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13|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20230405 說出不舒服,如何不會讓人不舒服

誠實說出感受很真實,但人需要的往往不是只有真實。
多年前我參加某個案子,活動後團隊發工作費用,有夥伴平靜地表達了對於自己獲得的工作費,感到自己的努力不被專案負責人尊重。專案負責人聽到後爆炸了,質疑對方為何事前做分配計畫時不說,現在才說。而且負責人自認這樣的分配並不是不尊重他,而是經費有限,在限制之下只能做這樣的分配。眼看著衝突開始升溫,旁邊的我們想要協調衝突。
『夥伴只是誠實表述他的感受,沒有要責怪負責人啦』
『專案負責人也是條件限制,沒有故意不尊重你啦』
『好好好,你先冷靜一下』
結果專案負責人更加爆炸!
「冷靜什麼!!!!憑什麼是我要冷靜!!!」
.
.
在參加某個團體,曾有夥伴A在團體中坦誠說出對於某夥伴B常開玩笑,其實自己不太舒服。A並不是討厭B或想排擠B,用意只是想讓B知道自己的不舒服而已,希望B願意調整,這樣在團體中相處比較自在。但B若想維持,A也願意尊重,只是A會需要保持距離。其他夥伴聽到後,紛紛開始解釋開玩笑的事發現場發生了什麼。
『喔,B那時是講了一些話,不過那跟A無關的啦』
『啊,其實我那時也和B一起開玩笑,沒注意到A的感受,真抱歉』
『呃,B的確常開玩笑,有時我也會有點嚇到』
『唉,我尊重A有自己的感受,我們以後開玩笑可能注意一點就好』
.
但是聽到這裡的B又憤怒又傷心。
「我講的話沒有要冒犯任何人!」
「明明其他人也有說類似的話,為何只有針對我說!」
.
那時的我,試了各種方法,依然不知道如何讓人可以誠實表達自己的感受,又不會讓彼此感到不舒服。
.
.
這些年,我開始在生活中練習這件事,透過善意溝通和敘事陪伴的實踐。
孩子常常邊刷牙邊看電視,有時會超過約定的睡覺時間。我在平常孩子心情好的時候問孩子,想要我怎麼提醒他。
他說,我可以用關心他健康的說話方式來提醒他,重點是關心。
所以下一次,當孩子又出現這個狀況,我用平靜的語氣表達出我對孩子沒做到約定的失望,因為我在乎信任及想關心他健康。孩子雖然臉上還是有點不情願,不過比上一次花更少時間躺上床睡覺,也沒有像之前一樣抱怨連連,這是我們溝通的大進步。
.
當工作夥伴不在狀況內,其他同事包含我都覺得不可思議及快要開罵。
我練習表達出我感到驚訝與挫折,因為我需要感受到大家是在一起的,是很重視這件事的。同時我也試著與夥伴連結,表達相信夥伴一定有自己的狀況與考量,邀請他說說是怎麼看這件事的,討論如何一起處理這個狀況。
夥伴事後跟我說,覺得我有重視他的感受,覺得溝通是舒服的。
.
當朋友或伴侶對我做的選擇感到生氣。
我試著把「他對我的感受」和「我對自己的看法」區分開,也就是他對我做的事不爽,不代表我做得不對。
我陪他整理,他的不爽是因為他需要什麼。還有我這麼做,是因為我想要照顧什麼需要。重要的不是要說服彼此,而是如何照顧彼此重視的需要。
有朋友後來跟我說,他很驚訝我為何可以這麼平靜討論別人對我的情緒。
.
.
溝通時,人的層次比事的層次更重要
在我的經驗中,我發現人在表達感受時會引起不舒服,通常是因為在處理事的層次時,忽略了人的層次連結。人一旦不能連結彼此,事也會變得更難有共識。
很多時候,我以為我只是在誠實表達自己的不舒服,但我的表達可能因為過去的慣性夾帶著「無意識的評價」(你這樣做讓我不開心),或者只是單純表達情緒(我不開心),對方也很容易會把「感受」詮釋為「評論」。反之亦然,以前我也很容易把對方的感受表達視為一種評價。例如把「你說你很生氣」詮釋為「你覺得我做錯了」,評價聽久了就開始影響人的自我認同,升級成「你覺得我這個人不夠好」,人之間的連結常常在這樣的狀態下就斷裂了。
.
.
改變慣性對人而言不是件立刻見效的事,但絕對是做得到的事,我持續練習1-2年後,慢慢可以看到改變。
在我的練習經驗中,我發現人還是可以用「讓人舒服的方式表達不舒服」。
關鍵1:回到安靜中心
人在很有情緒的時候,情緒中樞接管了大腦,進入戰鬥或逃跑的慣性模式,因此很難清楚完整表達自己,也很難接住對方的回應。在有情緒的狀態下所做的決定,也常常是違背內心底層的渴望,事後總是會後悔。所以為了好好理解自己感受及感受底下的需要渴望,在情緒當下需要先找方法安頓情緒,讓情緒有合適健康的流動,身心安穩下來後,理性與冷靜便能回來幫忙。接著用適合自己的方式陪伴整理自己的感受與底層渴望,理解了自己才能準確表達真正的需要。最後再來找合適的時機表達。
關鍵2:當回自己的主人
把照顧好自己的感受及需要的責任放回到自己身上。從「是對方讓我不開心」移動到「我會不開心是因為我的需要無法滿足」。向對方表達不舒服,是為了邀請對方和自己一起用新選擇來照顧需要,而不是為了指責或強迫對方改變,所以我及對方都不會感到對方要為我的感受負責。即使對方犯了一個大家公認的錯,但每個人都可以練習照顧好自己被勾起的情緒以及沒有滿足的需要。
例如,把「沒準時睡覺是你的問題」替換成「我很重視你準時睡覺保持健康」;把「你說話一定要這樣酸嗎」替換成「我有個需要是我們講話時互相尊重」。
關鍵3:用「連結的表達」取代「評論的表達」
表達感受的同時,盡量避免類似評論的表達,或者容易被詮釋為評論的表達,以保持彼此在人的層次之連結。甚至常常需要先建立人的內在連結,當人感受到彼此是尊重的、被重視的、被關心的,後續的理性討論才有可能連結人的感性而順利進行。有了感性的連結,對方會比較願意關心和照顧我的需要,內在比較有空間聽我的表達。
例如,把「你真是個不守信用的孩子」替換成「我很在乎我們之間的信任,你這次超過時間,我其實有些難過和生氣」;把「你說話很難聽」替換成「我很想跟你保持好的關係,所以當你說出這句話時,我會覺得不舒服」。
關鍵4:呼喚彼此有幫助的樣子
如果還可以呼喚彼此的資源出來,讓有幫助的樣子來陪伴,常會讓後續的溝通更順暢。當雙方都可以用這樣的眼光看自己,內在會更有力量,因為這次沒做到的情緒搖晃會少一些,也比較有空間聽得進去彼此說的話。
例如「我知道你可能不是故意的,你前幾天都有做得到準時睡覺,我知道你以後也可以做到。我可以做什麼來幫忙嗎?」;「你對人通常都是很和善的,我知道你說這些話不是為了要傷害我,我們可以一起做什麼來改變這個狀況嗎?」。
.
.
如果每天的不舒服都有機會好好說,也被好好接住,
沒有人會因此不舒服或受傷,
甚至還可以促進彼此的連結,
那真的是很幸福的活法。
.
.
幸福魔法日常練習
1.回到安靜中心:內在安靜是需要在平常生活常常練習的,在有情緒時也要有適合自己的方法來陪伴情緒流動。
2.做回自己感受的主人:照顧自己感受與需要不是別人的責任,而是自己的責任與選擇。每次對人或對自己生氣時,問問自己「我怎麼做可以讓我更靠近真正想要的?」
3.用連結取代評論:表達上避免評論的感覺。話要說出口之前,先說給自己聽,如果我是對方,聽了會有什麼感受?這感受會幫助事情發展嗎?
4.呼喚資源:讓彼此有資源的樣子可以來幫忙,而不是往互相鬥爭發展。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