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師長在觀察到學生各方面表現變得不太好時,都會想要找學生談一談,試著去瞭解學生發生了什麼事?或是受到什麼事情影響?也試著提供相關協助。可是師長們時常會遇到一個困境,就是你問了學生也不說,講半天就像在跟空氣對話一樣。即使自己很想要提供協助,也不知道要提供什麼樣的協助比較好。
從薩提爾模式來看,可以如何去理解「學生不說話」呢?
運用「冰山」的概念,「學生不說話」是一種行為表現。所有行為表現底下都有很多我們沒辦法直接看到,卻有重要影響的內在狀態!接下來我們一個層次一個層次來看,不說話的學生,可能有什麼樣的內在狀態。把焦點從外在轉移到內在。
- 應對姿態:打岔
- 感受:無力、無助、孤單...
- 感受的感受:對於無力的生氣...
- 觀點:說了也沒用、說了只會變得更糟糕、說了你也不會懂...
- 期待:有人可以幫忙自己、有人可以讓事情變好、有人可以懂自己...
- 渴望:被支持、被瞭解...
- 自我:自我價值感低落、接觸不到內在生命力
接著,我們再運用「雕塑」體驗後學習到的「家庭互動」的概念,把焦點從個體擴及到家庭,想一想學生的內在冰山是如何形成今日的風貌的?
- 應對姿態是學生為了在家庭中生存下來所學習到的溝通互動方式。這代表在這個家庭中運用打岔的方式很可能是有效的,其他家庭成員(特別是父母)愛吃這一套。
- 學生在家中可能也時常感覺到無力、無助、孤單。是一種習慣性的感覺。
- 學生對於自己的無力感到生氣,有可能是家中有"感到無力是不好的"、"一定要表現出堅強的樣子"等家庭規條,所以無力感一出現,馬上就對自己生氣。
- 學生可能有告訴過其他的家庭成員(特別是父母),可是問題沒有被解決,或是處理不得當,導致問題變得更嚴重的經驗,或著是說了卻沒有被理解的經驗。
- 學生對家人的期待可能一直都沒有被滿足。
- 學生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渴望可能也一直都沒有被實現。
- 學生的自我價值感可能在一次又一次和家人的互動中變得更低落。
有了以上的理解,我們就可以從各種不同的角度運用各種不同的方法切入。
- 在學生打岔的時候,將這樣的狀態反映給學生...
- 讓學生知道無力是正常的感受,是可以被接納的感受...
- 詢問學生如何看待自己的無力...
- 說明即使沒有完全解決,也可以有所改變,或是在處理之前會先跟學生討論,還有會盡可能理解,覺得師長理解錯誤也可以告訴自己...
- 瞭解學生期待後,邀請學生做出新的選擇...
- 讓學生去嘗試他想做的事、理解學生會這樣說、這樣做的脈絡...
- 欣賞學生、肯定學生、引導學生看見自己的不容易...
(有社群的朋友回饋方法的部分想要多瞭解一點,08/14有新增內容)
今天先講到這裡囉!有其他問題或其他情境,都歡迎提供給我!我有空就會寫成文章喔!信箱:realcounselorcc@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