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心得-思考整理學 | 思考是人類獨有的技能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Photo by Ben White on Unsplash
「思考」究竟是什麼意思?在一達到就學年齡,不管我們準備好了沒,就通通送去學校,接受一套被動教育的我們,真的懂得思考嗎?
這本書一開始就丟出一個令人不得不嚴肅以對,而且有點羞愧的問題,作者問我們:你覺得自己是「滑翔翼人」還是「飛機人」?這兩者看起來非常相似,都能在天空飛翔,但是最大的差異是,飛機可以靠自己保持飛行,滑翔翼辦不到。
在學校越「」的學生越有可能成為滑翔翼人,因為學校的教育方向偏向提供標準答案,學校告訴我們怎麼學就怎麼學,並且希望學生服從,如果班上有幾個學生特別愛說話、叫也叫不動、自己裝上引擎亂飛的學生會被認為「不乖」。但是一旦離開學校,出社會後不會有人告訴你怎麼做,沒有人從旁指導後,優秀的滑翔翼人突然不知道怎麼飛了。
作者外山滋比古是日本知名作家,同時也是英國文學家跟語言學家,因為研究文學的關係,他非常擅長歸納腦中的想法,同時,他也很會使用類比,讓複雜的事情變得簡單。像上面說的飛機與滑翔翼,差別在於「是否有獨立飛行的能力」,就是用來類比現今的學生「是否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這本書在1983年就出版了,時隔四十年,但是在讀的時候完全不會覺得有時代隔閡,反而那時候電腦剛問世,作者就已經在書中提醒大家,記憶是電腦的工作,思考才是人的工作。如今四十年過去了,電腦的儲存空間已經是當年的好幾倍,儲存成本不增反減,而我們學習的方式似乎沒有太大的轉變,還是偏向記憶與重現,覺得記得越多的人越聰明。
去年11月由openAI推出的ChatGPT讓很多產業的工作者開始有所警覺,擔心工作被AI取代,也讓人開始重新思考「我們過去拼命用功念書,難道只是想成為像電腦一樣的人嗎?」,在我們擔心被電腦取代的時候,不如好好思考,人類可以做哪些更有價值的事,是電腦無法取代的,像是創造力、獨立思考的能力等等,未來一個人可以做多少電腦無法完成的事,就會決定這個人在社會上的價值。

學習要主動

回到前面說的學校教育,為了教育的公平性,小朋友年紀一到,就得去上學,大家一起學習,而且學校是個有制度的組織,老師有進度壓力要在固定的時間內教完一定分量的東西,而小朋友還在懵懂無知的狀態,自己也不知道怎麼學習,所以跟著老師教,養成了「老師在前面教,我在下面聽」的習慣。
這樣的安排,本意是讓學生們開始養成學習的習慣,但也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培養出學生對「被動學習」習以為常,反正你教給我什麼我就學什麼,失去了一個「好奇」的過程。以前學校課本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國一第一堂國文課教到《雅量》這篇文章,著名的「你看像棋盤、他看像稿紙,我看倒像綠豆糕」,都還來不及讓學生產生疑問跟好奇,課本利馬解答「這就是雅量」,然後老師開始分析課本中的修辭、文法,把重要的詞圈起來,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學生的好奇心還沒萌芽就被澆熄。就連數學課也是,學校出題,學生答題,不需要讓學生自己發現疑問、找到答案,課程就結束。
書中對比的是以前學徒制教學,在正式確認弟子有學習的決心之前,師傅並不會一股腦地把自己的技藝傾囊相授,反而會先叫學徒去掃掃地、做做雜事,讓他自己在旁邊看,然後產生「我好想學」的好奇心,最後老師傅只對真正想學習的學生傾囊相授,學生也會為了滿足自己想學習的心而認真學習,甚至在老師還沒教之前就靠自己偷看、偷學,學到的東西也會格外珍惜,不容易忘,這就是主動的學習跟被動的學習的差別。
雖然學校教育有他的限制,但還是學習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我們只要再主動一點點,在學習前添加一點好奇心,把學習從被動變成主動,這樣就可以在滑翔翼裝上引擎,主導自己的飛行方向了

思考的過程就像釀酒

接下來又是另一個類比的故事。前面在討論什麼是思考,思考是整理一個想法、思考是尋找一個解答,不管哪一種思考,都像釀酒一樣,需要發酵的過程。
書中在這個章節主要是想解決「找論文題目」的問題,所以這本書才會是最多東大生、京大生讀過的一本書,不過我覺得他的概念也很適用在日常的思考上,像是我們在工作上可能要尋找解決辦法、跟別人聊天想要更有內容、或是希望培養出自己獨到的見解等等。
想法源自於我們平常的生活經驗,也就是我們腦中存在著的知識,我們可以把他當成釀酒的麥子,也就是原料;光是有麥子還沒辦法釀酒,我們還會需要一點靈感,靈感的產生有很多來源,可能是生活中的素材,或是讀到的東西、跟別人對話中的產生的一點點靈感,我們可以把他當成釀酒的酵母。麥子加上酵母就可以釀成美酒了嗎?還差一步,就是「時間」。
想法在腦中醞釀,就像釀酒一樣,需要給他一些時間,而且每個人需要的時間長短不同,這時候就放輕鬆,多多觀察生活周遭的事物,看到有趣的事情就記下來,加速想法的釀造。
很多人對靈感會有種迷思,覺得只要想破頭,就會突然靈光乍現,無中生有。其實一直執著於思考反而看不到問題的關鍵,靈感是你腦中早就存在的知識、經驗、情感,從既存的事物中彼此激盪產生的。就像之前分享的《知識複利》中提到的,當我們閱讀的量體夠大,量變就會產生質變,碰撞出新的想法,在這本書剛好也得到了補充,當我們腦中的麥子跟酵母都備齊了,接下來就是放空、遺忘,好好地睡上一覺,等待好的想法產生。

提升思考的層次

所謂的量變產生質變,更專業一點可以說是一個「層次的提昇」:
  1. 第一層是最具體、客觀的事實,例如大自然、生活中自然發生的事物;
  2. 這些事情經過我們的思考、整理,並且連結不同事物之間的關係,就形成第二層思考和知識;
  3. 如果在第二層知識上進一步昇華,又會產生第三層資訊。人為的思考可以不斷細緻、昇華,更加抽象化。
就像平常新聞播報的事件,通常是第一手事實,新聞並不會加以解釋;接著如果這個新聞話題夠熱,就會有談話性節目開始針對此新聞收集更多周邊資料、相關人物的發言、過去的類似新聞等,加工整理成第二層資訊。
舉例來說,我去爬山時,看到溪水中的石頭很光滑,於是產生的第一層客觀資訊:流水中的石頭很光滑。接著加入以前學過的物理知識加以闡釋:因為水一直在流動,所以青苔沒辦法在上面生長。如果再把第二層知識跟生活經驗結合,就產生:滾石不生苔這個諺語,用來比喻人要勇於改變,不要安於現狀。當然也有另一種比喻是滾石不生苔,轉業不聚財,這就依每個人的生活經驗有不同感觸。
這也是人類的思考能力最重要的一環,透過不同靈感的混和、發酵,給予表象的現象更高深的層次,純度也越來越高,所以搭配之前介紹過的《卡片盒筆記》,一發生有趣的事情就馬上記起來,分類保存,等待時間的作用。

遺忘是為了記住更多

從小的教育跟考試總是訓練我們記住東西,而且還發明了「考試」來測試我們記了多少,可能是因為這樣,讓我們覺得學習就是要記很多東西,而且對遺忘懷抱恐懼。彷彿遺忘是不對的、遺忘了就白學了。
這種觀念源自於以前沒有電腦的時代,知識需要靠口耳相傳,而且查閱書本相當費時,加上記憶是人類獨有的優勢,我們不想輕易放棄。但是現在電腦這麼普及,如果真的要說記憶力,人的記憶力不可能比得上電腦,那我們一直以來學習的方式還適用嗎?

你的大腦是倉庫還是工廠?

「知識等於記憶」的概念就好像把大腦當作儲存知識的倉庫,一直往裡面堆東西,越堆越高、越堆越滿,卻沒想過,就算是倉庫也是要定期清理的。比起把大腦當成倉庫,其實大腦更像是一座創造新事物的工廠,有進就有出,而不重要的、太老舊的就應該清掉,就是遺忘。
所以遺忘是幫助我們整理腦中的思緒,過濾不重要的事物,每天晚上睡眠時,大腦會開啟清理模式,把不是那麼迫切的資訊丟掉,才有空間接收新事物,前面提到,想法的形塑需要時間,就是發生在遺忘、重新組織的過程。遺忘是自然區別、篩選腦中事物價值的機制不需要害怕遺忘,更不該把大腦當成堆滿東西的倉庫來使用
書中提到,在資訊量超載的時代,有時候睡眠的自動清理機制跟不上增加訊息的速度(別說還有睡眠不足的問題呢),所以如果覺得腦袋很脹,想排除紛亂的想法的話,可以試著轉換當下的環境,切換到別件事,暫時脫離原先糾結的問題;或是去運個動、流個汗,增加血液循環跟廢物的代謝,也可以試著把糾結的事情寫下來,因為研究顯示,當我們把事情記下來,腦中就會覺得不需要一直記著,等於主動釋放腦部空間。

結語

這是一本關於思考的書,不過就像前面說的「學習要主動一樣」,思考也是一個需要主動進行的活動,所以這本書並沒有提供很多思考的技術或方法,大概有點像是作者的經驗分享、碎碎唸吧。雖然在讀的時候覺得作者的話也太多了,每個主題都有點零碎,而且還有些重複,但也因為每個主題都很短,所以讀得很快,覺得作者就像指導教授一樣,在旁邊耳提面命:靈感要寫下來、要加上日期、記得寫出處、不要怕麻煩……。
現在生活中的訊息來源很多,一不小心就會變成訊息接收者,卻不一定記得思考。像我早上通勤的時候或是上班前,本來都是想說打開手機看看電子書,但是常常不小心滑到line today新聞,就一則一則看了起來,時間不小心就過去了,但獲得的只有「資訊」而非「知識」。
也因為對大腦來說,比起接下來上班或是寫書摘需要動腦思考,被動學習是相對輕鬆的,所以亂滑新聞也成了逃避的一種方式。雖然思考沒有技巧,但是如果不把思考當成日常生活中的練習,很快我們就會忘了這個很重要的技能了。所以不要覺得思考很麻煩,想到什麼天馬行空的、或是突如其來的念頭就趕快寫下來,因為思考是人類專屬的能力呀,如果沒有寫下來就讓它溜走了,也太可惜了!
你看完這篇文章到現在為止有什麼想法呢?快找個地方記下來吧!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感謝你看完這本書,分享文章的初衷是希望大家在忙碌的生活之餘,可以享受閱讀的樂趣,雖然忙碌的上班生活可能讓你沒有時間看完完整的書,但沒關係,我可以當你的眼睛,你可以留言告訴我想看什麼書,有機會的話可以幫你濃縮整理喔!
如果這本書有幫助到你,也歡迎單次贊助或是訂閱我,給我小小的鼓勵,將是我持續努力的動力!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68會員
76內容數
濃縮一本書的精華,用大概十分鐘的時間,幫助你了解一本書的樣貌 最後會加上一點點的書評,分享我自己的看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采采說書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哈佛商學院有個很有趣的傳統,在最後一堂課時,教授不會講課,他們會跟學生們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並且把自己用生命經歷的寶貴經驗,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在未來離開學校時、偶而迷惘徬徨時、面臨誘惑時,可以想起教授的故事而得到一些方向。
為什麼要讓知識複利?除了可以增加學習的效率,在本職上加分之外,如果還可以幫你創造額外的收益,你會想試試看嗎?
書名《以小勝大》已經快速破題,這本書在講述一個「弱不一定真的弱,強也不一定真的強」的概念,普遍失敗者會認為自己的先天條件較差,所以輸給其他厲害的人,但有時候事情並不是這樣。不過別誤會了,這本書可不是單純的勵志故事集,讓我們聽聽作者如何翻轉我們既定的印象,帶我們質疑傳統智慧,找出「強裡面的弱」,以及「
你覺得你有多常需要說服別人呢?雖然你不是銷售員,也不是辯論比賽選手,但只要我們有跟別人交流的一天,其實每個人都需要說服別人喔!我們每個人都想販售自己的想法跟論點,像是你想說服朋友去你想去的出國地點、說服家人一起分擔家事、或是跟朋友意見相佐而你想說服他等等。
采采說書介紹了三十幾本書以來,其中不乏增加專注力、增加生產力的書籍,因為上班幾年來,「高生產力=好的人生」的想法已經根深蒂固到腦海中,相信很多人也跟我一樣,覺得我們的人生應該要再應用的更有效率、要完成更多事情、把行事曆塞爆、假日也要用來進修、斜槓,如果不小心看劇看太久,內心會暗自產生罪惡感甚至覺得焦
最近常常在網路上看到「內捲」一詞,本來以為是新名詞,查了資料才發現,原來這個詞在2020年就已經在中國紅過一波,而內捲的原文甚至在二十世紀初就開始被使用,一開始是用來描寫一種文化概念。
哈佛商學院有個很有趣的傳統,在最後一堂課時,教授不會講課,他們會跟學生們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並且把自己用生命經歷的寶貴經驗,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在未來離開學校時、偶而迷惘徬徨時、面臨誘惑時,可以想起教授的故事而得到一些方向。
為什麼要讓知識複利?除了可以增加學習的效率,在本職上加分之外,如果還可以幫你創造額外的收益,你會想試試看嗎?
書名《以小勝大》已經快速破題,這本書在講述一個「弱不一定真的弱,強也不一定真的強」的概念,普遍失敗者會認為自己的先天條件較差,所以輸給其他厲害的人,但有時候事情並不是這樣。不過別誤會了,這本書可不是單純的勵志故事集,讓我們聽聽作者如何翻轉我們既定的印象,帶我們質疑傳統智慧,找出「強裡面的弱」,以及「
你覺得你有多常需要說服別人呢?雖然你不是銷售員,也不是辯論比賽選手,但只要我們有跟別人交流的一天,其實每個人都需要說服別人喔!我們每個人都想販售自己的想法跟論點,像是你想說服朋友去你想去的出國地點、說服家人一起分擔家事、或是跟朋友意見相佐而你想說服他等等。
采采說書介紹了三十幾本書以來,其中不乏增加專注力、增加生產力的書籍,因為上班幾年來,「高生產力=好的人生」的想法已經根深蒂固到腦海中,相信很多人也跟我一樣,覺得我們的人生應該要再應用的更有效率、要完成更多事情、把行事曆塞爆、假日也要用來進修、斜槓,如果不小心看劇看太久,內心會暗自產生罪惡感甚至覺得焦
最近常常在網路上看到「內捲」一詞,本來以為是新名詞,查了資料才發現,原來這個詞在2020年就已經在中國紅過一波,而內捲的原文甚至在二十世紀初就開始被使用,一開始是用來描寫一種文化概念。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獨立思考比以往更為重要。閱讀不僅是獲取知識的途徑,它更能提升思考能力和改善生活。本文探討瞭如何在閱讀中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包括提前提問、批判性閱讀、做筆記及與他人討論等方法。學會在閱讀中進行深入思考,使得知識能轉化為實用智慧,從而在生活中作出更明智的選擇。
Thumbnail
越來越覺得「自主學習」這個說法很奇怪。 每一種學習都是「自主」的,因為學習者如果不願意,再怎麼強迫都學習不來的。而意願絕對都是「自主」的,自己決定的。 從瑟谷模式教育,到夏山學校,到蒙特梭利,在在都顯示教育(學習)的重點在於學習者跟教導者之間的信任關係。因為有信任關係,才有可能去聆聽對方想說什麼
Thumbnail
頭腦運作原理一直是人類科學研究的重點。作者從頭腦記憶區分為兩種類型的角度來說明會記得與會忘記的技能。進一步闡述要如何從養成學習投入習慣以及利用金錢賦予價值的角度來有效學習。
Thumbnail
聰明人在說話之前,會先花時間「理解」及「思考」。聰明人靠的並不是「說話技巧」,而在於「思考的深度」。這也是「有好好思考的人」和「沒在思考的人」的差異...
Thumbnail
  如果一名孩童或學習者擁有特定的目標,譬如他在公園看見天上飄舞的風箏,自己也想做一個。那麼,關於手工藝的知識、幾何測量的知識、空氣中動力的知識就都成了對他而言具有直接意義的知識。他能夠像查字典一樣,從各個領域的知識裡面獲取那些對其當前實用目的有益的知識塊,用這些知識塊來打造出他這次想要成就的事情。
Thumbnail
不知道是否有人也跟我一樣愛思考和探究,從小事像今天過得如何?明天要幹嘛?,到大事像未來要怎麼走?我是誰?那個過程或許會持續一段時間甚至很耗能,但是我很喜歡那種問題被解決的成就感,也很喜歡學習新知識和發現新想法的瞬間。
Thumbnail
本書從談論為什麼人會思考、何謂思考所歷程及包含的要素、進而談論如何訓練思考能力。我們常說要訓練思考能力,但若不訓練,難道人就不會思考嗎?又,不會思考指得是什麼呢?是不懂、不理解、不會舉一反三、不會考試、不會解決問題、不知道問題、還是腦死呢?又為何要訓練思考呢?思考若是人的天性,不訓練難道就不
Thumbnail
思考能力,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潛意識所沉潛的能力。是確實以自己的腦袋思考的能力,不是別人提供現成的答案,不是接受「標準答案」就好,而是思考出一個自己能接受,自己提出答案的能力。但是,這樣的孩子會不會不受老師歡迎?會不會被成人標上孩子在頂嘴的標籤? 如果是這樣,那
Thumbnail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裡,人們經常會被外在的物質和繁華所吸引,忘記了內心深處的聲音。正如同你所說,當一個三歲的小孩看到天空中的飛機,他若被告知那是一隻大鳥,他的認知就會在這個錯誤的信息中形成。這種現象不僅僅發生在小孩身上,成年人也會因為社會環境和文化背景的影響,對世界有著限定的看法。但是,當我們開始探
Thumbnail
每個人生來都對學習充滿熱情,好奇心驅使我們去探索新事物。你還記得小時候對世界的那種好奇和興奮嗎?但有時候,隨著我們長大,那種學習的火花好像慢慢消失了。這常常是因為我們陷入了一種「固定型思維」。這種思維讓我們覺得能力是天生的,改變不了,遇到困難就容易氣餒,甚至放棄。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獨立思考比以往更為重要。閱讀不僅是獲取知識的途徑,它更能提升思考能力和改善生活。本文探討瞭如何在閱讀中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包括提前提問、批判性閱讀、做筆記及與他人討論等方法。學會在閱讀中進行深入思考,使得知識能轉化為實用智慧,從而在生活中作出更明智的選擇。
Thumbnail
越來越覺得「自主學習」這個說法很奇怪。 每一種學習都是「自主」的,因為學習者如果不願意,再怎麼強迫都學習不來的。而意願絕對都是「自主」的,自己決定的。 從瑟谷模式教育,到夏山學校,到蒙特梭利,在在都顯示教育(學習)的重點在於學習者跟教導者之間的信任關係。因為有信任關係,才有可能去聆聽對方想說什麼
Thumbnail
頭腦運作原理一直是人類科學研究的重點。作者從頭腦記憶區分為兩種類型的角度來說明會記得與會忘記的技能。進一步闡述要如何從養成學習投入習慣以及利用金錢賦予價值的角度來有效學習。
Thumbnail
聰明人在說話之前,會先花時間「理解」及「思考」。聰明人靠的並不是「說話技巧」,而在於「思考的深度」。這也是「有好好思考的人」和「沒在思考的人」的差異...
Thumbnail
  如果一名孩童或學習者擁有特定的目標,譬如他在公園看見天上飄舞的風箏,自己也想做一個。那麼,關於手工藝的知識、幾何測量的知識、空氣中動力的知識就都成了對他而言具有直接意義的知識。他能夠像查字典一樣,從各個領域的知識裡面獲取那些對其當前實用目的有益的知識塊,用這些知識塊來打造出他這次想要成就的事情。
Thumbnail
不知道是否有人也跟我一樣愛思考和探究,從小事像今天過得如何?明天要幹嘛?,到大事像未來要怎麼走?我是誰?那個過程或許會持續一段時間甚至很耗能,但是我很喜歡那種問題被解決的成就感,也很喜歡學習新知識和發現新想法的瞬間。
Thumbnail
本書從談論為什麼人會思考、何謂思考所歷程及包含的要素、進而談論如何訓練思考能力。我們常說要訓練思考能力,但若不訓練,難道人就不會思考嗎?又,不會思考指得是什麼呢?是不懂、不理解、不會舉一反三、不會考試、不會解決問題、不知道問題、還是腦死呢?又為何要訓練思考呢?思考若是人的天性,不訓練難道就不
Thumbnail
思考能力,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潛意識所沉潛的能力。是確實以自己的腦袋思考的能力,不是別人提供現成的答案,不是接受「標準答案」就好,而是思考出一個自己能接受,自己提出答案的能力。但是,這樣的孩子會不會不受老師歡迎?會不會被成人標上孩子在頂嘴的標籤? 如果是這樣,那
Thumbnail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裡,人們經常會被外在的物質和繁華所吸引,忘記了內心深處的聲音。正如同你所說,當一個三歲的小孩看到天空中的飛機,他若被告知那是一隻大鳥,他的認知就會在這個錯誤的信息中形成。這種現象不僅僅發生在小孩身上,成年人也會因為社會環境和文化背景的影響,對世界有著限定的看法。但是,當我們開始探
Thumbnail
每個人生來都對學習充滿熱情,好奇心驅使我們去探索新事物。你還記得小時候對世界的那種好奇和興奮嗎?但有時候,隨著我們長大,那種學習的火花好像慢慢消失了。這常常是因為我們陷入了一種「固定型思維」。這種思維讓我們覺得能力是天生的,改變不了,遇到困難就容易氣餒,甚至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