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其他產業的人力資源,之所以出現狀況,很少是瞬間出現的,這類變化極大的狀況,出現在中國磁吸效應暴增、金融海嘯出現等重大事件,所造成突然性的大規模失業、風暴後突增的缺工。我們可以想想,這些狀況會出現在哪種產業?又是怎樣教育程度的人最容易受到影響?
說真的,筆者不在乎被罵什麼不看數據之類,因為看數據說話,20年前就做過,直到筆者進入產業界,還是那種教育程度落差極大的地方,被徹底洗臉後才發覺,「只」看數據說話有多危險。
在談人力資源的進一步問題時,筆者不想要把教育程度這些當成一個絕對指標,主要的理由倒不是文憑主義還是啥階級化影響,而是筆者覺得這種指標欠缺對應性。誰規定大學以上都會去當白領階級?沒有大學程度的都會去當藍領勞工?
這想也知道不對,但我們卻常常看到,支持或反對開放台灣移民的論述,在描述勞工上面有多麼仰賴學歷指標等等。想想也是,畢竟沒有其他更好用的數據。
反過來說,不也代表我們應該要謙遜的去看待?不過由於敘述上的問題,筆者也必須使用學歷、學力來輔助敘述,不然一般人應該看不懂,後面還會再加上一些類似能力指標的東西。為了便於玩遊戲的人理解,大致上會用S、A、B、C等轉蛋概念去分。
人力需求不能單看學力,多工處理人才更為必要 人力資源,要用學歷區分太簡單了,但學歷與其說是一種指標,不如說是透過教育體制的自然篩選機制,我們可以挑出一定程度的人。畢竟數學不會就是不會,聯考數學10分的人,出來宣稱自己可以當建築師設計房子,或是物理化學加起來30分的人宣稱製造出
永動機,你應該會認為這是詐騙。
不得已,還是得用學力指標來解釋比較好懂。大致上,筆者個人的觀察是:
- 綜合各項能力幾乎都達到A級以上的,大概就是PR99之上。
- 幾項是A,其他在B的,大概PR都有80~90以上。
- 1項可以到A,其他B或是快到C,或者平均為B,這多半是PR60之上。
- PR60以下的,鮮少有單一能力達A,可以說都在B以下了。
很少會有全部指標都在C,多數人都是有一兩項具有B的能力,或者說透過努力可以拿到B的程度。所謂的平均為C,更像是有1、2項能到B,其他的則是都在C的中後段。
S級的屬於無法訓練的天才部分,可以說都是萬中取一的程度,全台大概就那幾百幾千人,不應該當作人力資源討論的標準。
筆者在產業上觀察到一個現象,就是人除了單純的能力外,還有多工處理這項能力。解釋成一心二用不大好,適合的說法,是「可以同一時段內顧到兩項工作以上」,或是說可以「快速釐清複雜事務,找出其執行順序,並能顧好同時段進行的工作」。這邊的顧,不是說你去搬東西時可以同時畫圖,是指類似整合性能力,但更偏向發散式思考,很接近管理能力 。
台灣的小型企業,大多只需指標C以下的員工
很難解釋?對,真的很難。因為這是浮動標準,不是絕對指標,還跟能力與處理的事務有關。
例如,一個濕製程的小型代工廠(10~20人與更小型的),會去這邊工作的人,幾乎都是大學以下,可能在高職都成績非常之糟糕,用能力指標來看就是各項能力都是C的。
但是,透過多年訓練跟累積經驗,他可以把這份工作做到B的程度,得以在小型代工場升任組長。不過就到此為止,他全心全意投入,也不可能在一個50人的中型代工廠,取得經理、廠長等職務,不是努力不夠是能力不足。是要爬到更高的管理階層,一種是他能力都在B的上乘水準,累積夠久就可以,另一種是具有多工處理能力,較容易進行管理工作。
這種小型代工廠、製造廠、企業在台灣佔了一大半,因為人類的能力本來就是金字塔分布,整體能力都在水準B之上的,不會超過總人口數的10%(這還算高估)。
如果各位很難明白,年紀大一點的朋友,想像一下有沒有這種同事,他就是「只能在同一時間內做一件事,而且效率不高又常出錯,但很認真」。年紀輕的同學,想像一下求學路上,有沒怎樣努力就是考不好的同學,就真的看不懂。
再努力也有極限,烏鴉不會變鳳凰
這些人也是同胞,不是廢物,他只是能力不足以承擔一定之上的工作,只能擔任「反覆操作練功型」的職務。而透過經驗累積,是可以把能力練到B,在這行業跟相關職務中,擔任中堅的地位。
這種工作,你要能力A的人下去做,保證他會感到無聊透頂。人類的天生能力是很不公平的,有單一項能力到達A的人,通常也會有很多項能力在B,而那種只有一兩項是B的人,可能一輩子都做不到A的程度。所以,就跟網路同溫層自然分群一樣,職業也類似,這些中小代工廠以下,就是各位大學生,過去十幾年中會遇到,每一科都普普或不及格,頂多一兩科有70就很棒的那些,屬於班上中段以後的同學。
這些人算一下就知道超過人口一半,任何一個談論台灣缺工等等的人,不去正視人類天生能力就是有差的事實,筆者認為這類討論其實很冷血殘酷。
話又說回來,這類代工廠給的薪資,你讓那些有辦法上國立大學,某一兩項能力在A以上的人去做,他願意嗎?絕對不願意。依照現在台灣經濟狀況,科技電子業、金融服務業,以及其相關的供應商、協力廠商,薪資都比這些頂多需要能力B以下的工作高。更重要的是,工作環境也比較優。
各位見過10人以下,連老闆都下去做的小代工廠嗎?全部的人能力都是C的,只有老闆因為很多因素,具有B的能力,勉強撐住這個規模。
「小廟請不起大佛」,是多數小型代工廠的現況
這就是筆者前面說的多工能力,要當到老闆就得要管帳、進出貨,最起碼的數字管理能力也得要有B,不管是天生還是訓練。都沒有,就得要請一個能力B的人來做,不然鐵定完蛋。
而多數這種行業,總收入是不足以撐住太多員工,所以長期的生存淘汰下,要不是老闆夫妻兩人加起來可以處理這種B級事務,就是事業營收足夠找個能做的來,除此之外都只請得起C級的人。這也是往往為何有些人不能請假的理由,因為他倒了小工廠就倒了。
這種算勞力工作的,跟10人貿易小公司是不同的,不能單純用人數去衡量,但貿易小公司若有其他業務需求,例如技術服務、產品維修、報關運輸等等,那還是得要B級能力的好幾個,因為這類工作都有多工處理的需求,單純只能做一件事情的人很難去做。
意思是,雖然是單一項目的業務,只需要C級的能力就可以做,如單純維修、只要開車送貨,但以公司規模來說,請兩個C級的人不如請一個B級的。這邊筆者也遇過人問,為何不找那種國立大學生,A級能力可以一個當五個C用?實際上不可能。
因為喔,一天就是24小時,A級人才下去維修一個上午,開車送貨一個下午,時間就沒了,你算一下就會發現這不如找兩個C或是一個B的人來做。加上薪資水準去反算,我們就會發現真正知道狀況的,都是第一線的老闆,不是那些只算大數據的。
而這更麻煩的是,A、B、C其實還有更多細分下去,跟學歷、科系、公私立大學等無關,屬於能力上面的本質問題。
編按:編輯認識高中沒念畢業但個人能力很強的,還有高中成績普普大學學歷也普普,但工作後算是熬出頭的,就像多工能力較難直接反映在學校成績上(雖然全部成績都很好的人這方面大概不可能差),一些人格特質或能力未必有外在的標籤可以直接辨識。沒出社會時以為外在標籤看不出來的東西代表人都有潛能,稍微活久一點才知道能力的差距終究不能忽視抹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