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05 說出不舒服,如何不會讓人不舒服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誠實說出感受很真實,但人需要的往往不是只有真實。
多年前我參加某個案子,活動後團隊發工作費用,有夥伴平靜地表達了對於自己獲得的工作費,感到自己的努力不被專案負責人尊重。專案負責人聽到後爆炸了,質疑對方為何事前做分配計畫時不說,現在才說。而且負責人自認這樣的分配並不是不尊重他,而是經費有限,在限制之下只能做這樣的分配。眼看著衝突開始升溫,旁邊的我們想要協調衝突。
『夥伴只是誠實表述他的感受,沒有要責怪負責人啦』
『專案負責人也是條件限制,沒有故意不尊重你啦』
『好好好,你先冷靜一下』
結果專案負責人更加爆炸!
「冷靜什麼!!!!憑什麼是我要冷靜!!!」
.
.
在參加某個團體,曾有夥伴A在團體中坦誠說出對於某夥伴B常開玩笑,其實自己不太舒服。A並不是討厭B或想排擠B,用意只是想讓B知道自己的不舒服而已,希望B願意調整,這樣在團體中相處比較自在。但B若想維持,A也願意尊重,只是A會需要保持距離。其他夥伴聽到後,紛紛開始解釋開玩笑的事發現場發生了什麼。
『喔,B那時是講了一些話,不過那跟A無關的啦』
『啊,其實我那時也和B一起開玩笑,沒注意到A的感受,真抱歉』
『呃,B的確常開玩笑,有時我也會有點嚇到』
『唉,我尊重A有自己的感受,我們以後開玩笑可能注意一點就好』
.
但是聽到這裡的B又憤怒又傷心。
「我講的話沒有要冒犯任何人!」
「明明其他人也有說類似的話,為何只有針對我說!」
.
那時的我,試了各種方法,依然不知道如何讓人可以誠實表達自己的感受,又不會讓彼此感到不舒服。
.
.
這些年,我開始在生活中練習這件事,透過善意溝通和敘事陪伴的實踐。
孩子常常邊刷牙邊看電視,有時會超過約定的睡覺時間。我在平常孩子心情好的時候問孩子,想要我怎麼提醒他。
他說,我可以用關心他健康的說話方式來提醒他,重點是關心。
所以下一次,當孩子又出現這個狀況,我用平靜的語氣表達出我對孩子沒做到約定的失望,因為我在乎信任及想關心他健康。孩子雖然臉上還是有點不情願,不過比上一次花更少時間躺上床睡覺,也沒有像之前一樣抱怨連連,這是我們溝通的大進步。
.
當工作夥伴不在狀況內,其他同事包含我都覺得不可思議及快要開罵。
我練習表達出我感到驚訝與挫折,因為我需要感受到大家是在一起的,是很重視這件事的。同時我也試著與夥伴連結,表達相信夥伴一定有自己的狀況與考量,邀請他說說是怎麼看這件事的,討論如何一起處理這個狀況。
夥伴事後跟我說,覺得我有重視他的感受,覺得溝通是舒服的。
.
當朋友或伴侶對我做的選擇感到生氣。
我試著把「他對我的感受」和「我對自己的看法」區分開,也就是他對我做的事不爽,不代表我做得不對。
我陪他整理,他的不爽是因為他需要什麼。還有我這麼做,是因為我想要照顧什麼需要。重要的不是要說服彼此,而是如何照顧彼此重視的需要。
有朋友後來跟我說,他很驚訝我為何可以這麼平靜討論別人對我的情緒。
.
.
溝通時,人的層次比事的層次更重要
在我的經驗中,我發現人在表達感受時會引起不舒服,通常是因為在處理事的層次時,忽略了人的層次連結。人一旦不能連結彼此,事也會變得更難有共識。
很多時候,我以為我只是在誠實表達自己的不舒服,但我的表達可能因為過去的慣性夾帶著「無意識的評價」(你這樣做讓我不開心),或者只是單純表達情緒(我不開心),對方也很容易會把「感受」詮釋為「評論」。反之亦然,以前我也很容易把對方的感受表達視為一種評價。例如把「你說你很生氣」詮釋為「你覺得我做錯了」,評價聽久了就開始影響人的自我認同,升級成「你覺得我這個人不夠好」,人之間的連結常常在這樣的狀態下就斷裂了。
.
.
改變慣性對人而言不是件立刻見效的事,但絕對是做得到的事,我持續練習1-2年後,慢慢可以看到改變。
在我的練習經驗中,我發現人還是可以用「讓人舒服的方式表達不舒服」。
關鍵1:回到安靜中心
人在很有情緒的時候,情緒中樞接管了大腦,進入戰鬥或逃跑的慣性模式,因此很難清楚完整表達自己,也很難接住對方的回應。在有情緒的狀態下所做的決定,也常常是違背內心底層的渴望,事後總是會後悔。所以為了好好理解自己感受及感受底下的需要渴望,在情緒當下需要先找方法安頓情緒,讓情緒有合適健康的流動,身心安穩下來後,理性與冷靜便能回來幫忙。接著用適合自己的方式陪伴整理自己的感受與底層渴望,理解了自己才能準確表達真正的需要。最後再來找合適的時機表達。
關鍵2:當回自己的主人
把照顧好自己的感受及需要的責任放回到自己身上。從「是對方讓我不開心」移動到「我會不開心是因為我的需要無法滿足」。向對方表達不舒服,是為了邀請對方和自己一起用新選擇來照顧需要,而不是為了指責或強迫對方改變,所以我及對方都不會感到對方要為我的感受負責。即使對方犯了一個大家公認的錯,但每個人都可以練習照顧好自己被勾起的情緒以及沒有滿足的需要。
例如,把「沒準時睡覺是你的問題」替換成「我很重視你準時睡覺保持健康」;把「你說話一定要這樣酸嗎」替換成「我有個需要是我們講話時互相尊重」。
關鍵3:用「連結的表達」取代「評論的表達」
表達感受的同時,盡量避免類似評論的表達,或者容易被詮釋為評論的表達,以保持彼此在人的層次之連結。甚至常常需要先建立人的內在連結,當人感受到彼此是尊重的、被重視的、被關心的,後續的理性討論才有可能連結人的感性而順利進行。有了感性的連結,對方會比較願意關心和照顧我的需要,內在比較有空間聽我的表達。
例如,把「你真是個不守信用的孩子」替換成「我很在乎我們之間的信任,你這次超過時間,我其實有些難過和生氣」;把「你說話很難聽」替換成「我很想跟你保持好的關係,所以當你說出這句話時,我會覺得不舒服」。
關鍵4:呼喚彼此有幫助的樣子
如果還可以呼喚彼此的資源出來,讓有幫助的樣子來陪伴,常會讓後續的溝通更順暢。當雙方都可以用這樣的眼光看自己,內在會更有力量,因為這次沒做到的情緒搖晃會少一些,也比較有空間聽得進去彼此說的話。
例如「我知道你可能不是故意的,你前幾天都有做得到準時睡覺,我知道你以後也可以做到。我可以做什麼來幫忙嗎?」;「你對人通常都是很和善的,我知道你說這些話不是為了要傷害我,我們可以一起做什麼來改變這個狀況嗎?」。
.
.
如果每天的不舒服都有機會好好說,也被好好接住,
沒有人會因此不舒服或受傷,
甚至還可以促進彼此的連結,
那真的是很幸福的活法。
.
.
幸福魔法日常練習
1.回到安靜中心:內在安靜是需要在平常生活常常練習的,在有情緒時也要有適合自己的方法來陪伴情緒流動。
2.做回自己感受的主人:照顧自己感受與需要不是別人的責任,而是自己的責任與選擇。每次對人或對自己生氣時,問問自己「我怎麼做可以讓我更靠近真正想要的?」
3.用連結取代評論:表達上避免評論的感覺。話要說出口之前,先說給自己聽,如果我是對方,聽了會有什麼感受?這感受會幫助事情發展嗎?
4.呼喚資源:讓彼此有資源的樣子可以來幫忙,而不是往互相鬥爭發展。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我喜歡把學習用在自己的生活中。幸福對我而言不再是名詞,而是動詞,是去活出來的。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們敘事練習小組今天談到一個生活常見的例子:當家人打電話很多次才找到自己時,旁邊聽到的朋友都覺得家人心裡一定有留一個重要位置,才會這樣常打電話。但其實本人不一定會有這樣的感覺。 究其原因,似乎是本人不一定有聽懂家人內心真正想說的。 . . 很多時候,一接起電話,家人的口氣會有些不耐或著急。
『你看,你又來了』教練眼神犀利 『我不是已經說過不要這樣了』口氣逐漸不耐 『你這樣要幹嘛,蛤!要幹嘛!有用嗎?』聲調開始升高 『做不到就去蛙跳20下』教練神情不滿 我在這孩子的眼睛裡看到一點點淚光。 同時我也很佩服這個孩子忍住沒有哭,堅持不放棄,繼續努力達到教練的要求。 這場景是今天我帶孩子去練足球
這天問孩子要不要去給人剪頭髮。 他說他想留長一點。 我說頭髮留太長擋到眼睛就不能去踢足球了,因為會危險。這樣留長髮和去上足球課他要選哪一個。 他說,那我要選踢足球。 我問他說,要不要我用電動理髮刀幫你剪頭髮。 他說好。 我人生第一次幫孩子剪髮的經驗就這樣開展了。 『要不要像我頭髮這樣把鬢角剪掉。』
自從孩子搬來跟我們住,由於大人們晚上幾乎都要工作,所以大多由在家工作的我來陪伴孩子睡覺。我很重視孩子的健康,孩子作息一不規律時身體通常馬上出狀況,所以我對於孩子睡覺時間的紀律很嚴格,如果沒有突發狀況或其他討論,我通常會要求孩子一定要準時睡覺。某天晚上我需要帶線上團體,我事先請太太幫忙陪孩子9點睡覺
「你真的不跟我們去吃晚餐,那你來一下就要走,這樣沾醬油(台語)是有什麼意思!?」 難得來一趟看自己媽媽的大學生女孩,說晚上有事不跟我們吃飯。於是她媽媽跟以往一樣感到不滿發牢騷。 十分鐘前,女孩才因為媽媽抱怨她而大聲跟她媽媽說:「你講話為什麼都要這樣,我不想跟你說話」 氣氛開始僵住。準備往吵架的方向發
早上八點叫醒孩子,跟他說10分鐘後出門去吃早餐,然後帶他去上足球課。 這半年來他開始習慣我會給他一個出門的時間設定,所以他慢慢可以在約定的時間內準備完畢出門。
我們敘事練習小組今天談到一個生活常見的例子:當家人打電話很多次才找到自己時,旁邊聽到的朋友都覺得家人心裡一定有留一個重要位置,才會這樣常打電話。但其實本人不一定會有這樣的感覺。 究其原因,似乎是本人不一定有聽懂家人內心真正想說的。 . . 很多時候,一接起電話,家人的口氣會有些不耐或著急。
『你看,你又來了』教練眼神犀利 『我不是已經說過不要這樣了』口氣逐漸不耐 『你這樣要幹嘛,蛤!要幹嘛!有用嗎?』聲調開始升高 『做不到就去蛙跳20下』教練神情不滿 我在這孩子的眼睛裡看到一點點淚光。 同時我也很佩服這個孩子忍住沒有哭,堅持不放棄,繼續努力達到教練的要求。 這場景是今天我帶孩子去練足球
這天問孩子要不要去給人剪頭髮。 他說他想留長一點。 我說頭髮留太長擋到眼睛就不能去踢足球了,因為會危險。這樣留長髮和去上足球課他要選哪一個。 他說,那我要選踢足球。 我問他說,要不要我用電動理髮刀幫你剪頭髮。 他說好。 我人生第一次幫孩子剪髮的經驗就這樣開展了。 『要不要像我頭髮這樣把鬢角剪掉。』
自從孩子搬來跟我們住,由於大人們晚上幾乎都要工作,所以大多由在家工作的我來陪伴孩子睡覺。我很重視孩子的健康,孩子作息一不規律時身體通常馬上出狀況,所以我對於孩子睡覺時間的紀律很嚴格,如果沒有突發狀況或其他討論,我通常會要求孩子一定要準時睡覺。某天晚上我需要帶線上團體,我事先請太太幫忙陪孩子9點睡覺
「你真的不跟我們去吃晚餐,那你來一下就要走,這樣沾醬油(台語)是有什麼意思!?」 難得來一趟看自己媽媽的大學生女孩,說晚上有事不跟我們吃飯。於是她媽媽跟以往一樣感到不滿發牢騷。 十分鐘前,女孩才因為媽媽抱怨她而大聲跟她媽媽說:「你講話為什麼都要這樣,我不想跟你說話」 氣氛開始僵住。準備往吵架的方向發
早上八點叫醒孩子,跟他說10分鐘後出門去吃早餐,然後帶他去上足球課。 這半年來他開始習慣我會給他一個出門的時間設定,所以他慢慢可以在約定的時間內準備完畢出門。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比起說話直接,我覺得語言只是中性的,我們更能感受到的是對方的態度。
Thumbnail
如果是理性分析的人,很可能會因為無理取鬧而措手不及,職場上真的有很多很多含血噴人的同事,小則推事情,大則推責任。 舉例來說: (1)明明是A同事自己的問題,但他尖叫一聲,弄得很像是B同事「做錯」什麼的樣子,如果B同事選擇息事寧人,可能會選擇「幫忙」,就幫A同事處理好了。 那為什麼A同事「不好聲
Thumbnail
前陣子,諮商師問我要不要聊聊職場的事,我說了這陣子在職場上的一種不適感。 這不適感的強度是中上,持續時間長達一年多,沒有好轉的跡象。 內在經常很喪,外在演員的工作總是超負荷。 我: 我有一個同事很積極,很熱情,但跟他在一同個空間,我很不舒服,我不知道為什麼。 諮: 妳要不要再多說一點
Thumbnail
別人的情緒是別人的,不必因為對方生氣就去討好。
Thumbnail
要是我對部門同仁說:這件事情你們討論就好。 這代表他們決定就好。 多年來我也都是這樣做事的。即使下屬的決定跟我想的不同,我也尊重他們的最終決議,因為是我授權他們做的決定。 初期有點困難,總覺得他們想的不夠透徹,但我忍住不插手。 經過這些年來我的感受是:即使處理方法不同,最終的結果有時也很好。
Thumbnail
不是每件事都要進入自己的世界,也並非需要邀請每個人來到自己的生命。成熟的人只做篩選、不做教育。 有一段時間人際互動很困擾我,尤其是很一群很愛搞小團體的同事,可能聚會就是在道人長短,剛開始我隱約感覺不對勁,但也有種抱團取暖的感覺,我會說自己的困擾,但不太會跟他們一起講同事的閒話。
Thumbnail
另一半不願意表達想法、拒絕溝通時,透過問自己幾個問題,辨識出自己處理關係的時候,是什麼讓彼此無法達成共識。最終,我們有能力分辨出處理關係的方式,是出於「我認為的好」還是彼此「共識中的好」。內容分享一位陪伴者的自我思考,並以個人經歷與觀察,為想找出關係共識的陪伴者,提供一點靈感。
Thumbnail
表達清楚不代表你想和他人正向連結 有個朋友我們進行了一場對話,他說「到底要怎麼跟固執的人進行溝通?」 前一陣子, 他和老闆溝通工作上被否決的企劃案,在陳述這些過程前他說,他心裡早有預設,他的老闆很固執很難溝通,所以不容易「說服」,但他抱著還是讓自己「練習」溝通的想法願意嘗試,接著他輕輕一笑的說
Thumbnail
衝突,對大多數人來說或許更偏向負面的感覺,但最近我卻試著不去害怕衝突,或者說帶有一點攻擊性。 會這樣說的用意不在於讓你因為一點小事就去攻擊同事,更多的是讓問題更顯化。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比起說話直接,我覺得語言只是中性的,我們更能感受到的是對方的態度。
Thumbnail
如果是理性分析的人,很可能會因為無理取鬧而措手不及,職場上真的有很多很多含血噴人的同事,小則推事情,大則推責任。 舉例來說: (1)明明是A同事自己的問題,但他尖叫一聲,弄得很像是B同事「做錯」什麼的樣子,如果B同事選擇息事寧人,可能會選擇「幫忙」,就幫A同事處理好了。 那為什麼A同事「不好聲
Thumbnail
前陣子,諮商師問我要不要聊聊職場的事,我說了這陣子在職場上的一種不適感。 這不適感的強度是中上,持續時間長達一年多,沒有好轉的跡象。 內在經常很喪,外在演員的工作總是超負荷。 我: 我有一個同事很積極,很熱情,但跟他在一同個空間,我很不舒服,我不知道為什麼。 諮: 妳要不要再多說一點
Thumbnail
別人的情緒是別人的,不必因為對方生氣就去討好。
Thumbnail
要是我對部門同仁說:這件事情你們討論就好。 這代表他們決定就好。 多年來我也都是這樣做事的。即使下屬的決定跟我想的不同,我也尊重他們的最終決議,因為是我授權他們做的決定。 初期有點困難,總覺得他們想的不夠透徹,但我忍住不插手。 經過這些年來我的感受是:即使處理方法不同,最終的結果有時也很好。
Thumbnail
不是每件事都要進入自己的世界,也並非需要邀請每個人來到自己的生命。成熟的人只做篩選、不做教育。 有一段時間人際互動很困擾我,尤其是很一群很愛搞小團體的同事,可能聚會就是在道人長短,剛開始我隱約感覺不對勁,但也有種抱團取暖的感覺,我會說自己的困擾,但不太會跟他們一起講同事的閒話。
Thumbnail
另一半不願意表達想法、拒絕溝通時,透過問自己幾個問題,辨識出自己處理關係的時候,是什麼讓彼此無法達成共識。最終,我們有能力分辨出處理關係的方式,是出於「我認為的好」還是彼此「共識中的好」。內容分享一位陪伴者的自我思考,並以個人經歷與觀察,為想找出關係共識的陪伴者,提供一點靈感。
Thumbnail
表達清楚不代表你想和他人正向連結 有個朋友我們進行了一場對話,他說「到底要怎麼跟固執的人進行溝通?」 前一陣子, 他和老闆溝通工作上被否決的企劃案,在陳述這些過程前他說,他心裡早有預設,他的老闆很固執很難溝通,所以不容易「說服」,但他抱著還是讓自己「練習」溝通的想法願意嘗試,接著他輕輕一笑的說
Thumbnail
衝突,對大多數人來說或許更偏向負面的感覺,但最近我卻試著不去害怕衝突,或者說帶有一點攻擊性。 會這樣說的用意不在於讓你因為一點小事就去攻擊同事,更多的是讓問題更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