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跟你好好說話》|Ep.1要怎麼說出自己的感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說出心裡話,對你來說,是困難的嗎?

仔細回想,我好像也不常表達出自己的純粹感性的那面,在面對人際最需要的感性交流,往往我們選擇了純理性分析,導致雙方有了分界,如果沒人讓步,就會導致我們的裂痕。

表達感受,是要運用語言提出你理解的客觀事實,覺察你的感受,不帶著批評、責備,純粹說出你可能有點失落、受傷、感概、委屈,還是你多數是直覺反抗為自己當下辯駁,去爭取那個你對他錯的結果呢?
透過四個簡單的步驟,讓我們學會: 先回應自己的內在,去覺察自己的感受與需要,再運用客觀的語言提出要求,進行有效又友善的溝通。溝通的價值在於彼此的心意被看到、聽到,因此過程中沒有人會受委屈。

每件事情都能有兩個以上的立場,事情本身換個人的立場態度就能差很多。
但是,你的感受,沒有對錯,那是真實的感覺。
也許,在你沒說之前,對方從來不知道你的感覺,因為每個人都只知道自己細微的感受,但卻拙於理解對方的感受。因為當我們不站在同一陣線的時候,有了不同的意見,為了自尊、為了面子,我們總只是講出那時候對自己有利的想法,或是舉出對方哪裡有錯。

如果事情有對有錯,怎麼辦?
想想看,你希望解決問題,還是你希望保有當下的面子。
如果你贏了,只是有人妥協讓步,但這事件可能會埋下一個不悅的種子,在未來一起爆發。如果沒有共識,對立發生,我們能做的是,把真實的現況說出來,針對這樣的現況你的感受是什麼?你其實是希望什麼發生?如果可以會希望對方未來怎麼做呢?
不要評論,只管當下的事情與感受。
說出你的感受並不是示弱,只是呈現事實。

你可能會沒有意識到,你從來沒有說過你的感受,也許你會很難言喻自己的感覺,更何況對方更不是你的蛔蟲。別把自己鎖在憂傷、寂寞裡,當你能平靜地表達客觀事實,並且表達出你想要讓事情更好的決心,很多事情已經迎刃而解了。

當你勇敢的面對那件害怕的事情,那件害怕的事情就會消失,這不是不戰而勝,而是你已經克服了。
全世界,無論哪個種族、哪種文化,都有兩種不同的人。一種人很在乎「誰對誰錯?」,在人際相處上,這種人常因生活中的不如意而耿耿於懷、容易有攻擊傾向。另一種人則不那麼重視對與錯,他們追求的是更美好的人生,關心的是該做什麼、說什麼,能讓自己的人生更美好?你是哪一個人呢?
《想跟你好好說話》
書中提到,衝突是可以避免的,溝通是可以學習的。


我想,我們雖然都會說話,但是溝通能力可能都不及格。世界常常包裝著一種,要贏的氣息,為了當下的贏面,我們也許什麼都可以說出口。話可以是武器,傷人一輩子。命運,其實是嘴巴說出來的結果。我們都不用在戰與逃之間抉擇,也無須免強自己裝死或討好對方。只有好好利用這個免費的工具-語言,就能解決大部分的問題。
不批評、不評斷,在親密關係裡是非常重要的。
因為想證明自己的工作能力,我是那種不小心對方氣焰過強,想爭個道理的人,告訴別人你應該怎麼做,但數數次次都證明了,無論結果是什麼,我只留下失落的感受。很多時候,當下雖然爭出個道理,其實心裡並不痛快。

如果不是講爭個你我,還有另一種是情緒上的輸贏。
其實看清後,依然是覺得自己沒問題,想改變別人造成的。

現在想起最直接的經驗應該是對自己的家人,大概是那種覺得對方都不給回應,所以話越講越難聽,其實我只是想要刺激家人,因為我想得到重視,我希望我給出的訊息能有回饋。當我越是沒有聽到我要的答案,我越會激怒對方。而且,我不想示弱。
我記得有一次,我太難過了就說出了「你為什麼都不回應我,我對這樣的狀況感到很難過,我其實想跟你好好相處。」然後我就哭了。那陣子跟媽媽的關係滿緊張的,但沒想到我跟媽媽的關係就這麼破冰了。雖然我們本來感情就不錯,但我一直有種媽媽不懂我的感受,那次的破冰,才知道,因為我常常指使媽媽很多行為,雖然我媽媽都沒有在做,但他其實都有在聽,所以媽媽一直覺得我看不起他,我得知後非常難過,原來我的語言是這樣傷害著媽媽。

有愛的行為不一定有用,但好好說話一定有用。
我們會在家庭以外的地方戴上面具,表現出好的一面,然後將最真實、不怎麼美好、甚至有點不堪的一面,留給申辯的家人。我們喜歡隨興不受拘束的舒適,喜歡放鬆下來的自在,卻沒有想到必須忍受不修邊幅的人,就是與自己住在一個屋簷下的親人。《想跟你好好說話》
最後我想分享一個小心得,我一直滿抗拒把情緒告訴別人的,常常以為我已經完整表達出了我的想法,對方應該要理解才對,但是之後有發現說出情緒上的字眼,並不會有任何幫助,卻有可能都具有攻擊性,把狀況指向一個無法解決的邊界。

過去我覺得把感受突然拿出來丟給對方滿奇怪的,會不知道對方該怎麼應對,而且我會擔心顯得自己不專業,但在真實的世界裡,沒有人想當壞人,其實對方也許並不知道自己是施壓者(壞人),記得,要表達出你不是想批評,而是想跟他解決問題。

在某個情況下偶然的實驗成功,如果我們能平心先提出客觀事實,再說出感受以及想求助對方一起找出好的解決方法,才能解決我們共同想和的局。常常我們明明都曉得要解決事情,卻都因為沒有好好說話,導致針對人。

最後,不要預設立場不要預設立場不要預設立場,必須說三次。
因為預設了一百個立場,所以我們都無法好好踏出那個嘗試,總是想到對方最差的回應,所以你就會收回了那個唯一有機會交流的時刻。

也因此,最近也落實了,試圖去了解,發生這件事情也是許生命中要我學到什麼,那是想學到什麼呢?我試著跟自己自言自語,把可能可以學習的事情釐清,就會發現自己沒那麼生氣了。也許你的生氣,對方甚至完全沒感受到呢。
推薦這本書 《我想跟你好好說話》
作者:賴佩霞
也許你也曾經對人說過,好好說話,很難嗎?
相信我,我們真的都不知道怎麼好好說話。但至少我們能好好學習。

如果你喜歡我的推薦,也喜歡這本書,可以點擊博客來推薦連結購買唷!
我將收到你的2%回饋金,作為我寫作的小小鼓勵 :)
博客來購買連結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59會員
74內容數
出社會後,跟書越來越有交集,熱愛埋沒在書海裡,跟書越靠近越覺得心很平靜,似乎稍微跟世界接軌,從外往內,希望能寫更多心得分享給大家。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是凱莉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看見一個人進入心流的感覺 就像看見早晨的第一束光 溫暖潔淨明亮 能看得好久 也會嚮往自己擁有那道光 迷戀那種專注到忘記時間的心流感 不會被外物給吸引打擾 從複雜性中得到成就感 這種成就感不來自把事情做完的成就 而是在執行的過程 人是追求複雜性的靈長類 我們喜新厭舊,我們追求刺激,我們性喜挑戰 因為追
最近出版社很流行,斜槓的話題,我覺得斜槓除了延伸自己不同的可能性以及創造額外收入以外,這類型書籍這麼紅,很有可能有另一個原因,對現在的不滿。想要知道自己還能做什麼,對於追求適合自己的,想要的,我們是多麼的飢渴。 但我發現有一群進入”心流”的人,並不會一直思考,這件事情。
此書推薦給所有現在或過去罹患憂鬱症或擁有憂鬱症朋友家人的人。 作者是曾罹患憂鬱症的大學生,大約從高二確診憂鬱症,因為生在病中的泥沼,在許多因緣下大二時轉系進入心理學系,用心理學的知識來認識憂鬱症,並且緩緩地與之相處,把心理狀況、自己的私密日記、家人的無知或無法同理等真實情況完整公開,讓更多人能“進入
時候一到,根本不必怕被火燙傷,因為你就是火本身,你就是個發光體。人生苦長,為什麼不在志同道合的人短暫的相聚一刻,讓自己發光發熱? 在奧美常常會有中高階主管的職場分享,每月一次,這是我每個月最期待的會議,也是人生經驗心法的吸取時間。這次大主管分享了一系列的書,其中一本是《孫大偉的菜尾與初衷》。 孫大
資方被迫改變,勞方主動轉變,從中適應並挖掘好處。 漸漸地出現一人多職、一人多角的社會,記得幾年前曾經在TED上看過一段演講,他說有些人就是沒辦法選擇興趣,他的興趣太多元了,但常常也做一陣子就放棄,覺得自己沒有天賦,再換下一個,這樣的循環無止境,但演講者是相信就是有些人有多重天賦,應該要持續下去,當時
看了幾本跟改變現狀有關的書,包含「斜槓青年」、「知識變現」、「把不了了之的代辦項目變成已實現的有效練習」、「花得錢都會自己留回來」、「離開公司我過得還不錯成為自由工作者的理想生活提案」,透過每位作者的十年有成的實際案例分享, 找到自己一直堅持的方法與脈絡,覺得這幾年的個人經驗分享書籍都有些相似處,
看見一個人進入心流的感覺 就像看見早晨的第一束光 溫暖潔淨明亮 能看得好久 也會嚮往自己擁有那道光 迷戀那種專注到忘記時間的心流感 不會被外物給吸引打擾 從複雜性中得到成就感 這種成就感不來自把事情做完的成就 而是在執行的過程 人是追求複雜性的靈長類 我們喜新厭舊,我們追求刺激,我們性喜挑戰 因為追
最近出版社很流行,斜槓的話題,我覺得斜槓除了延伸自己不同的可能性以及創造額外收入以外,這類型書籍這麼紅,很有可能有另一個原因,對現在的不滿。想要知道自己還能做什麼,對於追求適合自己的,想要的,我們是多麼的飢渴。 但我發現有一群進入”心流”的人,並不會一直思考,這件事情。
此書推薦給所有現在或過去罹患憂鬱症或擁有憂鬱症朋友家人的人。 作者是曾罹患憂鬱症的大學生,大約從高二確診憂鬱症,因為生在病中的泥沼,在許多因緣下大二時轉系進入心理學系,用心理學的知識來認識憂鬱症,並且緩緩地與之相處,把心理狀況、自己的私密日記、家人的無知或無法同理等真實情況完整公開,讓更多人能“進入
時候一到,根本不必怕被火燙傷,因為你就是火本身,你就是個發光體。人生苦長,為什麼不在志同道合的人短暫的相聚一刻,讓自己發光發熱? 在奧美常常會有中高階主管的職場分享,每月一次,這是我每個月最期待的會議,也是人生經驗心法的吸取時間。這次大主管分享了一系列的書,其中一本是《孫大偉的菜尾與初衷》。 孫大
資方被迫改變,勞方主動轉變,從中適應並挖掘好處。 漸漸地出現一人多職、一人多角的社會,記得幾年前曾經在TED上看過一段演講,他說有些人就是沒辦法選擇興趣,他的興趣太多元了,但常常也做一陣子就放棄,覺得自己沒有天賦,再換下一個,這樣的循環無止境,但演講者是相信就是有些人有多重天賦,應該要持續下去,當時
看了幾本跟改變現狀有關的書,包含「斜槓青年」、「知識變現」、「把不了了之的代辦項目變成已實現的有效練習」、「花得錢都會自己留回來」、「離開公司我過得還不錯成為自由工作者的理想生活提案」,透過每位作者的十年有成的實際案例分享, 找到自己一直堅持的方法與脈絡,覺得這幾年的個人經驗分享書籍都有些相似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那天你來找我談話,我感受到你呼吸與說話速度稍快,於是邀請你一起先回到呼吸、回到身體的覺察。你很快覺察了自己的身體與呼吸當下是緊繃的,覺察了便能開始讓自己順暢地呼吸,舒緩身體的僵硬。 在談話裡我陪伴你一起探索對於母親的不滿、對於成年孩子的操煩,底層渴望原來是對家人的在乎與愛,同時也有想照顧自己身心的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作者過去不知如何表達自己的感受,以及如今希望能和他人一起練習善意的表達感受。同時提到了理解行為的重要性,並強調用善意的方式去理解對方的感受。
Thumbnail
另一半不願意表達想法、拒絕溝通時,透過問自己幾個問題,辨識出自己處理關係的時候,是什麼讓彼此無法達成共識。最終,我們有能力分辨出處理關係的方式,是出於「我認為的好」還是彼此「共識中的好」。內容分享一位陪伴者的自我思考,並以個人經歷與觀察,為想找出關係共識的陪伴者,提供一點靈感。
我覺得談話很難 尤其是要有效的談話,更難 譬如說~ 難免都會用情緒化的字眼 我也很了解那些情緒化字眼不會幫助溝通 但總是無法克制自己 其實我很想要跟我爸說 請你「以身作則」 因為他總看不到他自己的錯誤 卻對任何人都可以批評 但我竟然最後說 「對!你最好~我們都不好,你最好~我接
最近聽了很多朋友都遇到溝通的問題,果然人生的煩惱90%來自於人際關係阿!
Thumbnail
如果你每句都想著怎樣說比較好,你反而容易講不出話來,而且心理想著怎麼回比較好時,也不會專心聽對方說什麼,因此如果想要交心,不仿將你真實的情感展露出來,表示接受。 不用特別否定對方,用同理與互相尊重的方式對談,就會容易越說越深入,因此意料之外反而是機會。 接受自己的真實,面對我們的脆弱,與對方
Thumbnail
分辨對方說話時是開心還是不開心,是判斷內心渴望的最基礎,但人的感情太多樣,經常很難分辨,原則都是希望別人了解自己,即便話沒有直接說出口,也可以從日常的行為觀察。 對方是抱持著什麼心情對你說這些?是想說說而已還是對你有什麼期望,還是有期望但不知道怎滿足。 每個人都希望他人能看見他們內心的需求和
Thumbnail
那天你來找我談話,我感受到你呼吸與說話速度稍快,於是邀請你一起先回到呼吸、回到身體的覺察。你很快覺察了自己的身體與呼吸當下是緊繃的,覺察了便能開始讓自己順暢地呼吸,舒緩身體的僵硬。 在談話裡我陪伴你一起探索對於母親的不滿、對於成年孩子的操煩,底層渴望原來是對家人的在乎與愛,同時也有想照顧自己身心的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作者過去不知如何表達自己的感受,以及如今希望能和他人一起練習善意的表達感受。同時提到了理解行為的重要性,並強調用善意的方式去理解對方的感受。
Thumbnail
另一半不願意表達想法、拒絕溝通時,透過問自己幾個問題,辨識出自己處理關係的時候,是什麼讓彼此無法達成共識。最終,我們有能力分辨出處理關係的方式,是出於「我認為的好」還是彼此「共識中的好」。內容分享一位陪伴者的自我思考,並以個人經歷與觀察,為想找出關係共識的陪伴者,提供一點靈感。
我覺得談話很難 尤其是要有效的談話,更難 譬如說~ 難免都會用情緒化的字眼 我也很了解那些情緒化字眼不會幫助溝通 但總是無法克制自己 其實我很想要跟我爸說 請你「以身作則」 因為他總看不到他自己的錯誤 卻對任何人都可以批評 但我竟然最後說 「對!你最好~我們都不好,你最好~我接
最近聽了很多朋友都遇到溝通的問題,果然人生的煩惱90%來自於人際關係阿!
Thumbnail
如果你每句都想著怎樣說比較好,你反而容易講不出話來,而且心理想著怎麼回比較好時,也不會專心聽對方說什麼,因此如果想要交心,不仿將你真實的情感展露出來,表示接受。 不用特別否定對方,用同理與互相尊重的方式對談,就會容易越說越深入,因此意料之外反而是機會。 接受自己的真實,面對我們的脆弱,與對方
Thumbnail
分辨對方說話時是開心還是不開心,是判斷內心渴望的最基礎,但人的感情太多樣,經常很難分辨,原則都是希望別人了解自己,即便話沒有直接說出口,也可以從日常的行為觀察。 對方是抱持著什麼心情對你說這些?是想說說而已還是對你有什麼期望,還是有期望但不知道怎滿足。 每個人都希望他人能看見他們內心的需求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