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18|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又拖延了嗎?心理學人:再提醒對方的同時,別忘了也要激發對方對於交辦任務的期待與價值感。

活著,好累,能拖就拖


就構造與運作的路徑而言,人類的大腦確實是上帝完美的傑作,但就大腦的動能而言,卻是無比的吝嗇。在可以躺下,絕對不坐、可以坐著,絕不站著,不見棺材、幹嘛流淚的動力原則下,每當外界的訊息量過多的時刻,大腦最佳的選擇就是「躺平」,展現在日常的工作與生活當中的現象,就是拖延。


期待,價值,引發動機


根據動機期望理論,如果可以引發對方對工作任務的期待與價值感,對方比較會持續朝向特定的方向努力,而這或許也能降低日常工作與生活裡的拖延行為。


澳洲學者的研究


澳洲學者的研究表示,在提醒對方完成任務的同時,引發他們對任務的期望與自我的價值感,以及提供對於拖延任務的反思機會,可以有效降低對方拖延的機率,尤其是對於拖延傾向較低的那個族群。

在他們研究中,除了以電子訊息傳送給實驗者「截至目前,你完成的作業比例是多少?」的訊息外,同時在實驗的14天裡,每天傳遞兩次以下的『干預訊息』:

1️⃣「我們的分析表明,在這門課程中表現最好的學生,會儘早開始並在截止日期前一天提交實驗報告。請您仿效他們的表現。」

2️⃣「請您想像一下,在這項任務到期的前一天,如果您還沒有開始工作,您會覺得怎麼樣?」

3️⃣「研究發現,將較大的任務分解為較小的任務有助於激發動力。請問您的下一步是什麼?」

4️⃣「如果您可以做一件事,來確保您可以按時完成實驗室報告,請問那會是什麼?」

上述干預訊息的目的,在於引發實驗者完成任務的期待、價值感與認知策略,而提示的原則是低強度的增進實驗者反思歷程與每天兩次的高頻率提醒。


具體,結構,傻傻執行


執行簡單、重複的小計畫,才是大腦建構習慣的基本歷程。再美的願景,得化約成具體的策略;再大的計畫,也得分割為可行的計畫。協助對方把整體的計畫,規劃成每月或每週確實可行的小計畫時,鼓勵對方要做的事,只是按部就班傻傻的執行即可。


期待,價值,引發反思


面對對方的持續拖延,建議以溫和的態度,取代撈叨式的碎念,因爲平靜,才能避免對方的情緒抗拒,情緒穩定了,認知策略的提醒才會發生作用。

面對吝嗇而偷懶的大腦,為了彌彌補對方大腦思維的中斷,低強度高頻率的提醒是可以持續進行的動作。最重要的,是在提醒對方的同時,別忘了也要引發對方對於交辦任務的期待與價值感唷。(文:心理學人 /圖: Pexels)


💻更多訊息:https://linktr.ee/s1101s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心理學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