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1/14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情緒感染-兼談心理師的重要訓練

你有沒有一種感覺,就是人隨著時間越長越大,但是膽子卻越來越小,我回想我小時候就讀國小玩的遊戲,如搶奪帽子、衝向單槓上下廻轉一圈及「夾心麵包」··等等。更遑論「阿魯巴」這些激烈的身體動作遊戲。現在想起來,那時還真不知道害怕,身體骨骼也都還柔軟,雖然很「勇」,實則沒有考慮風險,這可能也是小孩和大人之別。
那麼各位讀者有沒有想過,人是如何感到害怕的?當然身體上的痛楚可能和生理的神經系統有關,比如嬰孩被打針、看牙醫的時候,大多會哭泣。但是像地震搖晃這種和神經系統沒有直接作用的關係,又是如何感到慌張的呢?
在心理學上的嬰兒觀察告訴我們,嬰兒之所以會表現出慌張的情緒,其照顧者(多半是媽媽)是重要的參照點,換言之,嬰兒會對一個環境緊張焦慮,那是參照了媽媽對此環境的反應,多半是媽媽也對此環境緊張焦慮。如果媽媽很冷靜不慌不忙,那麼嬰兒就感受到安心而不會慌亂;反之,若媽媽顯出驚慌的神情,嬰兒也會跟著解讀這個未知的環境可能是危險的,也因而驚慌哭泣。這是最早「情緒感染」的例子。「情緒感染」在我的定義中就是在一起的兩人,彼此的情緒會相互參照、感染。彼如當你遇到一個很high很快樂活潑的同學,你可能也因此快樂活潑了起來;反之,你和一個哭喪的臉、心情低落的同學走在一起,你也會感到情緒低落,講話聲音都壓得低低的。
當然,你的情緒也可能感染別人,但是當你的情緒狀態的強度沒有他人強的時候,或是你放空自己的時候,你可能就會被他人感染了。
根據我的歡察,不少兒童虐待的例子,都跟這個現象有關係,大人們受不了嬰兒的哭聲,被嬰兒的驚慌情緒所感染了,覺得大人自己心情情煩躁,覺得吵因此想要讓嬰孩閉嘴,所以就用暴力的手段來限制嬰孩的驚慌情緒,一不小心就弄死嬰孩了,或者弄傷嬰孩了,因為嬰孩的身體相對脆弱許多,大人們的力道稍不會拿捏就會造成嬰孩的傷害。在媒體新聞上的例子多得是,我記得曾有一個例子是因為嫌小孩太吵,所託照顧的大人把嬰孩綁在床邊,後來小孩就死亡了;或者大人用香煙燙傷小孩的手腳..等比比皆是。
這個心理現象告訴我們,在心理師和案主會面晤談時 ,進行心理諮商與治療時,若是心理師可以不焦慮且很穩定,將會帶給案主很穩定的感覺,就像小時候嬰孩跟著母親一樣,他就不驚慌了。所以我認為心理師的訓練,重要的一環就是縱使案主的情況表現的「天崩地裂」,心理師就像僧人入定一樣,如如不動,仍然保持鎮靜穩定的情緒。這有賴於心理師在內觀(正念)的訓練,訓練自己這方面心理承受的能力,如此將會對慌亂的案主們,起了鎮靜穩定的作用。而案主在心理諮商與治療過程中,會感覺到專業的依靠,就像小時在鎭定母親中的懐抱。心理諮商與治療過程中,心理師要有能力見証案主內心這些未完成的告別,失去⋯等的創傷,還能毫髮無傷地不被引動,全身而退。所以心理師在當下和案主工作的時間,會承受案主當時問題形成場景的情緒之各種折射。
所以我主張從事心理師專業訓練的人,應該要有內觀(正念)一定程度的訓練,不僅保護案主也保護自己。而各位讀者,去親近帶有正向情緒鎭靜穩定的人,將有助於自己情緒穩定。這也給我們一個啟示,在我們焦慮的時候,比如一項考試前或某項人生挑戰之前,去親近一個鎭靜穩定的長輩或大師,將能幫助我們面對即將而來的事情。
點擊有劃底線的字即可連結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