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著重潛意識知識,且工作時程都強調慢慢地感受與思考的精神分析模式,要如何使用於跟大專學生們的一次性職涯諮詢呢?網路一找,幾乎沒有任何相關資料,那就邊做邊學,讓經驗說話吧!
在 2022 年的十月,我受心理師朋友邀請,第一次到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來幫十多位學生做職涯諮詢!那位朋友擺明是在逗我:「你要用精神分析的思考來諮詢嗎?」我說我不知道,但事實上也只能這樣辦吧?
當時配合的測驗工具是〈CPAS職業適性診斷測驗〉,學生都事先完成這測驗,然後我在五十分鐘的諮詢裡,根據測驗結果對性格、適性潛能、及核心競爭職能逐一作解說。
「非常好,收穫非常大 希望學校可以再多多辦這種活動」
「感覺可以強制大家都來訪談看看」
「覺得時間可以再長一點~ 或者依需求彈性時間長度,不過整體很棒」
「老師分析得很好」
以上是在毫無負評的回饋中抽樣出來的幾則。就我第一次跨界到職涯諮詢上,看到回饋是先鬆了一口氣,能讓來訪的同學感到有幫助,實在是太好了!
現在回看當時的我到底是做了些甚麼,是怎樣的分析想法,讓冷冰冰的測驗結果成為有方向有溫度的霧中明燈?我整理出明確的步驟,並舉三位同學(當然都以匿名及修改處理)的片段作例子說明。
在拿到每一位同學的 CPAS 結果後,我都在諮詢前的晚上先為他們的報告劃重點,再把當中「性格、適性潛能、核心競爭職能」的優劣、高低、傾向,作出不同組合的比較。簡言之,我預先:
(1)摸索出各同學的職業能力外貌,得到一個測驗的客觀印象;
(2)思考當中任何值得注意的組合,把一些假設或推論記下來;
(3)最後把未被解答的疑問懸在心中,有待追問、探索及求證。
到了諮詢現場,精神分析那種相對冷漠或中立的態度要先收起來!試問誰願意跟一位沒有太多主見,還在那邊被動來被動去的老師合作一個小時呢?
在友善與帶一點點克制的熱誠中,我跟來訪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