察比「自我激勵」更重要
許多人以為內耗是「缺乏動力」,但真正的原因是「動力被內戰消耗」。
心理學家 Carl Rogers 認為,成長來自被接納的狀態,而非被鞭策的狀態。
因此,與其逼自己更努力,不如先理解:
「當我覺得自己不夠好時,我其實需要的是休息,而不是懲罰。」
當自我覺察啟動,你的能量會自然回流,因為你不再浪費力氣與自己對抗。
「成長的關鍵,不是更努力改變自己,而是學會與自己合作。」
— Jack, 《升級修練室》
🙋♂️ FAQ 常見問題
Q1:我很容易陷入自我懷疑,該怎麼開始練習?
A:從「記錄內耗時刻」開始。每天花5分鐘寫下什麼情境讓你開始自責,這能幫你察覺觸發點,降低潛意識反應的強度。
Q2:內耗和拖延有關嗎?
A:是的。心理學上「內耗性拖延」常是恐懼失敗與完美主義的結合。解法不是逼自己行動,而是降低對錯誤的恐懼。
Q3:內耗可以完全消失嗎?
A:不會完全消失,但可以被「轉化」。當你學會與內在聲音共存,內耗會變成自我成長的提示器,而非敵人。
擺脫內耗不是壓抑情緒,而是停止內戰、重啟合作。
當你學會傾聽自己,而非審判自己,你會發現生活變得輕盈許多。
如果你也在與內心拉扯,不妨今天就從一句話開始:「我願意理解,而不是責怪自己。」
👉 想學更多實用心理技巧?歡迎訂閱【Jack 的升級修練室】,讓你從思考過度變成行動穩定的升級者。
© 版權宣告
© 本文著作權屬 Jack 的升級修練室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 更多內容請訂閱頻道:【Jack 的升級修練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