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親子關係中不委屈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一眼望穿的生活沒有魅力,而迷霧本身即是生命的常態。」——《一隅有花 Withering Calendar》
爸媽去美國一週了,我的生活只能用忙碌混亂來形容⋯原本中午就因為Q寶打校隊的來回接送,導致討厭曬太陽的我苦不堪言,現在又多了下課要接J寶+買便當,大熱天在太陽底下跑來跑去,我的體力跟能量很快就被耗光了⋯因此從上週五開始,我跟Q寶就頻繁的吵架,其實全是小事,這幾次都因我發現他沒做好、好意提醒他,他卻兇我之後,我就生氣了。當下我其實知道我氣的是,我在關係裡面感受不到尊重,一樣的話爸爸跟他說,他是不敢回嘴的。
週日我們又大吵一架之後,在移動的車上,我一邊碎唸他,也一邊跟老公表達我的委屈:「這些事情累積好久了,之前冬天他還堅持穿短袖打球,我提醒他加衣服、他不開心,後來感冒,半夜鼻塞睡不著,起床再兇我一次。現在又因為打校隊太累兇我,我想我已經給他很多次機會了,我真的不想再接送他⋯」老公靜靜聽完,只簡單回應我:「畢竟接送的人是你,你決定吧!我也不可能因為想讓他打校隊,就強迫你接送他。」每次家中有狀況,我很感謝老公始終沒有因爲我在家,就覺得我應該做什麼,他總是把我這個「人」看得比任何「角色」都重要。
我知道我心裡其實也很矛盾,看著這麼小的孩子找到他的熱情,當然替他開心,也很想支持他,但這些都不該是拿委屈或勉強我自己來交換。週日早上在吵架的當下,我其實氣到想直接讓他退隊,好在這些年在<幸福魔法團體>的學習又將我拉回理智,心裡有個聲音是:「不要在情緒風口之下做任何決定。」因為人在有情緒時,容易做出極端偏激、事後後悔的選擇,因此我先踩剎車停下來了。後來在車上跟老公抒發完,我決定先幫Q寶請假一週,並轉頭告訴他,我需要他在晚上七點半前跟我道歉,並且想清楚接下來這週他要怎麼協助我,讓我能有多的力氣在大太陽底下繼續接送他。
面對教養很多時刻我都是在迷霧裡的,我常是在事後透過團體或跟他人的訴說,漸漸整理出屬於我自己的意義。今天下午當我在團體裡說完這個抱怨兒子的故事,有個夥伴回應我,「我覺得你可以對孩子設下清楚的界線,很強耶!也是我想學習的。」聽他說完我才連結到,人的每一個情緒都是有原因的,生氣的情緒很多時候都在提醒我們,我們的領域被侵犯了,而委屈則是我在關係中的付出沒有被珍惜與看見,暫時我只能收回我的付出,直到我看見他同樣也願意為了自己的渴望,或甚至是為了這段關係做些改變與調整,我才願意繼續。
有來有往、互相的關係,一直都是我喜歡的,即便是面對親子關係都是。我想未來的我們依然是會繼續吵架的,但同時我知道,我也沒有放棄在關係中持續練習,一次次帶自己到更舒服又喜歡的位置,如同這次一樣。對我來說,我正用身教教會孩子,不論再重要的關係,都不該建立在委屈自己之上,唯有這樣關係才能長久又健康。
也想和我們一起練習如何在關係中活得不委屈嗎?<幸福魔法團體>招生中喔~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我喜歡把學習用在自己的生活中。幸福對我而言不再是名詞,而是動詞,是去活出來的。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兩年前還沒參加敘事<幸福魔法團體>時,每天面對育兒生活充滿崩潰,那時老二剛好三歲左右,正是豬狗嫌的時期,面對孩子的各種不配合,常常覺得心很累。加上我本身很愛閱讀教養書籍與上各式課程,每次看著書上寫的「溫和堅定」,回頭再看看自己總是教得灰頭土臉、知道卻做不到,又加深許多我的挫折與無力感…
前幾天聽到一個故事,媽媽在面對孩子時感到害怕,原因是那孩子長期用媽媽無法接受的方式待他,甚至強度越來越大,大到現在媽媽已經不知道該怎麼辦⋯⋯「那當孩子這樣時,你通常怎麼回應呢?」我好奇地問,「什麼也沒做啊!」媽媽回我,聽完後我有點震驚...
我爸媽從小就不會拿我跟哥哥做比較,但在這一路成長的過程,我感受到的一直都是我的健康與快樂,是我爸媽最重視與在意的,而不是我必須擁有什麼成就,或一切外在條件才值得被愛。我想這個不比較或許就是要讓手足感情好的其中一個關鍵吧!
修正孩子的打人行為方法不難,難的是,在每次事件的衝擊下,不管是接到老師打給我的電話,說他在學校又打人了。還是我在家中一次次看著弟弟被兇,錯愕且無辜的表情,我都要先記得回到自己安靜的中心、連結自己,不被我的自我懷疑打敗,相信用愛出發跟他溝通的教養方式,效果也許很慢,但這樣的關係品質才是我想要的。
兩年前還沒參加敘事<幸福魔法團體>時,每天面對育兒生活充滿崩潰,那時老二剛好三歲左右,正是豬狗嫌的時期,面對孩子的各種不配合,常常覺得心很累。加上我本身很愛閱讀教養書籍與上各式課程,每次看著書上寫的「溫和堅定」,回頭再看看自己總是教得灰頭土臉、知道卻做不到,又加深許多我的挫折與無力感…
前幾天聽到一個故事,媽媽在面對孩子時感到害怕,原因是那孩子長期用媽媽無法接受的方式待他,甚至強度越來越大,大到現在媽媽已經不知道該怎麼辦⋯⋯「那當孩子這樣時,你通常怎麼回應呢?」我好奇地問,「什麼也沒做啊!」媽媽回我,聽完後我有點震驚...
我爸媽從小就不會拿我跟哥哥做比較,但在這一路成長的過程,我感受到的一直都是我的健康與快樂,是我爸媽最重視與在意的,而不是我必須擁有什麼成就,或一切外在條件才值得被愛。我想這個不比較或許就是要讓手足感情好的其中一個關鍵吧!
修正孩子的打人行為方法不難,難的是,在每次事件的衝擊下,不管是接到老師打給我的電話,說他在學校又打人了。還是我在家中一次次看著弟弟被兇,錯愕且無辜的表情,我都要先記得回到自己安靜的中心、連結自己,不被我的自我懷疑打敗,相信用愛出發跟他溝通的教養方式,效果也許很慢,但這樣的關係品質才是我想要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瞭如何在孩子抱怨無聊時,作為家長的我們應如何應對。透過覺察自己的情緒並實行六元素的練習,能有效改善親子之間的溝通及情緒反應。透過對話,家長可以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渴望,並引導他們找到更健康的表達方式,促進彼此的理解和連結。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一位個案在阿卡西紀錄中解讀過程中的經歷。反映出因繼母的管教影響,導致自信心缺乏與家庭關係的困擾。專家引導個案釋放情緒、建立自我優點意識,並學會自我安撫。此篇文章探討如何從創傷中重新自我認識,尋找幸福的過程。最後,個案也針對情感關係中的溝通障礙進行了深度分析與解決,適合有相似背景的人士參考。
Thumbnail
這篇文章紀錄了作者在家庭中的情緒與教養困境,分享了對待自己與家人的想法。散發出一種正向的生活態度,強調幸福快樂靠自己給,要對自己好一點,多讓自己健康一些。
爸爸的易怒性格讓我從小學會了迎合與避免衝突,以維持家庭和平。這種模式影響了我在家庭和職場中的行為,讓我常常順從他人,這導致不只是犧牲自己,甚至可能會犧牲到他人。
Thumbnail
失望性情感隔離是一種對父母期待一直落空產生的心理防禦機制。作者發現每當必須回娘家的當天自己整個人都會變得很煩躁,一點都不期待與爸媽相聚,對作者來說,這跟孝順無關,單純的只是因為親情關係很淡薄,淡到產生了納悶的情緒。而父母親從小的忽視也讓作者感覺與原生家庭的互動十分尷尬,卻也慶幸仍有能力愛自己的孩子。
Thumbnail
家人的語言暴力可能是導致創傷的原因之一,長期下來讓人產生「活得好累」的感受。另一個讓人「活得好累」的原因是,從小就得學會如何當「好孩子」,長大後卻依然如此。本文列舉了好孩子常見的行為和人際關係變得輕鬆的心法。作者還分享了「從今以後,我只為自己呼吸」抽書活動的詳情。
Thumbnail
  家庭在安排行程時,因意外事件而打亂了孩子的計劃,造成了情緒上的波動。
Thumbnail
擔憂親密關係中的對方心煩、動怒,所以選擇不斷負荷,是我今天面見的你。 我相信,這樣的失衡踉蹌會越來越少,我願意與你一起學習相信親密關係裡的另一個人,他同樣也是願意負荷的,我願意和你一起學習放下心中的重擔,享受在親密關係裡共同面對酸甜苦辣,攜手並進構築一個有愛的家。
Thumbnail
工作回程的路上,男孩一到家即打電話給我,跟我說他在學校發生一些事,老師有寫聯絡簿與傳訊息給我。 回到家,男孩講著講著,就開始擔心哭泣,希望我抱抱他、陪他。我抱抱他,並引導他說出他擔心的是什麼?現在的心情與處境?他想到可以怎麼處理?我也鼓勵他可以怎麼勇敢面對與承擔選擇與行為的後果。
Thumbnail
本文探討在家庭聚會中兩種不同的人-專門找怒點的人和專門找笑點的人。作者分享了父母的教養方式,以及如何自我肯定與放鬆。文章中提供了韓國精神科醫生金旼慶的建議。通過實踐建議中的心法,我們可以在人際關係中更好地肯定自己,放下討好他人的壓力。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瞭如何在孩子抱怨無聊時,作為家長的我們應如何應對。透過覺察自己的情緒並實行六元素的練習,能有效改善親子之間的溝通及情緒反應。透過對話,家長可以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渴望,並引導他們找到更健康的表達方式,促進彼此的理解和連結。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一位個案在阿卡西紀錄中解讀過程中的經歷。反映出因繼母的管教影響,導致自信心缺乏與家庭關係的困擾。專家引導個案釋放情緒、建立自我優點意識,並學會自我安撫。此篇文章探討如何從創傷中重新自我認識,尋找幸福的過程。最後,個案也針對情感關係中的溝通障礙進行了深度分析與解決,適合有相似背景的人士參考。
Thumbnail
這篇文章紀錄了作者在家庭中的情緒與教養困境,分享了對待自己與家人的想法。散發出一種正向的生活態度,強調幸福快樂靠自己給,要對自己好一點,多讓自己健康一些。
爸爸的易怒性格讓我從小學會了迎合與避免衝突,以維持家庭和平。這種模式影響了我在家庭和職場中的行為,讓我常常順從他人,這導致不只是犧牲自己,甚至可能會犧牲到他人。
Thumbnail
失望性情感隔離是一種對父母期待一直落空產生的心理防禦機制。作者發現每當必須回娘家的當天自己整個人都會變得很煩躁,一點都不期待與爸媽相聚,對作者來說,這跟孝順無關,單純的只是因為親情關係很淡薄,淡到產生了納悶的情緒。而父母親從小的忽視也讓作者感覺與原生家庭的互動十分尷尬,卻也慶幸仍有能力愛自己的孩子。
Thumbnail
家人的語言暴力可能是導致創傷的原因之一,長期下來讓人產生「活得好累」的感受。另一個讓人「活得好累」的原因是,從小就得學會如何當「好孩子」,長大後卻依然如此。本文列舉了好孩子常見的行為和人際關係變得輕鬆的心法。作者還分享了「從今以後,我只為自己呼吸」抽書活動的詳情。
Thumbnail
  家庭在安排行程時,因意外事件而打亂了孩子的計劃,造成了情緒上的波動。
Thumbnail
擔憂親密關係中的對方心煩、動怒,所以選擇不斷負荷,是我今天面見的你。 我相信,這樣的失衡踉蹌會越來越少,我願意與你一起學習相信親密關係裡的另一個人,他同樣也是願意負荷的,我願意和你一起學習放下心中的重擔,享受在親密關係裡共同面對酸甜苦辣,攜手並進構築一個有愛的家。
Thumbnail
工作回程的路上,男孩一到家即打電話給我,跟我說他在學校發生一些事,老師有寫聯絡簿與傳訊息給我。 回到家,男孩講著講著,就開始擔心哭泣,希望我抱抱他、陪他。我抱抱他,並引導他說出他擔心的是什麼?現在的心情與處境?他想到可以怎麼處理?我也鼓勵他可以怎麼勇敢面對與承擔選擇與行為的後果。
Thumbnail
本文探討在家庭聚會中兩種不同的人-專門找怒點的人和專門找笑點的人。作者分享了父母的教養方式,以及如何自我肯定與放鬆。文章中提供了韓國精神科醫生金旼慶的建議。通過實踐建議中的心法,我們可以在人際關係中更好地肯定自己,放下討好他人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